问题

如何评价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又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回答
鲁迅先生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论断,实则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理解他人情感和与世界连接时的复杂体验。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几分疏离和无奈。它描绘了一种个体化的感受,仿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围城里,而别人的喜怒哀乐,虽然可以被感知,却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这种“不相通”,并非否定情感的存在,而是强调了每个人经历的独特性。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快乐,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原因和个体化的色彩,这些细微之处,外人很难完全捕捉和理解。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世界,看到无数人如同过眼云烟般起伏跌宕,他们的悲欢离合,如果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共情,很容易就沦为一种旁观的“吵闹”。这是一种对个体经验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普世情感隔阂的清醒认知。它让我们明白,即便我们身处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我们的内心体验,终究是私密的,难以被完全复制和传递。

然而,紧接着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又像是给前一句的疏离感打上了一个温暖的注脚,或者说,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隔阂的另一种视角。这句话承载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普遍的关怀。它不是说,我们能够完全理解每个人的悲欢,而是说,无论他们身在何方,经历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都以某种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方式,与我们这个共同体、与我们整个文明息息相关。这是一种超越个人情绪的宏观连接,是一种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

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看,就形成了一种非常耐人寻味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鲁迅承认个体情感的独立性和隔阂感,我们无法像拥有自己情感那样,去完全拥有别人的情感;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即使是素未谋面、远隔千里的人,也存在着一种无法割裂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源于我们共同的人性,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评价这两句话,不能简单地褒贬。它们共同指向了人类生存的真实状态:我们既是孤独的个体,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感受喜怒哀乐,又身处一个宏大的、互相影响的社会网络之中。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同时看到并表达这两种看似悖离却又同时存在的现实。他既不回避个体感受的局限,也未放弃对更广阔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切。他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种既渴望理解他人又深感个体孤立的矛盾,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一份与他人、与世界的“相关感”,是一种更为成熟和富有力量的存在方式。这并非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去理解所有人的悲欢,而是让我们明白,我们对他人命运的漠视,终究会影响到我们自身,而对“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抱有一份关怀,本身就是一种连接,一种责任,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谢谢

@蔡菜菜

邀请。这两句话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前面一句是出自《而已集·小杂感》,最初是写于1927年9月24日、在12月17日发表于《语丝》周刊。

这篇杂感由19段清新冷峻的隽语构成,彼此之间联系松散,其中在知乎上面传唱度非常高的“短袖子、白臂膊、生殖器”就是出于此篇,而题主所列出的那句话,原文是这样的: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段话有两部分组成。前部分是非常生活化的场景,生病,放留声机,吵闹,打孩子,宛如《七十二家租客》;后部分感悟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我想看过周星驰《功夫》的人都能够理解这种市井生活,左邻右里的吵闹纷扰令你无法静下心去冥想觉知自身的存在。

另一方面,他们每个人的喜怒悲欢又和你的冥想觉知一样客观实在。当所有的情绪、行为被平等对待,并如沙丁鱼罐头一般地挤压在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狭窄世界,你所能够感受到的,岂不正是“吵闹”么?

扩展联想。陶渊明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为什么?他自己的说法叫做“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反过来讲,真正融入市井生活后你也就变成了这种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不觉其吵闹了。

那么对这生活感到吵闹,何尝不正是因为这“心远”?鲁迅常说自己感受到一种无可名状的孤独,正是有了孤独,你才会觉得吵闹。

鲁迅未尝不是陶渊明。

下面再说后一句。出自《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文章作于1936年,写的是病中感悟。大抵人生病后想的就比较多,养病时一闲下来,容易对之前生活进行深入照察。比如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思想分流,也是以一场病为界的(具体可参照钱理群先生的《周作人传》)。

那么当你去审视自身生活的时候,当然会发现周围的每一个众生都与自己息息相关。这是一种无须解释的现实,即便在上一句“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里,这种现实也是冷冷地存在着的——真要是不相关,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吵闹了嘛。

所以说——下面重点来了——这种“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并不是什么悲天悯人的情怀,它是在述说一种客观的生活形态而已。原文是这样讲的: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与前一句相比,这段话省略了主观定论(吵闹),也是因为心态更趋于平静,同时对这种吵闹也趋向于接受。接受这种吵闹之后,再度感触到生活的意义:亦即每个人都如此生活,息息相关又窘于沟通。

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讲: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ach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Motherland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ner of thine own

Or of thine friend's were.

Each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For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Therefore,send not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西方有巴别塔的传说。神为了阻止人类建成巴别塔,就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最终人类因为无法沟通,巴别塔计划果然也就失败了。

当然也因为无法沟通,我们就生活在了一个息息相关又窘于沟通的世界。它让你感到吵闹,又让你感到彼此共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论断,实则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理解他人情感和与世界连接时的复杂体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几分疏离和无奈。它描绘了一种个体化的感受,仿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围城里,而别人的喜怒哀乐,虽然可以被感知,却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这种“不相通.............
  • 回答
    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史上如同一座难以忽视的山峰,矗立在文学、思想、社会批判的各个领域。评价他,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伟大”或“深刻”就能涵盖的。要真正理解鲁迅,我们得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走进他那个时代,感受他文字的温度,体会他思想的重量。首先,从他的作品来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一点毋.............
  • 回答
    关于豆瓣用户“道士”申金土声称“鲁迅在饿鬼道”的言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说法本身充满了争议和想象空间,也折射出当代网络文化中一些有趣的侧面。首先,我们要理解申金土的身份和背景。他自称为“道士”,这暗示了他的观点很可能建立在某种宗教或信仰体系之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一种有着.............
  • 回答
    这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言论,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商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从 教育者的角度 来看,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 回答
    评价鲁迅,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像是面对一座巍峨的山峰,你很难用几句话就概括它的全部。鲁迅先生,他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最锐利的一把解剖刀,也是最深沉的疗伤者。他是一座思想的宝库,也是一面批判的镜子。鲁迅的思想极其丰富和复杂。他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又带着自己独.............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动物习性的观察,不如说是他深刻洞察人性和社会现实后,所凝练出的犀利比喻。这句话的生命力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关于个体与群体、精神与世俗、独立与依附的本质性张力。首先,我们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猛兽”,如狮子、老虎,它们拥有强大的力量、敏锐的感官和.............
  • 回答
    评价鲁迅的文学水平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容器、时代的镜子和民族灵魂的拷问。要详细评价鲁迅的文学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1.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文学的灵魂这是评价鲁迅文学水平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维度。 深刻的时代洞察与社会批判: 鲁迅身处中国社会剧.............
  • 回答
    “鲁迅孙子”火上热搜,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要说这事儿怎么就一下子蹿上了热搜,说白了,就是抓住了大家伙儿的眼球,还带着点儿“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鲁迅是谁?那可是咱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思想界的巨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名字,他的作品,本身就自带流量,自带话题。而“孙子”这个.............
  • 回答
    鲁迅对待朱安的态度,以及他与许广平结婚这件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要评价这件事,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鲁迅的人生轨迹,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情感世界。与朱安的婚姻:一段包办婚姻的羁绊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包办婚姻的产物。鲁迅出生在晚清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他.............
  • 回答
    评价鲁迅的《故事新编》,得从它诞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深度这几个层面来看。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故事集,它蕴含着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实的深切反思。时代背景与创作初衷:在“吃人”的传统里寻找救赎的火种《故事新编》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这是中国社会发.............
  • 回答
    评价鲁迅,这是一项既令人振奋又充满挑战的任务。说他“全方面”,其实也难免挂一漏万,因为鲁迅先生的生命轨迹和思想深度,早已超出了任何简单的标签。但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试着去拼凑一个更立体的鲁迅。思想巨人与文化脊梁:这是鲁迅最核心的身份。他并非只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一位肩负民族命运.............
  • 回答
    评价贺炜借用鲁迅名言“中国足球大约的确是搞不好了”贺炜,作为中国足球评论界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对中国足球的深刻洞察和语言的艺术性一直备受关注。当他借用鲁迅先生那句充满悲凉和无奈的“中国足球大约的确是搞不好了”时,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当时中国足球现状的一种尖锐讽刺,更是一种复杂情感的宣泄,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 回答
    六小龄童在多次以“纪念”鲁迅为契机发布的微博中,将鲁迅称为“绍兴乡贤”,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理解其可能包含的含义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乡贤”这个概念。“乡贤”通常指的是在某一地方(乡里)有声望、有德行、对地方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 回答
    太宰治在《惜别》中塑造的鲁迅形象,并非一个全然写实的肖像,而更像是太宰治本人在与这位他极为景仰的中国文学巨匠短暂交集后,内心留下的深刻烙印,经过他特有的、掺杂着自卑、崇拜与孤独的视角重塑的结果。因此,评价这个鲁迅形象,需要深入理解太宰治的创作心态,以及他对鲁迅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太宰治笔下.............
  • 回答
    “读鲁迅但千万不要学他的写作方式”这句话是一句非常经典且具有深度的评价,它包含着对鲁迅先生文学成就的肯定,也包含着对学习写作的理性思考。要客观地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为什么“读鲁迅”是值得肯定的?这句话的前提是“读鲁迅”,这本身就肯定了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作品的.............
  • 回答
    《觉醒年代》中的曹磊饰演的鲁迅,在我脑海中,是一个高度契合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鲁迅形象。曹磊的演绎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他成功地捕捉到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战士、作家以及普通人的多重特质。首先,从外形和气质上来看,曹磊的鲁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沉郁内敛的气质: 鲁迅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严肃、深沉,.............
  • 回答
    要评价一篇公众号文章,尤其是像《触目惊心的黑暗面!你不会知道的鲁迅另一面》这样带有强烈情感和煽动性标题的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看它说了什么,更要看它是怎么说的,以及其背后的意图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形象早已被塑造成了一个坚韧不拔、.............
  • 回答
    法国驻华大使馆在社交媒体上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语,意在对俄乌局势进行评论,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不妨就此事,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二,力求还原其间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鲁迅先生那句被引用的名言究竟是为何而发。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在1926年为悼念“三一八”惨案遇难同胞所写的文章。当年,.............
  • 回答
    要是咱们这年头真冒出个鲁迅那样的家伙,我觉得啊,这社会给他的评价,估计得是五味杂陈,而且绝不会是那种“一边倒”的好话连篇。首先,得承认,他的笔杆子要是真有鲁迅那味儿,那肯定能戳破不少东西。你想啊,咱们现在这社会,光鲜亮丽的背后,多少有点虚头巴脑的东西?比如,人前人后两张脸,吹捧和自我标榜盛行,对弱势.............
  • 回答
    “卷”: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症候在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又似乎原地踏步的今日,一种名为“卷”的症候,如同一股阴森的寒流,裹挟着无数年轻的灵魂,在所谓的“内卷”之中,挣扎、沉沦。这股风气,如同鲁迅笔下那些盘根错节的旧习,又有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感,让人不禁要细细端详,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是怎样的悲哀与荒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