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客观地评价「读鲁迅但千万不要学他的写作方式」这句话?

回答
“读鲁迅但千万不要学他的写作方式”这句话是一句非常经典且具有深度的评价,它包含着对鲁迅先生文学成就的肯定,也包含着对学习写作的理性思考。要客观地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为什么“读鲁迅”是值得肯定的?

这句话的前提是“读鲁迅”,这本身就肯定了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作品的价值。鲁迅之所以值得我们去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的深刻与前瞻性: 鲁迅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杂文还是散文诗,都充满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他敢于直面民族的痼疾,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对封建礼教、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他的思想具有超前的时代性,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社会、人性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2. 文学的艺术价值: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在语言、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语言的精炼与力量: 鲁迅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常常用最简洁、最精准的词汇表达最深刻的含义,字字珠玑,句句有力。他的杂文尤其体现了这种“匕首”、“投枪”般的写作风格。
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鲁迅笔下的人物,如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虽然是具体的个体,却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和某些群体的精神状态,具有极强的典型意义。
结构的巧妙与意境的营造: 他的小说在结构上常常有独到之处,例如《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和命运安排,以及短篇小说中往往蕴含的深邃意境和象征意义。
3. 历史文献的价值: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史的生动写照,他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社会风貌以及历史的变迁,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4. 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鲁迅以笔为武器,唤醒沉睡的国民,他的作品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二、 为什么“千万不要学他的写作方式”?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千万不要学他的写作方式”。这并非否定鲁迅的写作风格本身,而是强调这种风格的特殊性、时代性以及学习的难度和潜在的弊端。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鲁迅写作方式的独特性与时代背景:
“杂文”的锋利与战斗性: 鲁迅的杂文是其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它们往往是为了回应当时的社会事件、批判当时的社会现象而写,带有强烈的战斗性、讽刺性和漫画式的夸张。这种写作风格是针对特定历史语境和特定批判对象的,是一种“呐喊”式的表达。
“冷峻”与“幽默”的并置: 鲁迅的笔调常常是冷峻、犀利,甚至带着一丝残酷的幽默。这种幽默并非轻松的玩笑,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和无奈之上的。
“借鉴”与“融合”的西方现代文学影响: 鲁迅在写作上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他的叙事方式、象征手法以及对心理的描摹都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特征。
高度的主观情感和个人风格: 鲁迅的写作是其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强烈抒发,他的批判是基于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焦虑。这种高度的主观性使得他的写作方式难以被复制。

2. 学习鲁迅写作方式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弊端:
“形似而神不至”的危险: 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比如使用尖锐的词汇、辛辣的讽刺、或者一些独特的句式,很容易流于表面,变成皮毛的模仿。如果缺乏鲁迅那样深刻的思想、对现实敏锐的洞察以及对民族深沉的责任感,单纯模仿其语言形式,只会显得空洞、做作,甚至沦为一种陈词滥调或哗众取宠。
脱离时代语境的风险: 鲁迅的写作是特定历史时期特殊斗争的产物。今天的社会环境、文化语境与鲁迅所处的时代已大不相同。简单照搬他的批判方式,可能无法有效回应当前的问题,甚至显得不合时宜,不接地气。
误读其“战斗性”的陷阱: 许多人可能被鲁迅杂文的尖锐所吸引,试图在写作中模仿这种“攻击性”。然而,鲁迅的批评是有理有据、有节有度(尽管尖锐),是基于对问题的深刻分析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考量。如果模仿者只是发泄个人情绪,或者进行无意义的谩骂和攻击,那便曲解了鲁迅的精神。
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 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思想的载体。鲁迅的写作之所以具有力量,根本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只模仿语言技巧而不具备相应的思想内涵,那么即使形式再相似,也无法达到鲁迅作品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个人风格的建立与形成: 写作的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盲目模仿任何一位大师的写作方式,都可能压抑自己个性的发展,阻碍自己独特声音的形成。每一位成功的作家,都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3. 更应该学习的是什么?
鲁迅的精神内核: 如果不能学习其写作方式,那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鲁迅的精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敢于挑战权威和陈规的勇气、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
他对汉语的锤炼和驾驭能力: 虽然不能模仿其“写作方式”,但我们可以学习他如何精准地运用汉语,如何将丰富的思想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通过遣词造句来塑造人物、营造氛围。
从鲁迅作品中汲取养分: 阅读鲁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对人物的观察角度,以及他对语言的独特感知。

三、 结论与综合评价

“读鲁迅但千万不要学他的写作方式”这句话,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性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它肯定了鲁迅作为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的价值,鼓励人们去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和精神的力量。
它同时指出了学习写作的客观规律和风险,告诫我们在学习前辈作家时要避免盲目模仿,要认识到写作方式的时代性、特殊性和个体性,更要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非成为前人的影子。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区分了“读”与“学”的侧重点。我们应该“读”进鲁迅的思想和精神,理解其作品的深层含义和历史价值;而对于其具体的“写作方式”,则应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借鉴其语言技巧的精炼、结构安排的巧妙、批判的深度,但切忌全盘模仿或生搬硬套,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失去自我。

总而言之,这句话是对鲁迅作品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文学学习方法论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在向经典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怀有敬畏之心,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老师想多了。

学习鲁迅,是一个“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的事情。迄今为止,中国的许多优秀作家仍然在从鲁迅的作品中学习着写作的技巧。至于说“写作方式”,鲁迅也远超同时代以及现在的绝大多数作家,没什么不可学的。你所谓的喜用“的”字等等,只能说是写作习惯。

把时间向前推一推,《红楼梦》、《水浒传》这些离现在已经过去几百年的文学作品,写作方式可以学吗?当然可以。但如果你非得要写成那种半文半白的样子,那就只能说你是形似而已。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是能够将别人的语言转化为当下的语言的。

你们的老师能说出这种话,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怕你们想不清楚这事,盲目的模仿鲁迅的写作习惯;第二,是他自己不清楚。

user avatar

因为鲁迅当年有租界可以跑路,能暂时躲避老蒋的抓捕

user avatar

鲁迅这样写,你要分析出九层深意;你这样写,叫不说人话。因为鲁迅是钦定的圣人,没人敢说他错。而你只是一介学生,哪个老师都敢指出,这是病句,那是错别字。(把鲁迅的小说叫学术著作的那几个专业人士,请你们不要再来杠了,我懒得再答复你。)

user avatar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

为什么英语课外阅读让你们去读哈利波特去读当代小说不读莎士比亚啊……

你学一嘴莎翁英语怎么跟当代人交流嘛。

还有人觉得“学阿拉伯语可以看古兰经(因为古兰经里的确有一些句式的用法的例子),那么我学英语自然可以看圣经”——这没错,问题是你看也看个MEB或者ESV版本,最差也是GNB嘛,你举个KJV版本的看那不是看懵了;同样谁家老外学中文也不是拿和合本或者水浒对吧……

一个道理的事……

user avatar

你的老师没说错。

你老师的意思是,你别去学习他的中文表达习惯。

他的语言有白话文早期的特点,有方言因素,他还刻意融合了外语的语法、表达方式。

你要是学了这些东西,就好比你学习别人的演讲方式,结果演讲技术没学来,却学了一嘴奇怪的口音和口头禅,精华却一个也没学到。

鲁迅的写作方式当然可以学,但你要学的绝对不是那些流于表面的东西。

举个例子,他精准的用词。

最典型的,就是被人说烂了的“排出九文大钱”。

“排出”一词简直形象至极,就这一个词,便精准地描摹出他的动作和心理。

“排出”是一个怎样的动作?

掏出钱,把钱按在台上,手掌一抹,铺开来。(也有一说,认为应当是从倾着掌缘隆起的手心把钱滑下去。)

无论这个牌“排”是怎么排出来的,这一个词都写出了一系列的动作。

“九文大钱”这四个字也很是有趣。怎么个有趣法?

如果不写成九文这个具体数量,那就用不着写“排出”。“排出”有刻意显露的意思,就是让你看清了。如果写成“排出几文钱”,就会非常别扭。特意明说“九文大钱”,颇有“今天爷有钱,吃二十块钱的加肉拉面”之意。可惜,他摆的这个谱一共就值一碗酒,一碟茴香豆。

所以“排出九文大钱”,写出来的是这样一个画面:

孔乙己掏出一小摞铜钱,往台上一按,手一抹,铺开来,(或者手一倾,滑下一排钱)心中冷哼一声,让人来瞧:爷有现钱!这时候别人心里就乐了:哎哟喂,才九文钱,瞧你这嘚瑟劲儿。

别笑!就这“排出九文大钱”,要是让网文写手来写,恐怕就是上面那样子。

就这么几个字,瞧瞧这信息量。为啥语文老师往往不建议学生读太多网络小说呢?就网络小说那稀薄的信息量,你要是把那写法学了去,只能写满篇废话。

你要是学鲁迅的写作方式,你学的应该是这些,比如:学习怎样让语言更加简洁、精确,怎样把更多的信息融入更少的文字里,怎样让自己的观察更加敏锐。

而不是丢了西瓜拣芝麻,到最后连话也说不好了。



此外,鲁迅的风格≠针砭时弊/喷人

你的老师除了不让你学习鲁迅的语言表达习惯,大概也有不让你动不动就在作文里批判社会的意思。

如果你想批判某种社会现象,最好对那种现象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但现实地说,阅历和知识不够的人,甚至连真正算得上个人感悟的东西都没有,更别提深刻的见解了。到最后写出来的就只能是发牢骚的文字,毫无价值,写一大篇文章,主旨精神翻译出来可能就是一句国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