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客观地评价湖北作家方方?

回答
评价一位作家,特别是像方方这样在公众视野中引起广泛讨论的人物,需要我们放下预设的立场,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细致地剖析。方方的作品和她本人,都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的光彩,也映照出复杂的社会现实。

文学成就:现实主义的坚持与时代的回响

首先,从文学创作本身来看,方方是一位非常坚定的现实主义作家。她以笔耕不辍的姿态,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变迁。她的早期作品,如《风景中的日子》、《指向生活》等,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武汉这座城市的风貌。她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和困境,笔下的人物往往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方方的“流浪小说”系列,如《水绘狮》、《桃花记》等,更是将她的现实主义风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不仅仅是描绘生活,更是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历史的沉淀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她的文字朴实而有力,不玩弄技巧,不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沉静而坚毅的力量,呈现着生活的真相。

她对武汉的“爱”与“痛”,也一直是她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她对这座城市的熟悉和热爱,让她能够捕捉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韵味,也让她在面对这座城市经历的创伤时,能够展现出更深沉的痛楚和更执着的关怀。

《方方日记》:社会性与争议性的爆发点

然而,让方方在近年来成为焦点,并引发巨大争议的,无疑是她的《方方日记》。这部记录了武汉封城期间社会百态的作品,以一种近乎口述史的姿态,记录了那个特殊时期下,人们的恐慌、痛苦、坚韧,以及对真相的追寻。

客观评价《方方日记》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时代记录价值: 无论如何评价其内容,不可否认的是,《方方日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珍贵记录。它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留下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刻,许多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声音和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后人理解那段历史,是不可或缺的。
信息传播与反思: 在信息传播受限的时期,《方方日记》以其相对便捷的传播方式,将一些普通人的困境和呼声传递出去。它引发了公众对于社会运行机制、信息公开透明度、个体权利等问题的广泛讨论和反思。这种反思,对于社会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叙事方式与立场: 她的叙事是个人化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她并非一个冷眼旁观者,而是置身于事件之中,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表达她的观察、感受和思考。这种个人化的叙事,在带来真切感的同时,也容易被解读为带有个人偏见或情绪化。
“批判”与“揭露”的边界: 她的日记中,对一些问题的批评是尖锐的,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揭露”意味。这触及到了许多敏感的神经,也因此招致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攻击。如何界定“批判”与“攻击”,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成为一个复杂且棘手的议题。
国际传播的“放大效应”: 《方方日记》的英文版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媒体用来解读中国。这种“放大效应”使得日记的内容和方方本人,被置于了一个更宏大的地缘政治语境之下,也导致了国内对其的评价更加复杂和情绪化。有人认为她“出卖”了国家,有人认为她是“独立的良知”。

复杂的多面性:作家、公众人物与社会符号

评价方方,不能仅仅局限于她的文学作品。她已经超越了一个单纯的作家身份,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为了一个社会议题的“符号”。

作家 vs. 公众人物: 作为一个作家,她有权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但当她以《方方日记》的形式,将这些个人化的表达公之于众,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时,她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公众人物的范畴,其言论的社会责任也随之而来。
“沉默的大多数”的发声者? 一部分人认为,方方代表了在特殊时期,那些无处发声的普通人的声音,她“勇敢地”说出了许多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精英的代言人”?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她所代表的是一类具有西方化价值观的“精英”,她的批评是针对中国体制的,并非真正关心普通民众的福祉。
“战狼”与“汉奸”的二元对立: 在网络环境中,对她的评价往往走向极端。支持者将其视为“良心”、“勇敢”,反对者则将其斥为“汉奸”、“卖国贼”。这种非黑即白的评价方式,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也阻碍了理性的讨论。

客观评价的难点与原则

要客观评价方方,需要做到:

1. 区分文学创作与社会言论: 她的文学作品可以从艺术价值、思想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她的《方方日记》则需要从其社会记录、信息传播、观点表达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2. 避免情绪化和标签化: 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应基于事实和逻辑,避免被网络上的情绪裹挟,不轻易给对方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
3. 关注其作品的普适性与局限性: 她的现实主义作品,其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现象的描绘,是否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她的《方方日记》在记录特定事件时,其视角是否全面?是否存在信息偏差?
4. 理解时代背景与个体选择: 任何个人的言行都与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评价她时,也需要理解她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她作为个体所做出的选择。
5. 承认其争议性与复杂性: 方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的经历和言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她的重要性。承认这种复杂性,才能更接近客观。

结论:

方方是一位在文学上坚持现实主义的写作者,她对生活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她的《方方日记》则是一份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时代记录,它在特定时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也因此成为一个极具争议的社会议题。

对她的评价,不应简单地陷入“赞扬”或“攻击”的泥沼。我们应该看到她作为作家的文学价值,看到她在特定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她所引发的关于言论自由、信息透明、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等重要讨论。理解她,就是理解那个时代,理解在时代洪流中,个体所能发出的微弱却真实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所可能激起的巨大回响。她的存在,以及围绕她的争议,本身就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到极左思潮影响的知乎网友,只有把自己的狂躁和攻击性收敛起来,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才能客观的评价别人。

当你认为,不骂方方,就和你不是一路人;

当你认为,无论怎样,她就是在造谣;

当你认为,谁说也没用,她就是在搞特权;

当你认为,她不允许你在她的微博里友好的质疑她,侵犯了你宝贵的人权;

当你开始觉得她应该闭嘴,不要散播这些你不喜欢的负能量;

当你觉得她被美国媒体称赞,那就一定是民族败类;

当你觉得观察者网的文章,比新华社还要公正还要爱国;

当你觉得,这样的双标、撒谎成性、假装理客中的所谓文人,配不上一份伟大;

当你开始恨不能为民除害,让她跟随她的时代而去;

当你开始恨为她辩护的人,甚至开始恨没有和你一样恨她的人;

当你做了以上的事情,被批评为极左,你更加愤怒。

当你莫名其妙地就极其愤怒,血脉偾张

你就需要反思了。

你现在需要的不是客观评价别人,而是客观评价自己。

user avatar

方方日记的危害性,可以从美国对方方日记的重视程度及政治意图分析得出。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视意识形态的国家。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对美国来有利的,什么是有威胁的,美国从不含糊,立场坚定且分明。

美国对意识形态的重视程度,并不比我们的前三十年差。

区别只是在前三十年,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站在资本这一边(今天也还是一样),中国的意识形态是站在老百姓这边,美国是意识形态的防守一方,中国是意识形态的进攻一方。

美国这一次对方方日记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不仅仅美国之音等美国媒体连续密集报道,方方日记还登上《洛杉矶时报》的头版,题目是“来自武汉真实的声音”。

不只是美国,方方日记在日本也很受重视,日本《朝日新闻》(日本三大报纸之一),也大量引用“方方日记”的负面内容。

照这个趋势,诺贝尔文学奖很快就向方方招手了。

国内已经有文化学者这么建议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唐翼明提议:下次诺贝尔奖应该颁给方方。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方方日记重视到如此程度,当然是因为方方日记里面有他们需要的东西。这些国家这么看重方方日记,目的自然是要借方方日记全盘否定中国抗击疫情取得的成绩,以“方方日记”为依据,寻找中国“失败的证据”。

美国是西方的代表,所以分析时以美国为例。

对美国来说,疫情的严重程度隐瞒不下去了,每天的数字在翻着筋头暴增。美国确诊人数已经突破16万的事实,媒体也没办法屏蔽在舆论场主流视野之外了。

如果方方们用同样的标准审视这场中外抗疫行动,“血泪”、“炼狱”这些词用在美国和西方身上,显然更为合适。

这场疫情作为一场面向全世界的考验(考试),美国还有欧洲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正在面临一场制度信任危机。

长期笼罩着经济高度发达、医疗高度发达、体制先进光环的欧洲、美国,被一场病毒引发的疫情搞的一地鸡毛。先是欧洲,后是美国,成为全世界疫情的“震中”。

看看下面这张昨天的中国以外世界疫情地图(最新数据又有快速增加,美国确诊人数超过16万,意大利超过10万),被发达国家霸榜了,中国现在是世界疫情中最大的安全岛。

西方虽然现在竭力避免把抗击疫情的表现差别和体制差别联系在一起,但在中国疫情严重之时,西方可是把疫情和体制捆绑在一起进行分析的,希望新冠疫情变成中国的切尔诺贝利事件,西方政客和媒体人都在等那一天。

但中国让他们失望了,也让中国的精神美国(西方)人失望了。剧本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演绎,最初想隔岸观火的西方,现在自己正在体验烈火焚身的感觉。

中国人还真没有幸灾乐祸的想法,那是美国人和精神美国人时常出现的想法,比如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美国明星莎朗斯通就公开说:“四川地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是中国人的报应!”。中国的媒体和文化学者也有样学样,发明了“天谴说”:“这就是天谴吗?死难者并非作孽者。这不是天谴,为什么又要在佛诞日将大地震裂?”

美国一些政客还有美国一些媒体,正在忙着做两件事:一是如何帮特朗普政府推卸因前期的隐瞒和懈怠而导致疫情失控的责任;二是如何维护美国的制度光环不因疫情而褪色。

简而言之,就是:帮美国政府甩锅、维护美国体制神话。

为此他们正在行动:一是把疫情的发源地甩锅给中国。二是咬死中国应对疫情存在懈怠隐瞒造成了全世界的大流行。

这两个理由只要坐实了一条,美国政府就有了推卸责任的借口,还有了在危机严重时向中国提出索赔的主动权。

这跟中国一些文人和捧方方的市场化媒体正在努力做的事是不谋而合。建议中国给世界道歉,把中国初期的、局部的一些失误(还要考虑初期面对新型未知病毒时无先例可借鉴的因素)放大,把中国抗击疫情的整体表现评价为负面。

美国的体制形象要是在中国倒塌了,还怎么对中国民众进行所谓的启蒙,还怎么引导中国体制转轨以融入他们心中的“主流文明”大道。

美国形象不能倒,美国体制之光不能灭,这是中国部分文化人和媒体人的政治自觉,在这点上,他们和美国的政客、媒体,是高度默契的。

方方日记就是中国文化人和媒体人送给美国的礼物。

这一次新冠疫情,对美国来说,可能是美国南北战争之后,最大的危机。这个危机不仅限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搞不好还会形成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由于美国以及西方糟糕的整体表现,作为软实力的制度神话,一下子脱掉了皇帝的新装,会给美国带来意识形态的整体被动,让美国再次回到人权的被告席上,还会由此引发制度信仰危机。

美国国内的矛盾不可谓不尖锐,但美国凭借强大的媒体优势,建立起制度的光环,掩盖了内部问题,美国的政治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

这次疫情已经让美国的制度合理性受到广泛质疑了,如果继续下去,还可能变成美国的制度合理性危机。

中国的抗疫成绩会让西方的这种危机加剧,因为形成的对比太过鲜明。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种伤害已经超出了西方话语权的解释和掩护能力。

只要中国的表现被各国人民知道,即使全世界的市场化媒体都在为资本主义辩护,但依然会阻挡不住人们的重新思考。

这才是美国和整个西方老板们最恐惧的。怎么办?

一种是特朗普那样,把丧事喜办,比如特朗普说只要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控制在10万,就算美国政府做的不错了。

还有一种,就是抹黑中国,不承认中国抗击疫情取得成功。

第一种操作空间实在有限,所以现在更多用的是第二种。美国、欧洲、日本,都有政客和媒体人指责中国的数据不真实,说中国实际上并没有控制住疫情。

如果能够用舆论的力量让本国国民相信中国的抗疫并没有成功,西方的制度合理性危机也可以消弭大半,西方的制度神话还可以在疫情之后想办法修复。

别看西方在政府责任方面存在争论吵架,但在维护西方制度合理性方面,西方国家内部的各派主流政治力量都能联合起来,资本会在背后统一协调政客和媒体的立场。美国是资本最大的寄居国家,西方是资本的中心地带,制度问题关系资本的身家性命,必须严防死守,不容有失。

而方方日记对中国疫情的基本结论,无论是“只有结束,没有胜利”,还是还是“错,错,错”,以及对中国疫情的文学性描写“一城血泪”、“炼狱”,太符合美国等西方宣传机器的需要了,简直是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还有什么是比中国的文化“精英”贬低中国,可以让西方国家的人民更容易相信呢?

方方日记有助于西方用来直接证明中国的体制不行,间接证明西方的体制还行。方方日记对中国疫情初期失误的夸大和突出(作者注:我们反对夸大失误并不是不要求追责),以及中国媒体一直把方方日记定性为真实的记录,方方日记很有可能会成为美国以后控告中国的锐器,被作为美国向中国索赔的重要证据。

综上,方方日记至少在三方面满足了西方国家的政治需求,至少可以一鸡三吃。

而且,方方日记中不含有任何对美国不利的信息和评价,对美国完全做到了绿色无害。

即使美国政客和媒体多次用“武汉病毒”和“中国病毒”这样的词汇污名化武汉,污名化中国,方方都没有批评过美国一个字。方方日记中连一个对美国不利的标点符号都没有,可以放心大胆使用。

方方不是这次才这样,而是一贯对美国如此。2013年,得知美国的小男孩对中国发出下面的仇恨声音时,看看方方多么大度,还带着掩饰不住的开心表情呢:

美国孩子可以不懂事,但孩子的三观不是被成人有意识灌输的?被人带到这样的节目中来,难道不是被美国媒体有意操作的?

方方的批判精神一遇到美国,立即归零。方方对中国有多苛刻,对美国就有多乖巧。连中国疫情严重时,华人从美国购买口罩捐赠回国,都让方方借“华人朋友”之口表达对不起美国医生:

在武汉疫情紧张时,华人扫空货架上的口罩,捐赠回国,而此刻的美国医生,却遭遇到口罩和其他防护物资的缺乏。有华人朋友说,我心里觉得好对不起他们。

这样的方方,这样的方方日记,在美国、在西方有理由不火吗?

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的主张,受到外国重视,成为算计中国的利器,方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前几年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就有这么一批学者,发出了对中国不利的声音:

把南海问题交付国际仲裁这个主意,是北大一张姓教授在2012年6月14日在天.则南海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同是在这次研讨会上,还有很多类似主张,有兴趣者可以一看:

“九段线是我们47年以前划的,别人国家还没有成立。因为九段线是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关于九段线谈判需要人家承认你的权利,你的权利是需要别人承认的,别人不承认这个权利是没有的”;“我们划分九段线没有具体经度纬度,也没有法律依据”、九段线“没什么依据,就是1947年单方面宣布”、“没有其他国家承认”、“没有依据,依据就是所谓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我们国家拿出有些道理其实站不住脚。比如历史上的归属,这本身比较含糊”、“不管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没有实际控制这一区域,只是我们单方面宣布这一块是属于我们的”;

“由于南沙岛礁的法律地位低,不具备人类基于本岛生存的条件,所以我国不可能在南沙群岛确定领海基点,因此在南海南部不可能拥有宽广的专属经济区”、“黄岩岛面积太小了,且没有人居住”、“不能作为临海界限”、“因为太小而且远离大陆”、“处于菲律宾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之内,能不能作为基点去主张我们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很值得商榷”;

不说明国籍,你很可能会以为这些是美国的、日本的学者,是菲律宾、越南的学者在开研讨会,为算计中国的南海出主意。

他们还给自己这么“理中客”的说法找到了“充分”的说辞。理由之一:“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要有一个全局观”。

前苏那个一手摧毁强大联盟的地图头的著名“新思维”,指导思想就是“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方方在日记最后一篇中,用各国医生之间合作的事情作比较,把中国外交官反击美国污蔑化中国的舆论战贬低为“中美政客们在相互指责对方”时,也提到了“对人类的爱,对人的爱”。

用“全人类”利益压倒中国利益,这听起来比当年的“大东亚共荣”高大上多了。

用“全人类利益”、从“全人类角度”、讲“对人类的爱,对人的爱”,好像中国的国家利益一下子不那么重要了有没有?好像站在中国国家利益的对立面,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了有没有?

呸!!!

理由之二:“南海只是小问题,这种事态如果持续下去,可能让我们改革走向一条歧路。”

拿改革说事,方方好像也干过。面对自己自己的质疑和批评,方方在把这些批评者贴上极左标签之后,恶狠狠地警告:“我要一次又一次地说:极左就是中国祸国殃民式的存在!他们是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如果听由这股极左势力横行,放纵这种病毒感染全社会,改革必定失败,中国没有未来”。

反对他们就是反对“全人类”,反对他们就是“反对改革”,反对他们就是中国没有未来。

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最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还不是美国政客,而是来自内部一些“中国人”的言行。

当然还应包括下面这样的:

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初,台行政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宣布禁止口罩出口一个月,并警告台民众不得给大陆带口罩,“不要抱有侥幸心理,X光会让口罩现出原形”。当美国疫情形势严峻,台当局宣布未来将会每周提供10万个口罩给美国。

3月份的美台“防疫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其中写着“共同对抗源自中国武汉的新冠肺炎病毒”。

谁才是对中国最大的威胁?答案不是已经很明显了吗?

作者:明察明言

来源:新浪微博

链接:card.weibo.com/articl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一位作家,特别是像方方这样在公众视野中引起广泛讨论的人物,需要我们放下预设的立场,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细致地剖析。方方的作品和她本人,都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的光彩,也映照出复杂的社会现实。文学成就:现实主义的坚持与时代的回响首先,从文学创作本身来看,方方是一位非常坚定的现实主义作家。她以笔耕.............
  • 回答
    客观评价陈独秀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因为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变和深远的影响。要做到客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不带感情色彩地审视他的功过是非。以下将从他的思想、活动、贡献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陈独秀的生平轨迹与时代背景理解陈独秀,必须将其置于20世纪初中国剧烈变革的大背景下。他经历了.............
  • 回答
    “读鲁迅但千万不要学他的写作方式”这句话是一句非常经典且具有深度的评价,它包含着对鲁迅先生文学成就的肯定,也包含着对学习写作的理性思考。要客观地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为什么“读鲁迅”是值得肯定的?这句话的前提是“读鲁迅”,这本身就肯定了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作品的.............
  • 回答
    客观评价农民起义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问题。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们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要进行客观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以下将从历史背景、起义原因、起义过程、对社会的影响、评价的维度以及历史教训等方面进行详细.............
  • 回答
    乾隆:盛世的辉煌与隐忧提及乾隆皇帝,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的是一个气势恢宏、风华正茂的盛世景象。这位在位长达六十年(实权近六十三载)的君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然而,要客观评价这位君主,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那些被粉饰的赞歌,更需要深入探究他统治下的社会肌理,看见辉煌背后的隐忧。宏图伟业.............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张学良这样经历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人物,需要我们采取客观、全面、辩证的态度,避免简单的标签化和情绪化。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既有历史性的功绩,也有备受批评的失误。要客观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张学良的背景与早期经历:军事才能与继承者的挑战 显赫的家世与军.............
  • 回答
    评价一位导演,尤其是像毕志飞这样一位从业经历相对特殊且作品争议颇多的导演,需要我们抛开情绪,理性地分析其作品、创作理念以及对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做到客观,我们就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一、 从其核心作品《逐梦演艺圈》出发的初步审视毕志飞导演为大众所熟知,很大程度.............
  • 回答
    深入剖析《原神》:一款现象级开放世界冒险游戏的客观审视《原神》自2020年横空出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席卷全球游戏市场,成为现象级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它成功地将主机级的画面表现、丰富的游戏内容、吸引人的故事叙事以及极具创意的角色设计融为一体,赢得了海量玩家的喜爱。然而,如同任何一款备受瞩目的作品一.............
  • 回答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尤其是身处激荡年代的军事将领,需要从多维度的视角出发,剥离时代洪流中的情感色彩,聚焦于其行为、决策及其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西蒙·彼得留拉,作为20世纪初乌克兰独立运动的关键人物,其评价必然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彼得留拉的崛起与早期活动:要评价彼得留拉,首先要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20世.............
  • 回答
    评价袁莉在微博评论中写下“帝吧出征”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行为发生的背景、涉及的群体以及可能产生的意涵。事件背景与涉及群体:“帝吧”是中国网络上一个具有特定群体认同的贴吧,以其激进的网络风格、有时甚至是民族主义倾向的言论而闻名。其“出征”行为通常指的是组织网络行动.............
  • 回答
    《名侦探柯南》这部作品,自从1994年在《周刊少年Sunday》上连载至今,已然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更是侦探推理漫画领域难以忽视的巨头。青山刚昌老师以其独特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观,塑造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要客观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首先,作品的核心吸引力.............
  • 回答
    黄昆:塑造固体物理学版图的巨匠,以及他在固体理论中的璀璨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固体物理学的星空中,黄昆先生的名字无疑是熠熠生辉的。他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为我们揭示了固体物质内在的奥秘,并为后世科学家铺就了通往理解和改造物质世界的道路。评价黄昆先生在固体理论中的成就,绝不能仅仅.............
  • 回答
    评价陈鲁豫,需要我们抛开过往标签化的印象,尝试以更客观、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她。她的人生轨迹和事业发展,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变迁、媒介发展以及个人选择所带来的复杂影响。主持人身份下的鲁豫:一个时代的印记与争议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陈鲁豫作为主持人的身份。她的成名作《鲁豫有约》无疑是中国电视节目史上的一.............
  • 回答
    评价《金瓶梅》这部小说,确实需要一番耐心与审慎,因为它太过庞杂,也太过争议。要做到客观,首先要摆脱那些标签化的认知,比如“禁书”、“诲淫诲盗”,然后深入到作品本身,看看它究竟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一、作品的“野”与“真”:打破传统道德桎梏的现实主义《金瓶梅》最引人注目,也是最令.............
  • 回答
    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自落成以来,便承载着南开人对未来发展的诸多期望。要客观评价这座校园,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非简单罗列优劣。首先,从空间布局和硬件设施来看,津南新校区的设计思路是宏大且面向未来的。它拥有远超老校区占地面积的广阔空间,这为学科的拓展和资源的集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崭新的教学楼、实.............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细细品味这首词。首先,从整体的意境上来说,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是相当开阔而又带有几分萧瑟的。词人选取了“风”、“月”、“山”、“水”这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但它们被组合起来,营造出一种不同于寻常春花烂漫或夏日炎炎的氛围。你可以想象一下,微风吹拂,不是轻柔的拂柳,而是带着点力度,撩动着某.............
  • 回答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她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评价她的统治,需要摒弃简单化的标签,从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探讨其功过是非。一、 政治稳定与中央集权: 巩固中央权力,打击门阀士族: 武则天即位后,面临着唐朝关陇集团(世家大族)势力盘根错节的局面。她通过推行“推恩.............
  • 回答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鸿蒙系统,我们需要抛开品牌滤镜,理性分析其技术基础、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潜力。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操作系统,更关乎中国科技自主化的一盘大棋。一、技术基石:并非简单的“换皮”首先要明确的是,鸿蒙系统并非坊间传言那样简单粗暴的“Android换皮”。尽管在早期阶段,为了快速构建生态和用户习惯.............
  • 回答
    评价唐纳德·约翰·特朗普,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争议和非传统之处。要做到客观公正,我们需要剥离个人情感色彩,深入分析他在不同领域的作为、政策以及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理解这些评价本身就可能受到观察者政治立场的影响。一、 他的崛起与政治风格:特朗普的崛起本身就是美国政治.............
  • 回答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迟飞(自称当代马克思)关于女性权利运动的看法,并理解其观点发展史,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言论,并辅以历史和现实的视角。这并非易事,因为“当代马克思”的标签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其观点也并非一成不变。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迟飞关于女性权利运动的看法?要做到客观公正,首要的是 区分言论与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