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本人不了解,只谈专业水准。
他是985院校编导系导师普遍水平,知识储备丰富 ,什么电影理论都熟稔于心
但一拍片子就是一坨屎
因为电影是艺术,不是学术。读书是读不出一个导演的。
举个例子,成名作《逐梦演艺圈》学人家克里斯托弗诺兰玩非线性叙事
搞了个十一条线并叙,把每个出场角色都给讲一遍
最后人物主次全丢失了,典型的读书都读迂了。
最可笑的是这逐梦演艺圈里还搞了一次文艺复兴——弄了个中场休息过场动画。
我靠,这是几十年前希区柯克时代才有的东西,我当时看到这个地方把我人都逗乐了。
所以并不是说你了解了多少理论就能把电影拍好的
他在微博上经常发影评,字里行间充满了专业气息,好像能唬到不少电影小白,但其实学过的人一眼都看得出来,一大段一大段的全tm都在背理论教材 全是套话。
和我编导系的朋友平时写的练习作业毫无二致。
以上,毕志飞代表着国内无数编导系导师的平均水平。
更新 评论区有人指正 说他无法代表北电平均水平
那这里修改一下,毕志飞至少可以代表大多数一本院校编导系导师的水平,这是没疑问的。
当然,北电最顶级的导师还是有很强的拍片能力的 。比如拍过《烈日灼心》《狗十三》等作品的曹保平导演,他也是我很喜欢的导演。
当然还有《一代宗师》的编剧,《师傅》的导演:徐浩峰导演。
世界上是有既能当导师也能拍好片子的例子的,而这些导师都与以毕导为代表的那些庸才有很大差别。
同样是写影评,徐浩峰先生的影评集《刀与星辰》可以看看。我翻遍全书下来都找不到徐浩峰跟你聊过什么电影理论知识,人家根本就不拘泥于此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谈电影传递的文化以及剖析内容。是偏感性的。
但这类又能做学术又能做艺术的人终归是极少数。
我一个朋友曾经想考北电研究生,他说想上徐浩峰的课是挤破脑袋也挤不进去。
我突然想起来一个最近的例子。
前不久有个国内综艺叫《演员请就位》。节目里请了四位导师同台较量,分别是陈凯歌,赵薇,李少红,郭敬明。
当然最大的争议就是郭敬明,我这里不谈其他的,我只说一点。
郭敬明在点评的时候,会经常抛出不少专业理论知识,而事实上他说的确实也都是对的。甚至还用一套套理论把陈凯歌都驳斥得一愣一愣的,看得出来郭敬明导演是下过很大功夫去学习过电影的。
但,就像我前面说过的,电影是艺术,不是学术。
学再多理论,再多专业知识,也学不出一个导演。
这个职业只有两点关键要素:一半看天赋,一半看生活中的积累。
虽然郭敬明在台上把陈凯歌说得回不了嘴,但,大家都知道陈凯歌的水平和郭敬明的水平孰高孰低。
记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管是音乐,电影,绘画,文学等等。书本和理论永远都是次要的,都是靠边站的。
想当好导演?先去社会里摸爬滚打阅遍人间,最后再将剩下的一半交给天赋。
理论知识大概占比不到百分之10。
很多时候我看着那些整天抱着书本啃,躲在阴暗无光的环境下一遍又一遍拉片子的同学,心里就替他们捉急。
人类社会学里有一个概念叫“附近”。
意思是我们大部分生活经验都来自“附近”,而不是“远方”。所有真正的导演,他们所积累的素材以及阅历,均来自“附近”的环境。(当然昆汀那种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靠阅片量成才的人是老天爷赏饭吃)
然而现代社会,“附近”正在消亡,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我,或者遥远得触不可及的知识,名人。
太多学电影的人们整天嘴上大谈戈达尔,杨索,阿彼察邦,欧洲新浪潮等等,但要知道真正能在你心里留下印记的还是你身边的人,事,景啊。
你连你楼下小卖部老妪的人生都无法提炼出来,那还谈什么做作品呢.......
毕志飞很多操作其实是非常逻辑自洽的,他的问题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眼高手低。因为,他本质上是个花了大力气去背名词解释的人,他人生绝大部分时间用来准备考研考博,练习写考研考博的八股文。
他写影评每一句都像在答考研大题,完全按照电影考试的考法去应对,没有自己的想法,路人觉得高深莫测,纯粹是因为路人对那些导演的名字不熟悉。如果带入路人自己的专业,路人就会明白他的影评什么也没说。
他在拍《逐梦演艺圈》时反复强调“打破规则”,也是真诚的,因为影史上很多导演就是以打破规则闻名,比如戈达尔,他的基调就是各种各样打破规则,打破规则这四个字是伴随着戈达尔写进教科书里的,所以戈达尔的片子,纯粹从好看角度说,也不怎么好看。
因此毕志飞,一直以来,都是真诚地以为他是在做一件非常有逼格的事情,他对他从电影教材、研究生考试里背到的东西,进行了全盘地、机械地模仿。书上说大师跳切,大师打破第四堵墙,大师分段叙事,他都照做了。
费里尼、西科塞斯、伍迪艾伦都是这么拍的呀,PTA分成一段一段叙事的《木兰花》、奥特曼的《银色性男女》都多好看,怎么到他这里照做就不行了呢?
首先,他的审美非常奇异,的确不像是经常看大师电影的人,应该说和大师电影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两个系统。《逐梦演艺圈》等等,但凡在画面向现代设计体系靠拢一点,都不会有那般辣眼睛的效果——这点倒是挺奇怪的,他的认知方法、脑回路构建等等,可能具备一定的神经科学研究价值。
当然,也侧面说明了毕志飞应该是没太理解到大师作品具体美在哪儿,讽刺的是这并不耽误他考研考博。
其次,就是那些大师的创作,根植于生活,而非考研卷子。大师先有生活,再有创意,再研究叙事,剪辑时才开始思考手法。中国考学压力太大,所以毕志飞的生活里,除了考试,什么都没有;除了电影卷子,什么都不懂。
因此他把皮毛的手法放在第一位,活了快四十年也没想明白他需要进行属于自己的风格探索。
当然,即使如此,他还是可以融到资,这也很励志,可能说明学历的确有背书作用,也说明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巨大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电影、设计、建筑等——拼命背书的人往往没时间生活和探索,生活和探索的人考不上研和博。
第三,就是甚至大师自己的片子,换一个环境,可能也就没人看了。一个东西能不能传播出去,和当时环境圈子都有关系。
主要还是盲从大师,机械搬运的锅。
但他现在开个微博,每天啥都不干,光靠别人黑他,也能赚很多钱,写着写着我都有点酸了…
————————————————
补充一下
昨天写毕志飞的脑回路可能具有一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价值,很多人都哈哈大笑,但我其实是真诚的,绝对没有取笑他的意思,并不想造成取笑他的效果。而且当然他现在也靠做类似领域的人设和发言赚了很多钱,本身嫁入豪门,这些流量他也是需要的。
假设一名电工,下班以后喜欢看看美剧日漫打打主机游戏,有时候还看看文艺片,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艺术教育,让他拿个手机去取景,他取出的景绝对和逐梦演艺圈截然不同;要是做好了海报让电工选,这名电工一定会选那些在现代设计体系内的,不可能选出逐梦演艺圈风格的海报。
逐梦演艺圈中的取景、配色,也是有其自己的想象力在的,应该说,我人生中任何阶段,用任何工具,不管油画棒还是ps,我都是做不出来的。如果毕志飞每天刷抖音,那么他做出这样的东西,可能属于“有生命力”。
但吊诡的是,学院体系内讲授的、考试考的文艺片,肯定使用的都是现代的设计语言。甚至,剧本可以烂(反正片子往往也没人看),文艺不文艺的关键,和画面很有关系。
那么毕志飞的认知模式,就存在三种可能。a他完全没看过这些文艺片,凭借惊人的偏执,硬背的名词解释 b他看了,但他不能理解,但他还是背下来了 c他看了,他可以在文字上理解,但是他无法在图像上感受 无论abc,都说明毕志飞是无法接入现代设计的。
但是,就读艺术院校,获取艺术院校尤其名牌艺术院校,颁发的逼格牌照,一定是现代设计体系内的。那么,他是否说明了,不能接入现代设计体系,也可以获取逼格牌照?那么这张逼格牌照的逼格究竟在哪里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