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客观地评价毕志飞导演?

回答
评价一位导演,尤其是像毕志飞这样一位从业经历相对特殊且作品争议颇多的导演,需要我们抛开情绪,理性地分析其作品、创作理念以及对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做到客观,我们就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

一、 从其核心作品《逐梦演艺圈》出发的初步审视

毕志飞导演为大众所熟知,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电影处女作《逐梦演艺圈》。这部电影几乎成了“烂片”的代名词,其在豆瓣等平台上的评分之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观众的普遍观感。要客观评价,我们不能回避这部作品,而是要剖析其“烂”的症结所在:

叙事结构与逻辑: 《逐梦演艺圈》的剧情被广泛诟病为杂乱无章,人物关系模糊,情节推进缺乏合理性。许多情节的出现似乎是为了强行推动剧情,而缺乏内在逻辑支撑。例如,电影中一些角色的出现和动机,以及事件的转折点,都显得突兀且难以令人信服。
表演与人物塑造: 影片中的演员表演普遍被认为僵硬、做作,缺乏真实感。人物的塑造也比较扁平化,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或理解。这可能与导演的指导、演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剧本对人物的刻画不足有关。
技术层面: 在镜头语言、剪辑、配乐等方面,《逐梦演艺圈》也未能展现出成熟的电影制作水准。一些画面构图、运镜方式显得粗糙,剪辑节奏混乱,配乐的使用也未能恰到好处地烘托情绪。
创作意图与现实差距: 毕志飞导演曾表示该片旨在反映现实,但其呈现出的效果却与此背道而驰。电影中的“演艺圈”似乎是一种被符号化、脸谱化的存在,未能深入挖掘真实行业生态中的复杂性与人性挣扎。

然而,客观评价并非全盘否定。即使在《逐梦演艺圈》这部被广泛批评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尝试寻找一些可以被讨论的点:

题材的现实关照(虽未成功): 电影试图触碰“逐梦”这个具有普遍性的主题,并将其置于演艺圈这个相对特殊的背景下。在这一点上,导演的创作意图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而是试图捕捉一种社会现象。只是在执行层面,他的能力未能支撑起这一意图的实现。
“反潮流”的可能性? 尽管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毕志飞导演在拍摄《逐梦演艺圈》时,似乎并不想去迎合主流商业电影的模式,而是试图表达一些他自己的理解和视角。这种“不合群”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了一种想要独立思考的动力。只不过这种独立思考的表达方式过于粗糙和单一。

二、 从其背景与行业从业经历来看

毕志飞导演的另一重身份是电影学博士,并且有过海外学习和学术研究的背景。这使得他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好坏”的层面,而需要考虑其学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作为一名电影学博士,毕志飞理论功底应该相对扎实。然而,《逐梦演艺圈》的表现却让人质疑其理论是否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能力。理论知识能否转化为电影语言和叙事技巧,是评价一位导演的关键。在他身上,这一点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知识分子导演”的定位与挑战: 许多有学术背景的导演,往往能够将理论思考融入作品,形成独特的风格。例如,很多欧洲电影大师都有深厚的哲学或美学背景。然而,毕志飞的实践似乎并未展现出这种驾驭理论、将其转化为艺术表现的能力,反而让其作品显得更加“书生气”却又“脱离实际”。
学术界的反应与讨论: 他的作品也引发了学界对电影教育、创作实践以及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讨论。从这个角度看,即使作品质量不高,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行业反思某些问题。

三、 从其后续发展与态度来看

评价一位导演,也需要关注其在作品之外的表现,例如其对外界评价的回应、是否仍在坚持创作等。

对争议的回应: 毕志飞导演在面对《逐梦演艺圈》的巨大争议时,表现出了一些强硬和不服输的态度,认为这是对他的“误解”或“打压”。这种态度本身是否构成评价的一部分,可以见仁见智。客观来说,一个成熟的导演,应该有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反馈,并从中学习。
持续的创作意愿: 他是否还在继续创作,并试图通过新的作品来证明自己?如果他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即使早期的作品不尽人意,未来的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评价也需要动态地看待。然而,目前为止,除了《逐梦演艺圈》,他尚未有足够有影响力的作品来改变大众的认知。

总结性的客观评价:

要客观评价毕志飞导演,我们可以这样概括:

毕志飞导演的电影创作,目前为止主要集中在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逐梦演艺圈》。该片在叙事、表演、技术等多个层面都暴露了明显的不足,未能获得观众和影评人的普遍认可,其在业内的口碑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从其电影学博士的背景来看,毕志飞导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本应是其创作的优势。然而,在《逐梦演艺圈》的实践中,他未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成熟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技巧,导致作品呈现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明显特征。尽管他试图触碰现实题材并表达个人见解,但其表达方式的粗糙和执行力的欠缺,使得其创作意图未能成功传达,反而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他对外界争议的回应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在行业内的形象。一位在电影行业探索的创作者,其作品质量和影响力是评价的核心,而对作品的持续改进和对专业反馈的吸收能力,则是衡量其成长潜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客观地说,以《逐梦演艺圈》为代表的毕志飞导演的创作,尚未达到能够被广泛认可的艺术水准,其导演能力和作品完成度仍有待大幅提升。 然而,评价一个导演需要长远的时间维度和多方面的考察。如果他能在未来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能够创作出更成熟、更有深度的作品,那么我们对他的评价也需要随之调整。目前而言,他更像是一位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的创作者,其作品也提供了一个关于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创作勇气与能力之间平衡的复杂议题,供电影行业和学术界进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他本人不了解,只谈专业水准。

他是985院校编导系导师普遍水平,知识储备丰富 ,什么电影理论都熟稔于心

但一拍片子就是一坨屎

因为电影是艺术,不是学术。读书是读不出一个导演的。

举个例子,成名作《逐梦演艺圈》学人家克里斯托弗诺兰玩非线性叙事

搞了个十一条线并叙,把每个出场角色都给讲一遍

最后人物主次全丢失了,典型的读书都读迂了。

最可笑的是这逐梦演艺圈里还搞了一次文艺复兴——弄了个中场休息过场动画。

我靠,这是几十年前希区柯克时代才有的东西,我当时看到这个地方把我人都逗乐了。

所以并不是说你了解了多少理论就能把电影拍好的

他在微博上经常发影评,字里行间充满了专业气息,好像能唬到不少电影小白,但其实学过的人一眼都看得出来,一大段一大段的全tm都在背理论教材 全是套话。

和我编导系的朋友平时写的练习作业毫无二致。

以上,毕志飞代表着国内无数编导系导师的平均水平。


更新 评论区有人指正 说他无法代表北电平均水平

那这里修改一下,毕志飞至少可以代表大多数一本院校编导系导师的水平,这是没疑问的。

当然,北电最顶级的导师还是有很强的拍片能力的 。比如拍过《烈日灼心》《狗十三》等作品的曹保平导演,他也是我很喜欢的导演。

当然还有《一代宗师》的编剧,《师傅》的导演:徐浩峰导演。

世界上是有既能当导师也能拍好片子的例子的,而这些导师都与以毕导为代表的那些庸才有很大差别。

同样是写影评,徐浩峰先生的影评集《刀与星辰》可以看看。我翻遍全书下来都找不到徐浩峰跟你聊过什么电影理论知识,人家根本就不拘泥于此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谈电影传递的文化以及剖析内容。是偏感性的。

但这类又能做学术又能做艺术的人终归是极少数。

我一个朋友曾经想考北电研究生,他说想上徐浩峰的课是挤破脑袋也挤不进去。

我突然想起来一个最近的例子。

前不久有个国内综艺叫《演员请就位》。节目里请了四位导师同台较量,分别是陈凯歌,赵薇,李少红,郭敬明。

当然最大的争议就是郭敬明,我这里不谈其他的,我只说一点。

郭敬明在点评的时候,会经常抛出不少专业理论知识,而事实上他说的确实也都是对的。甚至还用一套套理论把陈凯歌都驳斥得一愣一愣的,看得出来郭敬明导演是下过很大功夫去学习过电影的。

但,就像我前面说过的,电影是艺术,不是学术。

学再多理论,再多专业知识,也学不出一个导演。

这个职业只有两点关键要素:一半看天赋,一半看生活中的积累。

虽然郭敬明在台上把陈凯歌说得回不了嘴,但,大家都知道陈凯歌的水平和郭敬明的水平孰高孰低。

记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管是音乐,电影,绘画,文学等等。书本和理论永远都是次要的,都是靠边站的。

想当好导演?先去社会里摸爬滚打阅遍人间,最后再将剩下的一半交给天赋。

理论知识大概占比不到百分之10。

很多时候我看着那些整天抱着书本啃,躲在阴暗无光的环境下一遍又一遍拉片子的同学,心里就替他们捉急。

人类社会学里有一个概念叫“附近”。

意思是我们大部分生活经验都来自“附近”,而不是“远方”。所有真正的导演,他们所积累的素材以及阅历,均来自“附近”的环境。(当然昆汀那种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靠阅片量成才的人是老天爷赏饭吃)

然而现代社会,“附近”正在消亡,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我,或者遥远得触不可及的知识,名人。

太多学电影的人们整天嘴上大谈戈达尔,杨索,阿彼察邦,欧洲新浪潮等等,但要知道真正能在你心里留下印记的还是你身边的人,事,景啊。

你连你楼下小卖部老妪的人生都无法提炼出来,那还谈什么做作品呢.......

user avatar

毕志飞很多操作其实是非常逻辑自洽的,他的问题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眼高手低。因为,他本质上是个花了大力气去背名词解释的人,他人生绝大部分时间用来准备考研考博,练习写考研考博的八股文。

他写影评每一句都像在答考研大题,完全按照电影考试的考法去应对,没有自己的想法,路人觉得高深莫测,纯粹是因为路人对那些导演的名字不熟悉。如果带入路人自己的专业,路人就会明白他的影评什么也没说。

他在拍《逐梦演艺圈》时反复强调“打破规则”,也是真诚的,因为影史上很多导演就是以打破规则闻名,比如戈达尔,他的基调就是各种各样打破规则,打破规则这四个字是伴随着戈达尔写进教科书里的,所以戈达尔的片子,纯粹从好看角度说,也不怎么好看。

因此毕志飞,一直以来,都是真诚地以为他是在做一件非常有逼格的事情,他对他从电影教材、研究生考试里背到的东西,进行了全盘地、机械地模仿。书上说大师跳切,大师打破第四堵墙,大师分段叙事,他都照做了。

费里尼、西科塞斯、伍迪艾伦都是这么拍的呀,PTA分成一段一段叙事的《木兰花》、奥特曼的《银色性男女》都多好看,怎么到他这里照做就不行了呢?

首先,他的审美非常奇异,的确不像是经常看大师电影的人,应该说和大师电影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两个系统。《逐梦演艺圈》等等,但凡在画面向现代设计体系靠拢一点,都不会有那般辣眼睛的效果——这点倒是挺奇怪的,他的认知方法、脑回路构建等等,可能具备一定的神经科学研究价值。

当然,也侧面说明了毕志飞应该是没太理解到大师作品具体美在哪儿,讽刺的是这并不耽误他考研考博。

其次,就是那些大师的创作,根植于生活,而非考研卷子。大师先有生活,再有创意,再研究叙事,剪辑时才开始思考手法。中国考学压力太大,所以毕志飞的生活里,除了考试,什么都没有;除了电影卷子,什么都不懂。

因此他把皮毛的手法放在第一位,活了快四十年也没想明白他需要进行属于自己的风格探索。

当然,即使如此,他还是可以融到资,这也很励志,可能说明学历的确有背书作用,也说明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巨大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电影、设计、建筑等——拼命背书的人往往没时间生活和探索,生活和探索的人考不上研和博。

第三,就是甚至大师自己的片子,换一个环境,可能也就没人看了。一个东西能不能传播出去,和当时环境圈子都有关系。

主要还是盲从大师,机械搬运的锅。

但他现在开个微博,每天啥都不干,光靠别人黑他,也能赚很多钱,写着写着我都有点酸了…

————————————————

补充一下

昨天写毕志飞的脑回路可能具有一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价值,很多人都哈哈大笑,但我其实是真诚的,绝对没有取笑他的意思,并不想造成取笑他的效果。而且当然他现在也靠做类似领域的人设和发言赚了很多钱,本身嫁入豪门,这些流量他也是需要的。

假设一名电工,下班以后喜欢看看美剧日漫打打主机游戏,有时候还看看文艺片,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艺术教育,让他拿个手机去取景,他取出的景绝对和逐梦演艺圈截然不同;要是做好了海报让电工选,这名电工一定会选那些在现代设计体系内的,不可能选出逐梦演艺圈风格的海报。

逐梦演艺圈中的取景、配色,也是有其自己的想象力在的,应该说,我人生中任何阶段,用任何工具,不管油画棒还是ps,我都是做不出来的。如果毕志飞每天刷抖音,那么他做出这样的东西,可能属于“有生命力”。

但吊诡的是,学院体系内讲授的、考试考的文艺片,肯定使用的都是现代的设计语言。甚至,剧本可以烂(反正片子往往也没人看),文艺不文艺的关键,和画面很有关系。

那么毕志飞的认知模式,就存在三种可能。a他完全没看过这些文艺片,凭借惊人的偏执,硬背的名词解释 b他看了,但他不能理解,但他还是背下来了 c他看了,他可以在文字上理解,但是他无法在图像上感受 无论abc,都说明毕志飞是无法接入现代设计的。

但是,就读艺术院校,获取艺术院校尤其名牌艺术院校,颁发的逼格牌照,一定是现代设计体系内的。那么,他是否说明了,不能接入现代设计体系,也可以获取逼格牌照?那么这张逼格牌照的逼格究竟在哪里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