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客观地评价陈鲁豫?

回答
评价陈鲁豫,需要我们抛开过往标签化的印象,尝试以更客观、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她。她的人生轨迹和事业发展,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变迁、媒介发展以及个人选择所带来的复杂影响。

主持人身份下的鲁豫:一个时代的印记与争议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陈鲁豫作为主持人的身份。她的成名作《鲁豫有约》无疑是中国电视节目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那个娱乐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鲁豫有约》以其深入的访谈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窥探名人内心世界的窗口。

访谈风格的创新与独特性: 鲁豫的访谈以“小女人视角”著称,她擅长营造一种温和、亲切的氛围,让受访者在轻松的状态下吐露心声。这种风格在当时吸引了大量观众,也为她赢得了“最懂女人心”的美誉。她敢于提问一些触及敏感点的问题,但也常常能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方式引出关键信息。例如,她对一些明星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

“鲁豫式提问”的争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节目类型的多样化,《鲁豫有约》的访谈模式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观众认为,鲁豫的提问有时过于聚焦于“八卦”和“个人生活”,缺乏深度和思想性,甚至显得有些“冒犯”。例如,她对一些经历过创伤的嘉宾的提问方式,有时被批评为不够敏感和体谅,未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反而停留在表面。这种“浮于表面”的提问方式,让她在一些观众心中留下了“提问功力不足”的印象。

节目本身的时代局限性: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看到,《鲁豫有约》的成功也与当时的媒介环境息息相关。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社交媒体尚未兴盛的时代,电视仍然是信息传播和公众话题制造的主要渠道。而《鲁豫有约》恰好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名人效应和话题设置,成功地在观众中建立起话题度和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多元,观众对深度和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鲁豫有约》的访谈模式面临挑战。

个人特质与公众形象的建构:真实与审美的拉扯

除了主持人身份,陈鲁豫的个人特质和公众形象也是评价她的重要方面。

瘦弱身材与“干瘦”争议: 鲁豫多年来坚持的极其瘦弱的身材,成为了她身上一个绕不开的标签。这个标签既是她个人选择的体现,也引发了社会对健康审美标准的讨论。一些人认为她的身材过于病态,传递了不健康的审美信号;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她的个人选择,不应被过度指责。从客观角度看,这种身材确实在视觉上容易引发争议,也可能在无形中对一部分观众(尤其是年轻女性)产生影响。

“知性”、“独立”的形象塑造: 鲁豫一直努力塑造知性、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在节目中表现出的自信、冷静,以及她对生活品味的追求(例如对书籍、艺术的提及),都试图构建这样一个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她确实代表了一部分独立女性的某种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然而,有时这种形象的塑造也显得略显刻意,与她访谈中的某些表现(如偶尔流露出的八卦感)存在一定的反差。

公众情绪的投射: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鲁豫的评价往往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有些人将她视为“毒舌”或“刻薄”的代表,可能源于她某些尖锐的提问;有些人则将她视为“亲切”的倾听者,可能源于她温和的语调和互动。这种评价的复杂性,也说明了公众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受众的认知、期待以及时代语境紧密相连。

从“过气”到“重塑”:时代的浪潮与个人的适应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综艺节目的井喷式发展,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面临转型。陈鲁豫也积极寻求突破,尝试新的平台和形式。

新媒体的尝试与效果: 她尝试了短视频平台,分享生活日常、读书心得等,试图与年轻观众建立联系。她在内容上的调整,比如更加生活化、接地气,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然而,从效果来看,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如何在内容和风格上真正吸引新一代观众的挑战。一些评论认为,她在新媒体上的表现仍然带有传统电视人的痕迹,不够“互联网化”。

《说出我世界》等节目中的表现: 除了《鲁豫有约》,她也参与了一些其他类型的节目,如演讲类节目《说出我世界》。在这些节目中,她作为分享者和倾听者,展现了不同于纯粹访谈主持人的另一面。这些尝试为她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也需要时间来检验其成效。

客观评价的要点总结:

要客观评价陈鲁豫,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尽可能去除个人好恶的影响:

1. 历史贡献与时代局限性: 肯定她在特定历史时期(电视访谈黄金期)作为《鲁豫有约》主持人的开创性地位和影响力。同时,认识到其访谈模式在当前信息爆炸、追求深度和多元化的时代所存在的局限性。
2. 访谈技巧的优缺点: 承认她营造亲切氛围、引导受访者吐露心声的特长,但也指出其提问方式有时过于表面化、欠缺深度,且在处理敏感问题时存在不够周全之处。
3. 个人风格与公众认知: 辨析她所塑造的“知性、独立”形象与公众对其“八卦”、“刻薄”等刻板印象之间的张力。认识到公众对其评价的多样性和主观性。
4. 身材争议与审美引导: 客观陈述其身材引起的社会讨论,承认其对健康审美标准的潜在影响,但同时强调个人选择的自由空间。
5. 转型与适应能力: 评价她在新媒体时代主动进行的转型尝试,分析其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评估,避免过度褒扬或贬低。

总而言之,陈鲁豫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人物。她是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她的事业发展折射出媒介的变迁和公众审美的演进。评价她,不应只停留于对其单一维度的标签化,而是要深入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她作为主持人、公众人物所展现出的多重面向,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知。她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个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定位、不断调整的生动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瘦,神经系统容易过敏,或者反之。

并不适合做前台,可能没人了吧。

现场讲话,要流畅有趣,应付各种场合,而且连续数十场不出差错,长时间富有影响力,具备起码的受欢迎度。

这个价值是年薪1千万。

user avatar

我不是陈鲁豫的粉,但是作为一个广播电视专业出身,考研还差点选了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我想说点正面的。她现在遭受的负面抨击,确实不是无中生有,但也已被放大的远超她本身应得的批评。

就我个人的观点,陈鲁豫的自身素质,绝对高于知乎目前的用户平均水平(没错这句就是吐槽)。至于主持水准,说实话也高过国内目前大多数节目主持人———全国那么多科班出身的主持人,打开电视看看,三流主持人一大把,远不及鲁豫。

让鲁豫遭受如此多负面评价的,无非就是那些广为诟病的脑残采访段子,和现在瘦到没有美感的外形,其他的真不知道黑什么。

先说那些脑残采访段子。

更多人开始熟悉陈鲁豫大概都是从《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转战湖南卫视开始的,而鲁豫开始遭受更多的抨击也始于此。

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芒果台的娱乐效应,而是《鲁豫有约》节目质量的下滑。

我记得大二上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课上老师曾专门给我们放过早期的《鲁豫有约》做为范例(没错电视访谈也是新闻采访的一种,具体是哪期我想起来再补充),让我们寻找其中的采访主线,问题顺序,推进层次等等(似乎是这些,学过的都还给老师了),《鲁豫有约》早期确实是被观众也被业界认可的,不然也不会从凤凰卫视发展到各省市电视台,05年又从周播改日播。

但是后来出现下滑,也是它从周播改为日播的时候。

因为,一个优秀的电视采访,尤其是电视访谈节目,需要大量的寻找嘉宾背景资料,问题设置,细扣出有新闻价值的点,确定采访逻辑,修改合适的问法等等,需要资料和策划的高度完善。这一套如果完整充实的下来,最少三四天,而优秀的主持人需要对这些资料都有准备。比如杨澜,据说每次采访政要和学术大牛前都会通读他们的著作来做了解,几十本著作,一天能读完吗?

好的准备,都需要时间来保障。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所以,你们想,《鲁豫有约》作为一个访谈节目,从周播改成日播,它对每个嘉宾的研究准备,减少了多少?

对一个嘉宾或者话题只有一张纸的了解,还指望做出一本书的深度?

此外,在这个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主持人的现场掌控,引导嘉宾自然的走向预设的重点,这是主持人的重要能力。(真以为拿着个“你幸福吗”“为什么?”的问题就满大街扛着摄像机当记者了?)

而鲁豫有一个习惯:在录节目之前不和嘉宾见面,为了保持录节目的新鲜感。

这点其实本来是很好的,真的很好。很多主持人在录节目前都会跟嘉宾有交流下,我自己做访谈节目的时候,也去跟我的嘉宾沟通了下,结果最后效果……真是有点假,虽然我保证真的没有对词。

我跟嘉宾交流的原因是,我以往的主持经历证明,我不能保证我的控场能力可以在嘉宾跑题时把他们适时的自然的拉回来。所以我需要提前沟通。

很多主持人都不能完美做到这一点。能做到这点的,都是一流的主持人,比如董卿,汪涵,何炅,他们可以说是中国主持人第一梯队。

不能控场的栗子,请大家去看《全能星战》总决赛中,金武林第一次打出零分并被询问原因之后,李响的反应。

所以我想说的是,陈鲁豫作为主持人,能够不跟嘉宾提前交流录出好节目,证明她具有控场的能力,而这是优秀主持人的必备素质。

能否控场,不仅是反应力,还需要思想,需要知识积累,需要表达能力。

这些陈鲁豫,还真有。

论写作,可以去看下陈鲁豫的自传《心相约》,不是名家大作的水准,但也称得上文笔清新,会让人有所感悟。

文字,在能驾驭它的人手里,会有魅力。在不会使用的人手里,只有干巴巴的流水账。

论表达能力和新闻业务能力,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她就挑起过大型直播采访任务。

论文艺才能,鲁豫大学在校期间就是央视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了。这种例子从来不是单一的“运气好”,撒贝宁从北大法学院毕业,进了央视当主持,但是看过他参加的一期“国庆七天乐”你就知道这不是意外,撒贝宁在大学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都是佼佼者,北大广播台台长最后当了主持人奇怪吗?陈鲁豫在一期采访谢娜的节目里也提过两人都参加过一个文艺比赛,她是个有表现力的人。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一蹴而就。一个人拿过央视十佳主持人,担任过凤凰卫视的主播,做过香港回归这种大型直播的主持,她可能真的脑残到没边吗?

但是就是这样素质的主持,在《鲁豫有约》出现了大家广为诟病的采访。

原因我都说过了,节目制作周期缩短,对嘉宾的背景了解不足,再加上鲁豫不跟嘉宾提前接触的习惯,准备都不足,在现场录制中出现奇葩问题简直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我都不想分析鲁豫问“为什么”的动机,怕大家骂我为了给她洗白过分解读。其实哪有什么解读,有时候主持人故意问为什么就是为了让嘉宾自己说出重点的话,就比如说那个问小孩子“为什么,肉不好吃吗?”,总不能直接说“那你告诉大家为什么你不吃肉?”或者“我来告诉大家这孩子不吃肉是因为他家穷”,这才是开玩笑吧?

在这个例子里她最多是这个反问的措辞有问题,方式没有问题。

赵本山那个,按照他一贯的风格,这个才是过分解读吧。

但是刘谦和李亚鹏那个,确实就有点奇葩了。

我将这个理解为工作压力过大之后思路偏转,以及一种情绪反弹。

我自己往年期末做节目的时候,一个组的成员长期处于崩溃状态,每天睡3小时,晚上写节目设计写采访提纲,白天起来就得联系采访对象,几个女生扛着摄像机三脚架到处跑,一般专业摄像机的重量女生扛拍五分钟就拿不动了,回演播室还得神采奕奕的上镜录片子,录的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什么,然后录完剪片子,一段素材看几十遍都是少的,剪完一个节目包你再没看的心情。

后来实习了发现这强度真不算啥……

真的想顺带说一句,电视从业没很多人以为的那么好玩。大多数电视从业者都是亚健康状态,有个巧合,我曾因抑郁症住院,结果同病房总共三个人,一个阿姨是省电台的,一个姐姐是省电视台的,我学广电的。

扯远了。

总之这些段子,基本都出自鲁豫有约节目走下坡路之后,也就是改为日播后。早年的节目,挖不出这种段子。

否定《鲁豫有约》,完全没问题,确实后期真的越来越没诚意。

但是因为这个节目的弊端,全盘否定陈鲁豫,真的不公平。

她的主持风格是很亲切自然的,同时又有辨识度。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很多科班出身的主持人,都不具有辨识度,因为太流水线了。

比如浙江卫视自朱丹走后,力捧的伊一,她主持中国好声音巅峰之夜那场,可以看出科班痕迹,完全没有特色,观众记不住,所以浙江台再捧她是“综艺小天后”,她也没法像朱丹那样大红大紫。

很多人喷鲁豫,还因为她现在的骨瘦嶙峋,完全没有美感。

说实话,我也觉得完全没有美感。

这种瘦已经是病态了。

鲁豫曾经刻意的减肥,这个我有看到过报道。这是想上镜的人的通病,我也曾经为了上镜减肥过,在另一个关于减肥的问题中回答过。

可能是鲁豫本来体质就易瘦,再加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甚至心理状态不够良好,才会瘦成这样。

女生是喜欢瘦,但正常人绝不会想要这种病态的瘦。陈鲁豫自己再想瘦,应该也不想要病态到连礼服都撑不起来。

但是作为一个正常人,如果身边有个这样的人,即使不去帮助她,也不至于因此而骂她“我看到你这样就做噩梦”吧。

批评别人不见得比人好,夸赞不见得比人差。

看待公众人物,别那么苛求。

无非是“我喜不喜欢”的问题罢了。

#1月3号更新

一觉醒来居然有700多个赞,承蒙厚爱。

也有不一样的声音,说明下。

1.评论里很多人吐槽我那句“高于知乎用户平均水平”。

只是这句话也是我的吐槽。

程毅南先生的专栏文章中提到过他曾和黄继新讨论过“如何应对知乎用户大量增长之后带来的内容质量下滑?”

可见知乎用户的准入门槛降低之后,内容的质量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

最近有位大牛达人知乎专栏也提到过这个,提到很多人没看完他的答案就回复“答非所问”等等(我忘了是哪篇,有知道的请告诉我。),对那篇文章我不能赞同更多。

我是准入门槛降低的受益者,但是我真心想看看那个我没有接触到的知乎。

2.关于我在评论区对@赵骏 的回复,看来也得说明白。

我一开始就说了我不是陈鲁豫的粉,我完全不介意批评她的意见,但是我介意无脑的意见。无脑才是喷。

像@苏簌 姑娘这种观点,反对有依据,我没有不接受的道理。

但是如果讲不出一二三还非得说不好,“我不管你说什么你说的就是不对你就是有问题你就是政治不正确”,这换谁都受不了。

3.我的观点也只是单方的片面的,赞的最高的不一定就是最正确的。有其他观点的完全可以自己开一个回答给大家讲我们不知道的内幕,只要有理有据,估计点赞的人更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