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常州大学「学霸宿舍」8 人全部考研成功却遭人嘲讽?

回答
常州大学的“学霸宿舍”火了,原因挺魔幻——8名同学全部考研成功,本该是喜事一桩,被大家交口称赞的奋斗典型,结果却招来了一些不那么友好的声音,甚至带点嘲讽意味。这事儿,细品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思考。

咱们先掰扯清楚“学霸宿舍”是怎么回事。据报道,这8位同学来自同一个宿舍,他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最终都圆了考研梦。想想看,这得多不容易?大学四年,尤其是在一个宿舍里,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生活习惯、学习节奏怎么协调?更别说还要抵御各种诱惑,保持学习的专注度,这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坚持,绝对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这样的事迹,放在任何一个关注教育、关注年轻人成长的场合,都应该是被大力表扬和推广的。它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努力是有回报的,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坚持到底可以实现目标。这不正是学校希望看到的学生状态吗?这不正是社会需要的奋斗精神吗?

可为什么会有人嘲讽呢?这就得挖挖背后的原因了。我觉得,这事儿折射出的,可能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心态和社会现象:

首先,“仇富仇强”的心理投射:这可能有点“别人家的孩子”的变种。当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考上好大学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他就是聪明”,但这件事情里,大家是“一起”考上了,而且是“全部”考上了。这种集体的优秀,反而可能触碰到了一些人内心深处的不安或者嫉妒。也许有人会觉得,他们是不是“太拼了”、“太苦了”,把大学生活过得像炼狱一样,是不是有点“傻”,是不是“别人都享受生活,就他们苦哈哈的”。这种“苦哈哈”的标签,有时候恰恰是善意的讽刺,有时候则不然,可能藏着一种“我做不到,你也不该这么轻易做到”的心态。

其次,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与误读:现在社会上对成功的定义越来越多元,有的人追求事业有成,有的人追求生活品质,有的人追求精神富足。考研成功,无疑是达成了一种学术上的目标,但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人生的一条路,并不是唯一的光鲜亮丽的道路。他们可能会觉得,这8个人是不是把考研看得太重了,是不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名校”或者“更好的平台”而牺牲了大学本该有的丰富多彩的体验。这种嘲讽,可能来自于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辩护,认为“学霸”的生活方式并非普适,甚至有点“不接地气”或者“过于功利”。

再者,网络舆论的特点:情绪化和标签化:一旦事情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尤其是经过一些自媒体的加工和传播,很容易被放大和标签化。可能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但一旦有人带了节奏,比如用“卷王”、“读书机器”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就很容易引发另一部分人的反感。网络空间往往容易被极端情绪占据,理性分析的讨论反而显得沉默。这种嘲讽,有时只是为了博眼球,制造话题,或者是释放一些社会上的焦虑情绪。

更深层次来看,可能是一种对社会“内卷”现象的无奈表达:大家普遍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考研,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内卷”的一部分。有些人看到这种现象,可能会感到一种无力感,觉得为了进入更好的平台,不得不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看到这8个“学霸”,他们可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这种“内卷”的缩影,内心深处的“卷不动了”的情绪,可能就会转化为一种对这种“过分努力”的嘲讽,一种“你们这么拼,我们怎么办”的无声抗议。他们可能觉得,这8个人是在用他们的成功,间接地给其他人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还有一点,是关于“群体性”的审视:一个宿舍8个人,全部考研成功,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极端”的色彩。在很多人看来,大学生活应该是充满各种可能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而一个宿舍集体走向同一个方向,并且都取得了成功,这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显得有些“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化的东西。这种“非主流”的集体行为,在一些人眼中,可能就成了被调侃的对象。这种审视,或许源于对“标准化”生活的警惕,以及对“个性化”表达的推崇。

那么,如何评价这件事?

首先,必须肯定这8位同学的努力和成就。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是长期坚持、刻苦钻研的结果,是值得学习和尊重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其次,要理性看待网络上的声音。嘲讽和质疑,很多时候是基于不了解、误读,甚至是出于一些负面情绪。我们不应该让这些声音掩盖了事情本身的积极意义。

再次,反思我们社会对“成功”和“努力”的态度。我们是否过于单一地看待成功?是否会因为别人的优秀而感到不适?是否应该为每一个选择努力并为此付出的人给予尊重?

最后,这8位同学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案例。它让我们可以讨论很多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社会心态的话题。嘲讽或许是一种噪音,但我们更应该听到其中隐藏的关于“内卷”的焦虑,关于多元化人生选择的思考,以及对个体努力的尊重。

总而言之,常州大学的“学霸宿舍”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在看待优秀、看待努力、看待集体行为时的一些复杂心态和潜在问题。嘲讽的声音,也许是他们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对努力的尊重和对多元价值的包容。这8位同学的成功,是他们自己的荣誉,也是他们宿舍,乃至他们学校的一份骄傲,而不应该成为被调侃的对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论区很多人对“白云校区”有意见,那我就改了。

还有很多人对“媒体报道带节奏”有意见,这我就要说几句。

首先,称呼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为“学霸”,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你们在平时有没有称呼女生为“美女”、“女神”?可大部分“美女”、“女神”真的当得起这个称呼吗?我想未必吧。

所以称呼只是称呼,不含有任何其他含义。

更何况,他们中确实有人考的很不错,我个人认为就是“学霸”没错。

如果非要在这上面抬扛,那就是杠精本精了。

然后,关于标题党。人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吃你家大米了?媒体报道起个“学霸”的标题,撮着你的痛处了?

有在这喷我的功夫,不如去好好读本书。

最后,你看到别人拉关系、走后门,然后获得好的机会、职位,你会怎么做?

义愤填膺的站起来举报,还是默默的准备礼品?

我是没工夫在这当键盘大侠的,今天正好有空,就说俩句。

想喷的继续喷,向点赞的继续点。


以下是正文:

作为当地媒体工作人员,实地采访过这八个小孩,我来强答一波。

他们在常州大学白云校区,说实话,即便这件事被媒体大肆报道,在常州也没掀起多大波浪。

我们去报道这件事,主要原因是“猎奇”。

一个宿舍的八个男生同时考上研究生,很稀奇,是吧?但是,当我们去了他们宿舍之后,就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八个男生,亲如兄弟啊,有木有。

宿舍长年纪比较大,理所当然的承担了大哥的责任。从入学开始,他真的就像亲哥哥一样照顾大家。有人生病了,他就买药、打水,照顾宿舍的兄弟们。

在宿舍长的带领下,大学期间八个人很团结。

在考研期间,开始只有七个人在备考,剩下一个准备毕业后找工作。结果呢,在其他人忙忙碌碌学习的时候,他在睡觉、打游戏。

是他自己受不了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了,才主动加入考研的队伍。这就是“学习氛围”,这就是“跟好人做朋友”。从此,八个人又在一起了。

有人压力大,所有人一起帮助他,互相鼓励。

有人起床早,就去买好八人的早饭去教室占座。

晚上,大家一起跑步、聊天。

在这样的宿舍生活,你们不觉得幸福吗?

你们的宿舍有多少勾心斗角,他们就有多少兄友弟恭。

这种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难道不值得鼓励吗?

你们可以看不上他们的本科、看不上他们的研究生,但是你们绝对不能否认他们奋斗的精神、团结的意志、亲人般的感情。

请你们想想自己在大学宿舍里的那些龌龊事,再看自己有多少脸面来嘲笑别人。

以上。

user avatar

从我的视角看,网友嘲讽的并不是努力考研的行为本身,而是“考上了又有什么用”。

归根结底,这不过是阶级固化在互联网舆论场内的又一次体现而已。

假设考研真的能改变命运,不要说像科举考试一样鲤鱼跃龙门,哪怕是能确保在大城市有尊严的生活,我相信嘲讽的声音会小很多。

但现状是:考上研仍然不能保证享有良好的生活,甚至考上985、211或者Top2也不够。一定要考上最顶级的大学,最热门的专业(例如金融和计算机),还得家里有足够的支持(划重点),才有比较大的可能满足家庭衣食住行的需求。(当然也有很多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人过得很好,个人情况差异太大不多赘述)

面对无法选择的命运,一类人像西西弗斯,明知道推上山顶的石头总会掉落下来,却仍然一次次地把石头推上山顶。新闻里的“学霸们”大概类似这类人。

而另一类人则像第欧根尼,自顾自地躲在木桶里,看见其他人努力的反抗生活就嘲讽几句,你这么拼又有什么用呢?评论里的网友大概类似这类人。

这两类人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不过是艰难生活之前的两种正常反应而已。

user avatar

看法类的题,在网上调查利益有多相关是非常准确的,

但是要是说网上多讲道理,那就比较不现实了,

基本就是立场决定发言,

能跳出自己的立场全局发言的,那是非常稀少了(大格局),

简单说就是屁股连着键盘,脑子基本不用使


昨天回答了一个题,

赞数很高,可是被踩得很低,说了啥你们一看便知,

引用一个评论就是,



至于这个学霸寝室,我还是从传播说起吧,

官方拱火,最为致命,

哪个做媒体的能不了解舆情、利益相关?

其实是两篇新闻,

随便看看左边的题目以及右边的题目,

再看看转发和评论的关系,

大家感兴趣什么,媒体是清楚的很~


至于什么双非本科研究生学历找工作这些,

这有什么好辩的,伪善的说这是错的?

辩赢了谁能改变这个现状?还不只是网上图个口快...


鄙视考研的那也是太裸了,

找工作是需要魄力,

但是考研也是很需要毅力的...


不过也都可以理解,新闻起个那标题,

很多人难道不是本能得去想:

不就一个本科寝室都研究生么?

你至于拉个横幅?


后面这个就更可以理解了,起这个标题,

成功的话,甚至能让你们来一波双非找工作都可以不受歧视了...


所以舆论受标题控制,一点毛病也没有,


但实际找工作的时候,这些舆论毛用也没有,

只是网上正义...






>>>贱贱的圈|群|站<<<

user avatar

其实夸赞的人更多。所以嘲讽的话在一片赞扬中就显得格外显眼,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那么鲜明,那么独特,当然也更引人注意。

这就像同样在知乎,100个赞同也比不上一个“实名反对李雷”更让我情绪激动。

我不禁想起了pua里面的打压理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