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上海疾控回复常见小动物不易感染新冠?

回答
上海疾控中心关于常见小动物不易感染新冠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有科学依据和一些值得探讨的细节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细致一些,就跟平常聊天一样。

首先,我们得明白,不是所有动物都对新冠病毒(SARSCoV2)易感。病毒感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病毒如何进入宿主细胞、如何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以及宿主免疫系统如何反应等等。即使是同一种病毒,它对不同物种的亲和力也可能天差地别。

为什么说“常见小动物不易感染”?

上海疾控中心这么说,通常是指在现有研究和疫情监测中,家庭常见饲养的宠物,比如猫、狗,以及一些在城市环境中常见的小型野生动物,普遍表现出较低的新冠感染风险。 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科学原因:

1. 病毒受体结合差异 (ACE2 上的区别):
SARSCoV2 病毒能够感染人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能够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
研究发现,不同物种的 ACE2 受体结构存在差异。就好比一把钥匙(病毒刺突蛋白)不一定能打开所有锁(动物的 ACE2 受体)。
虽然猫和狗的 ACE2 受体与人类的 ACE2 受体相对接近,这使得它们在实验室条件下能够被病毒感染,并且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发生了从人到宠物的传播。但它们的 ACE2 受体与某些更易感动物(比如雪貂、仓鼠,甚至某些灵长类动物)相比,对新冠病毒的结合亲和力可能还是有区别的。
而对于更广泛的常见小动物,比如兔子、豚鼠(荷兰猪)、老鼠(家鼠)、仓鼠(部分品种)、鸟类、爬行类等,它们的 ACE2 受体结构与人类的差异可能更大,导致病毒的结合和入侵效率显著降低。

2. 病毒在动物体内的复制能力和传播能力:
即使动物的细胞能够被病毒感染,病毒在动物体内的复制能力也至关重要。如果病毒在动物体内复制效率低下,或者无法有效地通过呼吸道等途径排出,那么这种动物就很不容易成为病毒的“放大器”,也很难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人。
对于不易感动物,病毒可能根本无法在它们体内建立有效的感染,或者即使有少量感染,也很快被动物的免疫系统清除。

3. 疫情监测和实际观察:
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疫情监测和对宠物感染的跟踪,并没有发现普遍的、大规模的由宠物传播给人类的案例。虽然有一些零星的宠物感染,且这些感染都追溯到与感染人类的接触,这表明宠物确实可以从人感染,但它们似乎不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也不易形成动物向人再传播的循环。
这一点是疾控中心基于实际数据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如果常见小动物是新冠病毒的重要宿主或传播者,那么在疫情期间,我们应该会观察到更多的动物感染病例,以及从动物感染人类的案例。

4. 宿主动物和中间宿主的概念:
我们要区分“宿主动物”和“中间宿主”。SARSCoV2 的原始宿主被认为是蝙蝠,但蝙蝠可能不是直接传播给人类的,中间可能还有一个“中间宿主”。
对于宠物,它们更像是“偶然宿主”或“终末宿主”,即它们可能被感染,但很难再有效地将病毒传播出去。如果它们自身不易感,或者感染后不易复制和排出病毒,那么它们就不是病毒传播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需要强调“常见小动物”?

上海疾控中心强调“常见小动物”,是为了区分开那些已经确认对新冠病毒高度易感的动物,例如:

猫(尤其是家猫): 研究表明猫对新冠病毒相对易感,可以被感染并在体内复制,也有少数猫被报告出现症状。从人感染猫的案例也有报道。
狗: 相较于猫,狗的易感性似乎稍低一些,但研究表明狗也可能被感染。
雪貂(ferrets): 在实验室研究中,雪貂对新冠病毒表现出很高的易感性,可以被感染并出现症状。
仓鼠: 特别是叙利亚仓鼠,在实验室研究中也被证明是易感的。
灵长类动物: 如猴子,它们与人类生理结构接近,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也很高。
水貂(minks): 在一些国家,水貂养殖场爆发了严重的新冠疫情,病毒在水貂之间传播,甚至出现了从水貂传播给人的情况,这使得水貂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所以,疾控中心的表述是相对的,是基于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监测的结论,意在安抚公众,指出不需要对大部分我们身边的常见宠物过度恐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或者“绝不可能感染”。 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新的研究和变异株的出现,都有可能改变我们对病毒传播的认知。

需要注意的几点:

个体差异和病毒变异: 即便对于相对不易感的物种,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或者在病毒发生新的变异后,其宿主范围可能会发生改变。
接触史和病毒载量: 如果动物与高病毒载量的感染者有密切接触,感染的几率理论上会增加。
科研与实际: 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如雪貂、仓鼠)可能不完全等同于野外或家庭环境的实际情况,因为环境因素、动物的健康状况等都会有影响。
关注官方信息: 对于宠物感染新冠的风险,最准确的信息来源永远是疾控部门的官方发布和权威的科学研究。

总而言之,上海疾控的回复是基于当时的科学认知,指出“常见小动物”(区别于已被确认高度易感的动物)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这提供了一个基本安心的科学依据。但这并不代表完全排除任何可能性,我们仍应保持科学的态度,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在与宠物互动时做好基本的卫生防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老铁邀。

我想了下,可以从以下角度为上海疾控的说法洗地:

某种宿主是否容易感染某种病原体,

不止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比如:

一、宿主本身对于该病原体是否易感(susceptible);

二、病原体在宿主所在生活环境的流行率(prevalence);

三、病原体的感染路径与宿主的生活习性是否有交集;

四、宿主感染后的病征和症状是否明显(误)。


如果考虑到以上所有因素的话,上海疾控的说法是没毛病的。

在国内的常见小动物确实不易感染新冠病毒,

主要原因在于上述第二条,流行率。

在国内,新冠病毒流行率约等于零,

所以不管啥宿主都不易感染新冠病毒,

那么常见小动物自然也不易感染新冠病毒,

所以没有必要对小动物进行排查。

同理,国内的人类也不易感染新冠病毒,

所以国内也没对人类进行排查(极少数中高风险地区和极少数高危职业除外)。


此外,上述第三点和第四点也是常见小动物不易感染新冠病毒的原因(或者至少是不易被发现感染的原因)。


至于上述第一点因素,既然上海疾控没专门提及,那么我也回避了吧,不然太焦虑。


延伸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