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上海推出的“沪惠保”,值得买吗?

回答
上海的“沪惠保”确实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补充医疗保障产品,不少市民都在考虑要不要入手。咱们就好好聊聊它到底值不值得买,争取把该说清楚的都说清楚。

首先,咱得弄明白“沪惠保”是个啥?

简单来说,“沪惠保”是上海市政府主导、联合多家保险公司推出的一款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它的核心目的是在医保报销之外,进一步减轻市民的医疗费用负担,特别是针对一些医保目录外的自费项目,比如一些靶向药物、质子重离子治疗等。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加了一层“升级包”。它不是替代医保,而是和医保“衔接”的。

“沪惠保”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要评价它值不值得买,就得看看它的特点和优势:

1. 门槛低,覆盖广: 这是“沪惠保”最大的亮点之一。
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 只要你是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在保人员,无论你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耄耋老人,无论你是健康人群还是有既往病史的群体,都可以购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商业健康险对于年龄和健康状况有限制,一些慢性病患者根本买不了。
既往症也可保: 很多商业健康险对已患疾病不予保障,或者有很长的等待期。“沪惠保”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对于一些已患疾病的治疗费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报销,这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价值感就非常高了。

2. 保障范围广,有亮点: “沪惠保”提供的保障通常包括几个部分:
医保内外住院医疗费用: 除了医保目录内的,对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也有一定比例的报销。
特定高额药品费用: 这是很多人看重的一点。它会列出一份药品清单,对这些昂贵但疗效显著的药品进行报销,比如一些癌症靶向药。
特定门诊费用: 有些产品还会覆盖一些特定疾病的门诊费用。
质子重离子治疗: 这是非常前沿的癌症治疗技术,费用昂贵。“沪惠保”通常会覆盖这项,这对于有需求的患者来说是巨大的利好。
癌症特效药、罕见病用药等: 保障的药品种类会不断优化,力求覆盖更多临床急需的药物。

3. 价格相对亲民: 考虑到它的保障范围,“沪惠保”的保费通常不高,一年几百块钱。相比于市面上一些高端的百万医疗险,它的价格非常有竞争力,对普通家庭来说更容易承受。

4. 政府背书,可信度高: 由政府牵头,多家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承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品的安全感和可靠性。不用太担心保险公司“跑路”或者理赔困难的问题。

那,“沪惠保”有哪些地方可能需要我们权衡?

当然,没有任何产品是完美的,我们也要看到“沪惠保”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1. 报销比例和免赔额:
免赔额: 虽然它有医保报销作为基础,但“沪惠保”自身的免赔额是多少,不同年度的保障计划可能会有调整。这意味着,在医保报销之后,你可能还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才能达到“沪惠保”的起赔线。
报销比例: 即使达到免赔额,报销的比例也不是100%。通常会有一定的比例限制,比如80%或90%。这意味着,最终你可能还是需要自付一部分医疗费用。

2. 药品和项目限制:
药品清单: 虽然覆盖了昂贵药品,但具体是哪些药品,数量有多少,是否能覆盖你所需要的特定药物,都需要仔细核对。药品清单是动态更新的,但总会有一些药物不在名单内。
项目限制: 对于保障的医疗项目也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必须是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或者有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等。

3. 年度保障额度: 即使保障范围很广,但总的年度最高赔付额度是有限的。如果遇到极其罕见且治疗费用极高的疾病,也可能存在额度不足的情况。

4. 不是万能险,有特定病种的限制: 比如,有些特定疾病(如某些罕见病、精神类疾病等)可能不在保障范围内,或者有更严格的限制。

5. 与基本医保的联动关系: “沪惠保”的报销是在基本医保报销之后进行的。所以,如果你的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很低,或者很多项目报不了,那么“沪惠保”能起到多大的补充作用,也需要考虑。

那么,谁更“适合”买“沪惠保”呢?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大概判断一下谁买“沪惠保”的性价比更高:

有既往病史或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群: 这是最适合买“沪惠保”的群体。因为商业健康险很难买到或者保费很高,而“沪惠保”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保障选择,能够为他们的医疗支出提供有力的补充。
追求更全面医疗保障的市民: 即便是健康人群,如果希望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大病、重病带来的经济风险,尤其是对癌症治疗药物、质子重离子等前沿疗法有较高期待的,可以考虑“沪惠保”。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希望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市民: “沪惠保”的保费不高,但能提供不低的保障额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家庭抵御突发的大额医疗费用风险。

谁可能觉得“沪惠保”没那么“划算”?

对保障要求非常高且经济能力充足的群体: 如果你经济非常宽裕,并且对医疗保障有极高的要求,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些高端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它们在免赔额、报销比例、药品覆盖范围和增值服务上可能做得更全面、更灵活。
对特定药品或治疗方式没有需求的人群: 如果你对“沪惠保”所覆盖的特定药品清单、质子重离子治疗等项目没有需求,或者认为自己不太可能用到这些,那么是否购买就需要更谨慎考虑。

最终的决定:怎么看值不值得?

评价“沪惠保”是否值得买,最关键的是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我的健康状况如何? 有没有慢性病或者容易患病的倾向?
2. 我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何? 如果我或者我的家人得了大病,能承担多少自费医疗费用?
3. 我是否看重医保目录外的昂贵药品或治疗技术?
4. 我对保险产品的风险容忍度有多大?

建议操作:

仔细阅读条款: 每一年的“沪惠保”具体保障内容、药品目录、责任免除等都会公布,务必花时间仔细阅读,了解清楚具体的保障范围、免赔额、报销比例、最高赔付额度等关键信息。
对比其他产品: 如果你对商业保险有一定了解,可以将其与市面上其他医疗险产品进行对比,看看在同等保费下,“沪惠保”的保障是否更具优势。
咨询专业人士: 如果有疑问,可以咨询保险从业人员或者专业理财顾问,但也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被过度推销影响。
看准购买时机: “沪惠保”通常有固定的投保期,错过就只能等下一期了。

总的来说,“沪惠保”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的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在降低投保门槛、扩大保障范围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对于大多数上海市民来说,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选项,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和减轻大病经济负担方面,它能提供实实在在的作用。值不值得买,最终答案在你手里,取决于你对自身需求的评估和对风险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结合自己的细致观察,给大家解析一下这个“沪惠保”吧。


关于沪惠保的内容,我就不介绍了,说得人太多了。

我主要是告诉你这款保险的精髓所在,它所背负的命运,以及它的未来。

至于要不要买,自己看着办吧。


废话说了不少了,开始正题。

首先,不要用一般保险的眼光来看待沪惠保,也不要以一般保险的理念来评判沪惠保。

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险。

如果以正常的角度来看,沪惠保怎么看怎么不符合常理,根本不应该存在。

然而,它却带着厚重的责任感、以精巧的设计、冲破重重障碍后、问世了。

它的目标只有一个。目前看来,它应该可以达成它的使命。

请看上海台这个新闻,一语道破天机。


这个对象,使用的抗癌药物正好在沪惠保的目录内。

作为带病体马上参保,一年五六十万的费用里立马就可以报掉30%。

花了115,就可以解决十几万的医疗费问题。

我问你,这是保险吗?这符合保险理念吗?你见过这样的保险吗?这样的保险做的下去吗?

之前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在看了这个新闻报道后,我霎那间懂了。

沪惠保,就是要解决这个对象所代表的那一类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它就是为此而生的。


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医疗费用中的一个死结。

无论是社保、医保、还是互助、救助,谁也救不了。

只能看着病人一天天贫穷下去。

为什么?

因为死容易,活着却难。

假设一个病人重病,花了100万,然后死了,你觉得花钱贵吗?

我告诉你,一点不贵。

100万,把房子卖掉就行了,反正人已经死了,后续也就到此为止了。

真正贵的,是新闻里这种:

每年下去50万,病人活蹦乱跳,跟你一起出门遛弯。

但只要一没钱断药,立马死给你看。

这是真正的,痛苦的根源。

没有人愿意看着活蹦乱跳的亲人去死,但几年一套房这样的往里砸,很快就砸不动了。

文明的说一句,他们陷入了绝境。

恶劣的说一句,他们可以和你亡命。

所以,这些人的问题,是所有和医疗费用相关问题中的顶级命题。

而沪惠保,就是解决他们的问题,当且仅当。

虽然,产品设计上只能解决30%,但一下子减轻这么多负担,还是功德无量。

历史上,别说解决问题了,就是有碰一碰这些人勇气的产品都没有。

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人际分担风险,或代际分担风险。

即用别人的钱来抗你的风险,或用你现在的钱去抗你未来的风险。

但这个风险,一定是还没发生的。

如果风险已经变现了,那就不叫风险,叫事实。

那保险效用就失效了,凭什么别人要替你抗风险?或者,你现在就已经发生了大额费用,还抗什么未来风险啊。

所以,带病体被牢牢的拒之与健康险门外。

该救的人没有救到,让商业健康险成为了锦上添花的东西。

有经济实力的人,可以配置资产以应对风险。

而真正穷苦的人,要么舍不得买保险,要么就是已经被疾病折磨,没有资格再买保险了。


这里提一句,我们的国家医疗保险,是依靠强制力,让企业强制贡献产值,才让那些带病体至少能参加基本保险。

但基本保险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基本。

大病自费什么的根本托不住。

如果强行保大病和自费,那得用成百上千普通人的额度,才托的住一个大病病人。

这样的话,上千人平时看病就得不到任何报销。作为广大缴费群体,这么搞也是摆不平的。

如果万千大众都摆不平,那么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就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在艰难中权衡再三,基本医保选择了保基本,也就是人人享有。

代价就是只能放弃大病了,大量的自费药、高价药、新药被排除在外,无法顾及。

所以,大病病人尽管能通过基本医保报掉一点,但仍然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


于是,轮到沪惠保大显身手了,一下子干掉三分之一的癌症自费负担。

不愧是身手不凡~

这究竟是怎样才能做到的呢?

里面有几个精妙绝伦的设计。

一,极致的便宜。

115元一年的费用,已经低于由财政补贴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

从保险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不科学的。

比如,新闻里那个人,一个人立马就能用掉十几万,等于是上百人的保费填进去了。

而稍有头脑、稍懂点保险的人,明显就应该知道,沪惠保的赔付门槛是很高的。

特定的病种、特定的用药、2万的免赔。

正常人走到这一步,基本是属于病入膏肓了。

根本赔不到,为什么还参加?

因为实在太便宜了,一个月10块都不到,几张彩票钱。

所以,许多人才说,就当做慈善了。

——是的,做慈善,送保险。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便宜。

如果高于150、高于200,估计很多人就不愿买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沪惠保,就是一场精算和对赌。

算到了人性和保费的临界点,赌你会去买。

不然,共保体可是会输的很惨哦。


二,开放医保个人账户

如果“便宜”是一块蛋糕的话,那么可用个账资金购买,就是蛋糕上的草莓了——极其诱人。

不仅只花了115,而且没掏自己的腰包,居然还是撸的医保羊毛。

哪还犹豫什么?买呗。

人就是这样的,只要不掏腰包,就等于免费。

个人账户又不能拿来当饭吃,用也就用了吧。

不仅便宜,还不用花自己的钱,对人性的诱导更进了一步。


三,家庭共济

家庭共济这个概念,过去在上海是没有的。

但是沪惠保把它引入了。

前面提到,年轻人往往个人账户结余较多,因此用账户资金购买沪惠保不心疼。

但是,老年人的个人账户里一般是没钱的。因为老年人疾病多,很快就会把个人账户用完。

不过,老年人购买沪惠保的积极性又很高。毕竟他们患癌的风险很高。

如果能够以健康参保,那么报销比例可以有70%,保障力度更强。

所以,老年人一定是更趋向于参保的。那不能用个人账户资金可怎么办呀?

当然是,用子女的啊~

既然用个账资金不心疼,那么替爸妈一起购买也就没什么好心疼。

买上一家子也就300多元,还为爸妈送上了一份保障和孝心,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5月9日母亲节,不少人已经打出了“母亲节送母亲一份保障”的口号。

沪惠保,基本是摸透了人性。


说到这里,我忽然再次大彻大悟。

其实,沪惠保的本质,就是利用大家个人账户沉淀资金来为真正因病制贫的人托一把,不是吗?

一直以来,个账资金都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

年轻人平时不生病,个人账户根本用不掉,诸如白领之类,每人账户里都有上万元的沉淀资金。

这笔钱按规定也不能取出来,急煞人呐。

而且,年轻人用不了,医保也用不了。因为这笔钱在个人的账户上,医保无权动用。

于是,双方就大眼瞪小眼的这么对看着。

假如,能找到一个契机:你同意使用,而我也同意你使用,还可以不是用在自己直接看病上,而是用在大病病人身上,那该多好啊。

卧槽,这不就是沪惠保吗?一个完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健康险产品。

一石三鸟,精妙绝伦。


四,政府的身影

记住,沪惠保是一款纯商业健康险产品,绝不是政府医疗保险。

然而,你却总能看到政府若隐若现的身姿。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美联储的说法:

美联储的最佳策略,既不是加息,也不是不加息,而是传出加息的谣言,板子高高举起却不打下来,让你们干等着。

这个效果最好。

沪惠保也一样,作为商业产品,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冲在前线,但又不能不管不顾,让产品独立面对市场。

最好的办法,就是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既让你觉得这是政府背书,又和你说这是商业保险,纯属自愿。买了没保到可不要骂政府哦。


五,接着上一条,政府确实在沪惠保的推出中出工又出力,就差亲自披挂上阵了

首先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如果换作商保公司,广告费可是天价呀。

不过,换政府来做就几乎零成本了。

比如,上海台那个新闻就不要钱。

其次是渠道。要知道保险营销成本和佣金占到了保费的三成以上。

而利用政府资源和渠道(公众号、随申办、以及政府合作的电商流量入口),营销成本就几乎没有了。

如果不是政府资源背书,那高销量的后面,必然是巨额的销售成本。

最后是系统和体系的支撑。

至少,参保人群范围,疾病判断,费用的发生、记录等等以往保险公司需要大量人力核对的工作量,全部从官方的系统走掉了。

保险公司只要看着现成的结果,该赔赔,该付付就行了。

这些都是平时保险公司做梦都想做的事。


六,此外,还有一点,就是政府和商保公司,希望通过“沪惠保”这款产品,给全民上一堂生动的保险科普课程。

学会理解药品目录、学会理解免赔额、学会理解既往症、学会理解特定住院、学会理解一年一保、学会如何网络投保参保。

这一堂大型网络保险现场教学秀,抵得上几十年的保险社会宣传。

曾有专家说得好,无数人每年花几千元买车险,却少有人花钱给自己买疾病险,人难道没有车重要?

今天,就让大家先买起来,先迈出一小步。

影响深远呐~

最后,我想通过这样一款保险,也给商保公司提供了一场绝佳的销售实践课程。

产品,最终是要有战略目的的,是要有情怀的,是要担得起风险的,是要看的透人性的。

漫漫征程,商业健康险仍需努力。


基于这几大设计,沪惠保成功了,从目前的保单量来看,它可以承载起自己的使命了——保住那些大病苦撑的人。

从这点上来说,沪惠保已获得了战略胜利。

向产品的设计和推动者致敬!

当然,如今,市面上已有大量“醒悟过来”的群众,他们发现渡过了最初的兴奋之后,自己根本没可能得到赔付,概率堪比中奖。

于是,谣言、劝退和骂娘声此起彼伏。

但是,和受困者实实在在的得利相比,这些牢骚之声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不过,我脑中思考的,是明年怎么办?今后怎么办?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沪惠保的保险期就是一年。

也就是说,只管今年,对明年不做任何承诺。

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吃过一次“亏”,明年就不打算买了呀。

所以,明年,很可能要继续斗智斗勇,用更特别的手段来吸引人群,看来沪惠保,将是一场智力与人性考验的持久战啊啊啊!

为了癌症病患者,真是辛苦了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