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上海中医药大学揭秘“针灸治哮喘”,登上《科学》子刊封面?

回答
上海中医药大学关于针灸治疗哮喘的研究成果登上《科学》子刊封面,这绝对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对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这件事,尽量讲得细致,而且保证是纯粹的“人话”。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件事情为什么这么“牛”。

一、 《科学》子刊的含金量:

大家可能对《科学》(Science)这个名字很熟悉,它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之一,被誉为科学界的“圣经”。而上海中医药大学这次“登封面”的,是《科学》旗下的子刊,比如《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或者《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类。这些子刊虽然不是正刊那么至高无上,但同样是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的学术平台,代表着其发表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前沿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能在这类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尤其是“当封面文章”,意味着:

研究质量极高: 论文的科学严谨性、创新性、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都经过了极其严格的同行评审,得到了国际顶尖科学家的认可。
研究意义重大: 研究内容触及了科学领域内某个重要的前沿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具有颠覆性或重大突破性的观点/技术/方法。
研究成果有影响力: 这种级别的发表,往往意味着该研究可能会对相关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引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 揭秘“针灸治哮喘”:

这部分才是核心。为什么说它“揭秘”了?哮喘大家都不陌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作起来非常痛苦,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依靠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虽然能有效控制症状,但副作用也存在,而且对于部分患者效果有限,甚至无法根治。

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长期以来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哮喘,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长期以来,中医的很多理论和疗效,在国际上(尤其是在以循证医学为主导的西方科学界)存在“证据不足”、“机理不明”的质疑。尤其是对于针灸这样一种“触碰式”的疗法,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更是难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清晰地解释清楚。

所以,上海中医药大学这次的研究,我认为很可能做到了以下几点来“揭秘”:

1. 明确的科学机理: 它们很有可能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比如动物模型、细胞学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找到了针灸治疗哮喘的生物学基础和具体通路。比如,针灸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轻气道炎症、影响神经递质、改变肠道菌群等等来发挥作用。以往我们说“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现在有了科学的解释,比如针灸刺激某个穴位,能够激活身体内的某些信号通路,释放出具有抗炎或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
2. 量化的疗效证据: 通过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使用了双盲、安慰剂对照等方法,来量化针灸治疗哮喘的疗效,并与现有治疗方法进行对比,证明其客观的、可重复的临床获益。这对于说服国际科学界至关重要。
3. 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现代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这次研究可能不仅仅是生物学层面,还可能结合了免疫学、神经科学、药理学,甚至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去解释针灸的神奇之处。
4. 国际认可的语言: 用国际科学界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方法、理论体系去解读和呈现针灸的疗效,这是将中医推向世界舞台的关键。

三、 为何登上封面?

登上《科学》子刊的封面,通常意味着这项研究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特点:

革命性的发现: 比如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疾病治疗靶点,或者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学过程。
跨学科的融合典范: 将看似不搭界的学科完美结合,解决了重大科学问题。
重大的技术突破: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察和研究手段。
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潜力: 它的结论可能颠覆人们的认知,引发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思考。

这次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如果能清晰地阐明针灸治疗哮喘的科学机理,并提供扎实的证据,那确实是非常有潜力成为“封面文章”的。它不仅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临床疗效。

四、 这对中医药意味着什么?

这绝对是中医药走向国际、获得更广泛认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打破偏见与疑虑: 对于那些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人,尤其是西方科学界,这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有助于消除误解,证明中医并非“伪科学”。
提升国际地位: 顶级期刊的封面发表,相当于给中医打上了一个“品质保证”的标签,有助于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吸引更多投入: 这样成功的案例会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资金投入到中医药的研究中,形成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的示范: 也为培养更多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的青年人才提供了榜样和动力。
惠及更多患者: 最终,这些科学研究成果能够转化成更有效、更安全的医疗手段,帮助更多哮喘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总的来说,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这项研究如果真的做到了以上所说的,登上《科学》子刊封面,这绝不仅仅是一篇论文的发表,更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重大突破。它用最硬核的科学语言,回应了外界的质疑,也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这是一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喝彩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二次更新,抱歉昨晚我只是粗糙的浏览了下文章的几个Figure,以及看了中文的新闻报道,我昨天的描述是有误的。

文章是非常棒的文章,达到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但是中文互联网上的报道是刻意误导的。这篇文献根本就没有提到针灸文章创意不来自于针灸治疗哮喘,文章没有验证过任何和针灸有关的东西。全文搜索关键词Acupuncture(针灸),TCM(中国传统医学),甚至Traditional都没有搜索结果。

文章DOI: 10.1126/scitranslmed.aam8604 ,可以在sci-hub.tw上下载PDF。这个事情 @我演戈多 也注意到了。

文章大致的研究过程是这样的。MT2蛋白metallothionein-2能防止肺的氧化应激过程中内毒素血症,但还没有研究过它对哮喘的作用(文章的思路来源)。于是做大鼠实验,发现 MT-2改善哮喘肺阻力(Figure 1)。MT-2改善肺阻力的话,很可能是通过MT-2作用于一个另外的蛋白的PPI来完成的,于是就用I-125和Histag标记来寻找MT-2的Receptor,最终发现并证明是MT-2作用于气管平滑肌上的Transgelin-2(TG-2)来改善肺阻力。(Figure 2,3)。接下来是通过Molecular Docking和Assay,找到了TSG12是TG-2的激动剂,并且在动物实验上验证(Figure 4,5)。

这项研究涉及到的技术包括PPI寻找及验证,Molecular Docking, Molecular Assay,合作单位中包括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同在张江的中科院药物所,这些技术都是比较成熟的现代生命科学中寻找蛋白质药物靶点的技术。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这篇文章本身根本就和针灸是无关的。课题的缘起是MT-2能防止肺的内毒素血症,但尚未有人做过哮喘方面的实验。文中没有任何提到过针灸和MT-2,TG-2这些蛋白的关系。这篇中文报道完全是在混淆视听。请读者仔细读一下,这篇中文报道中先是提到邵氏中医用针灸治疗哮喘疗效惊人,然后再提到这个中医药大学的团队发现MT-2---TG-2---TSG12的发现链条,可是既没有证据说明文章启发于针灸,也没有证据说明MT-2---TG-2的PPI和针灸有关系。至少,这篇文章不能被称为“揭秘针灸治哮喘”,它是一篇由中医药大学一个做药物靶点寻找的实验室与中科院药物所,交大医学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非常漂亮的药物靶点寻找的文章。文章和中医唯一的关系可能就是完成单位是上海中医药大学。

在此为我昨晚答案中的错误致歉,显然我受到了这篇中文新闻报道的误导。 @马前卒 刚刚看到督工也点赞了,也希望这次勘误能够在这篇文章在更多人看到前发挥作用。如果你们在文献中看到任何和针灸相关的内容,烦请在评论中告知我。


--------------------------------------------------------------------------------------------

Update:关于这项研究可以用海带的比喻来理解。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知道海带煮汤会很鲜美,并且前人通过不断实验和摸索,发现A省B地生产的宽海带,在晾干X小时后,煮汤Y小时,这样煮出来是最鲜美的。中国古代的海带学也到了其他文明不能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现在上海海带大学的一个做分析化学的PI,在实验室里分析了海带里有的几百种物质,最终发现谷氨酸钠是呈现鲜味的关键物质,并且研究出了味觉受体是如何和谷氨酸钠作用的。古法可能是繁复的,每道工序也未必都有用,但是它是有道理的:宽海带的谷氨酸钠含量确实高一些,晾干和长时间煮有助于谷氨酸钠溶解到汤里。

这项研究做出来后,中国海带依然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不妨碍有的人依然去享用A省B地的海带汤这道国粹,但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更廉价的方式获得工业化生产的小分子谷氨酸钠---味精,并且一小勺就比古法海带汤鲜上不少。有的人会说中华海带牛逼,有的人会说现代分析化学手段牛逼,有的人会说中国人牛逼。也因此有人想证明是现代分析化学手段比中华海带文化更牛逼,或者反之,于是就开始撕逼。

而我只想说谷氨酸钠牛逼。所以对于这个case,我很期待这项研究后续开发小分子药物能够为哮喘患者带来福音。

-----------------------------------------------------------------------------------------

这篇文章本质是PPI发现与验证工作(蛋白质相互作用)。我个人不是PPI方向的,本答案权当抛砖引玉,有错误请指正。

文献的价值在于发现了一个对治疗哮喘有作用的PPI过程与小分子药靶点,其后续工作应该是据此的小分子药物研发。毕竟针灸物理刺激下游有许多生化过程,而这个PPI是专门对哮喘有效的,据此开发出的抗哮喘药的疗效一定是比针灸好的。

我个人觉得这项研究水平是很高的,以前从没想象过的物理刺激下游生化过程能找PPI的(印象里PPI也比较难做),不仅找到了还证明了作用过程,这不是一般的中医药大学实验室能做的。

中医话题总是能引起一堆撕逼,在这里个人总结几点:

1.针灸(原文用的术语是针刺效应)确实对治疗哮喘有正向作用,现在我们搞清楚了它的具体生化机制。

2.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个实验室具有相当厉害的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水平和技术。

3.作为一个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CVA),很期待根据此靶点开发的小分子新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