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年来贬亮成风?如何看待易中天品三国中对诸葛亮的评价?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

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形象的“解构”或“质疑”。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历史真相与演义解读的冲突与反思:
《三国演义》的“神化”效应: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塑造近乎“妖化”了,将他描绘成料事如神、运筹帷幄之中的“智绝”。从草船借箭、借东风到空城计,许多情节都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甚至与史实有出入。
史学研究的深入与普及: 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通过考古发现、文献比对,对三国时期的真实情况有了更细致的了解。一些过去被演义掩盖的历史细节被揭示出来,使得对诸葛亮功过是非的评价趋于客观和理性。
“去魅”与“还原”的时代需求: 当代社会更崇尚科学、理性,对于过度神化的个人英雄主义往往抱有一种审慎甚至反感的态度。人们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而非一个完美无缺的神。因此,“贬亮”在某种程度上是“去魅”和“还原”真实历史人物的过程。

2. 大众话语权与信息传播的变迁:
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 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观点,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一些短视频、公众号文章,往往会截取演义中的某些情节进行夸大或颠倒,或是放大诸葛亮失误的地方,以吸引眼球。
“反高大全”的社会心态: 现代社会更鼓励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对于那些被长期塑造为“完美偶像”的人物,一部分人会本能地产生一种“反叛”心理,试图寻找其不为人知的一面,或是在其光环下寻找普通人的影子。
流量驱动与观点极化: 在网络舆论场中,吸引眼球是关键。一些极端的观点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将诸葛亮从“完人”拉下神坛,甚至进行负面评价,往往能引发大量讨论,从而带来流量。这种流量驱动的机制,也容易导致观点走向极端化。

3. 对传统价值观的审视与重构:
“忠君”思想的反思: 诸葛亮一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备父子,其核心是“忠”。在现代社会,对“愚忠”的批判声音也越来越大。一些人认为诸葛亮过于执着于蜀汉的复兴,未能更好地审时度势,甚至因为其坚守而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
“智谋”的局限性认知: 过去人们过于迷信诸葛亮的智慧,认为他无所不能。但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他的北伐虽然有战略意图,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且劳民伤财。一些批评者认为,他的军事才能并非如演义所说的那般无敌。
“实用主义”的视角: 当代社会更看重实际的成果和效益。一些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诸葛亮的一些策略和行动,比如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在执行层面存在问题,或者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对其能力提出质疑。

二、 如何看待易中天品三国中对诸葛亮的评价?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无疑是近年来推动三国文化普及的重要力量,他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既有对演义的解读,也有基于史实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理解他的评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学者型”的审视与“大众化”的表达:
尊重史实: 易中天先生虽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历史,但他本人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在评价诸葛亮时,他并非一味地照搬演义,而是会引用《三国志》等史料,力图还原一个更接近史实的诸葛亮。
兼顾演义的流行度: 同时,他也深知《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诸葛亮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因此,他的评价并非是纯粹的学术考据,而是尝试在史实与演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指出演义的夸张之处,也分析演义何以能深入人心。
“说人话”的艺术: 易中天先生擅长将复杂的历史和人物分析,用生动、幽默、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普通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他的评价往往能引发共鸣,也带动了大众对历史人物的讨论。

2. 对诸葛亮“过誉”的纠正与“人性化”的解读:
“神”变“人”: 易中天在品析诸葛亮时,一个重要的倾向是“去神化”,试图将这位被演义“捧上天”的人物,还原为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会指出诸葛亮的一些失误,比如在用人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局限,以及北伐的策略是否真的那么高明。
“智”与“德”的辩证: 他会强调诸葛亮的智慧,但也会探讨他的智慧在不同时期的运用效果。同时,他也肯定诸葛亮的“德”,如忠诚、勤勉、廉洁,但他不会因为这些美德就忽视其在实际决策中的不足。
强调“时代局限性”与“个人局限性”: 易中天常会提醒观众,评价历史人物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能力的局限。诸葛亮虽然才华横溢,但他所处的蜀汉政权在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很多事情并非他一人能完全掌控。

3. 具体评价的体现(以《品三国》为参考):
“奇人”而非“完人”: 易中天经常强调诸葛亮是一个“奇人”,而非一个“完人”。这意味着他承认诸葛亮的天赋和才能,但同时也承认他并非完美无缺,身上也存在一些缺点或局限。
肯定其“勤勉”与“尽责”: 他会高度评价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建立和发展中的贡献,特别是他在内政、外交、法律等方面的建树,以及他勤于政事、克己奉公的精神。
对“北伐”的辩证看待: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易中天可能会指出其战略上的意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但也会提及北伐的消耗巨大,效果并不显著,甚至有观点认为其战术选择并非最优。他可能会引申出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其最终目标(兴复汉室)在当时已经不太可能实现的现实,以及他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对“空城计”等演义情节的解读: 他会区分史实和演义,解释空城计等情节的虚构性,并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解构”演义神话的作用。

总结来说,如何看待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

是基于史实的理性分析,而非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 他在普及历史的同时,也在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是一种“去魅”化的过程,试图还原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人物形象。 这与当前社会思潮中“反高大全”的倾向是相契合的。
代表了一种“时代的声音”,即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历史人物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审视。

“贬亮成风”的背后,既有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也有时代变迁带来的认知转变。而易中天先生的评价,正是这一转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我们不应简单地将诸葛亮视为神或妖,而是应以更开放、更批判的眼光,去理解他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实位置和价值。这种对经典人物的持续讨论和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活力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易中天品三国》大概也看了三遍了。虽然不能说奉为真理,但黑诸葛亮?不存在的。

大家都认为易中天是曹操吹,易中天最后专门拿一集把曹操和诸葛亮放一起说,说他们是硬币的正反面。易中天怎么会黑诸葛亮呢?硬要分个正反,也是诸葛亮正,曹操反。易中天连反面的曹操都要吹,会去黑正面的诸葛亮?讲不通吧?

谁在黑诸葛亮?其他的谋士吹,或者刻意要显示自己不一样的人。

B站《易中天品三国》郭嘉那集的弹幕真是热闹。各种郭嘉死了上诸葛亮的号啦。郭嘉不死诸葛亮不敢出啦。

不是蠢,就是坏。

这两人就不是一个工种,怎么比?虽然年代是同一个,但比关公战秦琼还离谱。

真要比,诸葛亮也是跟荀彧比。易中天也的确是对比了这两个人,高度评价了这两个人。这是两个了不起的理想主义者。

易中天说,矫枉必须过正。以往大家一说三国,想到的就是刘关张,赵云,诸葛亮。吴魏那边真说不出几个人。

易中天着重讲讲其他两国就被别有用心的人说成是了吹黑。

一个教授吹一个黑一个死透了的历史人物有啥图的?当然易中天还因为说诸葛亮没有借东风,没有三把火这些战绩,被人喷。到现在也还在说他黑诸葛亮。

他就按民众喜欢的,希望的去讲。大家都开心。干嘛要做这样的工作?要去说什么文学形象,历史形象,民间形象。

user avatar

小小得罪易老师一下,他用晋书宣帝纪的司马懿给司马孚的书信说诸葛亮不善用兵来证明诸葛亮军事才能不够。可易老师没有说到的地方在于,就是这封信写后不久,司马懿命张郃追击诸葛亮被诸葛亮射死,从此被打成老乌龟不敢出头。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至少是不弱于司马懿的,否则早就被占尽十矿优势的司马懿飞龙骑脸了,那还能反过来压着老乌龟打?

user avatar

“贬亮成风”这种事也要一分为二来看,要知道亮粉(诸葛亮的粉丝)可是贯穿古今的啊!

例如晋武帝司马炎就是一枚亮粉。

《汉晋春秋》:时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来自蜀地的樊建给司马炎吹了一波诸葛亮治国的事,司马炎就粉上了。

之所以后来历代君主喜欢粉诸葛亮,大约都是粉诸葛亮的能力+人品,但不是每个君主都能有刘备的胸怀,所以,这种事真的只是君主们对臣子们的要求和期望了。

既然领导喜欢诸葛亮,民间百姓喜欢诸葛亮,造神运动也是不可避免的了,我觉得这种事是客观存在的。现代社会已不再有皇帝,所以有人开始提一些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见解,我觉得,这种事也是自然的事,可以理解。


朱子彦、高恩源之流

近年来,恶意贬低诸葛亮的文章层出不穷,这锅不应该是易中天来背的,易中天顶多是个曹吹属性,要知道:与其同时,已经有专门恶意贬低诸葛亮的大佬在兴风作浪了。

例如:上海大学历史教授朱子彦的大作《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三国史新论》。

朱子彦《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三国史新论》

此后,跟风而出的一大堆类似作品,我就随便列举一下了,例如这本:

高恩源:《恭请诸葛亮下神坛》——评说《诸葛亮集》

高恩源《恭请诸葛亮下神坛》——评说《诸葛亮集》

这位高恩源身份不详,他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了三本书,除了上一本专门恶意抹黑诸葛亮的作品,还有《还三国本来面目(评说三国演义)》、《历史岂能随意涂抹(评说三国志)》,还有一本书名很高大上《三国史辩》,内容全是牢骚和谩骂。

据说,这三本书都没有列出高恩源的简介。所以,很可能他并非历史专业出身。

高恩源大概是个无名宵小,出版社都觉得此人不值一提,这种人的书能够出版,也是迎合了社会上一些“反传统”的思潮。

我们随便去百度搜索一下“诸葛亮+神坛”之类的话题,都能看到不止他,还有很多所谓思想界的笔杆子都在打着“反传统、新思考”的旗号在撰文恶意贬低诸葛亮。

比如这位李洪恩,他还消费“活人”韩寒的名望(笔名:当代韩寒)。

李洪恩(网络作家)_百度百科

诸葛亮终于被拉下神坛了_李洪恩_新浪博客

这种事可怕之处在于:因为大部分读者是没有看过史书《三国志》的,大部分读者是看过或了解一点《三国演义》故事,然后知道《三国演义》有虚构成分,有美化诸葛亮的剧情。

——因此,大部分读者会很容易选择相信这些掌握舆论话语权的人的说辞。

但凡有系统性的研究过《三国志》的人,去看看这些人的“大作”就会发现其论据十分可笑,例如最常见的这种说辞:“三国中蜀国势力最弱,灭亡最早,这与诸葛亮的政治方略和个人专权不无关系。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话,也应该知道诸葛亮234年死,蜀汉263年亡,难道是亡灵诸葛亮在死后还在蜀汉专权几十年?


我在这里列举高恩源、李洪恩之流,不过是把一些为了博出名而哗众取宠的宵小撕开真面目给大家看,高恩源的书名说的高大上:历史岂能随意涂抹。

——殊不知,他自己才是这样的人!这话用来评价他的作品,一点都不为过!


章太炎的谬论

朱子彦教授身份特殊,他可是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人啊,他可是接受过正规历史学教育,并头顶上是一堆的正统历史学组织成员的光环。

胡适曾经曰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话很有道理。章太炎当初就提了一个大胆假设:诸葛亮借刀杀人,除掉荆州关羽。

章太炎《訄书》第三十六《正葛》:
临沮之败,葛氏(诸葛亮)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苟罗骑斥侯之疏如是,则政令愈慢矣!皆窥暗者也。
法家之所患,在魁柄下移。移者成于纵横之辩言,其上则雄桀难御,不可以文法约束者为特甚。故韩非所诛,莫先于务朋党,取威誉。其在藁莱明堂之间,皆谓之侠。
葛氏亦法家也,行诛于纵横,而彭漾,李严丽于流辟。夫刘封雄桀之次耳,夺孟达鼓吹,守山郡不发兵,罪也。而葛氏特以刚猛难任,不可用于易世之后,劝先主除之。是杀之以其罪,杀之之情则不以其罪也。
如羽,世之虎臣,又非封等伦也。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将掣挠吾大政。故不惜以荆州全土假手于吴人,以殒关羽之命,非冒之也。一国之柄,无出于二孔,出于二孔,其所举虽是,而宰相因以不能齐人心,壹法令,则国已分裂矣。虽杀之而疆易侵削,终不以易内讧。
其故事则有萧何之戮韩信。何公用之于韩信,而葛氏阴用之用关羽。法家之竭忠亦瘁矣,亦其所以为小器焉尔。
吾读《梁父吟》言“二桃杀三士”。葛氏少时,盖诵习之。太史公曰:陈平宰割天下之志,见于俎上。呜呼!若葛氏者,其志亦见于诵诗矣。

但是,章太炎晚年又对此假设持否定态度,说道“少时所称云儿,晚涉季世,益窥古人用心”,最后有重新写了一篇《思葛》(大概是反思自己当初的言论之意),并重新认定:为关羽死是由于刘备的疏慢。显然,这个观点相对更客观。

其实,大家只要动脑子联系一下其他历史事件,也能看出这个推断的错误之处(前引文加黑处)。

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要让刘备集团兼跨荆、益两州,如此才有问鼎天下的资本。诸葛亮如何会为了一个小小的关羽,破坏自己的大计?拱手让荆州落入魏、吴之手?

《隆中对》节选: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显然,章太炎当时提出假设时,肯定忘了这一茬,等到晚年才发觉自己言论有失公允,这才改口反思。有则改之,也无愧大家之风。


可是!另一位史学家方诗铭无视了章太炎晚年的自我纠正,却捡起章太炎的这条旧论来,真是怪哉!

乃至今天的朱子彦教授,更是将此谬论奉若至宝,据此发挥,写成了全面否定诸葛亮的一本书!

正规科班出身的学者,还能用读书读的少的理解开脱吗?!我倒要看看,朱子彦教授要活到什么时候才能有章太炎的反思能力。


两位亮黑之间的“诉讼战争”

我在这里补挂一名亮黑胡觉照教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后任某党校历史学教授,据说其退休后,于2007年开设新浪博客,开始写三国文章,特别是关于诸葛亮的。

博文_胡觉照_新浪博客

在他的文章目录里关于三国的文章观点,无非两点:黑诸葛亮(历史罪人,阻碍统一,祸害人民),吹司马氏(改革新锐,推动历史进步,造福人民)。

我引一断雄文给大家鉴赏:

促使人从正确认识上倒退的原因,只能是个人利益在作怪。诸葛亮放弃正确的治国初衷,将全休民众绑上战车,去进行没有胜利可能的北伐,其根源,就是那不曾醒来的皇帝梦

结果,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位胡教授,写的这些黑诸葛亮的雄文居然涉嫌抄袭另外一位亮黑作家(廖伦焰)的观点,两人还为此打起了诉讼官司。

以下是事件链接。

给大法官留言 - 中国法院网

这位廖伦焰,自称第一个重新评价诸葛亮的学者,著有《罪魁诸葛亮评传》(网上找不到这本神作),并在2005年公开亮黑身份。下面是他的博客。

廖伦焰_新浪博客


易中天《品三国》对诸葛亮的评价

这是最后一节,我直接说结论吧。我印象中,我在三国吧就看过有人提到一个观点:易中天貌似公正客观,其实一直在玩暗损的把戏。

我搜了一下,三国吧原始出处找不到了,但在诸葛亮吧找到一个类似回帖,大家看看,我

吧里哪位大神给我说一下所谓:国家不死,卧龙不出的出处【诸葛亮吧】_百度贴吧

在易中天的《品三国》(十四)天生奇才这一章节里,他就是把诸葛亮与郭嘉相提并论的,原文链接如下。

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品三国(十四)-天生奇才 _国学导航

下为节选:

六年以后,也就是建安十二年,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这一年的七月,曹操重要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第二件事情,就是也在这一年,诸葛亮走出了隆中,来到了刘备的身边。这一下子刘备时来运转,咸鱼翻身。有人会说你这是什么逻辑啊?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是刘备的运气,刘备从此走上了成功之路;郭嘉碰巧在这一年死了,有关系吗?
有。我们知道刘备的竞争对手是谁呢?曹操,是吧,刘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曹操的力量,也就是说刘备要战胜曹操,或者说他要摆脱困境,他们两个斗争的胜负在于他们力量的对比。而力量的变化无非是此长彼消,或者是此消彼长。诸葛亮来到刘备的身边,是刘备“长”,同时意味着曹操“消”;郭嘉去世,那么意味着曹操“消”,同时意味着刘备“长”,就是诸葛亮出山和郭嘉去世这两件事情都是刘备赚了、曹操亏了。

在本文中,易中天直接将郭嘉的“力量(能力)”拔高到诸葛亮的程度,显然是夸大其词了。

郭嘉之于曹操,是心腹谋士,但从来就不是曹操“力量”的具体体现。如果是说在领导创业之初谈创业规划,曹操这边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也只有荀彧了。

如果易中天不想这样乱比较,又怎么会说出“碰巧”一词呢?显然,易中天就是借诸葛亮来抬高郭嘉。

也正是如此,就有人就提出:易中天虽然没有明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样的话来,但是他在著书、表演时就是这样暗示的。

——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带着偏见的结论。那么,我再退一步,确定两点:

1.至少易中天表达了“如果郭嘉不死,刘备的事业(诸葛亮的规划)肯定不能成功”的潜台词来。原话是结尾的(品三国:郭嘉的不幸,是曹操的不幸,是刘备的大幸)。

2.易中天将郭嘉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由于其作品传播广泛,郭嘉粉一度膨胀。

这两点,总是客观事实的吧?


我之前说易中天是始作俑者,这句话有误,评论区有朋友告知,在他之前,还有周泽雄著《青梅煮酒》一书,谈到郭嘉时写道:

《青梅煮酒》: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深感遗憾。

我特意去翻易中天的《品三国》(书本),他在讨论郭嘉时也提到了周泽雄的一个观点,并在后文也采纳了周的构想。

《品三国》:也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们没能看到这两个天才的斗智,如果郭嘉还在,他和诸葛亮肯定有一场智斗的戏好看,这个我们没看上。


所以我更新一下自己的见解:

1.易中天吹捧郭嘉是事实,各种比较都是拿诸葛亮来做陪衬。

2.之前有人提出易中天暗损诸葛亮说,我也是赞同的。

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真正的始作俑者应该是郭嘉粉丝,易中天的“郭嘉碰巧在这一年死了,有关系吗?有。”的作用不可忽视,毕竟他的作品影响力巨大。


简单评价郭嘉

按照历史进程来看,刘备的崛起是在赤壁之战之后,孙刘联军取胜跟很多因素有关。

或者,我在这里问一句,难道会真的有人相信:郭嘉不死,他就能看穿黄盖的诈降之计吗?(光荣游戏《曹操传》是创造了这一个剧情)

要知道,曹操的面前是:荆州刘琮望风而降,孙吴群臣主降,孙辅还写信给曹操准备投降,这些都是造成曹操轻敌,认为黄盖投降是真心的缘故。摆在曹操案头有那么多投降信,郭嘉又有什么慧眼能看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

所以说,这只是游戏制作者,后人的一种美好想象罢了,论历史,这些想法肯定算不得数。

就连易中天夸赞郭嘉帮曹操平定乌桓,真要我说,如果没有田畴带路,郭嘉力劝北伐的结果可能就是遇雨道阻而归了。郭嘉对当地的天气(雨季什么时候来)都不了解,空谈战略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会认为我在黑郭嘉。我辩解一下:如果当年(244年)曹爽伐蜀时,有本地人带路,结果成功灭蜀,请问,力劝曹爽伐蜀的邓飏、夏侯玄又算什么战略水平?

显然,曹操北伐乌桓成功,郭嘉有功不假,田畴的带路也是有功的,张辽的冲锋也是有功的,曹操的这次成功远征是与很多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果厚此薄彼,一味夸大其中一人的功劳,这算什么客观评价?!


易中天其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说了,至少,他对诸葛亮做到了客观,可以的。而他对曹操、郭嘉一点都不客观,就是一个字:吹!


诸葛亮的评价

俗话说:有黑必有吹。最后,我怼一下亮吹。

前面某些人号称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我觉得这个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诸葛亮在民间确实被塑造成了一个神人、圣人的形象(这就是吹)。

谈历史,我们就需要绕开演义、民间传说这些领域,就事论事来客观评价诸葛亮这个人。

问题是:要怎么拉下来才对?

如果像朱子彦这样矫枉过正,对吗?像高恩源这样哗众取宠,对吗?

肯定不对!

要知道,在史书上,诸葛亮的形象本来就是人,而绝不是一个永远不会出错的完人。

诸葛亮可以帮张裕求情,也可以无视彭羕的求救信,

他可以废掉李严,还能让李严不怀怨恨,心怀期盼;

他可以去勾引孟达造反,又把费诗的话听进去,不去救孟达;

他可以误杀常房子嗣(魏氏春秋记载,裴松之表示存疑),也可以平定朱褒;

他还会看到谯周笑出声来,还会在杀马谡后流泪;

他本来就是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既能干也会犯错的人。

所以我的观点是:亮粉可以。亮吹把诸葛亮捧成完人,那就不必了;亮黑一知半解,信口开河,也是我看不起的。

陈寿这种亮吹在给诸葛亮立万字大传时,最终评价诸葛亮时仍然会提出缺点(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我觉得,这样的态度才是合适的。

本来评价历史人物就应该有一说一,客观公正,哪怕真有立场(如陈寿),也要做得公正的样子出来才对嘛!


后话

最后挂一个人,有点奇怪,跑这里吹易中天客观。反污蔑我造谣,我证据一放,他就把我拖黑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求真?还是求立场?

“教授也是人,人就有倾向”。——搞历史研究的人要力求客观,公正没听说过吗?用“是人就有倾向”来洗,姿势也太难看了!

我也拖黑了四月四,这叫以牙还牙,毕竟她拖黑我在先,我这么做,不过分吧?是她根本不想讲道理了,而不是我不想继续谈下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近年来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票房表现相对疲软,这一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市场、文化、政策、技术、观众偏好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疫情冲击与市场环境变化1. 疫情初期的直接冲击(2020年)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中国影院全面停业,好莱坞大片如《复仇者联盟4》《阿凡达》等.............
  • 回答
    近年来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即所谓的“嫌中派”)有所上升,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包括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竞争、媒体舆论以及国内政治生态等。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一、历史问题与民族主义情绪1. 二战时期的历史积怨 日本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
  • 回答
    近年来,韩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频频斩获高口碑和商业佳绩,而中国电影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不少观众却感受到了“越拍越烂”的趋势,优秀作品相对稀少。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韩国电影的成功之道:深耕内容,敢于创新韩国电影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清晰的策略和长期的积累。 .............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影视题材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扎堆”现象,特别是抗战、青春、古装这三大类。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政策导向与审查机制的影响: 主旋律的强调与“正能量”的需求: 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受到国家政策的深刻影响。历来,主旋律题材(.............
  • 回答
    近年来历史学专著中“主标题:副标题”的书名格式确实越来越普遍,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涵盖了学术出版的演变、传播策略的调整以及作者研究思路的体现。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学术研究日益精细化与专业化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现代历史学研究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和普遍性规律.............
  • 回答
    近年来关于贾府拿了林如海遗产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读者和评论者中流传甚广,甚至有些“甚嚣尘上”的感觉。要说清楚这个现象,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还得联系到《红楼梦》本身的叙事方式和人物关系。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红楼梦》原著里并没有直接明确写出贾府拿了林如海的遗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讨论都是.............
  • 回答
    这些年F1比赛中,车队的获胜确实越来越趋向于“看车吃药”,也就是说,车辆性能成为了决定性因素。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个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让车手在车子面前仿佛成了某种程度的“辅助驾驶员”。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为啥现在F1夺冠越来越看重赛车本身了。首先,得从F1的技术迭代和规则制定说起。1. 技术进步.............
  • 回答
    这几年央视六套的《佳片有约》确实让不少影迷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失望。以前那个每周期盼着看看经典老片,或是品味一下国内外优秀新片的老牌栏目,好像有点变了味儿,总让人感觉“怎么又播这片子?”或者“这片子质量也就这样吧?”。要说为什么会给观众留下“总爱放烂片”的印象,其实原因可能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烂片.............
  • 回答
    近年来,网络上男女性别对立的言论确实是越来越激烈,触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剖析一下:一、社会转型期中的矛盾显现: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观念中的性别角色正在被打破,新的社会期望和个人追求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
  • 回答
    近些年,“经典”二字仿佛成了陈年的佳酿,越发珍贵难寻,尤其是在谈论国内电影时,人们常常会怀念起《霸王别姬》、《花样年华》等一系列作品。这些电影曾是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它们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更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环顾当下,却不禁发问:为何市场上似乎少了类似级别的佳作?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触及到了当下婚恋相亲圈里一个挺普遍也挺现实的现象。确实,这两年你打开一些婚恋论坛、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或者听朋友聊天,时不时就会冒出“扶贫”、“找个下家接盘”、“改善生活”之类的说法,尤其是在描述一些男性择偶时。这背后,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婚恋观变化以及一些现实压力交织在一起的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心中柔软的角落。每次听到《和未来有约》、《明天会更好》这些名字,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旋律,以及那份集体的、激昂的情感。你问为什么近年来听不到类似的好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答案也绝非一蹴而就。首先,得承认,时代背景和时代情绪是催生这些歌曲最肥沃的土壤。《明天会更.............
  • 回答
    这几年欧美科幻片里,中国元素确实越来越扎眼,而且不是那种简单地把中国地图背景放上去,而是角色的语言、文化、甚至科技发展都开始被描绘得相当具体和重要。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最直接、最实在的:中国市场太香了,而且人家早就盯上了。你想啊,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近些年冬天确实不像小时候那样动不动就来场让世界变成银白色的鹅毛大雪了。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不少科学上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气温升高。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下雪吗,跟气温有啥关系?” 关系可大了!雪花之所以能飘落,需要大气温度在.............
  • 回答
    近年来,韩国娱乐业确实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相较于日本娱乐业,这种发展模式显得更为迅猛和具有颠覆性。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韩流”现象。一、 战略性规划与政府支持:韩国娱乐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背后有着政府长远而系统的战略规划。韩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点出了一个不少老玩家心中的痛点。确实,近些年想找到当年那种耳熟能详的、让人眼前一亮的Flash原创作品,感觉是越来越难了。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牵扯到技术、内容、平台、甚至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变化。我尽量给你掰扯得明白点,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大道理。首先,得从 Flas.............
  • 回答
    近年来,确实有一些人开始探讨“刘备害死关羽”的说法,而且这个话题也确实越来越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以及人们对传统叙事的一些反思。咱们得先捋捋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传统观点:刘备是受害者,关羽是壮烈牺牲在传统的《三国演义》和大部分史书中,关羽的死是被描绘成一场.............
  • 回答
    近年来,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攀升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原因复杂且环环相扣,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是重要的导火索。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留守.............
  • 回答
    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造假事件频发,确实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一下这些关键点:1. 激烈的学术竞争与“不发表就死亡”的压力学术界,尤其是生命科学这样进展迅速的领域,存在着极其激烈的竞争。研究人员需要不断产出高质量的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