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年来关于贾府拿了林如海遗产的言论甚嚣尘上?

回答
近年来关于贾府拿了林如海遗产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读者和评论者中流传甚广,甚至有些“甚嚣尘上”的感觉。要说清楚这个现象,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还得联系到《红楼梦》本身的叙事方式和人物关系。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红楼梦》原著里并没有直接明确写出贾府拿了林如海的遗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讨论都是基于推测和对情节的解读,而不是文本的明文规定。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论出现呢?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林如海的家世与财富:

林如海是当朝的巡盐御史,这是一个油水丰厚的官职,而且他本人又是书香门第出身,祖上也出过高官。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这样的官职,并且有这样的家族背景,林如海的个人财富是相当可观的。
他只有林黛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法,女儿是法定继承人。所以,理论上,林如海去世后,他的所有财产都应该由林黛玉继承。

2. 林黛玉的处境与寄居的现实:

林黛玉自幼丧母,父亲林如海又病重去世,她成了孤儿。她无依无靠,只能千里迢迢地投奔外祖母家——贾府。
黛玉到了贾府,虽然贾母疼爱,但她毕竟是寄居。她的吃穿用度,虽然贾府不缺,但严格来说是贾府在供给,而不是她自己名下的财产在支撑。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是贯穿黛玉整个生活的重要线索。
如果林如海真的留下了巨额遗产,而这些遗产并没有体现在黛玉的个人生活上,反而黛玉过着相对朴素甚至有些拮据的生活(相对于贾府的挥霍),这自然会让人产生疑问:这些钱都去哪儿了?

3. 贾府的经济状况与潜在需求:

贾府虽然表面上钟鸣鼎食、烈火烹油,但实际上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书中多次暗示,贾府的经济状况并不如表面那样光鲜。他们有庞大的开销,维持贵族生活的体面,养活众多人口,各种应酬、人情往来,以及潜在的官场倾轧,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尤其是到了后期,贾府的经济危机开始显现,比如元春省亲的花销就让贾府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笔“天上掉下来的”巨额遗产,对于贾府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也可能是一笔可观的资金流入。

4. “护官符”的联想与利益输送的可能性:

《红楼梦》开篇就有著名的“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王白。冯紫英,两中天,两公并为一。就是那薛王石米,也是我们连络的。” 这段话点明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林如海虽然不直接属于这四大家族,但作为国之重臣,与这些家族肯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个时代,家族之间的联姻和利益输送是很普遍的。林黛玉作为林家的独女,她的婚姻(嫁给宝玉)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家族联姻的意味。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林如海的遗产,会不会以某种方式,通过黛玉,或者在黛玉无力管理的情况下,流入了与她有姻亲关系的贾府,帮助贾府度过难关?

5. 文本中的一些细节与解读:

林如海的财产管理: 林如海去世前,曾派人去姑苏接黛玉。他是否在临终前安排了自己的财产?他有没有留下遗嘱?这些细节在书中并未详述。人们可能会揣测,如果他身体不好,而黛玉年幼,他很可能将财产委托给信得过的人打理,而贾府,作为他唯一的亲信家族,自然是首选。
贾府对黛玉的“照顾”: 尽管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但从经济角度看,贾府承担了抚养她的责任。如果林家留下的遗产足以支撑黛玉的体面生活,甚至能为贾府提供帮助,那么贾府在“照顾”黛玉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使用”这笔钱。
宝玉与黛玉的婚事: 宝黛的婚事是贾府非常关心的事情,尤其是王夫人、薛姨妈等人。如果林家遗产丰厚,这笔财产自然会成为考量宝黛婚事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猜测,也许是为了日后宝黛成婚后,这笔遗产能够更好地与贾府结合,所以才在前期就有所“安排”。

6. 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与读者想象的碰撞:

曹雪芹写《红楼梦》,本身就是要展现一个大家族的兴衰,以及其中人物的命运沉浮。他对财富、权势、家族的描写是极其细腻的。当读者发现林家这样的“财富源”出现在一个经济可能面临困境的大家族附近,并且还有一个唯一的继承人寄居其中,这种“巧合”很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
很多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倾向于从更宏大的社会和经济角度去解读小说。他们会关注到贾府这种大家族的运作模式,以及在这种模式下,个人财富如何被家族所“吸纳”和“利用”。

总结来说,为什么会有“贾府拿了林如海遗产”的言论?

逻辑上的推测: 林如海财富可观,黛玉是唯一继承人,黛玉寄居贾府,贾府经济紧张,这构成了一个“钱去哪里了”的疑问。
现实的观察: 黛玉在贾府的生活虽有优待,但并不显富,而贾府的开销巨大,暗示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值得探究。
家族利益的考量: 在那个时代,家族利益高于一切,黛玉的婚姻和林家的财产,很可能被贾府视为家族整体利益的一部分。
文本的留白: 曹雪芹并没有把所有事情都说死,这种模糊性和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多细节的处理,比如林家财产的具体情况、黛玉是否真正继承并管理了财产等,都是未明确交代的,为各种解读提供了土壤。

所以,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读者基于对原著情节的仔细梳理、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以及对大家族运作方式的推测而产生的一种普遍性的疑问和解读。它反映了读者对黛玉命运的关心,以及对贾府经济状况的洞察,更折射出曹雪芹笔下那个复杂而微妙的社会图景。这与其说是“论断”,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文本线索的“合理怀疑”和“深度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林黛玉这个文学形象(现在大家眼中的)真的很适合一群又矫情又low的人自我代入。

首先,把林黛玉当玛丽苏自我代入,幻想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要把自己捧在手心。

具体言论有:林如海是封疆大吏,皇帝亲信,贾家这个破落户,要是林如海还在,贾宝玉才配不上林黛玉;贾府被抄家了,林黛玉怎么可能被牵连,林如海可是探花,天子门生,要是林黛玉嫁的不好了,皇帝都会亲自过问;北静王这么完美的角色,是专门为林黛玉写的;贾府那么多姑娘,老太太可是只喜欢林黛玉;林黛玉全书第一美;曹雪芹唯爱林黛玉;宝钗说好了晚上来看黛玉,虽然天下雨了,但是宝钗怎么能不来呢,辜负了黛玉对她的友情……

第二,被迫害妄想症,自己活得不好才不是自己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

具体言论有:贾家不要脸,我林妹妹原来可是有三二百万财产,要不是都被贾家吞了,我林妹妹可是大富婆,甩了贾家也能潇洒生活,贾家吞了我林妹妹的家产,我林妹妹只能过着“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黛玉为什么人缘不好?那是下人不要脸,被黛玉刻薄两句怎么了,居然敢给黛玉脸色?;林妹妹的身子为什么越来越差了,那是薛宝钗不要脸,送了毒燕窝;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袭人都要害林黛玉。

第三,双标,宽以待己,严以待人。自己刻薄别人,就是心直口快,没有心机,就是可爱的“林怼怼”,别人一旦说了自己,那是该被撕烂嘴的。

具体见林粉撕史湘云,妙玉。

第四,恨人有,笑人无。

原来吹黛玉仙子下凡,不食人间烟火,鄙视宝钗圆滑薛家铜臭,但是一看大家夸探春能管家,宝钗情商高。立刻开吹林黛玉管家能力一流,家资巨万,大家都喜欢林黛玉,黛玉情商高,比宝钗人缘好。

————

这也非常有趣了,原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是在现代她吸引到的粉丝大部分都是贪慕虚荣庸俗可恶之徒。

user avatar

其实主要问题就是一些只看了红楼梦一两遍的人,还有就是看不懂诗词和书的,也开始说他们看过红楼梦,然后开始在网上评论了。。。

user avatar

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有什么意难平,

林家绝对不穷,但也绝对不富,就是个普通世家,几万或者十几万的家产是有的,再多就没了,这点资产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是多的,但在一门两公的贾府面前是不够看的,

哪怕贾府江河日下,也看不上这点资产

贾府的爵位,是贾源贾演从龙有功,开国元勋拿命换来的,四王八公皆是如此,史家王家也不例外,至于林家,当然更不可能是前朝的旧贵族,

这就看出差距来了,

贾府一门两公,其中宁府传到第四代贾珍时,还有三品爵位可以继承,史家,史湘云的父亲叔伯,贾母的侄子辈,也还是忠靖候,至于王家,王子腾就不说了,那才是实打实的实权派,

而林家呢,仅仅是个列侯,爵位还只有三代,第四代是朝廷格外开恩,到第五代林如海,他如果不发奋读书,他就是白丁了,布衣百姓,

所以,前期积累就不如人家,中期也没出什么能人,大家都是按部就班袭爵吃祖宗老本,林家为什么能有钱呢?

再说林如海,能考上进士自然是人才,探花更是才中之才,但不能因此就断定他能被皇帝重用,纵观历史长河,就算是状元也未必能一路青云,何况探花呢?

且,孤注一掷靠考科举保住家族地位,和不愁地位只想考科举,是两回事,两种心态,自然两种结果,

贾敬有爵位有身份,还能苦读考中进士,贾政也是个读书人,一门心思考科举,贾兰十四岁进学,

可见贾府,虽是武将世家,亦有书香之盛,读书考科举成为爱好,跟林家的必须读书才有出路,反差鲜明,

所以,别把林家以及林如海吹捧得太高,

林如海没有亲支嫡派,有几门堂族,早就没了来往,这里头可供商榷的地方就大了,

如果是有钱人,大家一笔写不出两个林字,同宗同族,为何这些堂族不求林如海这一支接济庇护?难道这些堂族格外有骨气吗?

要知道这些堂族各省流寓不定,显然过得窘迫,现代人还天天想着买房子呢,何况安土重迁的古人,若不是没办法,怎么会到处流窜?

宁荣两府都会照应族人,逢年过节给族中贫寒子弟送东西,林家为什么不会?

是没钱?还是生性凉薄?

古人眼里,上门打秋风是正常事,别说真真正正的族人,就是刘姥姥这种女婿祖上跟王家联宗的,都能理直气壮去要钱呢,

可是林如海堂族就不这么做,究竟是他们不想,还是不敢,还是不能?

贾雨村一听林如海妻子是贾敏,立即就说,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行举止另是一样,度其母不凡,方有其女,

可见贾雨村觉得林家养不出林黛玉这种女孩子,

侧面佐证林家不行,

再说黛玉,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近日见到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

可见贾府之豪奢林家之简素,

有人说那是因为林家人口少,人口少不代表就得过清贫日子,世家气象四个字不是说着玩的,除非真穷了,不然绝不会日常用度上缩手缩脚,

况且贾敏既然有金尊玉贵的出身,自幼过得娇生惯养,如果林家不缺钱,她何必要苦着自己?

如果林家有财富有地位,林黛玉刚进贾府时何必怕被人耻笑?

有人说以贾敏的身份,加上古代高嫁低娶,林家一定比贾府强,这就是牵强附会了,

有约定俗成不代表人人都遵守,世家女多了去,高嫁低嫁的都有,

而且贾府,从贾敬考中进士以及贾政热爱读书来看,至少贾代化贾代善是喜欢读书人的,那么为贾敏择婿的时候就会有这一层考量,

贾府是贵族,女儿自然不能嫁给纯粹平民百姓,就算喜欢读书人,也得选一个世家里的读书人,

林如海能中探花,说明他读书成绩很好,考秀才考举人的时候就已经文名远播,且又是列侯之后,虽然爵位比贾府低太多,但是世家加才子,还能年貌相当,就足以弥补身份的欠缺了,

所以贾敏嫁林如海,不是高嫁,而是喜欢读书人和选一个绩优股,外加家世过得去祖宗相对能拿得出手,几方面的综合考量,

至于钱不钱的,这不是贾府看重的点,而且也顾不得了,人不可能几头都占着,

就像林家人身子骨不好,家族不兴盛,贾府也没在乎呀,

还有,王熙凤议论宝黛时,说一娶一嫁,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半点没考虑过黛玉的嫁妆,侧面印证贾府既没花黛玉的钱,也不觊觎林家的资产,

还有人揪着贾琏那句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银子的财就好了说事,觉得这就证明贾府吞了林家的钱,

贾府是武将出身,靠打仗获得爵位,改朝换代的时候,手底下有兵的人想发财太容易了,贾琏这句话,应该是这么来的,

从逻辑上来说,贾府是架子没倒,内囊尽上来了,换成现代说法,就是有房子有地,但现金不多,

所以元春省亲,贾府是动了老本的,又因元春省亲是宁荣两府的荣耀,所以两府的老本都动了,

再这之后,贾府日益穷困,连老太太的东西都偷出来换钱,

假如按某些人所说,吞了林家的钱,那么几百万财物别说修个大观园,再支撑贾府过个十多二十年都没问题,何至于出现后面这些窘迫情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