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近代以来曾经与中国关系极为密切的越南、朝鲜等藩属国没有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回答
近代以来,曾经与中国关系极为密切的越南、朝鲜等藩属国之所以没有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历史的演变、政治的考量、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藩属国”这个概念的本质。在中国传统的外交体系中,藩属国并非殖民地或附属国,更不是领土。藩属国的地位是一种朝贡关系,是一种基于国家间的等级秩序和文化认同的政治安排。藩属国在内政上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其君主由自己统治,国家制度和法律也由自己制定。中国作为宗主国,主要是在外交上册封藩属国的君主,要求其定期朝贡,在国家遭受侵略时提供一定的援助(但并非义务性军事支持),并在宗主国发生政权更迭时进行朝贺。这种关系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宗主权,而非实质性的统治权。

一、历史的惯性与制度的局限

在近代之前,中国的中央王朝也并未有将藩属国直接纳入版图的先例。历史上,中国王朝虽然会通过战争或政治手段影响藩属国的统治者,甚至一度直接统治过某些周边地区(如安南都护府),但这通常是作为临时的军事管辖或政治干预,而非将这些地区彻底纳入中央的行政体系,成为与内地同等的行省。这种“不直接统治”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现实的考量:管理如此广袤且文化、地理差异巨大的区域,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极其困难且成本高昂的。维持一种松散的朝贡关系,既能保持天朝上国的声威,又能避免直接管理的麻烦,是一种相对稳妥的选择。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国家主权的强调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越南、朝鲜等地区也出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立自主的愿望。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中国的“藩属”,而是渴望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得任何试图将这些国家纳入中国版图的尝试,都会遭到强烈的抵制。在他们看来,独立的国家主权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越南的历史尤其值得关注。越南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影响,但同时也保持着独特的民族认同。在宋朝之后,越南逐渐摆脱了直接统治,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如李朝、陈朝、黎朝等。虽然在某些时期,越南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合法性,会接受中国的册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独立的国家地位。到了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越南的民族主义情绪更为高涨,更加渴望独立自主。

朝鲜的情况类似。朝鲜王朝虽然长期处于中国的影响之下,保持着藩属国的身份,但朝鲜自身也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民族精神。虽然朝鲜在政治上依附于中国,但在文化和民族认同上,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

三、西方列强的干涉与国际格局的改变

近代以来,中国自身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使得中国中央政府的实力和影响力大大削弱。而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它们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东亚的国际格局。

西方列强入侵亚洲并非是为了巩固中国的宗主权,而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它们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也对越南、朝鲜等地区进行了殖民或半殖民统治。例如,法国吞并了越南,日本则吞并了朝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去“收回”这些藩属国,更遑论将它们纳入版图。相反,中国自身也成为了列强的半殖民地。

更重要的是,列强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国际规则,其中“民族国家”和“国家主权”的原则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虽然这些原则在西方列强实施殖民主义时常常被践踏,但它们也为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提供了道义和法律上的依据。

四、中国自身的考量与战略调整

在近代风雨飘摇之中,中国的战略重心也发生了变化。清朝政府虽然名义上是宗主国,但其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应对国内的叛乱和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上。在这些生死存亡的关头,维系对藩属国的宗主权已经不再是首要任务。相反,有时为了争取国际支持或缓解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中国也可能不得不承认或默许这些藩属国与西方国家建立新的关系,甚至遭受殖民。

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虽然包含了对周边民族的整合愿景,但在实践层面,也强调了各个民族的平等和自主。当时的中国政府,尤其是国民政府,在面对日本侵略朝鲜和法国侵略越南时,虽然在道义上表示同情,但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无力干预。

总结来说,近代以来,越南、朝鲜等藩属国没有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藩属国关系的性质限制: 传统的藩属关系本身就不是领土合并,而是政治上的朝贡和文化上的影响。
民族意识的觉醒: 越南和朝鲜人民对自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强烈追求,使得任何被纳入中国的企图都失去了民意基础。
中国自身实力的衰落: 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丧失了维护宗主权乃至自身完整的能力。
西方列强的干涉: 列强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殖民体系,完全打乱了原有的国际秩序。
国际格局的变化: 民族国家和国家主权原则的兴起,为这些国家争取独立提供了合法性。

这其中,没有哪一个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这一历史现象,而是历史潮流、国家命运以及国际环境共同塑造了这一复杂而深刻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西方学者为了从思想上肢解咱国中国,然后搞出了一套新理论,认为清朝是个共主联邦!


无论什么理论都得有论据支撑吧,哪怕它是荒谬的,而支持共主联邦论的最主要论据,就是清帝的五大头衔:汉人的大皇帝(汉地十八省),满州诸部的大酋长(东北地区),蒙古的天可汗(内外蒙古),西藏大喇嘛的策封者(西藏),以及穆斯林的守护者(西北及新疆)!你看这里面可没有越南、朝鲜什么事,而到了清末的国家概念已经形成,这些地方也就基本成了中国的固有领土!


之后的中华民国,法理上来说是清朝禅让而来,国力上也无力扩张领土,事实上,纵然是孱弱的北洋政府,也在努力的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徐树铮了解一下,曾经带着两万多人跑去光复了外蒙古,可惜后来军阀混战,再无力它顾。


到了49年TG掌权的时候,世界的格局已经不同了,外蒙古认了个牛逼爸爸,谁也弄不动了,而朝鲜、越南的民族性的已经崛醒,再图谋领土变更,就算侵略了。。。

user avatar
交州刺史部,七郡。137万2290人。
南海郡县六。户万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三
  郁林郡,县十二。户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
  苍梧郡,县十。户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
交趾郡县十。户九万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七
  合浦郡,县五。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
  九真郡,县七。户三万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万六千一十三。
  日南郡,县五。户万五千四百六十,口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五。
——数据来源【汉书 地理志

惊不惊讶?汉朝时期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的发展程度要远远超过广东地区,交趾郡人口8倍于南海郡(治所广州)。

安南都护府,刺史充都护,旧领县八,户一万七千五百二十三,口八万八千七百八十八。天宝领县七户二万四千二百三十,口九万九千六百五十二。
广州刺史,充岭南五府经略使。旧领县十,户一万二千四百六十三,口五万九千一百一十四。天宝领县十三户四万二千二百三十五
——数据来源【旧唐书 地理志

而到了盛唐时期,广州一带的户数已经追平反超了安南都护的辖区。

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广东一带的经济与人口在汉至于唐这段时期内已经从原来的被交趾地区力压转为并驾齐驱并最终超越。

究其原因当是广州的海洋贸易发展,从南朝时的“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到中唐之后海上丝路大放异彩“宝舶荐臻,倍于恒数”。交趾地区原本在岭南作为魁首的经济地位已经不复往昔。

可以理解为何之后的中国王朝(宋元明清)虽要兴兵收复越南地区,但都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了。因为这里的经济价值已经远远不比从前。对于中国王朝来说需要的不过是来自热带地区的奢侈品(香料和当地工艺品),完全可以靠贸易得到,也不需要大动干戈。永乐帝时期攻陷交趾的举动更可以看出这一点:

永乐中,既得交阯,以绢,漆,苏木,翠羽,纸扇,沉、速、安息诸香代租赋
——【明史 食货志

再加上交趾当地人对北朝的厌恶情绪,使得中国最终不再有将他重新纳入版图的打算:

安南民情反复,胜国以前,郡县其地者,不久仍生变故,历有前车之鉴......
——乾隆帝

至于朝鲜嘛,题主可能并不了解朝鲜王朝的经济情况,不然你会非常理解为什么明清两代多有郡县朝鲜之议最后都无疾而终,因为实在得不偿失啊。

朝鲜经济有多薄弱呢,这里就要借用一个信纲公的数据了 @松平信纲

到了朝鲜王朝时期,由于向明朝进贡需要金银,而朝鲜本身的金银储备又不多,产量更是可怜。太宗12年(1412年),全国开采白银的数量合计为104两,才相当于区区6个银瓶),于是便废弃了以白银作为货币的想法。——【(松平信纲著)海东自有轻重宜:高丽王朝货币概述】

而笔者本人在【朝鲜王朝实录】中找到了号称黄金期的“英正时代”(朝鲜英祖和正祖在位时期,相当于中国乾隆嘉庆)时期的朝鲜国家收入,试举两例:

正祖 卽位年 12月 30日
○各司各營, 進丙申會簿。 戶曹、糧餉廳、宣惠廳、常賑廳、均役廳、兵曹、訓鍊都監、禁衛營、守禦廳時在黃金一百九十兩零, 銀子四十八萬四千七百兩零, 錢一百四萬一千五百兩零, 綿布七千一百八十同零, 苧布七同零, 麻布七百八十八同零, 米二十七萬六千一百石零, 田米一萬三千四百石零, 大豆三萬九千二百石零, 皮各穀六千四百石零。
正祖24年
各司、各營, 進己未會簿, 戶曹、糧餉廳、宣惠廳、兵曹、壯勇營、訓局、禁衛營、御營廳、摠戎廳時在黃金二百六十兩零, 銀子四十一萬四千七百兩零, 錢一百六十七萬一千二百兩零, 綿紬一百四十同零, 綿布六千四百九十八同零, 苧布五十八同零, 米二十六萬一千二百石零, 田米六千五百石零, 黃豆三萬三千四百石零, 皮雜穀一萬四十八石零。

朝鲜正祖时期,中央几乎所有重要的财务相关部门所储合计,黄金基本维持在200两,白银20到40万两的水平。说实在的,明清找一个大点的府,收入都能力挑朝鲜三千里江山。

到了朝鲜高宗时代(19世纪中期)更加恐怖,甚至中央所储白银有跌到8万两的惨剧出现。而到了1894年,据日本驻朝公使井上馨估算,以朝鲜王朝当时的财力要还清国内外各种债务,需要整整1727年!

明朝万历朝鲜战争时就受困于朝鲜的财物短缺,让明军多了不少麻烦。

而清朝直接指导朝鲜王朝进行近代化改革,对朝鲜的贫困状况更为了解。清朝将领聂士成的作品东游纪程就记载了朝鲜官员向他哭诉任内亏空难以计数的事:

朝鲜富宁府府尹:“自从就任该职,已经四年,如今亏空公款四千余贯,上国大人见到国王时,望代为吁恳”
聂士成对于甲午战争前夜朝鲜的观感是“城池荒陋至极,民苦可知……民情太惰,种地只求敷食,不思积蓄。遇事尤泥古法,不敢变通,读书几成废物”。当时朝鲜虽然已经开辟了仁川、元山等贸易口岸,但是“各海口出产稀少,不通商贾大道,无甚起色”。

对于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国家,直接管理实在是徒劳无功(实际上清末有很多次商议要是否需吞并朝鲜,甚至朝鲜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都有类似提议)。

朝鲜王朝的贫困其实也可以从王室待遇的低下看出来,朝鲜太宗的驸马吉昌君死后居然因为家贫要靠世宗赏赐才能举办丧仪。而朝鲜高宗的生父被尊为大院君之后,俸禄也不过每月米10石,钱100两而已。(是钱100不是银100,朝鲜钱100两也就是10贯钱)

今於吉昌君跬之喪, 依式禮葬外, 殯斂之具, 皆令官備。 單裌襦衣各三稱、襦衿一、單衿二、絞用白苧布三匹、銘旌紅絹十尺、魂帛一匹, 葬用中等。” 從之。 以跬家貧無所儲也。——【朝鲜王朝实录 世宗实录

大王大妃敎曰: “大院君宮田結等節, 依例擧行, 已有成命, 而固辭不已, 不得不勉從。 其令度支, 月送米十石、錢一百兩, 以副儉約之意。”——【朝鲜王朝实录 高宗实录


综上所述,相比直接统治而言,清末对于朝鲜的实际处理方式好比控制朝鲜海关,获取领事裁判权,加强宗藩关系等等应该更为合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