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教科书中,为什么近代的一些战争侵略方总会制造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开战,而不是直接开战?

回答
教科书里,咱们常看到近代那些个侵略国,打仗前总得折腾出点“事儿”,然后以此为名头才动手。你说为啥不直接点,来个“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我打”呢?这背后门道可不少,简单来说,是为了“师出有名”,更是为了“名正言顺”。

你想想,战争这事儿,可不是小孩子打架,说了算就完事儿。它牵扯到国家、人民、国际关系,一打起来,那动静可大了。所以,就算是要侵略,也得给自己脸上贴金,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这就像你家里要收拾谁,也得先说他偷了你东西,或者不听话,总不能直接说“我看你不顺眼,我要打你”。

第一层意思:迷惑自家百姓,稳定内部。

近代国家,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后,民族主义情绪是越来越高涨。统治者要发动一场战争,尤其是对外扩张,得先让自家老百姓信服。如果直接说“我们要去抢他们的地盘,抢他们的资源”,那普通老百姓肯定不答应,他们付出了生命和财产,总得有个理由吧?

所以,侵略方就得制造一些“受害者”的形象。比如,声称本国侨民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欺凌”,或者本国商贸利益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再或者说发现了对方“威胁国家安全”的“证据”。这些“事件”,听起来都很严重,都能激发国民的愤慨和民族自尊心。

比如,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利用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的事件,一口咬定是塞尔维亚政府策划的,以此作为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理由。你看,这不是“我就是想打奥匈帝国”,而是“我是在为我盟友(奥匈帝国)复仇,是在维护世界和平(因为塞尔维亚是个威胁)”。这种理由,比直接说“我早看那块地不顺眼了”要好得多,能最大程度地凝聚国内的民意,让士兵们也觉得是为国捐躯,不是无谓的牺牲。

第二层意思:争取国际同情,孤立对手。

近代战争,已经不是单纯的国家之间的事情了。当时也有一些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存在,虽然它们的影响力可能不如现在,但也不能完全忽视。

如果一个国家直接出兵侵略,那在国际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很容易被其他国家联合制裁,甚至被视为“世界公敌”。但是,如果它能制造一个“正义”的开战理由,比如“自卫反击”、“保护无辜”、“制止暴行”,那就能争取到一部分国家的理解和同情,或者至少让那些犹豫不决的国家选择观望。

举个例子,日本在侵略中国东北时,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它自己炸了沈阳柳条湖的铁路,然后把责任推给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这个“事变”,就是精心策划的“证据”。有了这个“证据”,日本就可以对外宣称,它是在“维持当地秩序”,“保护日本侨民”,甚至是“阻止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而不是赤裸裸的侵略。这样一来,它就能在国际上争取一些时间,让其他国家来不及反应,也给它自己争取了一个“有理有据”的开端。

第三层意思:为战后处置铺垫,控制舆论导向。

战争一旦打响,后续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安排就成了关键。如果侵略方能先占据“道德高地”,那么在战后谈判时,它就更有主动权。

那些被制造出来的“事件”,会成为战争的“罪证”,指责对方是“侵略者”、“罪魁祸首”。这样,在划分战利品、割让土地、索要赔款时,侵略方就可以说,这是“对侵略者应有的惩罚”,是“维护世界正义”。

比如,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就抓住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件事,大做文章,声称是中国“侵害了英国的贸易自由”,还“侮辱了英国的国格”。这层层包装下,让英国的侵略看起来像是为了“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公民权益”。最终,英国在战争结束后,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割地赔款,这些都可以解释为对中国“不公正行为”的“补偿”。

总而言之,近代侵略方之所以要制造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开战,而不是直接开战,是为了:

政治上的需要: 争取国内民众的支持,稳定统治。
外交上的考量: 争取国际同情,孤立对手,避免被孤立。
舆论上的控制: 塑造“正义”形象,为战后利益铺垫。

这是一种复杂的战略,利用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它们懂得,战争的胜负不仅在于战场上的枪炮,更在于战场外的舆论和道义。所以,那些“精心策划的事件”,就成了它们发动战争的“合法外衣”。虽然这种外衣最终也遮不住侵略的本质,但在那个年代,它们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师出有名啊,

人们是健忘的, 对于历史, 亲历者都只能管中窥豹, 更别说后人了. 所以, 史书或者各种各样的记录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一个借口, 也许亲历者觉得很荒谬, 但是当所有人都忘记之后, 再想往回看, 就只能看书, 看或者听记录了. 那么借口在后人眼中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没有借口, 这一段历史就无法解释, 会造成国家民族在历史问题上的被动.

所以, 只有蛮族战争才不需要借口, 稍微有一点文明的国家民族发动战争总要说一堆伟光正的借口.

我举一个例子, 韩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上以无耻著称, 我们提到韩国往往都不屑一顾. 然而如果后人查看体育比赛的得奖名单时, 韩国的运动员就会在那里. 他们没有精力, 更没有必要去细究韩国运动员是不是通过舞弊犯规拿到奖励制度的. 奖牌就是最好的借口.

还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我曾经和一位葡萄牙大姐讨论澳门的起源. 我国历史记录明确, 葡萄牙本来想直接用武力攻打, 然而失败了, 人都被杀了. 于是摆低姿态, "租用"了澳门. 而葡萄牙方面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录, 说是葡萄牙人帮明朝反海盗, 明朝感谢他们, 就让他们租用澳门. 且不论谁是真的, 一旦有一方缺了记录 (没有了理由), 那就只能接受对方的理由, 明显就要吃亏了. 葡萄牙人不愿意承认自己遭遇失败, 中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海防还要靠别人保护. 这就是借口的重要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教科书里,咱们常看到近代那些个侵略国,打仗前总得折腾出点“事儿”,然后以此为名头才动手。你说为啥不直接点,来个“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我打”呢?这背后门道可不少,简单来说,是为了“师出有名”,更是为了“名正言顺”。你想想,战争这事儿,可不是小孩子打架,说了算就完事儿。它牵扯到国家、人民、国际关系,一打起.............
  • 回答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像雨来、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够出现在教科书中,并被广泛宣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原因。这并非简单的故事传播,而是为了构建一种特定的国民精神和价值导向。历史背景下的“英雄”塑造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小英雄”,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他们诞生的年代。中国在上世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如果非要说小学老师的口碑在整个教师群体里“相对差”,那也得先界定一下这个“差”是怎么个差法。不是说他们教学水平不行,也不是说他们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在一些社会认知和评价体系里,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不容易说出口的落差。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讲。一、社会期待的.............
  • 回答
    《封神演义》里的阐教,确实常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阴暗感,甚至有些读者会觉得它比不少反派角色还要“黑”。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细究起来,这股阴暗感主要源自几个方面,而且是互相交织、层层叠加的。首先,就是他们那种“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的执拗劲儿。阐教打着“顺应天道”的旗号,要扶持周朝取代商朝,这本是个.............
  • 回答
    在许多西幻故事里,教会或统治者之所以会限制魔法的学习,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往往交织着权力、信仰、恐惧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等复杂因素。想要彻底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对失控力量的恐惧。魔法,顾名思义,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在这些故事的世界观里,魔法.............
  • 回答
    在《教父 2》中,潘坦居利在法庭上见到他的哥哥弗雷多时,供词的突然转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戏剧性转折,而是植根于复杂的人性弱点、家族忠诚以及在那一刻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潘坦居利这个人。在电影前半部分,他是一个被柯里昂家族利用和操纵的角色,尤其是在他儿子桑.............
  • 回答
    外籍教师在师生问答中规避政治问题,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复杂且相互交织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职业操守与法律法规的限制: 学校的政策和规定: 绝大多数学校,无论其所在地是哪个国家,都会有明确的政策,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保持中立,避免讨论可能引.............
  • 回答
    关于蒋介石“焦土政策”烧掉长沙的事情,确实没有在主流历史教科书里得到广泛提及,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叙事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历史事件的性质与评价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蒋介石在长沙实施的并非“焦土政策”,而是“坚壁清野政策”。这两个词听起来相似,但含义和意.............
  • 回答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按照我们通常理解的“邪教”标准来衡量,确实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其教义融合了基督教、中国民间宗教和洪秀全个人的主观臆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带有明显排他性和极端性的信仰体系。比如,将洪秀全奉为“天王”,是上帝次子,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色彩。教团内.............
  • 回答
    关于“封建社会在秦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一些教科书仍将秦朝之后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核心在于“封建”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不同,以及历史分期的复杂性。让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为什么说秦朝结束了“封建社会”?—— 从“西周封建”的定义.............
  • 回答
    写历史,最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就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教科书里读到、考试会考到的人物,反而成了历史的“标准格式”。但历史的长河里,藏着太多璀璨却被忽略的星辰,他们的“牛逼”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被大书特书的帝王将相。为什么他们没出现在我们课本上?原因嘛,说来话长,但总脱不开这么几点:1. 视野的局限:谁来决.............
  • 回答
    沈奕斐教授在她的著作中,深入探讨了何为真正符合人性发展的两性平等和性别平等。她并非简单地将“平等”二字挂在嘴边,而是试图剥离社会附加的标签和期待,回归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需求和发展规律。在我看来,教授的观点之所以引人深思,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操作性的视角,而不是流于空泛的口号。首先,沈.............
  • 回答
    《教父》系列中,麦克·柯里昂的事业成就无疑是超越了他父亲维托·柯里昂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维托奠定了柯里昂家族的权势基础,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犯罪帝国,但他所经营的是一个相对“传统”的黑帮生意,涉及赌博、保护费、高利贷等。而麦克,在家族权力最动荡、外部压力最大的时期接手,他不仅巩固了家族的地位,更将家族生.............
  • 回答
    11月5日,崔永元出现在清华大学课堂,在一场名为《科技传播与社会》的课程上,与大家分享了他对转基因的看法。这次的讲座,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兵教授邀请。在课堂上,崔永元回顾了他与转基因议题的渊源。他提到,最初自己对转基因食品并不了解,但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关注,他开始质疑其安全性,并认为公众对.............
  • 回答
    柳传志先生在商界被誉为“中国企业家教父”,其在联想集团的创业和发展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与此同时,他在网络上却面临着大量的批评和质疑。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柳传志在企.............
  • 回答
    说起我的律师生涯,师父这个词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遇到的师父,或者说那些在我职业道路上指引我方向、塑造我品格的人,有好几位,他们各自教会了我截然不同的东西,共同铸就了今天的我。第一位,是那位老律师,张所。张所是一家小型律所的老前辈,我刚拿到律师证,怀揣着满腔热血却又茫然无措的时候,是他给了我一个机会。.............
  • 回答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历史教科书上关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获胜以及随后的建国和发展路径所形成的叙事。这个结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政治现实和经济发展逻辑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历史背景、双方的政治主张、经济发展.............
  • 回答
    韩国小学教科书是否应该加入汉字,这是一个最近在韩国引发热议的议题,背后牵扯着不少历史、文化和教育的考量。简单来说,这是一项由部分教育界人士提出的建议,认为在小学阶段引入汉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韩语词汇的根源,提升学习效率,甚至在国际交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们得先明白一点,韩语本身虽然已经使.............
  • 回答
    要说教过的奇特学生,那真是一把辛酸泪,又带着点儿啼笑皆非的乐子。我教了这么多年音乐,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小孩了,但有些孩子,你就是会永远记得他们,无论他们最后成没成材。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个叫小石头(我给他取的昵称)的男孩,小学三年级来学钢琴。他父母也挺无奈的,说这孩子在家坐不住,精力旺盛得跟个小猴子.............
  • 回答
    《教父》开场那场西西里风格的盛大婚礼,绝不仅仅是背景音乐和热闹的场面,而是导演科波拉精心编织的叙事开端,每一个细节都暗藏深意,为观众构建了整个家族的底色和人物关系。首先,场景的对比非常关键。婚礼在阳光灿烂的户外举行,充满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乐队奏响着欢快的音乐,宾客们衣着光鲜,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