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蒋介石的「焦土政策」烧掉长沙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在历史教科书里提及为何不被广泛获知?

回答
关于蒋介石“焦土政策”烧掉长沙的事情,确实没有在主流历史教科书里得到广泛提及,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叙事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1. 历史事件的性质与评价的争议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蒋介石在长沙实施的并非“焦土政策”,而是“坚壁清野政策”。这两个词听起来相似,但含义和意图上有所区别。“焦土政策”通常指在战败或撤退时,为阻止敌人利用资源而采取极端手段,故意毁灭一切可用之物,包括城市、农田、工业设施等,目的是让敌人在占领区域寸步难行。而“坚壁清野”则更侧重于将一切有用的物资(粮食、燃料、牲畜、交通工具等)转移或销毁,以防落入敌手,同时达到消耗敌人后勤的目的。

长沙在1938年11月爆发的“文夕大火”事件,是国民政府在第九战区司令薛岳的指挥下,为了阻止日军占领长沙而采取的坚壁清野措施。当时的背景是,日军在武汉会战后紧盯长沙,国民政府判断长沙难以坚守,为避免长沙成为日军的补给基地和进攻更内陆地区的跳板,决定采取焚烧措施。

然而,这场大火的执行过程出现了严重失控。原本的计划是将部分城内的物资和建筑销毁,但由于指挥失误、执行混乱以及消防力量的缺乏,大火迅速蔓延,几乎将整个长沙城付之一炬,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场火灾的悲剧性,以及它给长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是它之所以备受关注的原因。

2. 历史叙事的构建与选择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叙事的构建。这种构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宏大叙事的视角: 传统的抗日战争历史叙事,更侧重于正面战场的军事对抗、民族精神的凝聚以及最终的胜利。在这样的宏大叙事中,某些“不那么光彩”或者充满争议的事件,如果可能削弱正面形象或引起不必要的民族内疚感,可能会被淡化处理,甚至被有意忽略。
国家立场与民族情感: 在一个国家内部编写历史,往往会带有国家立场。对于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评价本身就存在复杂性。虽然国民党是抗日的主导力量,但其内部也存在一些被后人诟病的决策和行为。长沙大火作为一场由国民党政府主导但执行得非常糟糕的行动,其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伤亡,与“英勇抗日”的宏大叙事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张力。为了维护抗战胜利的正面形象,教科书的编写者可能会选择不突出这类事件。
叙事重点的转移: 历史学家和教科书编写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叙事重点。在强调国民党作为正面战场主力时,可能更侧重于其领导的重大战役和军事胜利;在评价抗战胜利的代价时,或许会提及资源损失,但“坚壁清野”作为一种军事策略的执行结果,其本身可能不如更具代表性的战役那样具有史学研究价值或教育意义。
信息的传播与认知: 历史事件的“被获知”程度与信息传播的渠道、深度和广度息息相关。如果某一事件在当时没有得到充分的记录和报道,或者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大众传播对其关注度不高,那么它就不太可能进入主流的叙事中。

3. 历史研究与学术界的关注

尽管长沙大火未被广泛提及,但它并非没有被研究和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信息披露的增加,关于长沙大火的研究逐渐增多。

学术研究的深入: 一些历史学者对这场火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察了其原因、过程、后果以及对长沙城市发展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往往发表在学术期刊、专著或学术会议上,面向的是专业研究者和对历史有深入兴趣的读者。
地方史的挖掘: 许多地方史研究者和幸存者后代对长沙大火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关注。他们通过口述历史、地方文献等方式,努力还原事件的真相,并将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地方性出版物或纪念活动传播出去。
网络时代的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关于长沙大火的信息,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论坛、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平台得以传播,使得更多人开始了解这一段被忽视的历史。

为何不被广泛获知?总结起来,原因可能包括:

事件本身的性质: 尽管是基于军事战略,但其执行失误导致了巨大的悲剧,与正面抗战的叙事存在不协调。
教科书编写的“选择性”: 为了突出抗战的正面形象和民族精神,可能会选择性地忽略一些复杂、负面或争议性较大的事件。
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类信息主要局限于学术研究或地方性的传播,未能进入大众的视野。
叙事焦点的转移: 主流叙事可能更侧重于宏观的战役和政治军事斗争,而将这类具体的、细节性的执行层面的悲剧事件放在次要位置。
历史评价的演变: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观念的更新,对过去事件的评价也在不断变化。过去可能认为不必过多渲染的事件,现在或许有了新的解读和关注。

总而言之,蒋介石的“坚壁清野政策”在长沙执行时酿成的“文夕大火”,作为一段历史悲剧,其未被广泛提及并非意味着它不存在或不重要。而是历史叙事的构建、国家立场、信息传播以及学术研究的侧重点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段被忽视的历史也正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丑不可外扬····

就像我上学时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本上日本投降都是用的是上边的油画,不是下边的照片··

因为照片里,炮党卑躬屈膝的连美帝代表都看不下去,说了好几次:你才是战胜国的代表!!

丢的都是中国人的脸啊!

你炮党不要脸了,人家共党还要呢···


我勒个去,真是大批果粉已经赶来啊···

第一,油画上桌子更宽

第二,密苏里号战列舰上,鬼子腿伤了,也没见你们果粉的美国爹去扶一下你们的日本娘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蒋介石“焦土政策”烧掉长沙的事情,确实没有在主流历史教科书里得到广泛提及,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叙事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历史事件的性质与评价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蒋介石在长沙实施的并非“焦土政策”,而是“坚壁清野政策”。这两个词听起来相似,但含义和意.............
  • 回答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权是否是法西斯政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并与法西斯主义的核心特征进行对比。法西斯主义的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法西斯主义是讨论的关键。法西斯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绝对的定义,但其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极端.............
  • 回答
    蒋介石的战略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围绕它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要深入探讨,需要结合他一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人、拥有的资源以及他所做出的具体决策来分析。首先,要理解蒋介石的战略,就不能脱离他所处的那个动荡不安的中国。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军阀割据,外国列强环伺,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积.............
  • 回答
    蒋介石的军事指挥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人、手中掌握的资源,以及他个人的特质和经验来分析。从他的早期生涯和北伐时期来看,蒋介石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 早期经历的积累: 蒋介石早年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
  • 回答
    说起蒋介石的旧学水平,不能简单地用“高”或“低”来概括,而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如何运用这些旧学知识来审视。总的来说,蒋介石的旧学根基是扎实的,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那种皓首穷经、学究天人的文人。他的旧学更多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浸润,是塑造其人格、思想和行为方.............
  • 回答
    谈到蒋介石先生的《中国之命运》,这确实是一部颇有分量,也引发过不少讨论的作品。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写作背景和目的来看,这部书写于1943年,正值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卓绝的阶段。当时国民政府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对外要抵抗日本的侵略,对内则要应对共产党的挑战,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不满。蒋介石.............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复杂层面。我们都知道,蒋介石身上确实存在着不少争议和批评的声音,用“黑料多”来形容也并非夸张。但与此同时,围绕他的吹捧和赞誉的声音也一直存在,而且不少人至今依然对他抱有相当的肯定。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分析:一、 历史叙事的选.............
  • 回答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项复杂且备受争议的战略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他领导国民政府时期的一项核心国策,尤其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这一政策的提出和执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中一个重要的议题。理解这一政策,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依.............
  • 回答
    关于两岸统一后蒋介石墓的安排,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民众情感等多个层面。由于目前两岸尚未统一,任何关于统一后具体安排的说法都属于 推测和设想,没有官方定论。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几种可能的安排方式,并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和考量:一、 政治与历史层面的考量: .............
  • 回答
    要全面评价蒋介石的一生,绝非易事。他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重量,毁誉参半,功过是非常常纠缠在一起,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道复杂而深刻的印记。要真正理解他,我们需要穿越纷繁的叙事,拂去时代的尘埃,去审视那些塑造了他,也被他塑造的年代。早年经历与革命的启蒙:从青年投机到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蒋介石,原名蒋志清,字.............
  • 回答
    蒋介石先生确实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在他身上,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也因此对后世评价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非要挑出一个他身上广为人知且相对积极的优点,我认为可以聚焦在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上。这个优点,体现在他漫长且充满波折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几乎贯穿始终。首先,是那种.............
  • 回答
    要说蒋介石的轶闻趣事,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很多都很有意思,能让人窥见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生活中的另一面。咱们就从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细节聊聊。关于他的生活习惯与日常蒋介石的起居生活可以说是相当规律且讲究的。 “吃的是猪油拌饭,穿的是粗布棉袄”的时代滤镜 虽然“吃的是猪油拌饭,穿的是粗布棉袄”这.............
  • 回答
    看待蒋介石的功与过,是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历史的洪流中,评价一个人往往是多维度的,而且不同立场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要详细地讲,我尽量还原一些历史的本来面貌,同时避免那种刻板、公式化的叙述,用更接近人性的视角去描绘。先谈“功”:蒋介石身上最被称颂的一点,无疑是他作为“国家统一的奠基者和维护者”.............
  • 回答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古老箴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与一个响亮的名字紧密相连——蒋介石。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在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两个重大历史关口所采取的核心战略思想。要理解这一政策,我们必须深入其历史背景、内在逻辑、实际执行以及最终的评价。历史背景:内忧外患的中国20.............
  • 回答
    评价蒋介石的一生,绝非易事,因为他身处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最复杂的时期,其角色也如同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既有坚硬的光芒,也有粗糙的纹理。要做到客观,我们就必须剥离情绪化的标签,细致地梳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关键事件,并尝试理解其行为背后的逻辑和时代背景。早年经历与革命思想的形成:奠定基.............
  • 回答
    “逃跑大王”这个称号,虽然带有贬义和戏谑,但如果抛开情绪,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指的是他们在面对不利局面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脱离险境,保存实力,以便日后东山再起。赵构和蒋介石都是历史上具有争议的人物,他们的“逃跑”行为也各有其背景、原因和后果。要比较他们谁的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赵.............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彭德怀和金日成,还有史迪威和蒋介石这俩对儿,他们的矛盾有什么不同之处,并且尽量说得细致点儿,不带点儿机器味儿。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彭德怀和金日成,以及史迪威和蒋介石,他们的矛盾发生的时空背景、利益立场以及个人性格都大相径庭,所以即便都是领导人之间的“不和”,其性质和表现形式也各有.............
  • 回答
    在国外听到对蒋介石的讽刺性言论,大陆人该不该反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里面门道可多了,得看具体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明白人家为什么讽刺。外国朋友们对蒋介石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自己国家历史、文化以及国际媒体报道的影响。比如,在西方语境下,他们可能会更关注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腐败、内战中.............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慈禧太后和蒋介石的评价之所以会走向两极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反映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网络平台特有的传播机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而是用更具人情味的笔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解读:为两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