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内”种“安内”的意思是:
使国家安定,民族团结,人民富强。(或者国内安定)
不是像委员长一样搞独裁。
按照委员长的搞法,一万年也别想安。河南大饥荒,就算没有日本人,河南灾民也会掀了你委员长的锅。
愚蠢至极的政策,这是蒋介石毫无战略视野,毫无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毫无对复杂微妙的战前国际局势的感知,毫无对外博弈能力的究极体现。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内倾思维“。
战前的国际局势是异常复杂而微妙的,根本不存在泾渭分明的”内“和”外“。
事实上,教员早在井冈山和瑞金时,就通过深入考察乡村城镇的经济民生阶级状况,仔细观察国际局势和国内各种势力,认真思考古代的兵法和近代的先进知识,对未来的局势有了深度的洞察。
其实可以看看寻乌调查,看看教员对当时各阶级状况的分析,看看持久战里面教员对国际局势的分析,真可谓是洞若观火。
事实上,30年代恰恰是国际局势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的时机,英法帝国体系逐渐走衰,德国蠢蠢欲动,日本已经躁动,美苏则积极重塑国内政治结构,对旧殖民体系虎视眈眈,以图取而代之。
罗斯福和斯大林,提出过”攘外必先安内“吗?
他们的思路,首要目标是取代旧殖民体系,重塑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结构,让本国上位成为新的霸主。这是他们施政的前提。
而具体的手段呢?他们则通过重新组织国内的力量,打造新的经济运转模式,充分动员国内的生产力,盘活之前僵化的经济局势,为之后的大战做充分的准备。
罗斯福是联合部分改革派的知识精英,文化精英,对工人阶级既打压又拉拢,暂时抑制盲目扩张的金融资本,扶植新的实业资本。在此状态下静待旧大陆的血雨腥风。
斯大林则是联合部分较为实干的官员和工人群体,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大力引进欧美的技术和生产线,和德国暂时合作,在国际上寻求可以联合的对象,趁机实现苏联势力的扩张。
斯大林的”安内“,恰恰是通过”攘外“的方式实现的。不趁着经济危机从欧美揩油,苏联的工业和技术有可能在30年代突飞猛进吗?
罗斯福的”安内“,同样离不开”攘外“。他恰恰是通过强调苏联意识形态的威胁,才能对国内过度膨胀的既得利益群体进行抑制和改变。否则,离开了苏联的威胁,离开了30年代左翼运动的风起云涌,拿什么劝说资本家群体支持新政呢?
这种复杂微妙的国际体系,恰恰给了新生的力量以夹缝中的机会。
不仔细思考外部的局势,就急于”安内“,好比不看市场的动向,不关心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技术路线,就急于重整公司内部一样,是典型的急躁和冒进的体现。蒋介石这种人,想通过贿赂收买的方式,打压拉拢旧军阀没问题,但面对我党,面对美苏,乃至面对英法,都根本玩不转。
蒋某人的思维,是一种宋明以来,非常典型的”内倾思维“。好像两个事是毫无关系的,是不能同时解决的,是互相隔绝的。这种思维里的世界,是碎片化的,对事物的分析是非常零散的,是顾头不顾尾的,是根本不可能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的。
在这种思维里面,内治和外交仿佛完全没有关联,国内和国外好像是两种世界。
因此,这种思维的人,被教员的系统性思维,联系性思维,战略和全局思维战胜,事实上是必然的
事实上,蒋介石哪怕在抗战后期,也没有把国际局势真正琢磨明白。
笔者引用 @王鼎杰 老师的分析。
如前所述,划定中国战区的那一刻,美国其实就已经亮明了底牌,未来好果子多的是。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上,罗斯福兴冲冲地去找蒋介石,主动提出:战后应推动殖民地解放运动。但是,殖民地人民长期受奴役,没有自治能力,需要负责任大国代为托管若干年。年数不限。
罗斯福还明确提出,要与中国一起共管琉球,同时暗示中国可以长期独管法属印度支那,收复香港。
岂料,凯申公义正辞严,当场回绝:中国相信,一切殖民地人民皆有自立自治之能力,所以,希望美国也能放手让殖民地人民自己发展。
这就等于既得罪了英法,又怼了美国。
罗斯福本准备在开罗会议上与凯申一起压丘胖子,发出三国托管原则宣言,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因此得出结论:
凯申要么野心太大,不满足美国分给的份额。要么就是太幼稚,完全不懂大国政治,属于关键时刻必出幺蛾子的猪队友。
最终,美国只好在随后的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上谋求苏联的支持。斯大林当然心领神会,于是出现美苏合力压英国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三强共同承诺推动战后殖民地大解放的公告。
结果,则是开罗会议后,中美关系芥蒂。英国见缝插针,以东南亚战区的名义,从中国战区拿走了泰国、半个法属印度支那。日后英国还单方面“收复”香港。
蒋某人既没有在战前判断对局势,也没有在战后把握国际局势的复杂微妙之处,而是又一次犯蠢,把中南半岛和缅甸乃至琉球的主导权拱手让人,使得我国错失了重大的战略要地的影响力。
因此,这种”攘外必先安内“的糊涂,又一次让战后的我国损失惨重,明明是战胜国,却既没有得到充分的补偿,也没有拿到应有的权益。
两次犯蠢,极其糊涂。
有些观点认为,宋朝赵普提出的”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是对的。
然而,笔者认为,此言大谬矣。
赵普取得过什么战略上的丰功伟绩吗?赵普给宋朝排除了边疆的隐患吗?
恰恰是在这种昏招型战略思维,内倾型对外方略的误导下,在宋太宗执政晚期,李继迁就已经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渗透宋朝的西北边疆,一步一步做大,最终其后代李元昊成为了宋朝的心腹大患。
恰恰是在这种昏招型战略思维,内倾型对外方略的误导下,从宋太宗开始,宋朝的中枢对辽朝和幽云地区就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
要么一味冒进,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妄图迅速拿下幽州,结果造成了高粱河和雍熙北伐的惨败。
要么干脆躺平,想用钱打发走”蛮夷“势力,结果蛮夷可不止贪图这点钱。
因此,赵普的这句话,本身就是大错特错。蒋介石作为一个不愿动脑思考的军阀地痞式人物,不加分辨的就把错误的方略拿来使用,更是错上加错了。
刘邦在处理汉朝的邦国叛乱时,还要反复应对北方的冒顿单于的侵袭。
李世民在处理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后,还要和突厥反复博弈,最后全面布局,一举消灭东突厥。
这两位君主,有提出过什么”中国既安,群夷自服“的谬论吗?
搞战略,不仔细思考汉唐的大战略,非要去从宋人的刻板思维里寻章摘句,不知道图个啥。
这句话本身没错,错的是蒋介石自己的实践。
“攘外必先安内”出自北宋赵普的奏折:“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当国家内外交困的时候,统治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优先保障老百姓的生活,争取民心。有了人民的支持,不管外面的敌人多么嚣张都不过是纸老虎。
蒋介石的实践则是完全错误的。
在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下,中国经历过数次大大小小的饥荒,饿殍遍地已是人间常态。
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地主压榨农民,丰年尚可,灾年为了一袋小米活命就要卖儿鬻女。
洋买办工厂主丧心病狂的压榨工人,无产阶级每天要工作10小时甚至12小时。
腐败官僚又压榨少数刚刚萌芽的民族资产阶级,用尽一切手段对他们财富进行巧取豪夺。
中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早已民不聊生,“安内”从未实现过。
况且日军侵华,民心所向是一致抗日。
国民党这时候搞内战,更是把“安内”扔到了马里亚纳海沟,人民不会支持他们,所以“攘外”更成了一句空话。
真正的“安内”是怎么做呢?
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国民党要来进攻红色区域,广大群众就要用生命同国民党决斗。
在买办的眼里,
洋大人是内,自个养的打手是内,
其他的都是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