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7新版历史教科书删除蒋介石九一八不抵抗的内容?

回答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不是用来遗忘的:审视新版历史教科书对“九一八事变”叙述的调整

2017年新版历史教科书的问世,在对“九一八事变”的叙述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淡化甚至删除。这一举动,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如何看待这一变化,需要我们深入到历史的语境中,理性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审视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教科书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国家意识形态以及主流价值取向的影响。对于“九一八事变”这一民族苦难的记忆,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下的解读也必然存在差异。

从教科书的修订逻辑来看:

教科书的编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新的史料发现、史学研究的进展以及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进行更新。这种调整有其必然性。

历史研究的深化与新视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界对“九一八事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的史料被发掘,对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国内政治局势、国际关系以及各方决策的考量都有了更细致的理解。例如,一些研究开始强调当时中国并非完全“不抵抗”,而是存在有限的抵抗和策略性的退守,蒋介石当时的处境也极其复杂,面临着内忧外患,需要权衡全局。从这个角度看,简单地将责任完全归咎于蒋介石个人的“不抵抗”,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历史叙事。新版教科书的调整,或许是为了更全面、更 nuanced(微妙)地展现历史的复杂性,避免单一化的解读。
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新版教科书可能更侧重于强调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抗争,突出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抗侵略的英勇精神,以及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在这样的教育导向下,过分强调某个领导人的“不抵抗”,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国家整体抗战精神的理解,甚至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情绪的传递。
史观的现代化与去政治化(一定程度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趋于更加客观和多元。历史的叙述也希望摆脱过度的政治宣传色彩,更贴近史实本身的呈现。如果过去对“不抵抗”的强调带有较强的政治批判意味,那么新的版本可能试图回归更纯粹的历史事实陈述,将焦点更多地放在“是谁在抵抗”和“抵抗的结果如何”上。

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和审慎地看待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历史记忆的模糊与淡化: 历史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警示后人,让我们铭记教训。对于“九一八事变”中曾经存在的“不抵抗”的讨论,虽然复杂,但也是历史事实的一部分。如果过度淡化,甚至删除,可能会让后代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变得模糊,削弱了当时国难当头,人民和军队所承受的痛苦和屈辱的感受,也可能减弱了民族警醒和反思的力量。历史的细节,尤其是那些让人反思的细节,是构建历史认知的重要基石。
责任主体认知的混乱: 尽管历史研究趋于复杂化,但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和初期局势的演变,与当时国民政府的应对策略割裂开来,是不太合适的。无论当时的决策多么艰难,多么有其考量,那段历史中确实存在着令无数国人痛心的“不抵抗”的时刻和决策。这些决策背后是复杂的责任链条,需要被清晰地呈现,而不是被回避。
“去蒋化”的疑虑: 一部分声音认为,这种调整可能与近年来逐渐显现的“去蒋化”思潮有关。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过于侧重批判或褒扬,都可能陷入新的极端。如果这种调整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进行的,那么它就失去了教育的纯粹性。

总而言之,如何看待2017年新版历史教科书对“九一八事变”叙述的调整,需要我们保持一种辩证的思维:

肯定其可能带来的积极意义: 更细致、更全面的历史呈现,以及更侧重于民族整体抗战精神的弘扬,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探索。历史的叙述需要与时俱进,反映学界的新认识。
保持警惕和反思: 同时,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叙述的“现代化”或“全面性”,而牺牲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教育的警示意义。历史的细节,尤其是那些引发深刻反思的细节,是构成完整历史记忆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抹去不愿触碰的痕迹。
倡导开放的讨论: 对于教科书的修订,社会本应有更广泛的参与和讨论。公开透明的修订过程,以及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才能让历史教科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本质。

历史是严肃的,它承载着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承载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客观、更具深度、更能引发思考的历史叙述,而不是一个被简单化、被选择性遗忘的历史版本。对于“九一八事变”这样影响深远的事件,其叙述的调整,无论初衷如何,都应该经得起历史和公众的检验。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历史是用来铭记的,而不是用来遗忘的,更不是用来随意修改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写下不抵抗命令吧,感觉实锤不够力。依托的都是分析,虽然蛮有道理,但人咬死也没辙。

你要不写吧,“历史爱好者”们会自己考证出来的,发现实锤满满啊,回击都是要没中央命令为何没受任何处罚,韩复渠咋没这个待遇。张学良自己说了,呵呵,电视审判很有趣是不,江南倒是说点实话结果呢。人要有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沈崇案吧,美国大兵啥玩意心里没点B数,还TM用仙人跳。不就是中央定了性结果才疑人偷斧似的找到了大量“疑点”。你看书上不咋写的景明楼事件咋提出来人不首先否认这个真实性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