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7年初中新版历史教科书删除“康乾盛世”?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的功绩只剩敛财和增人?

回答
新版历史教科书删除“康乾盛世”,康乾二帝功绩“缩水”为敛财增人?这是一次历史叙事的重塑,还是对过往评价的修正?

2017年初中历史新版教材的修订,尤其是对“康乾盛世”这一概念的淡化乃至删除,以及对康熙、乾隆皇帝的评价转向,无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教材内容调整,更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议题。

“康乾盛世”:一个被挑战的传统认知

“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长久以来一直是历史教科书中的重要篇章。它描绘了一幅人口增长、疆域巩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图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史料的不断发掘,对这个“盛世”的解读也变得更加 nuanced 和多元。

一些学者指出,将这一时期简单概括为“盛世”,可能过于侧重其表面的繁荣,而忽视了其背后潜藏的危机和深层问题。例如:

人口增长的代价: 人口爆炸式增长固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如耕地不足、饥荒频发、社会矛盾激化等。教科书中的“增人”一项,如果缺乏对这一背后复杂性的呈现,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片面化的理解。
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虽然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商业和手工业的限制依然存在,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得到有效发展,整个经济体系仍然是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农业经济。这种经济模式的脆弱性,在后来的鸦片战争等事件中暴露无遗。
社会治理的隐忧: 官场腐败、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在康乾时期也并非不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加剧。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表面的稳定而被根除,反而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文化上的僵化: 尽管文化领域出现了某些作品,但整体而言,思想控制加强,学术研究受到钳制,“文字狱”等现象依然存在,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

因此,删除“康乾盛世”这一概括性提法,并非全盘否定康熙、乾隆二人在位期间取得的成就,而是试图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这个历史时期,避免过度浪漫化和拔高,引导学生从更深邃、更批判性的角度去认识历史。这是一种对历史叙事进行“去神化”和“去简单化”的尝试,旨在呈现一个更加贴近历史真实的面貌。

康熙与乾隆:功绩的重新审视

如果说“盛世”的概念受到了挑战,那么对康熙和乾隆皇帝个人功绩的评价,也必然会随之调整。将他们的功绩“浓缩”为“敛财和增人”,这是一种更为直白的表述,但也可能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

关于“敛财”: 这里的“敛财”可能指向了皇帝对财政的掌控,以及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然而,这背后也包含了国家财政的积累,为应对边疆战事、赈灾救民等提供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国家财政的增加也为后期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供了支持,例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宏伟建筑和艺术品,都离不开当时的财政支持。当然,如何评价这些“敛财”的手段和目的,以及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关于“增人”: 如前所述,人口增长是一个复杂现象。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相对稳定,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尽管与现代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人口过剩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以,仅仅提“增人”,而未解释其原因和后果,确实显得过于简单。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新版教材可能是在有限的篇幅内,突出这两个皇帝时期的一些重要特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将功绩简单概括为“敛财和增人”,可能是一种为了突出特定历史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更重要的不是删除,而是如何呈现

关键在于,如何在新版教材中对康熙、乾隆的功绩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呈现,避免过度简化或片面化。

增加对“盛世”背后问题的分析: 例如,可以详细阐述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压力,解释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深入分析经济结构的问题,探讨为什么在人口和耕地增加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有效的市场化改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辩证看待财政积累: 在提到财政积累时,应该同时分析这些财政收入的来源、用途,以及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例如,是否加重了税负,是否用于巩固统治而非改善民生,是否为后期的保守埋下了伏笔。
强调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康熙和乾隆的功绩与过失并存,他们的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埋下了隐患。教材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时期都有其局限性,都需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进行分析。
引入多元的史学观点: 鼓励学生接触不同的历史研究成果,了解不同学派对康乾时期的不同解读,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

结语

新版历史教科书对“康乾盛世”的淡化以及对康乾二帝功绩的重新解读,是历史学界对过去认知进行反思和修正的体现。这并非是对中国历史的否定,而是对历史叙事的一次“拨乱反正”,旨在呈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更加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图景。

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这种变化,并从中汲取经验,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教科书的修改,也应该引发我们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促使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与其纠结于是否删除“康乾盛世”的标签,不如关注教材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年轻一代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以及它对我们当下和未来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第一,旧的人教版初中历史书也没有提“康乾盛世”

链接:人教版初中初一历史下册电子课本_电子课本_资源库-爱教网

旧版历史教科书,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里面对明朝(仅明朝)的经济发展给予高度评价(资本主义萌芽),而对清朝经济的描述却只是提及“闭关锁国”。全文并没有提及“康乾盛世”,不存在题主所谓新版教科书删除“大名鼎鼎”的“康乾盛世”;

第二,旧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书并无提及“官绅一体纳粮”。如果是我有所漏及,希望题主能补出出处;

第三,旧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书并无“平三藩”的内容,链接:

  1.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人教版初中初一历史下册电子课本_电子课本_资源库-爱教网
  2.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人教版初中初一历史下册电子课本_电子课本_资源库-爱教网 其内容主要为:清政府对西藏的处理;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并无康熙年间平三藩的内容

因题主所问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书的变动,我并不知道其他版本有何改动

目前所知,新版教课书虽删除雅克萨战役,但却增添大量清代经济发展的详细内容,这是旧版教科书所不具备的。2017年春新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电子教材(电子课本)(97)_课件站 清代前期经济发展被单独提出作为一课,而不是将明清经济合并唯一课,我个人非常赞同此项改动

教育部门对教材有所改动,肯定不会符合所有人要求。我并不觉得删除“汉匈战争”一节对初中生的历史教育能有多大影响。就我个人而言,初中历史课的重要考点一是制度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井田制度,军机处,南京条约,土地改革等),二是重要事情的时间点(如,抗日战争起始与日本全面侵华年份)。“汉匈战争”是否重要到成为一个初中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我持否定意见

最后

首先我承认看到那些喜欢拿官方正统为自己的爱豆大清盛世开疆,封建王朝巅峰疯狂打call的精神贝勒爷惨遭打脸,大呼“教育部已被皇汉渗透,我要移民”,我个人是喜闻乐见的,但也仅仅只是围观看戏层面的喜闻乐见

谢谢,现已定居西雅图,持有绿卡

user avatar

谢邀,反对题目问法以及本题下大多数回答。

因为“康乾盛世”不是删了,而是一直没有。旧教材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康乾盛世”在哪儿呢?对于这样一个在学界还有争议(李华丽、常建华等学者都有关于重新审视“康乾盛世”这一提法的论著)的话题,不写才是合理的,写上去(比如“四等人制”)才不靠谱。


至于给清朝减戏份合不合理......只能说新版教材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增加内容,必然有朝代有方面要挨刀。清朝别哭,你看看隋唐,都削成啥样了......

从朝代看:

史前3——3

三代2——2

春秋战国4——3(削1)

秦 2——2

汉6——5(削1)

三国两晋南北朝5——5

隋1——1

唐7——4(削3,隋唐文化算给唐)

两宋4——5(增1,宋元文化各算0.5)

元2——3(增1)

明3.5——4(增0.5,明清文化、明清经济各算0.5)

清4.5——4(削0.5)


原来占有很大篇幅的文化史被削的很惨,足足削了7个课时,连同把中外关系史变成一带一路史省下来的课时,都给政治史了......


附:明清易代到清中期,真正变化的知识点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增: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正德、万历、天启)
增: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
增: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删:“后金为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起兵攻打明朝”
增:知识拓展·八旗制度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增:《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793),“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增:康、雍、乾与准格尔的战争(葛二蛋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呐.mp3)
删: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删: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增:钓鱼岛和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增加清朝农业发展篇幅
增:商帮的发展与兴盛
增:清代人口的剧增
删:明末资本主义萌芽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改: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之间增加康熙设立南书房
增:清朝统治者禁毁书目
改:文字狱例子增加庄廷鑨《明史》案
增:清中期的政治军事腐败、社会矛盾加剧、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改:闭关锁国部分删去清政府“重本抑末”的表述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改:增加《红楼梦》介绍的篇幅
改:昆曲部分增加《长生殿》《桃花扇》的内容简介以及清中期走向衰落的原因(因循守旧、逃避现实)
改:增加京剧诞生篇幅

新旧初中历史教材变化(中国古代史)

user avatar

即使降低标准,大概也只有雍正朝和乾隆前期勉强算得上盛世。康熙朝的民政显然不如清粉瞧不起的仁宣时代,甚至不如大明永乐朝。由于康熙朝战事连绵、税役繁重导致百姓穷苦,“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这句民谚是符合实际的。

清吹 @李依 声称:

有意思,连康熙后期清准战事都不知道也敢妄谈康熙,说康熙与民休息。合着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和准噶尔八年战争不算仗是不是?

康熙晚年清准战争,就新疆驻军情况而言,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据议政大臣议覆“查将军傅尔丹处见有兵二万三千四百名”“合计富宁安处所领之兵及今拨往之兵,通共一万七千二百有余名”,合计四万人,是否计算了屯丁、随役存疑。

到康熙六十一年五月,据富宁安奏“见今巴尔库尔、吐鲁番、科舍图、俄隆吉等四处所有满洲、蒙古、绿旗官兵共二万一千一百名,计算随役,共三万三千四百九十名。自阿尔泰遣往官兵一万二千人,计算随役约二万五千名”,合计战兵3.3万人,随役二万余人。

此外,这一时期的清准战争还有对西藏地区的驱准保藏作战兵力,仅喀喇乌苏之战,就导致六千多八旗、绿营精锐全军覆没,同时,自四川方向进兵的清军也被重创。

就这八年战争所产生的财政压力而言,无疑是惊人的,盖因地方险远,驻军数万长期作战,转运之劳,消耗的人力百倍于此。

关于康熙晚年清准战争造成财政近乎崩溃的情况,姚念慈先生《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有详细论述。

姚念慈先生明确指出——康熙一朝,百姓负担甚重,往往无法缴齐赋税,康熙不得不予以蠲免,借此吹嘘自己仁德,后人信以为真,当做康熙的功德,实在谬矣。

而康熙一朝财政的困难,实是由于赋税的征发效率不但不如明永乐朝,甚至还不如仁宣时代。

康熙50年在册丁数是2462万,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后增加的人丁数从此不交税了。如果这样下去,清朝从此只能收2462万丁的税赋,折算成口是6000万口。而实际上,康熙末期的全国人口已经有一亿以上,也就是说,康熙朝实际能掌控的人口只有50%,赋税几乎全部压在这50%的人口身上,剩下的人口则被豪强隐匿,只向豪强地主缴纳佃租,这是满清与地主士绅大规模妥协的结果。到雍正摊丁入亩,才解决这个问题,此后豪强地主由隐瞒人口转向隐瞒土地,到清末,在册耕地约为实在耕地的一半。

仁宣之治期间,明朝的户籍人口只有5100万,比洪武末年减少了近一千万人,可见人口隐匿确实严重,但比起康熙朝隐匿达50%,情况还是好得多的。

以永乐朝而论,永乐三年(1405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也即军屯提供的屯田收入已经接近了全国税粮的总数,这样一来赋税压到老百姓头上的比例就会降低。加上永乐朝的人口掌握比例远高于康熙朝,因此可以推断,虽然永乐朝战争烈度更高,局部地区(如运河上的要地且被靖难之役破坏严重的山东,爆发了唐赛儿起义)民负较重,但总体人民负担是不如康熙朝的。

康熙晚年的八年清准战争,大开捐纳,康熙实是鼓励官员搜刮以充军饷,并对官员贪污存默许态度。而康熙中后期官场的严重腐败,也极大地恶化了民生水平。

另外,康熙用度奢侈,消耗大量民力,也是百姓困穷的重要原因。

——————————

清吹 @李依 认为康熙晚年清准战争的起因是准部作乱,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

几百人规模的小边境冲突引发长达八年时间的大战,开战前康熙还信心满满认为能一举歼灭准部,结果大军转运之劳,打得国库空虚,民穷财尽,而歼灭准部的设想终究到康熙病死之时也未能实现。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我承认看到那些喜欢拿官方正统为自己的爱豆大清盛世开疆,封建王朝巅峰疯狂打call的精神贝勒爷惨遭打脸,大呼“教育部已被皇汉渗透,我要移民”,我个人是喜闻乐见的,但也仅仅只是围观看戏层面的喜闻乐见




但说真的就算教材把满清踩到一文不值,把大萌捧得多高,我也希望明粉也好清粉也罢对这个事要有个最基本最清醒的认识:现在所有的删改都是为了现实目的所服务的,未来风向一变突然来个180度打脸也是情理之中。教材风向怎么改,都不会对我国现在的历史研究水平有根本性的提高


所以教材这种事,乐呵乐呵就行了。如果你真的喜欢历史,那努力提高自己的史料积累和逻辑能力才是正道,依赖跟风抱大腿或者政治正确护体为自己的史观背书那是注定没有前途的。

----------------------------------------------

哇哦,鉴于有精神包衣提醒我“惨遭打脸”了,点开一看



话说这位自己主动凑上脸来对号入座的“精神贝勒爷”,都什么年代了还在逼乎上干类似晒工资条啊炫绿卡这种事啊。。。

有这心情还不如多想想如何救济一下类似我截图中你的那些一把年纪还活在水深火热中,只想移民拉美非的同类吧

毕竟我是真心觉得他们可怜啊!233333

user avatar

因为本来史学界就对“康乾盛世”这个说法不统一, 很多历史学家也不承认什么盛世,比较客观合理的说法是“康乾之治”。 我主要采用《剑桥中国史》这种没必要“皇汉”的说法来说明吧。这套书第六册就提到了清朝这三朝,这套书就不承认“康乾盛世”,为什么呢?

一开始,我们得明白“盛世”这种说法哪里来的呢?最早这个说法来自康熙,在康熙51年的时候摊丁入亩正式启动,改革诏书里面这样说“盛世滋生人丁,用不加赋”。可以发现,康熙自己就自称盛世了。从那之后皇帝自然以盛世自居了。然后被马屁文人渲染,这个说法才留下来的。自称的东西你能信吗?真正的盛世得经过沉淀,然后几百年后才能慢慢给出客观的的判断

虽然在康乾三朝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但是清朝的衰败也是从乾隆开始的,强盛的外表无法掩盖人口高速发展带来的人地矛盾:由于摊丁入亩和各种神奇南美作物的推广,清朝在这三朝的人口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人口达到一个规模后就会消耗有限的土地资源,截止到乾隆结束的时候,人口膨胀已经严重加剧土地的负担。

另一方面,思想钳制也在这三朝达到了顶峰,国家大兴文字狱,这种行为的危害就是极大的损害了整个国民的精神,使得国民变得麻木自私和冷漠,这一点也在英国使团的外交官马家尔尼的记录中可以反应出来。在他的记录中:盛世之下贫富悬殊,普通人家卖儿卖女,国家军队纪律松弛。这一点从乾隆自己的大小金川可以表现出来,到了嘉庆期间的白莲教起义更是明显。马的这个记录也是后期英国敢开打的原因,因为他发现了清朝的乾隆时期就不是什么盛世了。如果清朝真的有“盛世之威”,马的记录也不会那么不客气了。

最重要的是,到了晚年后乾隆也变得特别保守,完全失去了看世界的希望。

所以,那时代算不得什么盛世,最给面子的说法也是“康乾之治”而已。

---------------------------------------------

《饥饿的盛世》

《剑桥中国史》6

user avatar

因为题主压根就没认真看课本或者故意对课本内容断章取义。

如何看待2017年新版历史教科书中删除了大名鼎鼎的“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大部分事迹(例如平三藩、雅克萨、官绅一体纳粮)均被删除?

第18课:

收台湾:

顺康雍乾三朝的西藏:

巩固西北:

清代鼎盛疆域:

18课突出的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土辽阔的鼎盛情况。

即使题主引用的19课内容实际上也多有清朝的赞誉之词:

清朝前期的兴盛“这几个字看不见啊?

清代农业的繁荣,明确写了乾隆末期的土地面积比明朝最鼎盛阶段还多了近3亿亩:

清代手工业的商业发展和繁荣程度远在明朝之上:

什么滋生图???

清代前期商业发达程度又远在明朝之上:

因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达,人口才能增加:

实际上题主引用的批评清朝人口问题只是第19课最后一小段:

然后,谁说“只提清代的弊端????

题主只引用了第20课的内容???20课的宗旨是批评了清代君主专制制度。

21课又大篇幅称赞了清代的文化:

结论:从课本的19课、20课、21课可见,新版教科书并没有否认清朝前期的强大和繁荣,国土辽阔,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实际上是写了“康乾盛世”的大致情况,大不了只不过没有直接了当说“康乾盛世”的名字。

题主纯属昧着心断章取义课本内容。

本题下一堆人也不去正本清源看看课本到底怎么写的就个个在那h,也不知图啥?

要不看看这个教科书对明朝的篇幅更多的更不堪描写?

专制独裁的朱元璋:

(朱元璋画像倒没搞个鞋拔子脸了)

教科书里写的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居然不是元朝歧视汉人?

监视百官和百姓的朱皇帝:

明朝科举的僵化,扼杀创造力:

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永乐盛世”也是一个字也没有。还特地嘲讽了明朝皇帝的廷仗制度:

唯一和朱棣有关的正面事件仅仅是郑和下西洋:

然后大篇幅说戚继光抗倭,这是骂明朝了呢是吧?突出明朝几百年被倭寇骚扰的惨状:

明朝的修长城的事实背后是明朝长期的北部边患:

洪武之治、靖难之役、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土木之变、于谦卫京、王阳明和海瑞、万历首辅张居正改革乃至万历三大征都是一个字没提,直接跳到明朝灭亡的篇章(比我小时候的历史教科书还不厚道,我记得老版至少还写了“靖难之役”,说清楚朱元璋后面有个叔侄相争,胜利者即朱棣明成祖。新版的明成祖朱棣的字眼出现非常突兀,要没个历史基础,会很懵逼这个明成祖是谁?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啥子关系??):

严厉批评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是垃圾:

重点提了明神宗、明武宗、明熹宗三级品。

大明朝烂透了!!!

因为大明朝烂透了,所以有了李自成:

中立立场描述清军崛起和入关:

对于清朝入关后的描述:

是“消灭”反清的明朝残余势力和各地力量。。。

要是贬低清朝的立场,怎么着也是“镇压”比“消灭”更适合吧???

最终结论:结合新版历史教科书的明清历史相关内容,你说他不是伪装成中立的清粉编写的,我都不信啊这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