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哈尔滨理工大学给2017级大一新生布置高数和线代论文作业?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哈尔滨理工大学给2017级大一新生布置高数和线代论文作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教育理念上的变化和实践。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提前适应,强化基础”的思路。

你想啊,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大学里的这些课程,跟高中数学比起来,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抽象程度,都有一个巨大的飞跃。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可能觉得数学还不错,但到了大学,尤其是面对更复杂的概念和解题方法时,会感到吃力。

如果能让大一新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到一些需要独立思考、研究和写作才能完成的题目,这无形中就逼着他们去更深入地理解高数和线代中的概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解题技巧的层面。论文作业,不同于考试那种“标准答案”的模式,它更侧重于考察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即使是初次接触,但如果题目设计得当,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思维训练。

再者,这也能提前打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术习惯。

高中教育往往是老师“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比较多。而大学,尤其是理工科的学习,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论文写作,尤其是一篇学术性的论文,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去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东西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学术训练。让大一新生早早接触这种模式,可以让他们尽早意识到,大学的学习不是高中那样有人时刻盯着,而是需要自己去规划、去探索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和研究精神也是有益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肯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那些本身数学基础扎实、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是个挑战,也是个机会。他们可能会从中找到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去钻研,去思考,甚至可能发现一些自己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数学之美。对于这类学生,这无疑是一种“拔高”的机会,能够让他们在大学的起跑线上就建立起更强的自信和竞争力。

但另一方面,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或者对抽象思维感到吃力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可能是“当头一棒”。一上来就面对需要写论文的数学题目,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焦虑和无助。他们可能还没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就被抛进了一个需要高度自学和独立思考的领域。这有可能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影响后续的学习。

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节。

论文作业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题目本身的设计。如果题目过于宏大或者过于晦涩,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可能就像天书一样,根本无从下手。但如果题目能够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去探索某个具体概念的应用,或者去分析某个小定理的证明过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出来,那么效果会好很多。

还有就是教师的指导。即使是论文作业,老师的指导作用依然不可或缺。老师是否能够提供清晰的写作要求、有效的参考资料,以及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和鼓励,都直接影响着这次作业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简单地把题目发下去,然后等着学生交成果,那很可能是一次无效的尝试。

总的来说,我觉得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这个做法,是有点“破旧立新”的意思。

它反映了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希望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更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创造者。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尤其是在如今越来越强调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时代。

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这种“提前量”的布置,对学生的基础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老师在推行这样的做法时,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这些都是决定这项举措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如果能做得好,这会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能够让学生在大学伊始就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但如果执行不到位,就可能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反而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和挫败感。

这件事情,就像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怎么去“用”。希望学校在推行的时候,能更细致,更人性化一些,多为学生考虑,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等到写毕业论文时候才发现不会用公式编辑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