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广DNA数据库实现有效打拐」,该方式是否可行?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广DNA数据库以实现有效打拐的建议,涉及技术、法律、伦理、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其可行性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技术、法律、伦理、操作、风险等角度详细探讨: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
1. DNA数据库的原理
DNA数据库通过存储犯罪现场或失踪人员的DNA样本,利用DNA指纹技术(如STR分型)进行比对,以确认身份或关联犯罪。在打拐中,可将失踪儿童的DNA信息录入数据库,当发现疑似线索(如嫌疑人、物证)时,通过比对确认是否为同一人。

2. 技术优势
高准确性:DNA比对的错误率极低(约10^10),比指纹、人脸识别等技术更可靠。
快速识别:能迅速锁定嫌疑人或确认身份,减少线索丢失的风险。
长期存储:DNA数据可长期保存,避免因时间久远导致的线索失效。

3. 技术挑战
样本收集:需确保失踪儿童的DNA样本(如血液、毛发)在采集时合法、规范,避免因手续不全导致数据无效。
数据比对效率: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库需具备高效的查询系统,避免因数据量大导致检索延迟。
数据安全:需采用加密存储、访问权限控制等技术,防止数据泄露或被篡改。



二、法律与伦理问题
1. 法律依据
中国法律框架:《刑事诉讼法》规定,DNA样本的采集需经法定程序,且需当事人或监护人同意;《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处理个人信息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国际经验:如美国“全国失踪儿童登记系统”(NCTC)结合DNA数据,但需通过法律授权(如联邦法)确保数据合法使用。

2. 伦理争议
隐私权:儿童DNA属于敏感信息,未经同意存储可能侵犯其隐私权。
数据滥用风险:若数据库被用于非司法目的(如商业、政治),可能引发伦理问题。
数据歧视:可能因种族、地域等被误用,加剧社会不公。

3. 法律合规性
需明确DNA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范围,确保符合《刑法》《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数据无效或法律纠纷。



三、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1. 数据收集与管理
缺失样本:部分失踪儿童可能因时间久远、样本损毁而无法采集DNA,影响数据库覆盖范围。
数据更新:需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失踪儿童信息及时录入,避免遗漏。
跨部门协作:需协调公安、民政、医院、司法等多部门,形成数据共享机制。

2. 技术与人力成本
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全国性DNA数据库需大量资金,包括硬件、软件、人才培训等。
专业人才:需培养具备DNA分析、数据管理、法医学等复合能力的人员。

3. 公众接受度
社会信任:公众可能对DNA数据的使用存在疑虑,需通过普法宣传和透明化管理增强信任。
政策透明:需明确数据使用范围、泄露后果,避免“数据黑箱”问题。



四、潜在风险与应对措施
1. 误判风险
技术误差:尽管DNA比对准确率高,但极少数案例可能因样本污染、技术误差导致误判。
应对措施:建立多级审核机制,结合其他证据(如指纹、人脸识别)辅助判断。

2. 数据泄露与滥用
风险:黑客攻击、内部人员滥用数据可能导致隐私泄露或犯罪。
应对措施:采用区块链技术加密存储,设置分级访问权限,定期审计数据使用情况。

3. 伦理争议
应对措施:明确数据仅用于打拐目的,禁止用于其他用途,并设立独立监督机构审查数据使用。



五、国际经验与借鉴
1. 中国现状
目前中国已有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建立DNA数据库,但全国范围内的打拐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2020年,公安部启动“打拐DNA数据库”,已录入数万条数据,但需进一步推广和优化。

2. 国际案例
美国:NCTC结合DNA数据,但需通过法律授权(如《儿童保护法》),并严格限制数据使用范围。
英国:通过《DNA数据库法》规范数据采集,要求儿童父母同意,并规定数据保留期限。



六、可行性结论
1. 技术上可行:DNA数据库在打拐中具有高准确性,技术条件已成熟。
2. 法律上需完善:需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法律框架,确保合法合规。
3. 伦理上需平衡:需在隐私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滥用。
4. 操作上需优化:需建立高效的数据收集、比对和管理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和准确性。
5. 公众接受度关键:需通过宣传和制度设计增强公众对DNA数据库的信任。



七、建议与改进方向
1. 立法明确:制定专门的《DNA数据库管理法》,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使用范围及责任。
2. 技术升级:采用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安全,引入AI辅助比对,提高效率。
3. 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宣传DNA数据库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减少公众疑虑。
4. 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数据管理能力。
5. 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效果定期评估数据库运行情况,优化政策和技术。



总结
推广DNA数据库用于打拐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在法律、伦理、操作层面严格规范,确保数据安全、合法使用,并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若能完善相关制度,该技术可成为打拐工作的重要工具,但需避免因程序瑕疵或技术漏洞导致的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万万不可,一旦推广将有10%以上家庭感情破裂离婚,比拐卖的社会影响大多了。。。

user avatar

这明显是个好事情啊,如果DNA验出来是婚外生子且被父母双方弃养,只要借鉴俄罗斯的苏沃洛夫少年军校,给予良好的教育,一定会成为党和国家最忠实的追随者。

user avatar

勉强回答一下:

不可行。这已经不是“成本”和“性价比”的问题了,是很多家庭可能因为“建立DNA数据库”发现很多“伦理问题”导致“破碎”的事情了,造成的不确定性一点都不比前者小,属于前门驱狼,后本进虎。

国内情况不确定,我可以说一个我在美国遇到的事情。刚刚研究生入学,参加第一个科研实习项目就是EPID项目组(epidemiology)的一个:涉及遗传学,和厂商均有合作,当时签完保密协议后逐渐接触到了一批家庭数据(理论上是无领养),大致是500多个家庭的样本,其中有几十个,儿女非亲生……

我当时三观被震碎了,我预计“异常值”大致是1%上下,500多个家庭,有个3~5个我都不意外,结果……由于保密协议存在,具体细节不能多说,“异常值”大致5%~10%。(我当时突然明白为什么要说这些明明不涉及军工国防的数据是“敏感数据”了……)

实验室的师兄说大致这组数据已经算是“异常值比例较低”的了……人群中可能更高……(这句话我也无法求证)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转到分子遗传学相关的实验室了,没再接触这些,其他内部数据我也不好透露,信不信由你们,不信也无所谓……

DNA数据库建立本身初衷应该是很好的,但是带来的风险恐怕一点都不少,不过我坚信祖国的情况怎么也会比美帝这边好一些,毕竟美国文化十分开放,而华夏传统在这方面要“稳”得多,情况多少强一点。只是即使如此,我也认为带来的潜在的风险以及潜在家庭矛盾不应被低估,最好慎重实施。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user avatar

建议在办理出生证明时强制检验留存。不愿检验的直接报警。

当然了,出轨入刑之类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跟上。

生育的时候检查其实不会动摇国本,因为这个时候解套对大家都好。

如果只是入学的时候检查,太晚了。

user avatar

反对最激烈的会是某些女性

user avatar

强烈支持,这才是从源头上打击拐卖行为

高赞写的什么玩意?做个亲子鉴定家庭就破裂了?

那这样的家庭无疑是建立在非正义的欺骗和背叛的基础上

很喜欢罗圣提过的一句话

如果天塌下来,正义才能得到实现,那就塌吧

不想着怎么解决问题,匡正社会风气,就知道隐瞒不报,遮遮掩掩

你和头痛医嘴脚疼还是医嘴的友善度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可行,但并不需要。

DNA鉴定报告造假和出生证明造假的难度是一样的,在一个后者可以造假的地区,前者也一样可以造假。而一旦全国普遍执行,在这么一个公民私人信息泄露令人发指的社会,DNA信息的安全问题,却必然成为全体公民难以回避的重大风险。

技术终究是要靠人来使用的,技术靠得住,人却未必。解决不了人的可靠性,任何对技术的片面迷信,都是徒劳的。

user avatar

这件事根本没必要这么麻烦,直接强制进行全民亲子鉴定就行了,凡是不是亲生的,又拿不出正规的收养流程的人,直接通知警察进行处理。另外亲子鉴定真的不贵,直接把妇联取消了,省下来的经费就够了。

user avatar

强烈支持

如果天塌下来正义才能实现,那就让天塌下来吧-罗翔

user avatar

拐卖死刑,官员同罪,指点江山挥斥方遒·jpg

建立DNA数据库,登记前亲子鉴定,涉及隐私万万不可.jpg

user avatar

不可行。

很多人认为采集DNA有利于打拐,但是现实中却并没有执行,其实考量因素有很多。
比较现实一点的因素是:无法律授权
公安部曾经在回复过关于DNA的采集问题,指出目前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法律授权,采集DNA纳入户籍管理需要全国人大立法。


而即便立法了,采集DNA也面临很多问题,至少有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
首先是技术问题
一方面DNA的采集是需要专业设备的,需要对采集部位进行处理,防止污染。而且DNA的运输保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高温情况下,DNA会发生断裂造成采集无效。
另一方面,采集DNA后,如何处理DNA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对DNA进行检测,提取其标志性特征,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亲子鉴定之类的。这种情况下,也对DNA的质量有要求,更对检测设备以及处理过程有要求。量太低或者质太低容易形成虚假信号。
而一旦完成这些,DNA的信息就可以上网了

记住这句话,这是关键,DNA就是一串字母了,可以上网,这是我手上的某一段DNA,txt格式的。

大家想想下这些年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吧。


甚至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前情形下,DNA一旦全民采集,网上被盗卖几乎是必然的。

这个时候,就会引发另一个重大问题:社会问题。
人体的DNA是决定人体生物特征的基本信息,事实上,无论是你的性别血型,还是你是否有耳垂、单双眼皮,这些特征都可以从DNA获取,甚至可以从DNA上获取你的年龄(表观遗传法)、你是否有某种遗传病或者是否容易换某种疾病(易感性)等等,甚至有科学家根据DNA信息来绘制个人的外貌长相,能实现一定程度还原,基本上你能想到的绝大多数人的生理相关特征,都可以从DNA中解读出来。

我们提取的DNA本身携带全部遗传信息。人类的DNA长度高达30多亿碱基对,而我们检测亲缘关系只需要百八十长度(微卫星片段)。

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我们个人的生物隐私不被泄露,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

甚至,这可能衍生新型犯罪,那就是有人因为利益铤而走险,泄露DNA信息,那么大家关注的器官盗窃问题就直接敞开了大门,过去配型需要找人然后去医院,而有了DNA信息,直接可以全民检索寻找匹配人。

更为严重的是,DNA信息本身可能会被敌方利用,敌方会针对性的设计出基因武器来针对某人或者某些群体。

这两年,我国已经严肃处理了多起将中国人遗传信息传递到国外的行为。


可见,对于DNA这种人类根本生物特征,目前我们尚不具备完全掌控它的能力,因此集中收集存在较大风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