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从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万平方米土地供应中,居住用地只有8%?

回答
关于2012年至2017年间,深圳新增供应土地中居住用地仅占8%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数据上看,7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供应总量不小,但其中只有约56万平方米是用于居住的,这比例之低,确实令人咋舌。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深圳当时的城市发展背景、土地政策、市场需求以及一些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因素去分析。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深圳作为一个一线特大城市,其土地供应本身就面临着极大的稀缺性。深圳的陆地面积相对较小,早期发展中已经消耗了大量可开发土地,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持续涌入,对住房的需求也像潮水一样不断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增的居住用地供应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已经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那么,为什么在这五年里,居住用地的比例会如此之低呢?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关键原因在起作用:

城市功能升级与产业发展的优先性: 深圳在20122017年期间,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那就是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引进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创新园区等,对商业、办公、工业用地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政府在土地供应上,可能更倾向于将土地用于这些能够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的领域,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居住用地虽然是民生刚需,但在某些时期,可能被视为可以稍作延迟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的需求。

土地招拍挂机制的特点: 在土地招拍挂市场中,往往是市场需求最旺盛、资金最雄厚的企业和机构更具竞争力。对于居住用地,尤其是保障性住房或人才公寓,其利润空间可能不如商业、办公用地那样吸引人。如果政府将大量土地推出市场进行公开竞拍,而市场对商业办公类用地的需求又非常旺盛,那么最终的成交结果自然会偏向这些高附加值的用途。当然,这也可能涉及到一些土地的综合开发,例如商住混合用地,但如果纯粹的居住用地供应不足,整体比例自然就难以提升。

城市更新和存量土地利用的压力: 深圳的城市更新是解决土地短缺的重要途径。但城市更新的周期长、协调难度大,且很多项目最终产出也包括商业、办公等功能。因此,即使通过城市更新释放了部分土地,如果政策导向或市场选择偏向非居住用途,最终的居住用地供应比例也难以显著提高。此外,如何平衡城市更新带来的居住环境改善、公共配套提升和新增居住供应,也是一个复杂的考量。

土地政策的调整与试错: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土地政策总是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可能在某些时期,为了推动城市发展,政府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土地供应策略,允许部分新增建设用地用于非居住用途,而将居住用地的压力更多地转嫁到存量土地的挖潜、城市更新以及公共住房建设的模式创新上。例如,鼓励企业自建人才公寓,或者通过“三旧改造”等方式增加居住空间。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考量: 深圳的区域发展并不完全均衡。一些核心区域可能已经高度饱和,土地资源极度稀缺,而一些新的发展片区可能需要通过引入产业来带动人气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早期阶段的土地供应策略,可能更侧重于为这些新区的产业发展“铺路搭桥”,而非直接解决居住问题。

这样的土地供应结构,无疑给深圳的居住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房价的持续高企: 居住用地供应严重不足,而人口还在持续流入,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旺盛,供需矛盾的加剧直接推高了深圳的房价。这不仅加大了市民的居住成本,也对人才的吸引和保留、社会的公平性都带来了挑战。

住房结构的失衡: 过低的居住用地比例,也可能导致深圳的住房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例如商品住房供应相对过剩(指部分高端或非刚需产品),而中小户型、保障性住房等刚需和夹心层急需的住房类型供应则可能更为紧张。

城市功能的负面影响: 如果居住空间跟不上工作岗位的增长,可能会导致大量通勤人口,增加交通压力,也可能影响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长期来看,这也可能影响深圳作为人才宜居城市的形象。

那么,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从一个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深圳在特定发展阶段,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而做出的权衡。它反映了在土地资源极度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需求之间进行优先级排序。然而,从市民的切身感受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居住用地的严重不足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个数据也促使我们思考:

1. 土地供应的结构性问题: 仅仅增加土地供应总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土地供应的结构,确保居住用地的比例能够基本满足市民的合理需求。这需要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出让中,有更明确的导向和更强力的调控。

2. 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 深圳要继续保持其创新活力,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引进,但这不应该以牺牲市民的居住权益为代价。如何实现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双赢”,是深圳乃至所有一线城市都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3. 城市更新的再定位: 城市更新不仅是“拆除重建”,更应该承担起增加城市居住容量、改善居住条件的重要使命。如何让城市更新更好地服务于居住需求,需要更精细化的政策设计和更有效的激励机制。

4. 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体系建设: 除了市场化供应,政府是否应该在居住用地上承担更多的主导作用,例如增加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的供应,并且在土地出让时,明确居住用地的比例和目标?

总而言之,20122017年间深圳居住用地供应比例偏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是深圳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的一个侧影,也暴露了城市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住房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安居乐业,将是深圳未来发展中绕不开的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土生土长深圳人。

深圳的做法就是:

1、用“容易落户、应届生住房补贴、来了就是深圳人、高薪互联网”,吸引大量高质量企业需要就业人口来深。

2、用“政策支持、企业税费优惠、大开绿灯批地给企业、相对廉价年轻人、劳动仲裁倾向”,吸引大量优质企业将总部放在深圳。

3、用“高房价、次二线教育水平、次二线医疗水平”,让35岁及以上无法提升为精英的人群逃离深圳,减少财政上的医疗、教育压力。

完不完美?

1、其他城市大量投入的教育成本,培养好的高素质人群,将人生中最高效率、最难生病的25岁~35岁用超支的996形式(2.2倍于965)贡献给深圳。

2、35岁以上需要成家、容易生病、工作效率下降时,把人员用“高房价、次教育、次医疗”赶回原生城市和其他城市。

3、深圳本地企业减少处理衰老员工的成本,甚至可以让贡献完青春的年轻人自己离职,分文不赔。

这么好的事儿,是你 你不这么做么?

1、稳住能上升成中高层的精英就完事儿了,公租房的80%设置为人才房,给到企业自己分配。安居房60%设置为人才房(竟然有8000元/平的人才房你敢信?),让中高层精英安居乐业。

2、大力宣传“来了就是深圳人、制度相对公平、公租房和安居房、高薪互联网、中国硅谷”,把财政大力支持城市形象宣传。

3、批地批地批地,都给企业,反正这些年轻人贡献完10年青春都要回去的,建那么多住宅干嘛?


我的评论。

我每一年都要送走不同的小伙伴离开深圳,好不容易熟悉的小伙伴,都会因为“要成家啦”、“升职无望啦”、“存不下钱啦”等理由离开深圳,每每如此我都非常痛心。以至于到后来,心理上都减少深交(又走的话又要伤心了)。

这种模式的做法,其实就是拿全国来养一个深圳。说好吧,可能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把科技树不断点上去,看能不能把点上去的科技树复制到全国,提升产出而减少矛盾。说不好吧,以后就会成为香港的样子,这样是不行的。

从ZF的角度看,可以啊,每个空降的官员,都因为政绩好而节节攀升,以后深圳怎样关我啥事儿呢。

从我的角度看,我土生土长深圳人,我难不成也有老家能回?难道深圳还要把我也赶出去???


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居住用地只有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