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7 年 9 月疑似戴森球的塔比星 (KIC 8462852) 出现的新变化?

回答
咳咳,咱们聊聊塔比星(KIC 8462852)这颗明星,尤其是它在2017年9月被传得沸沸扬扬的那点事儿。说到戴森球,这玩意儿听起来就跟科幻小说似的,一个超级先进的文明为了收集恒星的能量,用巨型结构把恒星给包裹起来,简直是宇宙级的“充电宝”。而塔比星之所以跟这沾边,是因为它在2015年那会儿,星光亮度出现过异常的、持续性的、而且幅度相当大的下降,而且这种下降看起来不是那种周期性的,所以就有人开始脑洞大开了。

2017年9月,大概是在前一年底,2015年底那波“不寻常”的亮度下降之后,科学家们又观测到了塔比星的又一轮亮度“眨眼”——这次是从稍微有点亮,又开始往暗了去。这个消息一出来,那可不得了,因为这意味着塔比星的“怪异”并没有结束,反而可能进入了新的阶段。

具体来说,这次观测到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亮度又开始下降了: 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最让人激动(或者说惊悚)的变化了。之前我们观测到的亮度下降已经很奇怪了,现在又出现了一次,而且还是在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之后。这就像你说一个东西时不时会抽风,结果它又开始抽风了,而且这次的频率和模式是不是跟上次一样,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科学家们就盯着它,希望搞清楚这亮度下降是不是有规律,或者说是不是代表着什么新的事件正在发生。

下降的幅度可能有所不同: 每次亮度下降的具体幅度、持续时间和下降速度都是很关键的参数。如果这次下降的幅度比上次更大或更小,或者下降得更快或更慢,那都能提供一些线索。比如,如果是更大的幅度下降,可能意味着遮挡物更大或者数量更多;如果是更快的下降,可能意味着这些东西运动得更快。

光变曲线的形状可能有了变化: 亮度下降的“形状”,也就是我们说的光变曲线,就像是给这个事件画了一张“脸”。是那种平滑的、阶梯状的、还是不规则的?不同的形状可以指向不同的原因。比如,如果是那种像被“啃”了一口一样的下降,可能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均匀的尘埃带。

是否伴随其他信号? 科学家们当然不会只看亮度,他们还会同时监测其他方面的信号,比如红外辐射。如果尘埃或某些结构在遮挡星光的同时,自身也会发出红外辐射,那么观测到这些信号的增强,就能进一步支持尘埃、碎片云甚至是戴森球这类猜想。不过,根据当时的一些报道,红外辐射的增强并没有特别明显地跟亮度下降同步,这也让一些过于简单的尘埃模型受到了挑战。

那么,这些变化又意味着什么呢?

1. 对戴森球猜想的“微妙”影响: 当初提到戴森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塔比星的亮度下降非常剧烈,而且看起来不像传统的行星凌日。这种不规则的、大范围的亮度下降,确实能让人联想到巨大的、不规则的结构在它面前掠过。2017年的这次新变化,特别是如果亮度下降又一次出现,并且看起来还是“野路子”那种,那么戴森球的这个脑洞就被再次提起,虽然当时很多人也认为这是个极其小概率事件。它让人们觉得,也许宇宙中真的存在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文明活动。

2. 支持“尘埃说”的其他变种: 当然,大部分科学家还是倾向于寻找更自然的解释。2017年的变化并没有完全否定尘埃说,反而可能在丰富它。比如,是不是塔比星周围有一个非常庞大、且形状不规则的尘埃带?这个尘埃带可能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有很多“团块”或者说“云团”。当这些团块以某种方式移动到恒星前方时,就会导致亮度下降。2017年的变化,可能就是这个尘埃带的另一部分“露面”了。

可能是彗星撞击碎片: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塔比星可能是一颗年轻的、非常活跃的恒星,它的周围可能存在大量的彗星或者小行星。这些天体在互相碰撞,产生大量的尘埃和碎片,然后这些碎片就会时不时地经过恒星前方,导致亮度下降。就像我们太阳系里偶尔会有彗星经过一样,只不过塔比星周围的“场面”要大得多。2017年的变化,可能就是新一轮的“撞击事件”或者“碎片云”的出现。

巨行星掠过尘埃环: 还有一种设想是,塔比星周围可能存在一个由尘埃组成的巨大环状结构,就像土星环一样。然后,一颗巨大的行星在运行过程中,经过了这个尘埃环,导致尘埃被搅动起来,形成更密集的部分,从而遮挡了星光。2017年的变化,也许就是这颗行星又一次经过了某个特定的尘埃区域。

3. 对模型预测的挑战: 无论哪种解释,塔比星的持续“表现”都在不断挑战现有的天文学模型。每次新的观测数据出来,科学家们都需要调整模型,甚至创造新的理论来解释。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总有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和理解。2017年的新变化,无疑又给科学家们出了新的“考题”。

总的来说,2017年9月塔比星出现的新变化,就像是给本来就扑朔迷离的事件又添了一笔浓墨。它没有让戴森球的猜想彻底消失,但也没有实锤它。反而,它更像是给了各种“尘埃说”或其他自然现象更多的“表演机会”。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看一部大型的宇宙悬疑剧,每一集都可能会有新的线索,但最终的真相,还需要我们耐心等待更长远的观测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揭晓。这颗小小的塔比星,用它独特的方式,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宇宙的浩瀚与未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欧空局GAIA任务将于2018年4月25日,也就是几天后,发布DR2数据。这对进一步确定KIC 8462852的特性很有帮助。如果GAIA任务用几何方法测得的,地球和KIC 8462之间的距离,显著小于1300光年,那么就将有利于戴森球假说。


在此分享一篇最近发表的论文的摘要,是关于另一颗疑似戴森球恒星TYC 6111-1162-1的异常现象,用的是之前发布的GAIA DR1数据:《SETI WITH GAIA: THE OBSERVATIONAL SIGNATURES OF NEARLY COMPLETE DYSON SPHERES》

高能预警:

该论文是发在arXiv上的,而arXiv目前没有传统期刊的同行评议机制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论文没有低级错误。因此请谨慎对待该论文的内容。

0,同一恒星,距离地球越远,亮度越低,以此原理测得的距离称为亮度距离;此外,从不同方向观测同一恒星,恒星的位置会有差异,以此原理测得的距离称为几何距离。


1,对于自然恒星,测得的亮度距离和和几何距离应该一致。然而,如果恒星被戴森球裹得差不多了,从地球上看到的亮度显著低于其恒星自身亮度,那么测得的亮度距离会远远大于测得的几何距离。


2,人类完全可能观测不到戴森球的废热(也就是观测不到显著红外超),只要戴森球满足以下至少1点:

1)废热不是各向同性释放,且主要散热口没有对准地球;

2)吸收的恒星能量被以其他释放废热不多的形式利用。

因此戴森球完全可能避开红外超探测。但是,有无红外超,不影响亮度距离-几何距离方法。


3,TYC 6111-1162-1恒星,地面望远镜测得的亮度距离为:

724.07 - 114.1 到 724.07 + 163光年,

这比GAIA DR1 数据测得的几何距离:375.35±22.81光年,大整整1倍(按照论文中的模型,这么大的偏差,如果是不透光的几何吸收体遮挡造成的,那么该恒星垂直于视线的横截面,需要被遮挡至少75%)。但该恒星无明显红外超。

--------------------------------------------------------

2018-4-27 23:01:13

根据GAIA DR2数据,几何距离为567.62±16.78光年,与亮度距离接近了不少。

如果这个数据无误,那么TYC 6111-1162-1被戴森球包裹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

4,根据光谱,该恒星是一颗非常普通的F型主序星。


5,根据测得的径向速度可以确定,该恒星有一颗目前没被看到的伴星。

因此目前不能完全排除亮度距离-几何距离的差异来自于伴星干扰的可能性。

但这个解释的问题在于,GAIA在14个月的很多次重复测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测得的几何距离非常稳定。如果亮度距离和几何距离的差异完全由伴星贡献,那么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这颗伴星的运动,应该足以让测得的几何距离出现显著变化。


6,GAIA DR 3数据将于2020年后半年发布,预计将发现更多的亮度距离-几何距离显著异常恒星。


2018-4-25 18:34:54

刚刚发布的GAIA DR2数据,

KIC 8462与地球之间的几何距离为:

1469.90 ± 16.305光年(误差为2%)。

根据2016年《A FIRST VIEW WITH GAIA ON KIC 8462852 DISTANCE ESTIMATES AND A COMPARISON TO OTHER F STARS》文章的数据,

KIC 8462与地球之间的亮度距离为:

1480.494 ± 114.135 光年。


KIC 8462的亮度距离和几何距离基本相等。

如果以上的数据都无误的话,这次发布的GAIA DR2 数据没有提高KIC 8462的戴森球假说成立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堕落统治

军事孤立主义者

宛若天神

-100

user avatar

持续关注很久了,现在觉着基本是一种神奇的非自然结构无疑了,可能是一种人造环状结构。下面的内容来自于自己长期关注的信息的整合,和我自己的理解。

行星彗星群还有小行星带,气态尘埃云早在上期节目早期就被pass掉了。并且经过光谱学测定遮挡物质没有氢、钠、钙。看起来也不像是气体。光谱学观测手段已经完全排除掉了彗星群和星际气体的可能性。这个自行搜索。之前几位答主说的很详细,这里我也不再啰嗦。

我主要说一下对目前的光变曲线产生的一些推断。

中间数据断了,因为到了六月中旬雨季时候,那个一直搬运数据的朋友说那个博主关闭望远镜防雷击所以停更数据。

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消息。按照之前的数据,最好的模型就是巨型气体行星带环系统拖着两个特洛伊小行星群如下图:

但是这个模型无法解释塔比星为什么光度在持续下降。并且对于特洛伊小行星群来说,造成的光变也未免陡了些。这个模型还要填充入大量小行星。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题主贴出的今年五月份以来到现在为止的光变曲线。呈中心对称状,且两边各有两次对称的光变。如果放在自然界,只能是巧合。几乎是不可能存在自然遮挡物,恰好出现如此对称的光变曲线。

推断百分之二十那次是建造完毕的那部分戴森球(环)恰好朝着我们,戴森球是一个环状结构。

而今年也光变的这一部分在某个地方从两边往中间建,但是属于刚动工,建造的还很细,中间是完整的缺口还没合拢,还在建设中。

且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塔比星好多年以来光度持续下降的原因。因为塔比是一颗年轻的主序星,和太阳一样。没有理由持续的变暗。

继续观测的话,看到的就是旁边的戴森环的工程进度了。

继续观望吧,光变还会持续。

补充下,本人是天文爱好者。一直很关注塔比星光变。开始我是比较愿意看到结果是人造物的。并且就现在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可能性都在逐步排除,最后的矛头都在指向戴森环,而戴森环可以天衣无缝解释所有的光变问题。想想还挺激动的。

——————————————

9.22补充:

大概看了一些朋友对于戴森环(球)这种科技存在性的质疑。他们觉着一个文明有能力建造这么庞大的工程,那么为什么不利用反物质暗能量或者其他的什么更高级的能量?

关于这个我想说,科学可以有想象,但是一切想象不能脱离物质能量的基础。

反物质目前只在实验室能制造出几个反氢原子。在一个全是正物质的宇宙,又如何达到量产并且利用?

而暗能量,连是什么都搞不明白,还处于猜想阶段,又谈何利用?

而反观我们的恒星太阳,稳定的核聚变,持续不断的能量。

我们地球上目前所利用的所有能量,除了核能,几乎都是太阳提供的。

而我们,只利用了太阳散发全部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一秒产生的能量,够地球用七十年。

这是多么恐怖的能量。

一个脑回路正常的二级文明,放着这么庞大的资源,没有理由不利用。这也是我们人类在掌握可控核聚变以后的发展方向。

其表现方式,就是戴森环(球)。

至于某些朋友担心的建造资源问题,这么庞大的工程,肯定不是一代人就能搞定的,工期也会非常长,会利用早期采集的能量在别的星球采集资源以进行后续工程。这是个滚雪球的活。

至于那一部分担心被发现的朋友。担心是没必要担心的。1400光年是个不小的尺度,以我们现在最快的速度也要4000多万年。而一个二级文明,也不可能达到一个非常快的空间航行速度,随着逐渐接近光速,能量的需求,是指数级增长的。不管是来侵占或者旅游,未免时间和成本都太高了些。至于被看到,在木星附近看我们就是个小点了,电磁波远距离也被削的差不多了。

文明,肯定是有的。银河系都至少有我们一家,隔壁254万光年以外还有本星系团的老大,仙女星系,怎么着也得有一家文明吧。

况且我们已知的宇宙也有至少一千亿个星系。

只不过隔得太远了而已。

总之,还是希望天文学家们继续关注塔比,有更加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他的存在,毕竟光变只能基本确定,而无法完全确定。

如果能完全确定,那么,我们的宇宙,可比我们想象中的,热闹多了。

user avatar

突然脑洞:宇宙中缺失的那么多质量在哪里?

科学家:寻找暗物质ing

塔比星人:大伙儿撸起袖子加油干哪,没看见这个宇宙里一多半恒星都盖上戴森球了嘛!

user avatar

本来觉得现在不是回答的合适时机,可是最近几天有太多的人邀请我。作为负责任的连载答主,非常理解小伙伴们迫不及待的心情,所以放个大招给你们,总结一下今年5月以来的有关进展。

Boyajian 在她 Where's the Flux 网站上一直在更新 KIC 8462852的光变曲线,还发起了众筹活动,把5月以来的每次变暗都取了名字。但是从单个波段看到的更多变暗事件并不会提供比5月更加有用的信息,只是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观测窗口”。获取的观测数据还需要时间来分析,所以我们吃瓜群众们要做的还是等待。。。

5月以来有几篇上传到 arXiv的论文很有意思。

短期的亮度下降

[1709.01732] Detection of a repeated transit signature in the light curve of the enigma star KIC 8462852: a 928-day period?

这篇文章的作者重新分析了开普勒望远镜得到的亮度曲线,发现在 22 次短暂的亮度下降事件中有两次高度相似。这两次事件分别发生在开普勒望远镜观测的第215天和第1143天,每次事件都持续 3.3 天,亮度下降 0.1%。如果把它们画在一起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这两个事件是由同一个天体造成的,那么可知这个天体的轨道周期是928.25 天,接下来在2017 年3月还会重复出现(但是并没有观测到)。下一次出现将会在 2019 年10月。作者倾向于这些事件是由于恒星被一个巨大的环状结构遮挡,也有可能是一系列彗星遮挡导致的。


长期变暗

[1605.02760] The Stability of F-star Brightness on Century Timescales

去年有研究团队检查了 1890 ~ 1989 年期间的“哈佛照相底片”,发现 KIC 8462852 在持续的变暗,速率是每世纪变暗 0.165 ± 0.013 个星等(或每年变暗 0.152 ± 0.012%),之后引起了一些争议,包括德国 Sonneberg 天文台的照相底片都不支持这个结论。本文进一步确认了这个持续上百年的变暗其实是不存在的,是由于1950年代-1960年代前后的观测数据有系统偏差导致的。中间这个缺少数据的阶段称为“Menzel Gap”(门泽尔空当),原因是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门泽尔由于预算削减曾经暂时中断了观测。

上图是哈佛照相底片经过改正后的亮度数据。如果把1960年以前和以后的数据分开看,各自都不存在下降(红线和粉线)。但是如果合并到一起就具有下降的趋势(黄色)。原因是Menzel Gap前后的数据存在一个小的系统偏差。



去年已经有人重新分析过开普勒望远镜在运行期间获得的数据,得到这样的曲线:

看到自2009年开普勒望远镜开始工作时就KIC 8462852就已经在变暗,速率是每年 0.341 ± 0.041%。在2011年下半年开始突然加速变暗,持续了大约一年后变暗的速度又逐渐放慢。这个结果是相当可靠的,并且与前面的结果并不矛盾。在过去100年里KIC 8462852没有明显的变暗,但是在2009-2013年这段时间确实发生了明显的下降。

[1708.07822] Where Is the Flux Going? The Long-Term Photometric Variability of Boyajian's Star

这篇文章分析了ASAS和 ASAS-SN的数据,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ASAS是1997年开始运行的两台10厘米小口径望远镜,一台位于智利,一台位于夏威夷。ASAS-SN则是两组望远镜阵列,每组由4台14厘米口径的望远镜组成,也是分别位于智利和夏威夷,用于全天的监测,寻找像超新星这样的瞬变源。ASAS-SN早在2015年就开始覆盖了KIC 8462852所在的天区。两年多的观测结果显示,KIC 8462852正在以每年6.3 ± 1.4 mmag 的速率变暗(大约每年变暗0.58%)。

ASAS的数据更加神奇:

黑色是ASAS望远镜从2006年开始的数据。红色是把上面提到的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叠加在黑色数据上,而蓝色则是把ASAS-SN的数据也叠加上来。从这个图可以看到,ASAS的数据在开普勒望远镜运行这段时间(2009-2013)也观测到了明显变暗,所以结果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看到从2006年到现在这11年里,KIC8462852至少出现过两次非常明显的增亮。一次至少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另一次从2014年开始的。因此实际上KIC8462852的亮度并非像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显示的那样是单调下降的,而是有变亮——变暗——再变亮——再变暗的反复。这说明KIC8462852的亮度变化远比之前想象的要复杂。

此外,仔细看还可以发现,黑色的数据从2009到2013这段时间下降的幅度比红色曲线更大。这段时间内ASAS得到的变暗速率是每年15.8±1.5 mmag(每年1.46%),比开普勒得到的变暗速率快得多。由于开普勒望远镜使用的波段比ASAS用的 V 波段的波长更长,因此说明红端的亮度下降不如蓝端明显,所以KIC8462852的颜色在这段时间里变得更偏红。而尘埃引起的遮挡或者恒星温度下降都符合这个现象。

[1708.07556] Extinction and the Dimming of KIC 8462852

这篇文章分析了两个空间望远镜(Swift和Spitzer)以及一个地面望远镜获得的多波段数据。

Swift (雨燕),全称为伽玛暴快速反应探测器,是用于观测伽玛射线暴的卫星,上面搭载的紫外/光学望远镜(UVOT)从2015年到2016年期间观测了从0.20到0.54微米的5个波段的数据,得到变暗的速率为每年 22.1±9.7 mmag(或每年2.0%)。

地面望远镜得到的变暗速率:

0.44微米的B波段:每年 26.3 ± 1.5 mmag(每年2.42%)

0.55微米的V波段:每年 21.6 ± 1.5 mmag(每年1.99%)

0.64微米的R波段:每年 13.1 ± 1.0 mmag(每年1.21%)

Spitzer 红外望远镜:

3.6微米波段:每年 5.1 ± 1.5 mmag(每年0.47%)

4.5微米波段:每年 4.8 ± 2.0 mmag(每年0.44%)

波长越长,下降速率越慢。所以,KIC8462852在亮度下降的这段时期,变得更加“红”,与上面的结果相符。但是变“红”的程度与星际尘埃比起来又没有那么“红”,不像是普通的星际尘埃遮挡造成的,而更加倾向于恒星周围的物质。

综上所述,KIC8462852在过去百年间没有观测到长期的、显著的变暗。在过去11年里发生了至少两次反复变亮、变暗的过程,并且在两次变暗过程中颜色都变得更“红”,但又不像星际尘埃那么红,不像是普通的星际尘埃造成的。

理论解释

如果一个天体拥有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A,同时又存在另一个比较罕见的现象B,那么A和B同时存在很可能并非是巧合,而是具有某种联系。因此要解释KIC 8462852,必须要同时解释现象A(即短时间的亮度下降)、现象B(即以年为单位的亮度变化),同时还要解释A和B发生的概率。可惜目前还没有理论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


[1705.08427] Will the Trojans return in 2021?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环状结构+托洛央小行星群的模型,每次看到这张图就忍不住夸赞真漂亮,但是根据这个理论,今年6月观测到的应该是带环天体的次食(即被恒星遮挡),应该只有一次亮度下降,但实际上有多次,况且他们也没有解释开普勒望远镜观测到的以年为单位的持续变暗,因此这个理论其实并不成立。


[1612.07332] Secular Dimming of KIC 8462852 Following its Consumption of a Planet

目前看来这是相对好一些的理论解释。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KIC 8462852的长期变暗是由于一个或者几个行星级别天体掉落到主星里形成的。掉落时释放的引力势能会让恒星的外层短时间变亮,而后逐渐变暗,最终回到正常的状态。开普勒望远镜观测到的是变暗的阶段。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掉落天体的质量。如果是月球级别的天体,持续变暗的时间是~10年的量级,如果是褐矮星,可以产生持续上万年的变暗。特别是考虑到KIC 8462852旁边有一颗伴星,疑似是一个双星系统,伴星的引力扰动产生的“古在(Kozai)效应”可以将这个行星级的天体激发到一个偏心率非常高的轨道上,近而掉落到主星上。

而短期的变暗可能是由于行星瓦解后碎片遮挡了恒星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彗星等天体同样被“古在(Kozai)效应”激发到高偏心率的轨道上而形成的。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也说这个理论最大的困难在于:发生类似现象的恒星应该很多,而实际观测到的却很少,目前只有KIC 8462852这一颗。

不同质量的天体掉落主星产生的亮度变化(上)以及亮度的变化速率(下)。灰色代表观测到的亮度变化速率。


总结

KIC 8462852的疑点还没有解开,从5月到现在的进展还非常有限。目前已经公开或发表的都是对历史数据进行的分析,自从5月变暗以来有一大波观测,结果都还没有发表呢。在这些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里,有两个现象得到了不同研究的互相支持,因此是可靠的,即2009-2013年期间的变暗,以及在变暗时恒星颜色变得更“红”。除此之外基于个别的、粗略的观测资料都不能过早下结论。例如某网站贴出遮挡前后的钠、钙谱线变化,并非细致处理后的结果,也没有见到研究论文发表出来,可靠性存疑,因此暂时不予考虑。有些国外的个人网站上发布的数据存在系统误差和严重的过度拟合,看看就好。至于这个题目下有的答主提到的光变曲线对称就说明是巧合,“不可能存在自然遮挡物”,更是轻率不负责任的。

上次回答后有人问,如果排除了彗星是否就意味着戴森球(环)的可能性变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天文里没有排除法,你永远无法知道漏掉了什么样的天体。更何况人们对于彗星、星子、尘埃等物质的了解程度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远远没有触及最极端的情形。虽然目前没有理论完美的解释观测现象,但是更没有证据指向戴森球(环)。最后只想说,宇宙之大,无奇不有,人类目前知道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自然界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user avatar

戴森球是我听到过的最愚蠢的收集能源的方法,我不相信一个能制造星球级别巨浩工程的文明会通过戴森球这种方式收集能源,这太低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咳咳,咱们聊聊塔比星(KIC 8462852)这颗明星,尤其是它在2017年9月被传得沸沸扬扬的那点事儿。说到戴森球,这玩意儿听起来就跟科幻小说似的,一个超级先进的文明为了收集恒星的能量,用巨型结构把恒星给包裹起来,简直是宇宙级的“充电宝”。而塔比星之所以跟这沾边,是因为它在2015年那会儿,星光亮.............
  • 回答
    详细解读 2017 年 9 月 28 日拜仁解雇安切洛蒂:一场迅速而令人震惊的告别2017 年 9 月 28 日,对于拜仁慕尼黑和他们的球迷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在球队欧冠小组赛客场 03 惨败于巴黎圣日耳曼的仅仅几个小时后,拜仁官方宣布解雇主教练卡洛·安切洛蒂。这个决定迅速而冷酷,在那个夏天还充满.............
  • 回答
    2017年9月22日至23日那个周末,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FL)的赛场上发生了一件极其引人注目且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的事件:大量球员在演奏美国国歌期间选择以单膝下跪或坐下的方式表达抗议。这不仅仅是体育界的一场风波,更触及了美国社会深层的政治、种族和社会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回溯一下它的源头。.............
  • 回答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金融风险 委出通知》一纸令下,几乎给当时如火如荼的ICO(首次代币发行)行业泼了一盆冰水,也彻底改变了中国数字货币监管的走向。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至今仍被很多人视为中国加密货币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在2017.............
  • 回答
    2017年9月8日的这则新闻,相信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那些当时身处加密货币漩涡中的投资者。这不仅仅是一则关于比特币价格波动的新闻,更是一次深刻的市场教训,揭示了监管政策对新兴事物影响的强大力量。背景:疯狂的上半年与初步的警示要理解这则新闻,我们得先回顾一下2017年上半年比特币的疯狂行情。得益.............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小米在 2017 年 9 月手机单月出货量破千万这件事。这绝对是小米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而且里面有不少值得说道的细节。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咱们得先看看当时的行业大背景。2017 年的中国手机市场,可以说是异常的“卷”。华为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品牌形象也在稳步提升;OPPO .............
  • 回答
    2017年6月9日,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失踪,这一事件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章莹颖失踪案的细节、搜寻过程、司法审判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值得我们详细回顾和审视。案件背景与章莹颖的身份:章莹颖,199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是一名优秀的.............
  • 回答
    2017年11月9日,关于朋友圈无法发表包含“携程”和“虐童”字样的新闻,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对于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背后折射出了平台内容审核机制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以及在特定事件发生时,网络信息传播所面临的种种限制。首先,我们得明白,微信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交平台,其内容审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
  • 回答
    比特币中国关停:中国加密货币市场转折点的深层解读2017 年 9 月 30 日,比特币中国(BTCC)宣布停止所有交易业务,这一消息无疑在中国乃至全球加密货币市场掀起了巨浪。这不仅仅是某个交易所的简单关门,而是中国政府对数字货币监管日趋收紧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中国加密货币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审慎.............
  • 回答
    2017年8月M2增速同比仅为8.9%,这一数据在当时无疑是个令人瞩目的“低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低位。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它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经济运行、货币政策以及市场预期的复杂交织。首先,要明白M2是什么,它为何重要?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6月19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的那次事件。那天,本应是一次例行的商业卫星发射,然而,随着一声轰鸣,火箭升空后不久,出现了异常。事后官方公布的消息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中星9A通信广播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一个非常简洁的声明,但背.............
  • 回答
    2017年7月,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降至9.2%,这个数字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当时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一、 M2增速放缓的背景与原因解读首先,要明白M2增速放缓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反映了经济运行和金融管理层面的一.............
  • 回答
    摩拜“触电”约车:是跨界创新还是“不务正业”?2017 年 9 月底,当摩拜单车宣布与首汽约车达成合作,正式进军打车业务的消息传出时,舆论场上的反应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一边是共享单车的巨头,另一边是老牌的出行服务商,这两者的“联姻”无疑是当年共享经济领域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那么,摩拜为何会在共享单车.............
  • 回答
    2017年四季度,中国经济整体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但一些地区出现了名义GDP负增长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名义GDP负增长”意味着什么。名义GDP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GDP。当名义GDP负增长时,意味着该地区当季度的经.............
  • 回答
    2017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GDP增速重回6.9%,总量突破80万亿元大关。这标志着在经历连续6年的增速放缓后,中国经济首次实现了回升,无疑是当年中国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亮点。增速回升的意义:首先,这份6.9%的增速,对于一个体量已经相当庞大的经济体来说,是来之不易的。它不仅仅是一.............
  • 回答
    2017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6.9%,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尤其是在经历了几年的中速增长后,再次显现出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要全面理解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6.9%的增速是超预期的。2016年底,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但市场对2017.............
  • 回答
    2017年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并实现了6.9%的同比增长,这一成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的韧性和活力。要深入理解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里程碑的意义:总量突破与发展阶段 总量意义: 80万亿元人民币,意味着中国经济的“.............
  • 回答
    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GDP同比增长6.9%。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从宏观层面看,6.9%的增速意味着什么?首先,这个数字超出了许多市场分析师的预期。在经历了2016年全年6.7%的增速后,许多人预测2.............
  • 回答
    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的1786万人减少了63万人,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复杂变化。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层面:全面二孩政策的初步影响与挑战 政策目标与初步成效: 2016年是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因此20.............
  • 回答
    2017 年 12 月 10 日,中兴网信研发负责人张建新从公司办公楼坠亡,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刻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起个体的悲剧,更是折射出高科技行业普遍存在的压力、焦虑以及对人才的关注与保障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事件本身与已知细节: 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