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7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五胡乱华描述?图片转自新浪微博@奴兮小姐?

回答
看到您对2017年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五胡乱华”的描述很感兴趣,并且还提到了微博上的图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历史事件的表述方式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过去的认知。

新版教科书对“五胡乱华”的描述,相较于以往,在几个方面可能有所调整和深化:

更注重多元视角和民族融合的视角:
弱化“乱”字,强调“变”和“迁徙”: 过去,教科书可能更侧重于“五胡”南下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和冲突,使用“乱华”的字眼,虽然概括性强,但容易给人一种单纯的破坏和混乱的印象。新版教科书可能会更加强调这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过程。
突出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过去的描述可能更多聚焦于战争和破坏,而新版教科书可能会更加客观地展现北方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后,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比如,一些民族带来了新的耕作技术,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他们的制度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他们的语言、习俗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强调“胡”的内涵并非单一: “五胡”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多个民族组成,他们与汉族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更有通婚和文化上的交流。教科书可能会更细致地介绍这些民族的具体情况,避免简单的标签化。
更倾向于使用“五胡入华”或“北方民族政权更迭”等更中性的表述: 这种表述方式避免了价值判断,更倾向于客观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

更注重历史的复杂性和过程性:
勾勒更清晰的历史脉络: 不仅仅是描述战争的场景,还会交代这些民族南迁的原因(如北方环境恶化、汉族政权内部衰弱等),以及他们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后的政治演变、文化适应等过程。
体现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经历: “五胡乱华”影响的不仅是中原地区,也涉及南方。教科书可能会更全面地展现不同地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经历。

与当前民族观和国家观的契合:
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新版教科书的编写,也与当前中国强调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共同体这一理念相契合。将“五胡乱华”描述为一个促进民族融合、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观念。
破除民族隔阂和偏见: 通过更客观、更全面的历史叙述,旨在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和偏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关于您提到的微博图片,虽然我无法直接看到具体的图片内容,但我可以推测一下它可能反映了什么,以及如何看待:

如果图片展示的是教科书中的文字描述,那么我们可以对照上述分析,看看它是否侧重于民族融合、贡献,还是依然强调冲突和破坏。

如果图片中描述侧重于冲突和战争,文字使用的“乱”字比较突出,那么可能与以往的表述差异不大,或者说,新版教科书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深化。
如果图片中的文字描述,更加客观地介绍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原因、在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活动,以及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配有展现这些交流的插图(例如,不同民族服饰的并存、交流的场景等),那么这很可能就是新版教科书体现出的新变化。

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我认为这种变化是积极的,也符合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教育的时代要求:

1. 更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包含着复杂的因素、多方的互动和长远的影响。将“五胡乱华”视为一个简单的“乱”,是对历史的简化和矮化。新版教科书的调整,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识到在动荡中孕育着新的生机和发展。
2. 更包容的文化观: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输血”和“催化”过程。新版教科书的表述,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开放心态。
3. 更健康的民族观: 在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至关重要。历史的叙述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民族关系的认知。将“五胡乱华”的叙述转向强调民族融合,有助于消弭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构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五胡乱华”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其带来的破坏和痛苦是不容否认的。 任何历史叙述都不应该回避或轻描淡写战争带来的苦难。新的表述并非是要“洗白”历史,而是要在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历史视野下,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时期。
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使是新版教科书,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空间,或者在细节上还有改进的余地。关键在于其整体的导向和基本原则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和时代的需求。

总而言之,从我理解的趋势来看,2017年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五胡乱华”的描述,很可能是更加注重历史的复杂性、民族融合的视角以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强调。这种调整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精神的,有助于培养学生更科学、更包容、更健康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如果您方便的话,可以具体描述一下您看到的微博图片内容,我们可以再做更细致的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材虽然有着一定的倾向性,但并没有脱离史实。

十六国并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内附、内迁的“胡人”的起义,这也是没错的。

将东晋十六国渲染为“五胡乱华”,宣扬胡人屠杀当时的汉民族,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并不是说否认屠杀的存在,而是这样的说法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从秦扫六合到清朝入关,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矛盾激化之后的爆发。当初尝暴力的果实之后,起义的农民势力会迅速堕落,抢掠、强奸、屠杀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所以古代会“劳军”。“劳军”,和军队是否正义、是否亲民没有任何关系。“箪食壶浆”的目的,不是“欢迎”,而是“送瘟神”,破财免灾。希望对方不要抢掠,不要屠城、屠村。

但这都不是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战乱会严重破坏生产,粮食不足,大量民众会因此成为饿殍。至于说性暴力,人命贱如草的时代,兵匪肆意挥洒暴力的年代,活命都难,这点东西还重要吗?

别说是古代,就是自诩文明的现代,不妨去问问那些死在叙反对派兵营里的童妓们,重要吗?

财富刺激和身心欲望的满足,是维持旧军队士气和战斗力的良药,尤其是堕落了的起义势力。

在所有势力中,最有原则,最能保持克制的一只,就有很大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朝代的主人。

就屠杀和死亡来说,五胡十六国并不是死伤最惨烈的时代。

秦末乱世的暴力一点不比五胡乱华少,人口从三千五百万锐减到一千余万人,汉朝初年的“天子”,凑不齐四匹毛色纯正的骏马,将相上朝,坐的是牛车;西汉末年,人口从五千八百万降低到一千八百万;东汉末年亦然。记载显示,西晋末年人口的减少和秦末相差不大。都是从三千余万下降到一千余万。

秦和西汉时期,因为政府的稳定强大,对人口统计的精确度比西晋要高;而西晋门阀还要隐匿人口,实际人口损失应该要小于秦末。

总不能说,我自己屠杀的不算屠杀,你们屠杀了就算屠杀吧?

其次,五胡十六国是文明的倒退吗?

个人认为不算,反而是文明的自我修正。

土地兼并加重,中央政府的改革过于激烈导致了王莽政权覆灭,东汉建立。东汉代表的恰恰是士族门阀,土地兼并加重,门阀势力进一步加强。到东汉末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矛盾激化,发生了黄巾起义,拉开了一百余年乱世的大幕。

而三国的内乱并没有解决遗留的问题,人口大规模的死亡减轻了矛盾,但三国时期的乱世反而再一次加强了士族门阀的势力。甚至都要倒退回春秋时期“井田制”那样,农民人身依附于贵族的封建关系了。

西晋吸取曹魏灭亡的“经验”,给了宗室较大的权利,以保江山永固。但这些权利过大的宗室,反而自相内斗起来。

因为清朝近,而西晋远。八王和九子,数字又比较接近。很容易以为“八王之乱”是和“九子夺嫡”类似的斗争。实际上完全不同!

八王之乱,是持续了16年的政治动乱,甚至伴随了频繁的军事行动。“三公”在杀与被杀中间几经更替,皇帝废了立、立了废,你方唱罢我登场。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戏码,司马家的人给你演了个遍。

而“乱华”的五胡,实际上是被强行内迁到边境地区的“胡人”,胡汉杂居,实际上远远不止“五胡”。内迁政策从东汉时期其实就有,曹操平定乌桓的时候,还将被平定的乌桓内迁。这都是为了获取更多劳动力,同时减轻边境压力。

但他们绝对没想到,西晋这帮大老爷能玩出这样的花样。

五胡十六国,是从李雄建立成汉,刘渊建立汉赵开始的。

李雄占领成都,自立为成都王,他的势力,其实是起义的流民;当时在中原地区的晋朝“成都王”司马颖被其他的宗室讨伐,派刘渊去并州号召,起兵救援,结果刘渊去了并州,确实号召起了部队,但没有去救援司马颖,反而起兵自立......

北方全面大乱的时候,南方其实是相对稳定的,南方宗室和封疆大吏也是兵马粮饷充足的。但面对晋怀帝和晋愍帝的勤王诏书,都选择了按兵不动。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名字“东晋十六国”,什么意思呢。南边一个势力,东晋。北边前前后后出现了十六个大小势力。

东晋势力有多大呢?相当于东吴+荆州+青州+徐州+部分蜀地,而北方还是一锅乱粥。

五胡乱华之初,东南军阀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平息战乱,但选择了按兵不动。难道不是宗室门阀的私心作祟?

而当北方乱局初定,那些不克制的暴力集团被一个一个撂翻。文明的废墟上终于角逐出了一个捡破烂的北魏,北方生产开始逐渐恢复。

一张白纸好作画,没了门阀的掣肘。当这些“沐猴而冠”的“北朝”在废墟上重新翻出“编户齐民”、“均田制”这些东西的时候,当这些“北朝”们一张白纸开始学习“儒术”、“百家”的时候。

还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还在想着祖祖辈辈千秋万代的“南朝”,当然只能淹没在楼台烟雨之中。

user avatar

就问题描述的配图来看,和问题描述里文字(不知道算不算带节奏?)并不相符。

截图内容,尤其是原po自己划线的部分,讲的分明是——


1,内迁各民族主动认同/仰慕中原文化……这是夸中原文化的

2,民族杂居区的汉人受到了内迁民族文化的影响……符合罗卡定律;

3,西晋统治腐朽、民族政策不当,激发矛盾……西晋没啥值得包庇的地方吧

4,战乱导致人口迁徙……中性,没啥毛病,而且这是人口迁徙的常见原因;

5,汉晋时期北方民族的内迁始终在发生


以我对各类表达的熟悉,大概能推算出原po的意图是——


1,不是仰慕文化,是来抢掠的;

2,汉人怎么可能看得上其他民族文化,从而被影响?

3,矛盾激发有内迁民族的原罪,为什么不写?

4,实在想不出,大概是觉得人口迁徙是褒义词,不能用在这里吧……

5,始终发生的是烧杀抢掠,不能写成内迁这么小清新


——以上是个人推测,但是除了这个推测,表面证供(就是那些图)真的没看出毛病来


按照另外一个相同主题的问题下面的回答, @你的小盒子 贴了许多老版本的教科书,和这个教材大同小异,不存在问题描述里文字所说的问题。

我依然不太懂这个问题描述文字和图片出入这么大,是带节奏还是堵大众没有独立思考的问题。

而且许多版本还用了“民族大融合”、“促进南方经济”等标题来描述这个时期(并不一定是同一事件),岂不是更刺耳?


历史教科书,不管是现在的,还是《资治通鉴》,都是有屁股的,不一定公正客观,甚至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我也不觉得,8012年的人,需要为西晋腐朽统治说什么话,只是因为它是汉人统治的?

而且,“民族融合”“促进经济”都是历史结果,促发它的是事件,不是功臣。二战还促进科技发展了呢,借此洗白二战的人是坏,但是借此否定科技发展的是蠢吧!

user avatar

明末大思想家、“船山先生”王夫之,提及五胡乱华之世,天下之大防者二:华夏即君子、夷狄即小人,绝不能“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读通鉴论》)

华夏民族大义并非域外泊来,并非近代才产生,也并非宋朝明朝之季才格外强调,而是自我们的始祖轩辕黄帝,杀死苗蛮族的始祖蚩尤后,数千年来,华夷之别深深刻入历代华夏先民的骨髓之中,华夏与夷狄之争,便是关乎华夏文明与华夏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我们的祖先们筚路蓝缕,征服、驱逐、同化了北狄东夷南蛮西羌等各个古民族,开辟了中华大地这片东亚大陆最丰饶的土地,便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世居于此,永享丰饶与太平。

早在春秋时代,南夷与北狄交攻,初生的中华文明不绝如缕,遂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六出兵车,一匡天下,救华夏而攘夷狄。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论语·宪问篇》

孔子因此对管仲大加赞扬,称颂他是救华夏文明于危难,否则炎黄子孙都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变成“被发左衽”的野蛮人了。

孔老夫子还有一句千古名言说得好,那便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华夏汉人的君主再坏,也永远强过夷狄民族的好君主。)这个道理其实十分浅显,就和别人的爹妈再有钱,待你终究也不会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真心。

正因为中华大地从古到今,汉人人口是远远多于其他各族之和的主体民族,所以也只有在汉人统治者治下,才有足够的自信与包容力,去推进真正的民族融合,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

如汉武帝可以让出身为匈奴王子的金日磾,来当自己的托孤大臣,如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时,无数胡族将领都手持马刀为大唐帝国开疆拓土、征战四方。

而在胡族王朝和政权的治下,胡族统治者依托本民族、甚或联合其他胡族;共同压制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人,只会是其小族凌大国的统治本能,绝不以任何明君贤相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五胡乱华时期,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胡族统治者们,趁华夏民族的短暂虚弱时而一朝得势,往往会为其一族私利,对主体民族汉民族竭尽所能杀戮之、凌迫之、摧残之,以此来尽可能延续统治。

匈奴人刘聪、赫连勃勃如是,羯人石勒、石虎如是,鲜卑人拓跋珪、拓跋焘亦如是,这些胡族统治者们种种残暴虐民行径的根本出发动机,都在于对丁口人数远远多于其他各族之和的主体民族汉人的深深忌惮和恐惧。

这种忌惮和恐惧,也是这些胡族统治者内心最深处的噩梦,并在之后的一千七百多年里,还将陆续进入从耶律德光、完颜亮、忽必烈,一直到康熙帝、乾隆帝、慈禧太后,每个胡族统治者的内心深处,哪怕无数雄才大略、英明睿智的明君圣主亦不可免。

哪怕是被誉为五胡时代汉化明君典范的前秦天王苻坚,他一方面固然是选贤任能,充分信任汉人王猛,对他委以军国重任,施政更远比石勒、石虎等人清明和宽仁。

可是另一方面,苻坚之所以对亡国之余的鲜卑人、羌人、匈奴人尽可能笼络,对不断反叛自己的氐人权贵尽可能优容,正因为诸胡精诚联合、共同统治汉人,同样是氐人前秦政权赖以立国的不可动摇的根基。但只是石虎的用心掩藏于其残暴,而苻坚的用意掩藏于其宽容,本质殊途而同归,其本心正和一千数百年后的满清王朝诸帝一般无二。

当然,积累了一千多年历代胡族统治者经验后,汉学素养深厚的爱新觉罗·玄烨、爱新觉罗·弘历之流,早已学会同时用礼教来杀人,靠编修《明史》《四库全书》来阉割华夏文化,奴化华夏精神,更是远比一味用严刑峻法的石勒、石虎之辈来得“高明”了。

这就彰显了胡族政权和华夏王朝的根本差别,本质首先并不在于皇帝自身是什么血统,而在于执政者用什么心态来治理国家,来对待自己国家的主体民族。君主个人的血统其实并非最为重要,统治精英是以汉人为主体、还是压制汉人利益才真正重要。

隋朝和唐朝的皇帝不论是否有胡人血统,原本无关紧要,他们建立的,就是能够代表天下绝大多数民众利益和立场的华夏王朝;

而如氐人的前秦政权、满清王朝这样,即使做再多表面汉化措施,如苻坚、如康熙,也根本做不到脱离他们本民族的统治集团,压制汉人利益诉求永远只会是其首要己任。

所以,正因为汉人是占了中国人总数90%以上的主体民族,一切胡族夷狄王朝和政权统治中国,就是没有任何合法性可言,根本不需要刻意去编造或者夸大其“统治罪恶”。 只因为一个以压制主体民族诉求和利益的王朝,难道可能真正代表天下大多数人的利益么?

就如同不仅仅是因为日本兵来屠杀,才去反对他们,就是爱国主义;哪怕日本兵天天给小孩发糖,照样要坚决打倒他们,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不但清王朝如历史这般对内压制汉人、屠杀掠夺,对外屈膝割地,丧权辱国,我们要反对它; 哪怕清王朝真如康熙帝乾隆帝们自我吹嘘的那样英明神武、开疆拓土、永不加赋,我们更要反对它。

——反对对中国主体民族的压迫,难道还需要任何多余的理由不成?

中华文明的华夷观,从春秋时期的管仲、孔子之季,代代相承了数千年,一直到王夫之这位明末思想巨人的《读通鉴论》为集大成者,已足以建立起一套可以囊括3000年来诸王朝各政权的是非评判标准。

【夷夏者,义之犹严者。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也。败类之儒,鬻道统于夷狄盗贼而使窃。岂不知中国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
【华夏之於夷狄,骸窍均也,聚析均也,而不能绝乎夷狄。所以然者何也?人不自畛以绝物,则天维裂矣。华夏不自畛以绝夷,则地维裂矣。天地制人以畛,人不能自畛以绝其党,则人维裂矣。】

中国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中华王朝皇位的更替,可以是禅让、可以是继承、可以是造反,但不可以是夷狄胡族来鸠占鹊巢!

船山先生此论甚高,对苻坚这种沐猴而冠的所谓“汉化”胡人君主的评价,更是甚得吾心,当浮一大白。

一个说汉语用汉字,接受华夏民族历史观的人,不论其户口本民族为何,血统又为何,精神上传绪上都是且仅仅是从夏商周秦汉晋至隋唐宋明的华夏文明的承继者,而绝不会是如羯人、氐人一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古代民族的承继者。换言之,我们这些用汉字说汉语的人,读史时永远站在华夏先民一方的立场,原是理所当然。

蛮夷虏狄之人,如果认同我华夏的历史,履行我华夏的礼仪,信仰我华夏的文明,全身心自觉成为华夏的一员,把华夏的祖先当做他们自己的祖先来祭拜,自然就无人会计较他们之前血统为何,而认可他们的子孙也能加入到华夏大家庭中。这才是历时数百年,五胡部族终于融合入华夏汉人的本质。
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究竟谁“融合”谁,便决定着一个文明的生死攸关。

而民族虚无论者和逆向民族论者们,往往以后世的华夏民族,曾经融合了一部分五胡夷狄后裔的血统为由,便鼓吹将那些历史上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夷狄民族,也当做全体华夏子孙的祖先之一,足可证明他们其实才是真正极端血统论的信奉者。

他们并以此谬论推演下去,其本质便是抹杀历史上华夏先民与夷狄战争的正义性,便是否定从祖逖到陈霸先在内、大而广之从管仲一直到岳飞和李定国在内的一众华夏民族英雄的历史价值。

——数典忘祖,不外如是!

近代西方史学产生于列国林立的欧洲,和中华大地国情截然不同。因此其一些观念或可用来权作参考,但若强行套用到中国古代历史中,往往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殊不知我华夏文明自有一套至高无上的法则而运转,远非他国史学观念所能涵盖。春秋之义、夷夏大防本是每个真正炎黄子孙不可动摇的信念。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您对2017年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五胡乱华”的描述很感兴趣,并且还提到了微博上的图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历史事件的表述方式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新版教科书对“五胡乱华”的描述,相较于以往,在几个方面可能有所调整和深化: 更注重多元视角和民族融合的视角: .............
  • 回答
    2017年俄罗斯新电视剧《托洛茨基》以其对这位俄国革命领导人的复杂描绘,以及对整个革命时期人物群像的刻画,在俄罗斯乃至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部剧中的托洛茨基及其他革命者形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托洛茨基的形象塑造:复杂、矛盾与人性化《托洛茨基》电视剧最突出的特点之.............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且具有代表性,它直接触及了全球财富分配不均的深层矛盾。2017年 Oxfam(乐施会)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最富有的1%人群获得了当年全球新创造财富的82%,这一数据确实令人震惊,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现象的解读:财富集中的.............
  • 回答
    关于2012年至2017年间,深圳新增供应土地中居住用地仅占8%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数据上看,7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供应总量不小,但其中只有约56万平方米是用于居住的,这比例之低,确实令人咋舌。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深圳当时的城市发展背景、土地政策、市场需求以及一些深层次的.............
  • 回答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不是用来遗忘的:审视新版历史教科书对“九一八事变”叙述的调整2017年新版历史教科书的问世,在对“九一八事变”的叙述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淡化甚至删除。这一举动,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如何看待这一变化,需要我们深入.............
  • 回答
    新版历史教科书删除“康乾盛世”,康乾二帝功绩“缩水”为敛财增人?这是一次历史叙事的重塑,还是对过往评价的修正?2017年初中历史新版教材的修订,尤其是对“康乾盛世”这一概念的淡化乃至删除,以及对康熙、乾隆皇帝的评价转向,无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教材内容调整,更触及了我.............
  • 回答
    关于“北漂小伙电瓶车剐蹭奥迪,被车主索赔1万元后自杀”这条新闻,我们应当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解读。这起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个体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概述及细节回顾:这则新闻报道了一位年轻的“北漂”男性,因为骑行电动车不慎剐蹭了一辆奥迪汽车.............
  • 回答
    2017年,日本的新生儿数量跌破百万,降至94万,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这不仅是战后历史上的一个低谷,更是日本社会人口结构面临深刻挑战的又一个鲜明注脚。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把情况说透。首先,这94万数字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变迁和个人选择。 结婚年龄的推迟和生育年龄的后移: 现在的年轻人.............
  • 回答
    2017年9月8日的这则新闻,相信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那些当时身处加密货币漩涡中的投资者。这不仅仅是一则关于比特币价格波动的新闻,更是一次深刻的市场教训,揭示了监管政策对新兴事物影响的强大力量。背景:疯狂的上半年与初步的警示要理解这则新闻,我们得先回顾一下2017年上半年比特币的疯狂行情。得益.............
  • 回答
    2017年8月M2增速同比仅为8.9%,这一数据在当时无疑是个令人瞩目的“低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低位。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它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经济运行、货币政策以及市场预期的复杂交织。首先,要明白M2是什么,它为何重要?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货.............
  • 回答
    2017年6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一则通知,要求关停ACFUN(弹幕视频网站)、新浪微博、凤凰网等网站的视听节目服务。这则通知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当时的互联网舆论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背景与原因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广电总局出台这项政策的大背景。2017年,中国互联网内.............
  • 回答
    2017年5月31日,北京二手房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条新闻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热议。要理解这条新闻的背景和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当时的北京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高度活跃和不断上涨的周期中。 在这条新闻发布之前,北京的房价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快速上涨,尤其是经过了.............
  • 回答
    咳咳,咱们聊聊塔比星(KIC 8462852)这颗明星,尤其是它在2017年9月被传得沸沸扬扬的那点事儿。说到戴森球,这玩意儿听起来就跟科幻小说似的,一个超级先进的文明为了收集恒星的能量,用巨型结构把恒星给包裹起来,简直是宇宙级的“充电宝”。而塔比星之所以跟这沾边,是因为它在2015年那会儿,星光亮.............
  • 回答
    2017年7月12日,对于国内的影视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日子。在这一天,我们熟悉的视频平台AcFun、哔哩哔哩以及新浪微博,突然对大量外国电影和电视剧进行了大规模的下架处理。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内容更新,更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想象一下,你兴致勃勃.............
  • 回答
    波士顿动力这家公司,每次一放新视频,总能牵动无数人的心弦。2017年11月16号放出的那个 Atlas 机器人视频,更是让很多人看完后,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玩意儿,是真的要颠覆我们对机器人认知的时候到了!”在那之前,你可能对机器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那种笨拙的机械臂,或者只能在平地上走走停停.............
  • 回答
    罗永浩在2017年获得“四川十大新经济领军人物”以及“四川经济十大影响力事件”这两项殊荣,这绝对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看作是一个简单的荣誉授予,而是应该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信号和意义。首先,关于他被评为“2017四川十大新经济领军人物”,这其实是对他作为一位企业家,特别是在新.............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哈尔滨理工大学给2017级大一新生布置高数和线代论文作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教育理念上的变化和实践。首先,从学校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提前适应,强化基础”的思路。你想啊,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大学里的这些课程,跟高中数学比起来,.............
  • 回答
    2017年,许家印以惊人的速度超越王健林,登顶中国地产新首富的宝座,这一事件在当时无疑是中国商界的一场重磅新闻。这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跃升,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以及企业战略和市场机遇交织作用下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许家印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恒大集团在2017年前后的关键举措和市场环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2017年3月17日北京楼市的新政,也就是您提到的“认房又认贷,二套房首付60%、非普80%”。这个政策的出台,在当时对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政策核心与背景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政策的出台背景。2017年初,中国楼市整体处于一个较为火热的时期,北京作为首都.............
  • 回答
    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的1786万人减少了63万人,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复杂变化。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层面:全面二孩政策的初步影响与挑战 政策目标与初步成效: 2016年是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因此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