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回答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项复杂且备受争议的战略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他领导国民政府时期的一项核心国策,尤其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这一政策的提出和执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中一个重要的议题。理解这一政策,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实践过程以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历史背景:内忧外患的煎熬

要理解“攘外必先安内”,首先要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外困境交织的时代:

日本的步步紧逼: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逐渐升级,意图吞并整个中国。其侵略野心和军事实力对中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
共产党势力的壮大: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根据地发展壮大,并在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中积累了政治和军事力量。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被国民党视为“心腹大患”,威胁着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
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与派系林立: 国民党虽然是当时的执政党,但内部派系众多,权力斗争激烈,例如新桂系、粤系、CC系等,都对蒋介石的领导地位构成挑战。这种内部的不统一极大地削弱了国民政府的凝聚力和动员能力。
国家经济的凋敝与社会矛盾的尖锐: 连年的内战、外敌入侵、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和凋敝状态。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民众生活困苦,进一步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
国际环境的复杂: 当时国际社会并未形成一致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强大力量,西方列强忙于自身事务,对中国的处境持观望态度,甚至有时对日本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并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为国家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政策的提出与理论依据

“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口号,并非仅仅是临时起意,它根植于蒋介石对国家治理和国家安全的认知。其核心逻辑可以概括为:

1. 政治稳定是战争动员的前提: 蒋介石认为,要有效抵抗外敌入侵,需要一个统一的、有强大号召力的中央政府,能够调动全国的资源和人力。而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地方势力的割据以及共产党的政治挑战,都是对这种统一性的威胁。如果内部不稳定,即使倾尽全国之力对外作战,也可能因为内部分崩离析而导致惨败。
2. 军事实力不足以抗衡强敌: 当时中国在军事工业、武器装备、军队训练和整体作战能力上,与日本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蒋介石认为,在缺乏充分准备和国家动员的情况下,过早与强大的日本正面冲突,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因此,他希望通过“安内”来争取时间,发展经济和军事,积蓄力量,为将来的抗战打下基础。
3. 铲除后方威胁,确保前方稳定: 蒋介石将共产党视为潜在的“内患”,认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仅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其“武装割据”的行为也可能在后方制造混乱,影响全国的抗战大局。因此,他倾向于优先解决共产党问题,以确保全国抗战的后方稳定。
4. 有限的国际援助与现实的考量: 蒋介石深知中国孤立无援的现实,尽管他向国际社会呼吁支援,但收效甚微。他认为,在国际力量尚未形成有效支持前,中国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而自身力量的形成,又需要国家内部的整合与统一。

从蒋介石的角度来看,“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策略选择,旨在通过优先解决国内矛盾来为最终的对外战争创造有利条件。他希望通过集中力量,肃清反对势力,统一国家意志,然后才能有效地抵御外侮。

政策的实践与后果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共产党的围剿: 从1930年代初开始,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这些围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但也促使共产党进行了“长征”,并在新的根据地(如陕北)继续发展壮大。国民党政府在围剿过程中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而未能彻底消灭共产党,反而为共产党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和塑造了其革命的形象。
对地方实力派的整顿与收编: 蒋介石也试图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整合地方军阀势力,削弱其独立性。例如,他发动的“中原大战”以及之后对各派系实力的收编,都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
对国内政治的压制: 在这一政策下,国民政府对国内政治异见、民主运动等也采取了压制措施,例如对进步人士的逮捕和迫害,对媒体的审查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面对日本侵略的态度: 在国内“安内”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蒋介石在面对日本的侵略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或“消极抵抗”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攘外必先安内”逻辑的直接体现。例如,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呼吁民众保持冷静,指望国际联盟的介入,而未采取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在“一二八事变”中,虽然有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但整体战略上仍被认为是“不抵抗政策”的延续。

政策的后果是复杂且矛盾的:

负面后果:
丧失宝贵抗战时间: “安内”的战略,使得中国在面对日本全面侵略前,未能充分动员全国力量,丧失了宝贵的备战时间。当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时,中国仍处于内部分裂状态,难以形成强大的抗战统一战线。
加剧民族矛盾与社会分裂: 对共产党的围剿以及对国内其他政治力量的压制,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分裂,使得许多希望抗日的爱国力量感到失望和不满,也为后来的国共合作留下了深刻的矛盾。
被指责为“卖国”: “不抵抗政策”让许多中国民众和爱国人士感到愤怒和屈辱,认为蒋介石政府是在出卖民族利益,将国家拱手让给日本。这极大地损害了国民政府的声誉和民众的信任。
共产党的力量壮大: 尽管遭受围剿,共产党却在“安内”的间隙中得以发展壮大,并最终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正面或可以辩护的方面(从蒋介石的立场出发):
避免速亡的考量: 从蒋介石的角度看,如果当时贸然对日开战,很可能导致国家迅速灭亡,连“安内”的机会都没有。通过“不抵抗”以求喘息,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争取国际支持的努力: 蒋介石政府也试图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他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的干预,虽然最终未能阻止日本的侵略,但也是一种策略考量。
有限的国家动员能力: 在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军事装备薄弱、国家认同感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进行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抗战,对国民政府而言是极其困难的。

后世评价与争议

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评价,至今仍存在巨大的争议:

批评者认为: 这是蒋介石的“愚蠢”、“短视”、“卖国”政策,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牺牲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导致中国人民承受了更大的苦难。他们认为,面对日本侵略,应该立即组织全国力量奋起反抗,而不是优先处理国内矛盾。
辩护者认为: 这是蒋介石在内忧外患下的“理性”和“无奈”选择。他们强调当时中国国力衰弱,缺乏抵抗日本侵略的实力,如果贸然开战,只会导致亡国。他们认为蒋介石是在为抗战做准备,尽管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但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了八年抗战。

更 nuanced 的观点倾向于: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并非完全黑白分明。它反映了蒋介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试图平衡国内政治稳定和外部军事威胁的复杂考量。然而,这种政策的执行方式,特别是对共产党的围剿和对日本侵略的消极态度,在客观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究其根本,这一政策的争议在于对“安内”与“攘外”优先级的判断,以及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是否能够压倒民族抵抗的紧迫性。历史的经验表明,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能够有效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敌,往往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尽管这其中也可能包含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妥协。

总而言之,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国民政府在应对复杂内外挑战时所采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具有其产生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但也因其执行方式和造成的后果,成为了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课题。理解这一政策,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历史背景,把握其理论逻辑,考察其实践后果,并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点别的。

自1921年至1949 年的28年革命期间,TG只提出过一次“消灭资产阶级”的口号,次年就被废除。

也就是说,一些我们此前以为的“TG在革命期间消灭一切资产阶级”的所谓“常识”,是错误的。

而那些脑洞大开编出来的“小店老板被消灭”“小商人被分家”的黑段子,更是唬人已久,是根本没有历史常识的谣言。


要想真正了解常识,就要看历次大会的革命纲领。你会发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除了1921年的一大以外,历次纲领根本没有“消灭资产阶级”这一条。


是不是觉得很意外?


常识不都是“和资产阶级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吗?现在竟然说根本没有“消灭资产阶级”这一条??


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包括: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三部分。

而中国革命的目标之一,一直都是消灭大资产阶级,也就是凯申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


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则是联合,并没有要“消灭一切资产阶级”。


一大的纲领基本是严格按马克思的原理来的,此时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还是“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包括所有的资产阶级,无论是大买办还是小商人,还是荣氏兄弟、张謇这样民族资本家,都是要消灭的。


但是到了次年的1922年,二大的纲领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明眼人已经看出来了,到了二大时,纲领已经由“消灭资产阶级”变为了“反帝反封建”。

说白了,斗争目标已经不是商人了,而是洋人侵略者和地主、军阀。


为什么变了目标?


很简单,当时的TG力量太弱,又打洋人,又打军阀,又打地主,又要打所有的商人的话,不现实。


更重要的是,TG站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角度上,看到了当时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损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和阻挠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地主、封建军阀,因为他们的危害更大。


于是到了三大,TG又进一步明确了纲领:


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竟然主动去联合资产阶级政党,联合自己“原理”上的最大敌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啊。


于是开始了彪炳史册的北伐,开始了一段万众一心的辉煌。自1840年的近百年以来,中国人难得的出现了一次振奋人心的自救。


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所以果断修正纲领,不惜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部分信仰任务,联合国内的资产阶级,共同抵御外敌、清理封建,加速生产力发展。


放眼全球的共产主义运动,列宁、铁托、胡志明、卡斯特罗……你见过哪个队伍为了本国家本民族的长远利益,不惜联合自己“原旨”上的最大敌人的?

随后激动人心的北伐被凯申背叛和破坏,好端端的反帝反封的大革命失败。


因为革命队伍里出现了叛徒。倒向帝国主义的叛徒。


今天还有果粉好意思给凯申洗,说他是“民族主义者”。我就笑了,他要真是为了民族,当初打洋人除军阀的北伐,他为何要背叛?!


随后就是十年红军,十四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三年抗美援朝。在这期间,TG也从未喊过“消灭资产阶级”,而是消灭“官僚资本主义”,对于小商人和民族资本家,一直都是联合、争取的态度。


抗战更是了,为了创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要你抗日,别说商人,连对待地主、资本家都是争取团结,这对于立志消灭剥削的共产主义者来说,是怎样的胸襟和格局视野?


再对比凯申攘外必先安内,唯有愤慨。


推翻的三座大山里,也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所有的资产阶级。


(哪怕是建了国,到了抗美援朝时期,黑心资本家还把发了霉的棉花做纱布,变了质的鸡蛋做鸡蛋粉供应给志愿军,如此恶劣的行径,tg也只是处理首犯,并没有棒打一片扩展到所有资产阶级)


直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才被以温和的赎买方式完成了改造。决非什么“分你的工厂”“分你的店铺”这样的虚假桥段。


事实上,恰恰是公私合营后公有制经济入股,挽救了一大批经过连年战乱、半死不活、行将倒闭的民族企业。


早在抗战时,新四军在淮南收购倒闭的当地卷烟厂搞飞马烟创收,也是以资金入股,出工人搞建设,原厂老板坐收干股红利,也没有全盘直接抢过来啊。


反倒是果党在抗战胜利后由接收变劫收,以“汉奸产业”为名硬抢了多少民族资本的工厂。

后来解放上海时,中国第一大民营企业荣氏集团,不得不一次次掏出金银收买前来构筑工事来敲诈的果党军,劝他们离开,不要打坏工厂。


果党和他们说:“快跑去台湾吧,不然解放军过来共你的产!”


荣氏父子听了一夜的枪炮声,等着解放军破门而入。


结果天亮了,解放军一夜未入。醒来后荣氏父子看见解放军官兵睡了满大街,而非以得胜者的姿态登堂入室。


看过上海几次易主,各路帝国主义军队和地方军阀的荣德生感慨:


“一个能把军队管理成这样的政党,也一定能管理好国家!”

荣氏父子毅然决定留下来建设新中国。他们的工厂并没有被打坏,解放军在上海付出了巨大伤亡也没有动用炮火来毁坏民生和工业设施。


反倒是果党,一面嚷着“小心解放军共你的产”,一面撤退前各种炸工厂、炸水厂、炸电厂、炸桥梁、炸民生设施。


广州的老海珠桥,撤离前炸桥为了“保密”,都没通知疏散人员,md人车还在桥上川流不息,他就敢直接炸断,堪比kb分子的行径,造成重大伤亡;


撤离重庆前除了屠杀渣滓洞白公馆,还各种炸工厂造成百姓尸横遍野;


50年初期屡屡轰炸上海自来水厂、电厂,让全市断水断电这种缺德事都敢干,还好意思洗凯申是“民族主义者”??


再看TG,打上海怕打坏工厂和民生设施,三野火炮放着不用,攻闸北、月浦外围硬用人头往碉堡群上堆,三天8000人伤亡也要护住工厂;四野打天津也是不用火炮,几十万人攻城巷战,高超的技战术水平就打坏一个棉纺七厂的一角。


到底谁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谁是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高下立判

那些整天用“消灭小商人”“分你的店铺”“我爷爷的商店被分了”的虚假段子来刻意抹黑的人,和当年果党造谣“共你的产”有什么分别?

他们一面“愤慨不已”,其实连最基本的纲领都不知道,更无从谈史实。

大概是高中历史课睡着了吧。

user avatar

“攘外必先安内”没毛病,只是“安内”的对象错了。

大家见识了抗美援朝,知道共产党军队的厉害了吧?

所谓“安内”,无非就是消灭一个,实现统一。如果必须选一个,自然是消灭国民党右派对于中国更合算啊。

一个1950年状态下的中国,接受美苏军事援助抗日,日本甚至保不住朝鲜半岛。什么南京大屠杀、花园口决堤、长沙大火、各种屠杀、万人坑都可以避免了。就算没有美苏援助,共产党接管了大城市和兵工企业,也比国民党右派强万倍。

但是历史没有出现这种理想的最佳状态,现实是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占据统治地位的蒋介石新军阀腐败且无能。红军经过长征,人数和装备都处于劣势,根本无法与日军正面抗衡。打内战吧,短时间内谁也不能消灭谁。

这时候你就看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多么高瞻远瞩,多么实事求是了,这个政策最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蒋介石的政策非常低等,根本算不上什么政策。

相比延安的共产党,蒋介石还有他手下那伙人没有任何发展前景,他们完全没有一丁点成长进步的空间。共产党却是飞快地成长成熟起来,很快在实力上赶上超越了国民党右派。

狗尾草施多少肥也不会长成青松,这是二者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国民党右派就是狗尾草,共产党就是青松。

如何评价“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直接给0分就行了。

提出这种政策,说明国民党右派具备基本思考能力,但是这种思考的成果是无价值的,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有害的,就是这样。

到今天,大家可以看到许多国粉打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旗号为国民党洗地美化。

我认为这些人要么是智力低下,要么是居心叵测。因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绝不会跟着国民党右派走,只有假爱国假民族主义的汉奸才会这样做。不信你瞧瞧这些国粉,他们对待美日的态度,对待绿独的态度都是十分暧昧的。别看他们整天装出一副民族主义的样子,实际上演技根本不行,兜不住自己的尾巴。

user avatar

中国是个尚贤的民族

鯀治水治不好,杀了换禹治水,禹治好了,就是天下共主

天不下雨,可以拿出猪头供龙王爷,下雨还好,不下雨,庙给你拆了

皇帝干的好,该缴税缴税,该纳粮纳粮,我都活不下去,要皇帝干什么?

中国人不爱虚的,拜观音是要儿子,拜弥勒是要钱,上香油也要分期付款,第二次得愿望达成后才上,叫还愿。说的好听没有用,得来实际的,天下庙堂多得是,大不了去道观教堂清真寺拜,孔老夫子也可以拜。

四一二是1927年,九一八是1931年,双十二西安事变是1936年,皖南事变、对日宣战是1941年。

攘外也好,安内也好,又不是没给你时间,你要等啥时候做好?

日本投降是1945年,解放战争开始1946年,共和国成立是1949年,解放海南、抗美援朝是1950年,解放西藏是1951年,朝鲜停战是1953年。

你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别人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养了你这大老鼠三年,你就不能可怜可怜我?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user avatar

愚蠢之至的政策。

蒋威望最高的是什么时候?是1927年吗?没多久他就被逼下野了;是1936年第五次围剿基本成功吗?他马上就要去临潼爬山了;是开国大做总统吗?他边上的副总统李宗仁马上就要做代总统了。

蒋威望最高的时候是1945年,连毛都要来重庆开会,因为抗战胜利啦。即使你豫湘桂打的稀烂,即使你八月十四号还在丢地,即使你偷偷私下和谈,即使你水旱蝗汤,即使你靠的是美国人苏联人,但抗战胜利了就是胜利了,而且是蒋做领袖下胜利了。

所以啊,不是攘外必先安内,而是攘外就是安内,当时面临亡国灭种的中国,攘外就是各阶层的最大公约数,举起攘外的大旗,才有安内的大义和资本。民族危亡的大义拿起来,你才可以叫红军改编去配合国军作战,你可以把川军调出四川填进抗日前线,你还可以让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乖乖听命,你甚至可以把韩复渠拖出去枪毙。只要举起攘外的大旗,不服从的军阀就是破坏民族救亡的国贼,他手下的军官和士兵就会犹豫观望甚至投降过来也毫无心理负担,你可以名正言顺的抓他的人扣他的枪拿他的地,连红军都得停下打土豪土改,听从你的军令。

就连隔壁的印度都明白这一点,每次尼赫鲁莫迪要在国内搞大动作,先把边境局势炒起来,然后挟民族大义压制地方推行改革。只是62年那次是玩过火玩砸了,现在他们是玩的越来越溜了。

所以啊,攘外就是安内,只是蒋一个软蛋买办,见了外国人就软骨头,不敢举民族主义大旗罢了。被张杨用枪逼着举了这旗,虽然也拿到了抗战胜利的威望红利,可比自己一开始就举这大旗差多了,既不能攘外,又不能安内。

user avatar

不管是“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我们建国初的“借攘外之威安内”

口号随便喊,重要的是执行


比如某非洲国家国王问我,如何可以王天下

我说啊:月薪过万,房贷不高,三十者可以娶妻也,鸡豚狗彘之畜,不要涨价,大家都可以食肉矣······

实际上都是废话,因为我没说应该怎么做


毕竟实际要做,需要成千上万的经济学家来研究,几十万的人员搞调查研究,最后还要请大型计算机建设模型运算,最后才能成为一个“五年计划”。


计划完了,还要执行,这需要的人更多

不求TG的执行能力

起码你得有成千个“喜”这样的小吏吧?



我们建国后的“借攘外之威安内”,打十七国联军怎么打、剿灭国内土匪怎么剿灭、对抗蒋介石派来轰炸的飞机怎么对抗、经济改革怎么搞、怎么和欧洲一些国家联合成立航运公司打破台湾和美帝的封锁等等,都是很详细的,有可执行计划的。

而执行下来,有百万都脱盲的士兵可以就地转业当干部、有历经考研的党组织


我们再回头看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

大概就是:三年围剿,再灭军阀,十年就可以生产也,枪支弹药之物,不要涨价,大家都可以多买矣·······

从31年到37年,除了兢兢业业的对抗李老师,剩下的他几乎就是啥都没干啊···········

德械师一直没影儿,最后就三个还装备不齐

工业建设形同虚设,抗战时候还大量倒闭

军队训练完全没有,壮丁还是主力全靠自然淘汰


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不光看怎么说的,还要看怎么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项复杂且备受争议的战略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他领导国民政府时期的一项核心国策,尤其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这一政策的提出和执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中一个重要的议题。理解这一政策,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依.............
  • 回答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古老箴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与一个响亮的名字紧密相连——蒋介石。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在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两个重大历史关口所采取的核心战略思想。要理解这一政策,我们必须深入其历史背景、内在逻辑、实际执行以及最终的评价。历史背景:内忧外患的中国20.............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9年台湾国史馆公开的蒋介石手令,这事儿确实在当时引起了挺大的波澜,让很多人对这位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有了新的审视角度。事件的起因与背景简单来说,台湾“国史馆”在2019年公布了一批蒋介石先生的日记和相关档案,其中就包含了一些手令。这些手令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们披露了一.............
  • 回答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不是用来遗忘的:审视新版历史教科书对“九一八事变”叙述的调整2017年新版历史教科书的问世,在对“九一八事变”的叙述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淡化甚至删除。这一举动,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如何看待这一变化,需要我们深入.............
  • 回答
    蒋方舟近期关于“AI写作”风波的回应,可以说是相当有意思,也触及了当前文化圈甚至更广泛社会的一些敏感神经。要深入理解她的这次回应,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梳理一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大概是这么个情况:有人质疑蒋方舟的作品,特别是她近期的一些文章,存在使用AI(人工智能)代笔的痕迹,甚至.............
  • 回答
    蒋方舟和“开水族馆的生物男”(我们姑且称他为“生物男”)在微博上的那场互怼,说是“互怼”可能还有点轻描淡写,更像是两股观点激流在网络空间的正面碰撞。这场对话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的身份自带流量和话题度,以及他们所触及的议题,都能激起不少人的共鸣或争议。要说清楚这场互怼,咱们得先梳理.............
  • 回答
    人民网观点频道关于“老太开捷达‘碰伤’劳斯莱斯,赔死真就活该吗?”这篇帖子,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从内容上看,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比较敏感和普遍的议题,比如社会贫富差距、法律的执行尺度以及普通人在面对巨额赔偿时的无助感。首先,这篇帖子选择了一个极具戏剧性和冲突性的案例作为切入点——一位开着捷达的老太.............
  • 回答
    关于“龙牙对蒋方舟的评价:靠大腿根卖文字?”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涉及网络评论的语境、性别议题、文学评价标准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性。 1. 事件背景与语境 龙牙是谁? 龙牙是网络评论者,曾因发表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言论(如对作家、公众人物的批评)而受到关注。其评论风格常带有强.............
  • 回答
    看待蒋方舟、熊培云、马国川、段宏庆等被日本外务省纳入“独立行政法人国际交流基金的业务实绩评价”一事,确实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梳理和理解,这其中涉及到日本的文化外交策略、国内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更深层次的国际关系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独立行政法人国际交流基金”是什么。简而言之,它是由日本政府资助的一.............
  • 回答
    《一九四二》中蒋鼎文那句“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的台词,无疑是影片中最具冲击力和也最能引发争议的台词之一。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述,它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极端困境下,那种令人绝望的、以生存和政权为核心的逻辑,以及这种逻辑背后所蕴含的残酷现实。首先.............
  • 回答
    蒋凡和阿里程序员这两个事件,放在一起看,确实能引发不少关于企业管理、规则执行以及个人行为边界的思考。要说惩罚力度,那真是天壤之别,背后反映出的逻辑也不尽相同。咱们先掰扯掰扯蒋凡这事儿。蒋凡“疑似出轨张大奕”被除名合伙人:这事儿当年闹得是满城风雨,影响极其恶劣。蒋凡是谁?淘宝、天猫的总裁,阿里最年轻的.............
  • 回答
    看待蒋介石未能获得广泛民心,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统治策略以及民众的期望。与其说他“没有获得民心”,不如说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民心向背有着显著的差异,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异愈发明显,最终导致了他失去大陆的统治。一、早期国民党的“反帝反封建”光环与随后的失落:首.............
  • 回答
    国民党在国共内战中失利,最终导致“匪首”蒋介石退守台湾,这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段极其重要的转折。要深入理解国民党为何会输,就必须剖析其内部的积弊以及外部的挑战,同时也要公正地看待蒋介石这个人,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国民党为何会输?国民党的失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1. 经济基础的.............
  • 回答
    将蒋介石比作希特勒,这是民进党在政治论述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说法。要理解这种说法,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民进党使用这种比喻的政治意涵与目的: 强化“反威权”、“反中国国民党”的定位: 民进党作为台湾的主要在野党(在国民党长期执政时期)以及现在的执政党,其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之一就是批判国民党过去.............
  • 回答
    关于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冈村宁次担任军事顾问一事,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少争议的课题。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当时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的战略考量之下,并排除一些不必要的个人情感臆断。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胜利的代价巨大:.............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牵扯出不少过往和如今的思绪。咱们就慢慢捋一捋,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铜像的来龙去脉,以及为何会成为“问题”首先,要说蒋介石铜像被提到要沉入水底,这事不是空穴来风。台湾岛上确实有不少地方都曾树立过蒋介石的铜像,毕竟他曾在台湾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国民党政府迁台,他作为领导人,对台湾.............
  • 回答
    2018年2月28日,针对蒋介石陵寝被泼红漆的事件,在当时以及后续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不仅仅是一起单纯的破坏公物事件,更触及了两岸关系、历史认知以及台湾社会内部复杂的政治情绪。事件发生背景:首先,需要理解的是,2月28日这个日期在台湾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是为了纪念1947年爆发的“二二八事.............
  • 回答
    想像一下,如果老蒋突然睁开眼,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掌控大陆和台湾的“总裁”,而是出现在21世纪的台北街头,身边是早已物是人非的世界,他会作何感想?这画面,真是让人忍不住要细细描摹一番。首先,他肯定会被这现代化的景象震得目瞪口呆。那些冲天而起的高楼大厦,流光溢彩的霓虹招牌,还有街上那些飞驰的、.............
  • 回答
    蒋凡被阿里合伙人委员会除名,职级从 M7 降为 M6,这无疑是阿里巴巴近年来最受瞩目的人事变动之一,也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内的一件大事。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和起因:最直接的导火索,也是广为人知的起因,是蒋凡在2020年被爆出与一位网红的绯闻。当时,这件事情在社交媒体上.............
  • 回答
    这事儿啊,挺让人生气的。蒋逸文在朋友圈里发了点啥,就被公司给开了,这事儿怎么说呢?我个人觉得挺欠妥当的,而且背后可能折射出一些挺普遍的公司管理问题和对员工权利的忽视。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蒋逸文到底发了什么内容。朋友圈通常是大家分享生活、观点的地方,虽然也有职业操守的考量,但如果仅仅是表达一些个人看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