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今流行说封建社会在秦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为什么有教科书还把之后称为封建社会?

回答
关于“封建社会在秦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一些教科书仍将秦朝之后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核心在于“封建”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不同,以及历史分期的复杂性。

让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

一、 为什么说秦朝结束了“封建社会”?—— 从“西周封建”的定义出发

当我们说“封建社会在秦朝结束”时,通常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即西周时期的封建制。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了解西周封建制的核心特征:

1. 分封制(“封”):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成员、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可以统治、征税、建立军队。
2. 宗法制(“建”): 封建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确保了贵族等级秩序的稳定。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以及诸侯国内贵族之间的关系,都遵循宗法原则。
3. 等级森严: 整个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形,从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士,以及最底层的庶民、奴隶,等级分明,各阶层之间界限清晰。
4. 世袭的特权: 政治权力、土地和财富大多是世袭的,贵族阶层垄断了统治地位。

秦朝的统一,对上述西周封建制的根本性颠覆体现在: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任命官员(郡守、县令)来管理地方,不再允许地方诸侯拥有世袭的土地和权力。这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和地方割据的基础。
废除世袭的贵族政治: 取而代之的是以官员选拔和任用为核心的官僚政治。虽然有等级,但不再是基于血缘和世袭的贵族等级。
统一的法律、度量衡、文字等: 秦朝的统一措施,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区域差异,也为统一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的“西周封建制”来看,秦朝的建立确实标志着其终结。

二、 为什么教科书(或一些历史研究)仍将秦朝之后的中国历史称为“封建社会”?—— “封建”的另一层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封建”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或者说,我们讨论的是不同范畴的“封建”:

1.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封建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框架下,历史发展被划分为一系列的社会形态: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种划分中,“封建社会”通常指的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主要矛盾的社会形态。 这种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是地主占有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并从中收取地租。
按照这个定义,中国的秦朝到清朝灭亡(1911年)的这段漫长历史,都被视为“封建社会”。 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是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不同的调整和发展,但其基本性质未变。
在这一框架下,秦朝的郡县制并非是“封建制度”的终结,而是“封建制度”在政治结构上的一种创新和巩固,即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更好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和生产关系的稳定。

2.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描述(非西方意义上的“封建”):
在非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或者在描述具体政治制度时,人们可能会谨慎使用“封建”一词。
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和语言习惯,“封建社会”在中国仍然被广泛地用来泛指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帝制社会。 这种用法可能更多地是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划分,或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核心的争议点在于:

“封建”这个词的西方概念和中国本土概念的混淆。 西方的“feudalism”(封建主义)通常指中世纪欧洲以领主附庸关系为核心,以骑士阶层为军事基础的社会政治制度,其中也包含土地的封授。而中国的“封建”(分封)则是指西周的政治制度。将两者直接对应,容易产生误解。
历史分期的标准和方法不同。
以政治制度为标准: 如果以是否实行分封制为标准,那么秦朝确实终结了“封建”。
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 如果以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剥削为标准,那么中国古代的很大一部分时期都可以被归类为“封建社会”。

三、 为什么教科书会有不同说法或使用“封建社会”这个称谓?

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往往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教学体系和学科背景: 如果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理论体系编写的教材,那么将秦朝至清朝称为“封建社会”是符合其理论框架的。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尽管存在争议,但将中国古代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学术界的主流划分方式之一,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育中。
语言的习惯性: “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其使用更为便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农业经济、等级观念、皇权专制等。
历史分期的演变: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划分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细化。一些更前沿的研究可能会避免使用过于宽泛的“封建社会”标签,而更倾向于使用如“郡县制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等更精确的描述。然而,教科书的修订往往滞后于学术前沿。

总结来说:

1. 说秦朝结束了“封建社会”,是指终结了“西周式的分封制”政治制度。
2. 说秦朝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封建社会”,通常是沿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期法,将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特征的社会形态称为“封建社会”。

这两种说法并非完全矛盾,而是使用了不同标准和不同含义的“封建”一词。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封建”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是关键。

如今,在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已经有更加精细和多样化的描述,例如:

将秦至汉初称为“帝国转型期”或“中央集权国家初建时期”。
将汉代至清代称为“中央集权官僚制帝国”或“大一统帝国时期”。
在经济层面,更强调“小农经济”、“地主经济”、“重农抑商”等特征,而不是简单地用“封建土地所有制”概括一切。

因此,如果你在教科书中看到“封建社会”这样的说法,理解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历史语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是在遵循一种更宏观的历史分期框架,而不是对秦朝政治制度的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题目中提到两次”封建社会”这个词,这两个词,定义方法和角度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这是中国古代对夏商周汉四个朝代历史的定义,本意是封邦建国,出自唐朝柳宗元写有《封建论》,将夏、商、周、汉四个朝代认定为“封建”。显然,现代对“封建社会”定义中的“封建”二字,是借用的这个词。

第二个,这个是马克思所定义的,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

综上,我认为对封建一词应当这样认识:狭义上指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这种提法最早是指西欧的中世纪的国家结构,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也存在类似的制度。广义上的封建社会则是由马克思定义的,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

user avatar

感谢评论区的诸位,帮助我不断地完善答案。

其实这根本就是个翻译问题,就像天演论和进化论一样,不同的翻译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天演论——生物根据环境不断变化;进化论——生物不断走向高级。现在更多人觉得严复的天演论和达尔文的理论更匹配,但进化论已经深入人心了。

马克思的封建跟大部人理解的封建——分封建国,毛关系都没有。他说的是人类社会五种抽象经济模型里的第三种,当时要是翻译成C社会就好了,大家就不会疑惑了。真的,当时的社会形态要是翻译成A,B,C,D,E五种形态,大家就没有疑问了。

抽象化就是好,免得大家联想,然后曲解理论,我今天才理解数学里X,Y,Z的重要意义。

———————————————————————————————————————————

马克思所讲的封建是经济关系,而不是政治体制。你也可以不叫它封建社会,叫B社会,或者XX社会都行。反正是一种经济模型,随你叫。

可能是因为我们意识形态教育导致,我们更多地在政治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从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来阐释世界和历史。

马克思区分社会用的是如何分配利益,或者说如何收钱,如何分赃。而大部人的区分方式是各个社会是如何管人。他讲的是ABCD,你理解的是甲乙丙丁。

比如阶级这个词,本来在马克思主义中是经济概念,到了我国,甚至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都变成了一个政治概念。无产阶级呀,资产阶级呀。从根本上讲,不就是有钱和没钱嘛,屌丝和土豪嘛。不就是贫困,小康,中产,富裕这种经济上的划分嘛。(不喜欢用那个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定义,觉得问题很大,生产资料没有包括资本和技术,可把投行和专利拥有者推到资产阶级对面的行为很可疑。学识有限,希望有人能帮我解答这个问题。)

回到问题,所谓的封建社会,是使用所谓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社会。不管你是皇权帝国,还是广封领主。只要你的主要经济形式是地主阶级通过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剥削农民,那么就是封建社会。

皇帝是不是地主?是!

领主是不是地主?是!

那个时代土里刨食是不是国家最主要的经济形式?是!

所以,尽管看起来在政体和文官系统上有本质差别,但“肉食者”从底层人民榨取利益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是一样的社会。

这就类似于,你可以说足彩双色球不一样的彩票,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博彩。都是聚集大多数彩民的钱,然后分给少数的赢家,本质相同。

有人会问都是种地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区别就是奴隶社会中奴隶也是一种生产资料,他们掌握在奴隶主手中。

还有人问现在也种地,也有类似地主的存在。但土地已经不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形式了,可能大宇宙国还是?不知道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滨莫非王臣。听着很霸气,其实翻译过来不过是,你们都是我的~我的~我的~

看起来皇帝也不过是华夏帝国这片领地的大领主罢了。

———————————————————————————————————————————

真实的马克思思想和中国的马克思思想区别如下:

“爸,咱家的店赚钱了,你说这钱咱怎么分?是按投资比例分成?还是您老拿大头,我们兄弟几个按贡献拿钱?”

“翅膀硬了呀!没听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吗?家里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了?当爹的没死,你小子就想分家产了呀?去祠堂里跪一个小时,罚抄祖训10遍。”

前者关心利益分配,后者关心组织结构。

user avatar

看到汗青先生的答案下的一些评论,感到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回答。我对“封建社会”相关了解十分薄弱,但还是看过冯天瑜教授的《封建考论》的。这本书在另一个有关封建社会的问题下,被我钦佩的知友推荐过,尽管他含蓄地指出他认为冯先生对欧洲中古史不太熟悉,但冯先生对“封建”一词在中国的转义过程还是进行了颇为详细地梳理。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冯先生的书中已经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回答,因此做一回搬运工。由于现在人不在住处,无法查书对照,故下述全凭记忆,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冯先生在《封建考论》中进行了考据,指出,陈独秀本人是十分清楚”封建“一词的中国本义,但从1915年起(此时他还没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泛义上使用“封建社会”一词指代"前现代中国社会“,并且在接下来数年中,在不同的文章里甚至是同一篇文章中既使用”封建“这个词汇指代本来的宗周封土建国之制,又使用“封建社会”一词指代“前现代中国社会”,对“封建“一词的使用显得十分暧昧。大致同时期,这样做的并不止陈独秀一人。因此,如果冯先生考据无误,那么汗青先生说现在使用的”封建社会“一词源于姚文元的说法就是有误的,这种泛用应当上推到民国。进一步可以推出,”封建“一词的泛用并不是纯粹因为TG要拿中国社会强套斯大林五段论。

而汗青先生的答案下的评论中,有位知友提出”虽然早就知道性格与血液的粘稠度、胆汁等等没有关系,但不多是沿用了四个维度的叫法。封建也是如此,一群人都这么纠结一个名词干嘛?大家都知道这里的封建跟古代分封土地,广建诸侯没有设么必然关系。“其实我当年也是这么考虑的,认为这是无足轻重的概念,后来学习和思考逐渐深入,意识到,这个词汇的正本清源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是一个真正的政治问题。

冯先生经过了考证陈独秀对”封建“一词的泛用之后,发现与陈独秀同期或稍晚有一批人如陈独秀一般开始”乱用“”封建“一词,而仍有一批人坚持在”封土建国“的本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如孙中山。由于相关资料的获得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我们无法得知1915-1921年间”封建“一词的使用到底是哪种含义占优势。随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流传和在其三次论战中大出风头,三十年代开始,用“封建社会”一词来描述“前现代中国”在职业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乃至新一代学人尤其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中已经成为常态——必须指出,3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界的影响力确实很大,并非TG夺政后的吹嘘之语。随着斯大林在中国影响力的扩大,他于1938年发明的关于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五段论”传入中国,成为左派学者的金旨玉言,左派学者纷纷找出各种蛛丝马迹论证中国古代社会是“封建社会”以验证斯大林五段论的正确性,同时反过来用斯大林五段论来论证中国社会进化之必然方向。

通过上述,可以把“封建”一词的泛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自发开始泛用“封建社会”一词指代"前现代中国社会”的阶段,这一时期本义和泛义的使用都很常见;第二阶段是“封建”的泛用范围开始扩张增大的时期,这一阶段泛用“封建”一词已经成为常态,但必须注意,此阶段中国人的泛用尽管接受了新的理论框架,但仍然出于自发的思考、论证和使用。;第三阶段从“五段论”传入中国开始,左派学者中可能是占大多数(我不确定比例多大,我记得冯先生也没有估算比例,此处纯属我的臆测,欢迎批斗)开始用别人的脑袋思考,这一阶段对“封建”的使用和论证,近乎是为了论证斯大林五段论的正确性和普世性。及至TG胜利,这种泛用的“封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官方教科书的历史叙事的关键词汇。

在这三个阶段的过渡中,贯彻着一条极其诡异的逻辑:中国人首先使用”封建社会“来描述”前现代社会“→前现代社会过后必然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根据斯大林五段论,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必然是封建社会→英文”feudal“自严复在《社会通诠》中翻译成”封建“后便向来以此二词对译→所以古代中国就是封建社会。多么完美的逻辑链条!

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在使用”封建“一词时发生的意义的流变,绝对不是一个词语在自然演变中出现的转义,而是带着很强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上述第三个阶段自然是为了论证历史五段论的正确性和普世性,而五段论是斯大林为了论证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提出的——它压根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而论证了TG必然胜利的未来。而TG胜利之后,反过来证明了五段论的正确性,进而证明了中国古代就是封建社会。高中政治答题中常用的一句话”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小朋友们,你们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从封建泛用的第三个阶段起,就是一个笑话,也是一个悲剧,不必多谈。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陈独秀要用“封建社会”描述“前现代中国社会”?冯先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我的学力本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但今天写顺手了想开下脑洞。

我的看法是,这跟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不断激进化和陈独秀的个人身份有莫大关联。近代以来,中国的自强运动、变法维新、清末新政接连失败,民国成立后的混乱局面使得社会上产生了“‘政治革命’已完成,但乱局至此,是因为‘社会革命’没有实现的缘故”,故兴起了社会革命的思潮(这一点王奇生教授的《革命与反革命》有论述)。“全盘西化”的思想不仅仅要作为一种口号,而是要开始一种实践。五四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文学家们要使用白话,语言学家们要抛弃汉字,历史学家们要疑古,那社会活动家做什么呢?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未必称得上一个职业革命家,但他身上社会活动家色彩的浓厚是不可否认的。陈独秀未必是有意识的,但是他的行为让我觉得,社会活动家对旧社会的反抗,对全盘西化的呼喊,就是表现在用一个“封建”来形容昨天之前的所有中国和中国所有,把一切的黑暗与罪恶都附着于它、归根于它,然后举起火把对世人说,看吧,把它烧掉,黑暗就会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封建”一词实在承受了太多的额外的压力。对于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我觉得陈丹青同学和毛奇老师应当可以做出更详细准确地论述,我不再多说。

另外,作为一个学者,马克思实在也是承受了太多的额外的压力。我觉得应该指出:

第一、马克思对历史分期使用过多种方式,如按照生产工具分类的“石器-铁骑-机器-自动的机器”社会,如按照所有制分类的“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社会,如按照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分出的“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使用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第二、“五段论”的表述很接近第一中谈到的最后一种分类,但是并不一样,它本身很可能是违背马克思的意思的。因为——

第三、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评论道:“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我之所以称”五段论“可能是违背马克思的意思而不是肯定,是因为——

第四,参见第三提到的那封信和给查苏利奇的信,我感觉马克思还是很希望提炼出一种普世的历史进化道路的,所以他晚年丢下了《资本论》去研究古代史、人类学。

user avatar

有些人自己把封建社会望文生义的理解成采用封建制的社会,然后觉得自己有了惊人的发现,出来搞个大新闻,这样真的有意思么?

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的社会,这个社会里可能采用封建制,也可能采用君主专制制度,因为一个社会采用了君主专制就说它不是封建社会,除了说明自己没有理解封建社会的含义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五段论肯定有问题,因为它太简单粗暴,但是它的方向是对的,就是用物质的经济的因素来解释和划分历史。

user avatar

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对社会各发展阶段的划分,硬安上去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及文献意义上都是指分封建国,实际秦实现郡县制后,封建制度已经消亡。到汉代又复辟了一阵,但很快也削平了,因为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目前在史学界多认为此后应该是皇权统治阶段,具体怎么称呼……谁也没办法定,除非把目前的封建定义先明确掉再说。这种论调的兴起,主要是建国后的意识形态而致。

========================

看见有朋友在评论里的讨论,有些话本想回在评论里的,结果被提示说不可以超过一千字,就干脆放在这里了吧:

我想大家在讨论之前,可以先读一读已故的李慎之先生的《“封建”二字不可滥用》一文。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说,目前滥用的这个“封建”概念,是出自姚文元之手。有兴趣可以去自行搜相关研究资料和论文,不要自己臆测。

李慎之先生的文章,我就直接贴了,省了大家去找。李慎之先生及提及的冯友兰先生等几位,都是当代大家,而这段公案在当代学界也早已不是新闻,多年前已定论的事。我们这些后学,就不用再重新讨论了吧。这是93年的文章。

《“封建”二字不可滥用》

李慎之

读到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所写的序言,我十分赞成,十分高兴。在目前这个时代,振兴中国文化,首先是振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实在是太重要了。前一阵,在美国,看到一本研究中国的刊物上有一篇美国人写的文章,其中说,在中国今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之中,“核心的危机”(Core Crisis)是“民族性的危机”(Identiti Crisis),因为中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中国性”(Chinesness)。这话实在发人深省。我此次在美,利用国会图书馆的收藏读书三个月,目的也正在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看到青年一代能有同样的关怀,真有“天之未丧斯文也”的喜悦。

但是,必须申明,对你的“序言”,有一点是我所不能赞成的,就是对“封建”一词的滥用。下面,先抄一段我为纪念冯友兰先生逝世一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中批评冯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一段话:

“多年来人们以讹传讹的‘封建’二字,冯先生过去是不用的,而现在则满目皆是,甚至按姚文元之邪说,把中国正规的‘封建’概念改为‘分封’。从这里,人们也可以认识到,早年博学明辩,晚年强立自反如冯先生也难于完全洗掉那个时代给人们的思想所造成的污染。”

你们这一代青年人可能已不会注意到,滥用“封建”这个词原来正是政治势力压倒“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的结果。因为时下所说的“封建”以及由此而派生的“ 封建迷信”、“封建落后”、“封建反动”、“封建顽固”……等等并不合乎中国历史上“封建”的本义,不合乎从Feudal, Feudalism这样的西文字翻译过来的“封建主义”的本义,也不合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封建主义”的本义,它完全是中国近代政治中为宣传方便而无限扩大使用的一个政治术语。严守学术标准,不肯随声附和的史学家是决不如此滥用“封建”一词的。不信,你查一查一生“未尝曲学阿世”的陈寅格先生的文集,决不会发现他会在任何地方把秦始皇已经“废封建、立郡县”以后的中国社会称作“封建社会”。

“积非成是”。我不会责怪你们这一代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担的青年犯了“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错误。这个错误是我代人所犯下的。只是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衰朽。“循名责本清源”,是所望于后生。所幸的是青年一代文学家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两年多前,我收到湖北大学冯天瑜教授寄给我的《中华文化史》,书中即已专列《中国“封建”制度辨析》一节,可说已经开始了这一工程。

时下流行的看法是,封建主义束缚以致压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我的看法则相反,造成这种结果的是专制主义而非封建主义。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只要打开《左传》和《战国策》一看,就会发现在那个真正的封建时代有那么多铁诤铮的汉子以至妇女。你甚至会纳闷,中国人后来是不是堕落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曾读过梁启超为想振起中国民族精神而编的一本传记集:《中国之武士道》。其取材大多来自于春秋战国。彼时除了荆坷、聂政这样的武士而外,文士如鲁仲连、颜斶也是后世不多见的人物,更不用说孔、孟、老、庄了。老实说,上述我最推崇的中国人恰好就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人,那么尊严,那么“强哉矫”。其后如《世说新语》中所描绘的六朝名士,《宋明学案》中所表现的道学先生,当然各有其可贵的风度、气象,然而总的来说要比那些封建时代的人物疲弱多了。

没想到在读过梁启超编的《中国之武士道》六十年之后,又能在今天读到你们编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我认为你们的用心是一样的。中国人都应当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中国必须挺起自己的脊梁来,这一点乃是共通的,永恒的。从你们这本书的出版也可以证明“中国性”是不会失落的。

1993年10月

======================

看了评论,再补充一些。

首先我想说,崇敬什么的绝对不要,担当不起,在这里大家无非一起讨论,不用这么严重吧。

有关“封建”一词的泛化,真的有兴趣,就看下冯天瑜先生的《“封建”考论》,这是我知道和看过的国内第一部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专著,四十几万字就说了这一件事。引进的国外译作,是年鉴学派的布洛赫《封建社会》,应该可以看见现在西方主流学界对欧洲封建主义的观点。

评论中有人说,封建主义等等在民国时期就有了,陈独秀也提过,这些都没错。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讨论和观点的提出,不等于概念的定型使用。

冯天瑜先生认为,泛化封建观,在2、30年代初,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开始进行学术表述改造,到39年后经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在共产党内确立其主导地位,49年后因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和毛泽东在共产党内特殊地位的强化,最终占据了支配地位。

从请末民初起,封建这个概念在学界就一直有讨论,史学界有范文澜西周封建说,翦伯赞先西周后战国封建,侯外庐两汉封建,唐长孺等的魏晋封建说等等。而兼具政治身份的譬如严复、梁启超、陈独秀、李季、陶希圣、王锡礼等等,都有各自的观点。但这些都是自由发表观点讨论,并没有一统天下定型的。

真正定型并以官方形式使用,一统学术和政治领域,就是建国后的事。

这是那些先辈学人们学识不足理解有误导致的吗?显然不是,冯天瑜先生明确说,将“封建”概念泛化的前辈学者,大多饱读诗书,当然明白“封建”的古义是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他们有多半熟识西文、西史,对feudalism的含义为封土封臣、采邑庄园,并不生疏。“封建”泛化,绝非由于论者不通古义、西义,而是另有原由的。

这个原由,我想不用再继续明确说出口了吧。至于姚之流,只是在特殊时期秉承上意跳出来把话说明把调子定下而已,从打胡风到批“海瑞罢官”,何尝有他自己的思想,都是奉上意而已。李慎之先生在当时也是客气了。冯友兰先生后来也检讨过,说自己没有能坚持一些本该坚持的观点,是迫于环境,这和李慎之先生对他提的意见也是吻合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封建社会在秦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一些教科书仍将秦朝之后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核心在于“封建”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不同,以及历史分期的复杂性。让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为什么说秦朝结束了“封建社会”?—— 从“西周封建”的定义.............
  • 回答
    关于引进韩流对内娱流量明星业务水平的影响,这确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而且里面的门道不少。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大家捋一捋,看看是不是会像大家说的那样,能刺激内娱一把。首先,我们得承认,韩流之所以能再次吸引中国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它是有它自己的一套打法和魅力所在。韩国在内容制作、艺人培养、舞台呈现.............
  • 回答
    听到有人说猫毛过敏是“矫情”,这确实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冒犯。首先,我们要明白,过敏并非是个人意愿或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真实的生理反应。过敏,本质上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外来物质(在猫毛过敏的情况下,主要是猫身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存在于皮屑、唾液和尿液中,而猫毛只是这些过敏原的载体)产生了过度.............
  • 回答
    对于网友“芋头微波”关于尼罗河流域纸莎草引进时间(1962年从苏丹引进,之前从未存在)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历史、植物学以及考古学的角度来审视,并深入探讨纸莎草在尼罗河流域的真实情况。一、 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纸莎草的悠久历史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事实:纸莎草(Cyperus papyrus)并非一.............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一谈起苏联就想到“高压”、“流氓”,一谈起中苏关系就纠结于“领土”,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认知和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意识形态宣传、以及时代变迁下的集体记忆塑造而成。一、苏联的“高压”标签:历史记忆的烙印“高压”这个词,与苏联的.............
  • 回答
    关于“专家说奥密克戎症状低于流感”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并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可能存在的研究局限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一、 专家说奥密克戎症状低于流感是如何得出的?这个结论的得出,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和研究: 临床观察和病例报告: 医护人员在治疗奥密克戎感染者时,观.............
  • 回答
    最近,一些外国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们普遍提到苹果芯片团队出现人员大量流失的情况,并且认为这会对A15芯片的性能提升以及苹果未来的芯片研发带来负面影响。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不妨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承认,苹果的芯片团队确实经历过一些人员变动。 任何一家科技巨头,尤其是在人才高度聚集的半导.............
  • 回答
    陶虹“不是会哭就叫好演员”引爆流量粉丝大战:一次对演技与市场的深度拷问近日,演员陶虹在一次采访中的一番话——“不是会哭就叫好演员”——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波澜,并将矛头直指当下娱乐圈普遍存在的“流量为王”现象。这番话不仅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更是在流量演员的粉丝群体中引发了激烈的.............
  • 回答
    《上海堡垒》的导演滕华涛在接受采访时,曾将自己的作品与《流浪地球》进行对比,并表示《上海堡垒》是“比《流浪地球》更硬的科幻”,其理由是影片包含了“外星人入侵”的情节。这句话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成为了《上海堡垒》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后的一个重要讨论焦点,甚至是争议点。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
  • 回答
    听到你男朋友这么说,我真的感到非常震惊和难过。这种情况,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太可怕了。让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和你聊聊我的想法,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1. 他的说法背后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他提出这个“假设”到底想表达什么。 是想测试你? 有时候,一些人在亲密关系中会通过一些极端、甚至是令人不.............
  • 回答
    谭维维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它揭示了当下华语乐坛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及一个成熟艺术家在个人坚持与现实考量之间的挣扎。一、 “做自己的代价就是失去市场”: “做自己”的内涵: 在音乐领域,“做自己”通常意味着: 坚持个人音乐风格和理念: 不随波逐流,不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变自己的音.............
  • 回答
    彭承志研究员的这篇文章,坦率地讲,在科学界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层面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从技术层面的分析,它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科学研究领域一个非常现实且棘手的问题,并且是以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的视角来呈现的。这种身份自带的权威性和公众认知度,使得他的.............
  • 回答
    行,咱就聊聊这诸葛亮打野这事儿,这在王者峡谷里也算是件挺有意思的潮流了。以前啊,说起打野位,咱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可能就是韩信、李白、橘右京这些,都是那种灵动飘逸,经济发育快,能抓能守的。但不知道啥时候开始,诸葛亮这法师也掺和进打野的队伍里了,而且还挺吃得开,这到底是为啥?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唠唠。.............
  • 回答
    咖啡在中国无疑是非常流行的,而且这种流行趋势还在持续深化和多元化。用“非常流行”来形容已经有些保守,不如说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咖啡在中国流行的现状:一、 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的爆发: 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 中国已成为全球咖啡.............
  • 回答
    切·格瓦拉(Che Guevara)之所以至今仍如此流行,甚至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由他复杂的生平、鲜明的思想、浪漫的革命形象以及被后世的符号化所共同塑造。这股经久不衰的魅力,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理想、反抗和改变的渴望。首先,他的革命理想和反抗精神是核心驱动力。 格瓦拉是一位坚定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明明在冷兵器时代,长柄刀、枪、戟这类长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更重要,射程远、威力大,为什么在日本武士阶层里,武士刀却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普及度呢?这背后牵扯到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武士刀本身的一些特性。一、 武士刀的“地位”:并非战场上.............
  • 回答
    为什么二战意大利的网络段子如此流行?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或许都在网上见过那些关于二战意大利的段子: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战场上经常投降,甚至连训练都像是在“野餐”。这些段子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而这种流行,又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对那段.............
  • 回答
    要说咖啡进入中国确实不过百年,而且论起普及度和深入人心程度,也确实比不上茶。可这“咖啡色”一词,却像一颗不请自来的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甚至扎进了各地的方言里。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挺有意思。你听着“咖啡色”这三个字,是不是也觉得挺顺口的?这跟咱们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有.............
  • 回答
    高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及其变种,在金融学术界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影响深远的理论。尽管它存在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但其盛行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论的“优雅”与学术的追求: 简洁的逻辑和数学框架: E.............
  • 回答
    网络流行语,这股生于信息洪流、长于碎片时代的奇特语言现象,一旦褪去其鲜亮的现代外衣,披上古朴典雅的文言外袍,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可不是简单地将“牛”换成“牛犇”,将“酷”替换为“飒爽”,其间牵涉的,是对语境、意境,乃至文化内涵的重塑。且听我细细道来。一、意境与情态的变迁:从直白爽利到委婉含蓄网络流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