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代军队为何不戴钢盔?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的是“近代军队为何不戴钢盔?”,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恰恰相反,钢盔是近代军队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其发展历程和应用深度,恰恰是近代军事技术进步的一个缩影。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近代军队不戴钢盔”这个说法,这可能是源于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兵种,或者对“近代”这个时间段的理解有所偏差。

“不戴钢盔”的误解可能来自:

早期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的描写: 很多早期的战争描写,尤其是在描绘一些特定历史时期(比如一战前),可能就没有那么强调头盔的普遍性,或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更具标志性的装备上。
某些特殊兵种或特殊作战环境: 比如某些内卫部队、仪仗队,或者在和平时期进行训练的士兵,可能在某些场合不需要佩戴钢盔。但这不代表军队整体不使用。
对“近代”的界定模糊: 如果我们将“近代”理解为工业革命初期或者更早的时期,那么那个时候确实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钢盔。

但如果我们将“近代”理解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至今的这段时期,那么钢盔的重要性是与日俱增的。

钢盔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

钢盔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出现和普及是军事技术、伤亡数据和战场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

1. 冷兵器时代与早期火器时代(钢盔的萌芽)

在冷兵器时代,各种形式的头盔(如圆顶盔、兜鍪、头巾等)就已经非常普遍,以抵御刀剑、箭矢的攻击。进入火器时代初期,虽然火炮的威力远不如现代,但步枪的出现也意味着弹丸的动能增加。然而,当时的战术主要是以密集队形进行线式射击,战场上的弹道相对固定,而且头盔的制造技术和材料限制,使其重量大、通风差,佩戴起来非常不便。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战术思想更多地强调士兵的士气和个人勇气,头盔的防护作用在整体战术中并非首要。

2. 第一次世界大战:钢盔的真正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钢盔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场战争的特点是:
残酷的壕沟战: 双方士兵长时间龟缩在战壕中,战场空间狭窄,弹片横飞。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运用: 迫击炮、榴弹炮等开始大量使用,产生的破片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
机枪火力的密集: 步枪弹虽然穿透力极强,但在近距离和密集交火中,弹片仍然是巨大的威胁。

在战争初期,很多军队仍然穿着传统的制服和戴着软帽,伤亡率触目惊心。很快,人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头部创伤并非直接由步枪弹造成,而是由炮弹爆炸产生的破片引起。这些破片速度相对较慢,但数量巨大,且弹道复杂。

法国率先在1915年推出了亚德里安头盔(Adrian helmet)。这种头盔由钢制成,设计轻巧,通风良好,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近距离的弹片和低速弹丸的冲击。英国紧随其后,推出了“锅炉头”(Brodie helmet)。这种头盔以其独特的宽边碗状设计著称,旨在提供更大的正面和侧面防护,尤其适合防御从上方落下的弹片。美国在参战后也采用了“锅炉头”。德国则在1916年推出了标志性的斯塔尔海姆(Stahlhelm)。这种头盔设计更为坚固,造型凶悍,其侧面和颈部的延伸设计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成为一战期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钢盔之一。

这次大战的惨痛教训证明了钢盔的巨大价值。它不是为了抵御子弹直射,而是为了大幅度降低因炮弹破片造成的头部死亡率和重伤率。头部是人体最宝贵的部位,一旦受创往往后果严重,钢盔的普及直接降低了战场上的减员。

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钢盔的优化与标准化

一战的经验促使各国在战间期对钢盔进行进一步的研发和改进。
材料科学的进步: 新型高强度钢合金的出现,使得钢盔在保证防护能力的同时,能够更轻便。
人体工程学的考虑: 更注重头盔的佩戴舒适性、稳定性以及与通讯设备、防毒面具等的兼容性。
防护能力的提升: 头盔的设计开始考虑更多角度的防护,比如更深的碗口、更贴合的颈部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钢盔的普及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所有参战国的士兵都佩戴了钢盔。从诺曼底登陆的美国士兵,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联士兵,再到北非战场上的德军,钢盔成为了他们最普遍的标志之一。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各有特色的钢盔,例如:
美国M1钢盔: 这种钢盔非常经典,它由一个外层钢盔和内衬组成。外层钢盔主要用于抵御弹片,而内衬则在发生爆炸时提供缓冲,同时集成了耳机和麦克风等通讯设备。这种设计在后续很多钢盔中都有借鉴。
苏联SSh系列钢盔: 简洁实用,以其防护性和生产便捷性著称。
德国M35、M40、M42钢盔: 在一战斯塔尔海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设计更加流线型,防护性能也得到提升。

在二战中,钢盔不仅仅是为了防护破片,也开始考虑一定程度的低速弹丸防护,以及在坦克、飞机等封闭空间内的额外保护作用。

4. 冷战至今:复合材料与多功能化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轻质高强度材料(如芳纶纤维,即凯夫拉尔)的应用,现代的“钢盔”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钢”制头盔,而是更普遍地被称为“防护头盔”。
轻质化与高强度: 芳纶纤维等复合材料的出现,使得头盔在保持甚至超越传统钢盔防护能力的同时,重量大大减轻,大大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灵活性和持久力。
多功能集成: 现代的防护头盔不仅仅是头部防护,更集成化了各种作战单元。例如:
夜视仪支架: 用于固定夜视设备,是现代夜间作战的关键。
战术导轨系统: 可以安装战术灯、摄像机、通信耳机、防弹面罩等各种附件。
头戴式通讯系统: 直接集成麦克风和耳机,方便士兵之间的联络。
头盔固定系统: 确保头盔在剧烈运动中不会松脱。
头盔内衬: 提供更好的舒适性和减震效果。

现代士兵使用的头盔,如美国的ACH(Advanced Combat Helmet)、MICH(Modular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Helmet)以及最新的FAST(Future Assault Shell Technology)系列,都代表了防护头盔的最新发展水平。它们不仅仅是防护装备,更是士兵信息系统和作战能力的延伸。

总结来说,近代军队非但不是“不戴钢盔”,反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钢盔(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防护头盔)的佩戴和使用。 钢盔的普及和发展,是军事技术进步、战场残酷性以及对士兵生命安全重视程度提高的直接体现。从一战的炮弹破片威胁,到现代战场上的复合材料、多功能集成,钢盔始终是士兵在战场上最重要的生命保障之一。

所以,与其说近代军队不戴钢盔,不如说近代军队对钢盔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其发展方向是朝着更轻便、更坚固、更智能化的方向前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近代军队哪怕直到一战,都还是有胸甲骑兵(cuirassier)和龙骑兵(dragoon)佩戴金属材料的头盔,因为骑兵要近战肉搏,更容易面对刀剑长枪的伤害,一战初期在现代意义上钢盔还没有研发出来以前这些头盔也被作为暂时代用装备被士兵用来保护头部

第二,现代钢盔最早的应用是抵御榴弹弹片,抵御(步枪)子弹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实际上凯夫拉和PE盔时代以后能确实抵御步枪弹近距离直击的ECH盔等都是近十几年的产物,而那个时期炮弹都是实心弹为主,并无破片,而滑膛枪铅弹直击对当时材料来说是无法把头盔做到既轻又有足够防御力的

第三,你在图片上引用的沙俄士兵戴的这玩意叫SHAKO,这玩意就是19世纪各国步兵的普遍头饰,SHAKO是用皮革,毛毡等材料制造的,本来就非常坚固和高大,就是为了在遇到(骑兵)砍杀的时候能比之前三角帽更好保护头部,就已经具有冷兵器意义上的“头盔”作用了,至于你说热兵器?请参考2

user avatar

原回答太乱,整理了一下。

分两个时期说吧。一个是火枪时代,一个是后装枪时代。

火枪时代,这里说为什么不用

1、不管是火炮还是火枪基本都是实心圆弹丸,就是说在当时几乎木有破片杀伤。有一种内装火药的圆炮弹,靠在人群中再爆炸杀伤,不过它产生不了多少破片,还是依靠冲击波。

这样,装备头盔或者是护甲都是毫无意义的,弹丸能够轻易穿透它们(尤其是欧洲人喜欢排排站,隔着十几几十米的对射)。

2、火枪都是瞄目标人体。

“木棍,我叫你打头的,你怎么把铁球扔人家身上去了!!!”

而烧火棍因为精度太差,无奈表示




后装枪时代,主要说头盔诞生的一战,这里说为什么用

原因就一个,因为一个师只有几门火炮的时代过去了,万炮齐鸣的新时代到来了!枪不是原先的枪了,炮也不是原先的炮了,开始有漫天飞舞的破片了。

………………………………………………………………………………………………

以下是原回答,比较乱,但是体现了部分上文没有的知识点(怎么感觉这个词高中老师用的多呢,哎呀,我不是当老师的了啦),与本题相关的上面没提到的下面我用下划线标出来吧。

那个,普鲁士军队一直有带头盔的传统啊。虽然人家那是装饰性的

拿破仑的近卫枪骑兵应该也是有头盔的。虽然也是装饰性的

……………………………………………………………………………………………………………………………………………………………………………………………………………………………………

题主问的“近代”,世界近代史我记得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界的,就是包括一战的,这里我把一战拿出来,说一战前。

然后,再把近代一分为二,以近代后装枪的列装为界。

而近代后装枪又可细分,大约1890s(差不多已经是旋转后拉枪机时代了),步枪有了小口径趋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瑟1898(这个口径现在看是中口径,但在那个动不动就10毫米以上的时代……),小口径化是因为无烟火药的使用,不用那么大弹丸了。

额,扯远了,我是要说之前的弹丸都是很大的。尤其是火枪的球形弹丸。钝性伤害很厉害,也就是说虽然速度不高,但是会造成强烈的震荡。

火枪时代的火炮呢,初期炮弹是实心弹,后来是内置火药等可二次爆炸。但是还是实心炮弹为主。当然啦,枪弹的弹丸也是实心的。还是说钝性杀伤。

也就是火枪时代的杀伤不是破片杀伤为主。

…………………………………………………………………………………………………

他们就是这样简单的在脑袋上扣个锅子,子弹打来就是头盔给挡住了,也是个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发问了,那我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我们是来自德意志的高卢鸡,我头顶的头盔是是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这句话自我感觉毫无违和感)

在一战才大量列装头盔并且头盔真正有了防弹效力,是因为这个

内衬,有了这个东西才能有效缓冲弹丸或者破片冲击,才能有效保护头部。否则巨大的冲击波一样会把人震死。

哦,对,不仅仅是内衬的设计,还有就是锰钢的“发明”,锰钢相比当时的钢铁,其强度、韧性啥的都适合用来做头盔。

当然啦,即便只有一层铁皮,也比一层布是要好的,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因为欧洲人傻,,,,,

我是认真地这么说的。现代头盔出现于一战末期不说,还是因为一个法国兵比较怕死,敌人进攻的时候拿个锅子(这次真的是一口行军锅啊)顶脑袋上去了,后来它的小伙伴都挂了,就他活下来了,,,这件事引起了“高度重视”,后来法军就试装头盔了。

这说明啥呢,这说明当时人们不曾想到用头盔等减少伤亡……

再一个就是观念问题了。比如,即便是天朝上国的某一个十年时期,已经很晚很晚了吧,兵哥哥也是不戴头盔的。因为当时看来戴头盔是怕死的表现。

看到这你就会问了:“小桃酥你真的是在认真地说嘛?!”

小桃酥笑而不语。

user avatar

古代的确是有军人带金属头盔的,因为那是冷兵器时代。金属头盔和金属铠甲一样,都能提供良好的防护。

但是到了近代,火枪的普及,以及排队枪毙的战术出现,金属头盔和金属铠甲一样,根本挡不住火枪弹丸,已经没啥卵用了,又重又不灵活。还不如直接不穿,身上负重轻点,敏捷点高些,没准活下来的机率还高点。

到了一战时期,作战形式又变成了堑壕战。人人都蹲在战壕里,人家不出来冲锋,你的子弹压根打不到别人,所以就相互用火炮互轰。还有专门杀伤人员的空爆弹,人员伤亡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空中炸裂的炮弹破片造成的。所以士兵们为了地抵御空中飞下来的弹片,就又把钢盔给带上了。一二战时期的钢盔防子弹肯定是防不住的,最主要就是防破片伤害,有时候走个狗屎运兴许也能挡住个超过射程的流弹或者跳走一发射入角度刁钻的子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