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代军阀的长披风是如何演化来的?

回答
近代军阀的长披风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军事和实用因素交织演化的结果。要详细了解其演变过程,我们需要追溯更早的时期,并分析不同阶段的影响。

一、 披风的起源与古代军事服饰

披风(Cloak)作为一种衣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它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保暖与御寒: 在缺乏现代供暖技术的时代,披风是抵御寒冷和恶劣天气的重要装备。
遮蔽与伪装: 披风可以遮挡身体,提供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尤其是在古代战场上。
身份象征与仪态: 随着社会阶层的出现,不同材质、长度和装饰的披风也成为区分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统治者、贵族和军官往往穿着更华丽、更长的披风。
战术用途: 在古代战争中,披风有时也被用于制造烟雾(例如用湿披风遮挡弓箭手的视线),或者在特定情况下作为旗帜使用。

古代中国军事服饰中的“披风”概念:

虽然古代中国没有完全对应于西方“Cloak”概念的固定军事服饰,但类似功能和形式的衣物也存在:

衣(Yi)与袍(Pao): 这些宽大的外衣,尤其是长袍,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披风的保暖和遮蔽功能。
帷帽(Wei Mao)或斗篷: 某些时期出现的带兜帽的宽大外衣,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披风,用于防雨、防风。
旗帜与披风的结合: 在一些军乐队或仪仗队中,会有带有特定标志的长袍或类似披风的服饰,用来展示部队的身份和荣誉。

二、 西方军事披风的影响与传入中国

近代中国军阀的长披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军事服饰文化的影响。

1. 欧洲军队的军事披风传统:
中世纪骑士与士兵: 披风一直是欧洲骑士和士兵的常见服饰,用于保暖、防护和区分部队。
近代欧洲陆军: 随着军事的专业化和制度化,欧洲各国军队在18世纪至19世纪开始统一军服。在许多国家的军服体系中,长披风(或称为“外套大衣”)仍然是军官、特别是高级军官的标志性服饰。
材质: 通常采用厚实的羊毛,以提供优良的保暖性。
颜色: 常为深色系,如黑色、海军蓝、深绿色、灰色等,既实用又显庄重。
设计: 通常为及踝或膝盖以上的长度,有高领、双排扣设计,有时带有肩章、领章等装饰,以彰显军衔。
功能: 除了保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身份、荣誉和威严的象征。在阅兵、仪仗和重要场合,军官披着披风更显气势。

2. 中国近代军事的西化:
洋务运动(19世纪后期):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和组织。许多军事学堂和新式军队在装备和服饰上都模仿了西方模式。
清末新军: 在袁世凯等人的推动下,清末新军在编制、训练、装备和军服上进行了全面西化改革,大量参考了日本和欧洲的军事制度。这时,西式军服,包括带有披风式设计的军大衣,开始在中国军队中出现,尤其是在军官阶层。
辛亥革命与军阀时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国家陷入分裂,各地军阀割据。在这一时期,各路军阀为了巩固权力、展示实力和建立军队的统一形象,继续沿用和发展西式军服。军阀首脑及其高级将领们,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和威严,尤其钟爱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服饰,长披风正是其中的代表。

三、 近代军阀长披风的具体演化特征

近代军阀的长披风在继承了西方军事披风的基本功能和形式的同时,也结合了中国本土的审美和实际情况,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演化特征:

1. 身份与权力象征的强化:
军事指挥官的标志: 在战乱年代,长披风成为军阀及其高级将领的标志性服装。它与马匹、长枪、军刀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典型的军阀形象。
个人崇拜与领袖魅力: 一些军阀会选择特别华丽、厚重、甚至夸张的长披风,以凸显自己的军事权威和个人魅力,吸引追随者。例如,冯玉祥在北伐时期就常穿一种深色长袍式军服,其中就包含了类似披风的设计元素。
政治宣传: 在照片、绘画、宣传品中,军阀身着长披风的形象被广泛传播,进一步巩固了其领袖地位。

2. 实用性与风格的融合:
保暖功能依然重要: 中国北方冬季寒冷,军阀部队常在北方活动,厚实的毛呢披风在实用性上仍然有其价值。
战术适应性: 虽然长披风在激烈的战斗中可能显得累赘,但在战前指挥、巡视部队、会见宾客等场合,它能提供一种威严感和秩序感。
中国元素的加入: 虽然整体是西式风格,但一些军阀的披风可能在细节上融入中国元素,例如领子的设计、装饰品的选择等,以体现一定的本土化。

3. 多样的设计和风格:
长度差异: 不同军阀的披风长度不一,有的及踝,有的及膝,甚至有半长款。
材质和颜色: 主要以羊毛、呢料为主,颜色多为深蓝、军绿、黑色、灰色、卡其色等。一些高官可能会选择更为华贵的材质和颜色。
细节装饰: 肩章、领章、金属纽扣、流苏、绣花等装饰元素会根据军衔、部队特点和个人喜好有所不同。一些披风会设计成带有宽大翻领或高翻领,以增强气势。
与军服的搭配: 披风通常是作为西式军官制服(例如军大衣、制服外套)的补充或外层,在特殊场合穿着。

4. 军事时代的特殊产物:
军阀混战的背景: 军阀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军事力量是政治权力的主要来源。在这种环境下,军装及其附带的象征性服饰,如长披风,自然成为军阀们展示其军事实力和政治地位的重要载体。
非标准化与个人化: 与现代军队的标准化军服不同,军阀部队的军服往往存在一定的非标准化和个人化倾向。军阀们在服装上的选择,也反映了其个人的品味和对权力的理解。

总结

近代军阀的长披风,其演化路径可以概括为:

起源于人类早期对披风的实用需求(保暖、遮蔽)。
在古代军事中作为衣物和象征物存在。
受到西方近代军事服饰中军官披风(或军大衣)的强烈影响。
随着中国军事的西化改革而传入中国军队,尤其是在清末新军和民国初年的军官阶层。
在军阀时代,长披风被强化为军阀及其高级将领的身份、权力、威严和个人魅力的突出象征,并结合了实用性与本土化的设计风格。

可以说,近代军阀的长披风,既是西方军事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格局和军事权力运作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那个时代军阀文化和权力象征的一个鲜明标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玩意儿叫大氅,不是披风。

国内也不存在演化这一说。大氅在欧洲军队军官系统里面常见,历史悠久,最迟17世纪就已经成型并装备军官了。他的演变,主要是

军官经常这样披着外衣,披着皮着就去掉了袖子演化出大氅。

通常来讲,骑兵大氅装备率远高于步兵,主要是。。。反正主因不是高赞说的防风御寒,我不是说他们说的就不对,因为大氅确实有防风御寒的作用,但是,当年装备的时候主要目的不是这个,要是这个的话加一层呢子大褂多好,加大氅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军官制服被弄脏了。。。骑兵装备多是因为:1,骑兵工资高。2,骑马上马下马,奔驰过程中溅起的泥水更容易蹭脏军服。3,真的是为了耍帅。

托影视作品的福,好像我国的军阀头目人均大氅,其实不是的,那只是影视作品瞎扯淡,因为大氅这个东西,在北洋系统了,基本是见不到的。

在北洋系统中:





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正式场合中,北洋系更钟爱自己的大礼服,如不着大礼服,则着军常服。天儿实在太冷,重大场合着呢子大衣/棉大衣,从袁世凯肇始,段祺瑞、冯国璋,乃至于不属于北洋系统的张作霖,



都是这个风格。

究其原因:1,北洋军军服是肩章领花,大礼服的肩章十分夸张,无论是常服还是礼服,大氅都会遮盖住军衔,而且压盖会导致肩章变形。2,北洋系师承自德国陆军,还学过日本陆军,但是无论是德日,都极少装备大氅,以呢子大衣为主。3,北洋系基本盘所在地区,这个冬天啊,还是很寒冷的,大氅起不到啥作用,不如呢子大褂,棉大衣,属实没有必要整这玩意儿耍帅,要帅的话,大礼服一穿,那多帅。

大氅这玩意儿,可以说在近代军阀史上,就那么一个人,特别喜欢


军事物流学创始人,中国第一反革命,常凯申。因为他喜欢穿,所以带动的

小弟也跟着穿。整的就好像军阀都穿这玩意儿似的,其实常凯申虽不算开山鼻祖,但是军服外穿大氅也算他发扬光大了。

至于他为什么喜欢穿大氅?按说啊,知道的人不会说,想说的人不知道,但是偏偏,就有个既知道还能说的bug:

黄埔三杰之首,他的腿,某种意义上改变过历史进程,并且在近代史上一再出现。作为背常凯申跑路的“校长的好学生仔”(常凯申在南昌“亲自审讯”陈赓时的评语),有出入校长办公室的权利,所以他知道常凯申为啥喜欢穿大氅,因为:

常凯申很崇拜拿破仑,所以就整天学拿破仑弄个大氅穿着,就这么简单。叶剑英还吐槽过这个事儿。

user avatar

是军火采购的赠品,那时的欧美军火商为了竞争,各显神通,有的比较实诚,一门心思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火药、准星、速度,那叫一个高妙,可用户死的死伤的伤,没人递话儿。有的就聪明多了,推广费用在刀刃上,送别墅那时不交通方便,送回扣那时汇率不稳定,送军服各国不一样,那咋整?

搭送大氅…

user avatar

那个不叫披风,那叫大氅。

弄这东西可不是为了耍帅的,而是有很真实的用途的。

见过蓑衣吗,青箬笠绿蓑衣的那个蓑衣,大氅就是高配版的蓑衣。

行军难免遇见风雨,而军衣就是身上那一套,湿了可就很难办了,更别说装甲的兵士,特别是高精尖的铠甲,干着和湿着完全是两个重量。

所以就需要防风雨和雪的辅衣,而且这东西的价值不怎么值钱,可以做为消耗品。

当然,将军级的自然要高级些,在材料上好要,在外观上也好看些,所以就专门起个高档一点儿的名字。但在本质上和蓑衣是一样的。

就是说它基本可以等同于现代的军大衣加上雨衣。


所以不管中外古今,只要有在恶劣天气下行军的需求的军队,就会很快演化出极其类似的东西。

当然,军头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个人威仪,就会有意识的把这东西进行微调装饰和扩大化。这种属于文化因素差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