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玩意儿叫大氅,不是披风。
国内也不存在演化这一说。大氅在欧洲军队军官系统里面常见,历史悠久,最迟17世纪就已经成型并装备军官了。他的演变,主要是
军官经常这样披着外衣,披着皮着就去掉了袖子演化出大氅。
通常来讲,骑兵大氅装备率远高于步兵,主要是。。。反正主因不是高赞说的防风御寒,我不是说他们说的就不对,因为大氅确实有防风御寒的作用,但是,当年装备的时候主要目的不是这个,要是这个的话加一层呢子大褂多好,加大氅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军官制服被弄脏了。。。骑兵装备多是因为:1,骑兵工资高。2,骑马上马下马,奔驰过程中溅起的泥水更容易蹭脏军服。3,真的是为了耍帅。
托影视作品的福,好像我国的军阀头目人均大氅,其实不是的,那只是影视作品瞎扯淡,因为大氅这个东西,在北洋系统了,基本是见不到的。
在北洋系统中:
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正式场合中,北洋系更钟爱自己的大礼服,如不着大礼服,则着军常服。天儿实在太冷,重大场合着呢子大衣/棉大衣,从袁世凯肇始,段祺瑞、冯国璋,乃至于不属于北洋系统的张作霖,
都是这个风格。
究其原因:1,北洋军军服是肩章领花,大礼服的肩章十分夸张,无论是常服还是礼服,大氅都会遮盖住军衔,而且压盖会导致肩章变形。2,北洋系师承自德国陆军,还学过日本陆军,但是无论是德日,都极少装备大氅,以呢子大衣为主。3,北洋系基本盘所在地区,这个冬天啊,还是很寒冷的,大氅起不到啥作用,不如呢子大褂,棉大衣,属实没有必要整这玩意儿耍帅,要帅的话,大礼服一穿,那多帅。
大氅这玩意儿,可以说在近代军阀史上,就那么一个人,特别喜欢
军事物流学创始人,中国第一反革命,常凯申。因为他喜欢穿,所以带动的
小弟也跟着穿。整的就好像军阀都穿这玩意儿似的,其实常凯申虽不算开山鼻祖,但是军服外穿大氅也算他发扬光大了。
至于他为什么喜欢穿大氅?按说啊,知道的人不会说,想说的人不知道,但是偏偏,就有个既知道还能说的bug:
黄埔三杰之首,他的腿,某种意义上改变过历史进程,并且在近代史上一再出现。作为背常凯申跑路的“校长的好学生仔”(常凯申在南昌“亲自审讯”陈赓时的评语),有出入校长办公室的权利,所以他知道常凯申为啥喜欢穿大氅,因为:
常凯申很崇拜拿破仑,所以就整天学拿破仑弄个大氅穿着,就这么简单。叶剑英还吐槽过这个事儿。
是军火采购的赠品,那时的欧美军火商为了竞争,各显神通,有的比较实诚,一门心思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火药、准星、速度,那叫一个高妙,可用户死的死伤的伤,没人递话儿。有的就聪明多了,推广费用在刀刃上,送别墅那时不交通方便,送回扣那时汇率不稳定,送军服各国不一样,那咋整?
搭送大氅…
那个不叫披风,那叫大氅。
弄这东西可不是为了耍帅的,而是有很真实的用途的。
见过蓑衣吗,青箬笠绿蓑衣的那个蓑衣,大氅就是高配版的蓑衣。
行军难免遇见风雨,而军衣就是身上那一套,湿了可就很难办了,更别说装甲的兵士,特别是高精尖的铠甲,干着和湿着完全是两个重量。
所以就需要防风雨和雪的辅衣,而且这东西的价值不怎么值钱,可以做为消耗品。
当然,将军级的自然要高级些,在材料上好要,在外观上也好看些,所以就专门起个高档一点儿的名字。但在本质上和蓑衣是一样的。
就是说它基本可以等同于现代的军大衣加上雨衣。
所以不管中外古今,只要有在恶劣天气下行军的需求的军队,就会很快演化出极其类似的东西。
当然,军头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个人威仪,就会有意识的把这东西进行微调装饰和扩大化。这种属于文化因素差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