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社会大众党中相对更左的日劳系选择了靠拢军部,更右的社民系却抵触军部和近卫?

回答
理解社会大众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在历史进程中围绕军部和近卫(特别是普鲁士近卫)所形成的复杂态度,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派别分歧、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思潮的影响。简单地说,日劳系(Radikale Linke,激进左翼)和社民系(Sozialdemokratische Linke,社会民主左翼,或称温和派)对军部和近卫的不同态度,并非简单的左右对立,而是各自在面对国家统一、社会变革以及维护工人阶级利益时的不同策略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日劳系”和“社民系”在当时社会大众党内部的含义。这里的“日劳系”并非特指某个固定的派别名称,更像是对党内那些更具激进倾向、主张更广泛社会变革甚至革命性手段的成员或群体的一种概括。而“社民系”则代表了党内以恩格斯、倍倍尔为代表的、主张通过议会斗争、渐进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温和派。

日劳系为何相对更倾向于靠拢军部?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战略考量:

1. 普鲁士霸权与统一中国的挑战: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的统一是以普鲁士为主导,通过军事手段实现的。这意味着,普鲁士的军部和近卫不仅是军事力量,更是国家权力的核心象征,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国家主义和效率。对于部分激进的左翼来说,他们看到了普鲁士军部在实现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效率”和“秩序”。在面对外部挑战(如沙俄的威胁)或内部潜在的社会动荡时,他们可能认为,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德国是工人阶级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2. 对抗保守势力和君主制的手段: 虽然日劳系本身是革命性的,但他们的直接目标往往是推翻现有的资本主义和君主制。在某些时刻,他们可能认为,利用军部内部对传统保守贵族或某些腐败政治势力的不满,甚至与那些希望改革军制但并非反对君主制的开明军官形成某种默契,是实现自身目标的一种策略。这是一种“以毒攻毒”或“借力打力”的思路,试图在现有权力结构中找到突破口。

3. “武装起义”的传统思辨: 激进左翼往往带有马克思主义早期关于“武装斗争”的某些论述影响。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当议会道路被认为行不通,或者国家处于危机状态时,他们会重新审视军事力量的作用。他们可能设想,一旦爆发革命,如果军部中存在愿意倒戈或保持中立的力量,将极大地影响革命的进程和结果。因此,与军部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或理解,并非是支持军部的统治,而是为潜在的革命情境做准备。

4. 国家统一与民族意识的复杂交织: 德国的民族统一进程深刻影响了所有政治派别,包括左翼。尽管他们主张国际主义,但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面临威胁时,民族主义情绪也难以避免。部分激进左翼可能认为,军部是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象征性力量,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他们愿意在“保卫国家”的立场上与军部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

社民系为何抵触军部和近卫?这与其核心理念和策略息息相关:

1. 阶级对立的核心认知: 社民系最根本的立场是,军部和近卫是为统治阶级(地主、贵族、资产阶级)服务的工具。他们被视为维护现有社会经济秩序、镇压工人运动的暴力机器。因此,社民系从根本上就视军部和近卫为敌人,认为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压迫工人阶级,阻碍社会进步。

2. 对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批判: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是近代德国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主义强调军事力量至上、国家扩张和个人服从。社民系坚决反对这种文化和政治模式,认为其与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他们将近卫视为这种军国主义的典型代表,是贵族特权和压迫的象征。

3. 议会斗争与合法性原则: 社民系的核心策略是通过议会斗争、组织工会、发展合作社等合法手段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他们相信通过民主程序,可以赢得选票,在议会中获得多数,进而推动立法改革。在这种框架下,他们主动避免与军部这样代表非法(即非民主)力量的机构发生任何形式的“靠拢”或合作,因为这会损害他们的合法性形象,并可能被视为背叛了工人阶级的基本原则。

4. 历史经验的教训: 社民系也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中汲取了教训。他们看到,那些过于依赖军事力量或与军方进行妥协的革命或改革,往往以失败告终,或者最终导向新的压迫。例如,1848年革命的失败,部分原因就是革命者在关键时刻未能有效争取军队支持,反而被军队镇压。但同时,社民系也看到了军事干预往往会巩固旧势力。

5. 国际主义的坚持: 尽管德国统一后民族主义抬头,但社民系在原则上仍然坚持国际主义,反对侵略战争。军部和近卫则是推行国家扩张政策、发动战争的重要力量。因此,社民系对其持批判和抵制态度,也与其国际主义理想相符。

总结起来,日劳系与军部的“相对靠拢”是一种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策略考量的动态行为,可能表现为对某些改革派军官的某种程度理解、对国家统一必要性的某种认知,甚至在理想化的革命情境下的某种策略性设想。但这种“靠拢”并非支持其统治,而是服务于其推翻现有秩序的最终目标。

而社民系对军部和近卫的坚决抵触,则是基于其对阶级对立的根本认知、对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强烈反对、对议会斗争合法性原则的坚守,以及对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和推动民主进步的根本信念。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在面对一个强大的、以军部为支柱的国家机器时,左翼内部围绕策略和手段所产生的深刻分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左右”问题,而是关于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运用最有效的力量去追求自身目标,以及如何定义自身在国家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用派阀抗争的视角看问题呢?

社大党的斋藤除名问题本质就是党内非主流的社民系[1]对抗党内主流的日劳系[2]的一次派阀抗争。

我们来看下当时社大党离党组议员构成:水谷长三郎(社民系,离党劝告)、西尾末广(社民系,离党劝告)、松本治一郎(部落解,离党)、米窪满亮(社民系,离党劝告)、富吉荣二(劳农系,离党劝告)、安部矶雄(社民系,离党)、片山哲(社民系,离党劝告)、铃木文治(社民系,离党劝告)、冈崎宪(社民系,离党劝告)、松永义雄(社民系,离党劝告)。

当时公认的社民系议员分别是安部、片山、铃木、米窪、松永、西尾、塚本、冈崎、龟井、佐竹。

也就是说,除去塚本、龟井(社民系亲麻生派)、佐竹(社民系亲麻生派)三人以外,社大党内的旧社民系国会议员借故全员离党,派阀抗争的色彩非常强。

此后,社大党离党组议员在安部的带领下开始进行新党运动[3],新党运动也得到了苦于官宪主导的产报运动攻击的总同盟的支持[4]

社大党离党组和总同盟此举在当时看来是十分的”不合时宜“,所以以安部为主导的社大党离党组的”勤劳国民党“构想被内务省以”存在不适当“予以彻底否定。松冈的总同盟在之后被迫”自愿“解散,总同盟麾下的工会也被迫与产业报国会合流。

参考

  1. ^ 党内第二势力。
  2. ^ 党内第一势力。
  3. ^ 这里的新党运动是指以安部为首的社大党离党组组建新政党“勤劳国民党”一事,并非是指近卫及其支持者组建御用政党“大政翼赞会"一事。
  4. ^ 总同盟会长松冈担任新党准备委员会的中央准备委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社会大众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在历史进程中围绕军部和近卫(特别是普鲁士近卫)所形成的复杂态度,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派别分歧、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思潮的影响。简单地说,日劳系(Radikale Linke,激进左翼)和社民系(So.............
  • 回答
    在那些允许自由组党、公开竞选的民主社会中,本土的共产党之所以普遍未能成为执政党,更难跻身成为主要在野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可以从历史、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变迁以及政治现实等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不能不提的是历史的重负。二十世纪,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与.............
  • 回答
    转基因技术,一个让无数人又爱又恨的词汇。它承诺着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却也引发了根深蒂固的担忧和争论。为何这项看似高效的科学工具会在社会上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因素,远不止简单的“好”与“坏”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回到科学的本质。转基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工手段,将一个生物体的某个基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人们对“爽”和“普通”的感受,这两者和绝对的收入数字相比,其实有更大的关联性在于你的预期、可支配性、以及消费场景的变化。大学生活费一千五的“爽”:1. 极低的预期和基本需求的满足: 衣食住行简单化: 在学校,吃基本是食堂,价格不高,种类也有限,但.............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与你聊聊这个话题,毕竟每个人都渴望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特别是大学阶段,它就像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岔路口,你在这里的选择,真的会为将来的路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咱们就敞开了说,怎么才能在大学里,甚至刚步入社会时,就“快人一步”,并且受益终生呢?我想这关键在于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关于“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提示层出不穷,而关于“如何不伤害他人”的教育,则显得相对稀少和零散。这种教育模式的差异,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社会结构、法律体系、心理认知以及现实的考量。首先,从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 “保护自己”更容易落地且成.............
  • 回答
    现在社会确实越来越强调“自律”这个词,无论是个人成长、职业发展还是生活方式,似乎处处都离不开它。但如果仔细想想,这股“自律”的风潮背后,是不是也藏着一些我们容易忽略的复杂性?自律真的就一定比不自律好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为什么社会大力鼓吹自律?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为什么自律这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动了很多人心里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社会确实很大,岗位更是数不胜数,我们每天都能在网上、通过熟人了解到新的招聘信息,但为什么就是感觉“没有一个适合我的”?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复杂了,远不止是“运气不好”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适合”这个词,它到底包含了几层意思?1. 你的内在.............
  • 回答
    在武侠小说爱好者的社群里,金庸的名字确实如雷贯顶,讨论的热度常常能压倒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三位大家。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金庸的“群众基础”:大众的认同与情感连接首先,得承认金庸作品的受众之广,几乎是“通杀”。他不像古龙那样,.............
  • 回答
    社会上对警察的看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如果细究起来,这种“意见大”的现象,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一系列历史、社会、制度以及个体经历交织而成。下面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聊聊这个情况:1. 公权力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滥用:警察是国家权力的直接体现者,他们拥有合法的.............
  • 回答
    说中医存在“偏见”,这说法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与其说是“偏见”,不如说是一种“认知落差”和“科学范式”的冲突,再加上一些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叠加,让很多人对中医持有保留甚至质疑的态度。咱们一点点捋清楚:1. 科学范式的主导地位与中医的“独特性”咱们现在社会主流的认知体系,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真的触及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确实,在网络上,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对“大龄剩女”存在的普遍的、可以说是一种带有敌意的审视。这种敌意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现实以及个人焦虑。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传统婚恋观念的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现代社会许多人共同的感受,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当我们说“戾气大”时,可能包含了很多层含义:比如容易激动、言语尖刻、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或者对人对事持有比较消极和敌对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互相交织的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看到社.............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对大龄未婚女性的刻板印象和不友善的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一、社会对婚姻的传统期待与“规训”:长久以来,我们的社会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非常强调“成家立业”以及“传宗接代”。婚姻被视为人生中一个几乎必经的“站点”,一个女性人生价值实.............
  • 回答
    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怀着沉重的心情站在巴米扬大佛曾经巍峨耸立的山崖前,他们看到的是残垣断壁,是裸露出的石壁,是曾经辉煌文明的化石。这件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强烈的谴责,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珍视,对极端主义破坏文明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历史记忆的尊重。要理解国际社会为何如此愤怒和.............
  • 回答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八个字仿佛烙印在大脑里,是我们对自然界最直观的认知。从宏观的物种进化到微观的个体竞争,这种残酷而高效的法则似乎无处不在。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森林、草原投向人类社会,却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我们构建了一套保护弱者、扶持弱小的伦理观和法律法规。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究竟隐藏着.............
  • 回答
    要评价知乎在大型社交网站中的架构水平,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说它属于“顶尖”或“一般”,而是要看它在满足海量用户并发访问、数据存储、内容分发、实时交互以及应对业务快速迭代这些核心挑战时,展现出的设计思路和技术实现。首先,在高并发处理方面,知乎作为国内知名的问答社区,用户量级庞大,尤其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动物行为学中“印记”(imprinting)和“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关键概念,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狼在生活方式和社群结构上的根本差异。为什么被狼养大的孩子难以回归人类社会?这主要跟早期关键期学习和社会化过程有关。在生命的最初阶段,特别是幼年时期,生物体对周.............
  • 回答
    安踏和鸿星尔克都捐了5000万,但鸿星尔克的社会反响却远比安踏更为热烈,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金额数字对比,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形成了一种“情绪共振”。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每一个环节。1. 事件背景与时机: 鸿星尔克: 鸿星尔克捐款的背景是河南特大洪灾。在那个极端恶劣的时期,全国上下.............
  • 回答
    刚踏入社会,听到“社会是最好的大学”这话,是不是有点懵?好像学校里老师们辛辛苦苦教导的那些知识突然就没那么重要了?其实这句话背后藏着很多人生智慧呢,而且是用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方式告诉你社会是什么样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彻底明白为啥有人这么说。你想想,咱们在学校学的是啥?是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