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大学生活费一千五已经感觉很爽了,但在社会上月入上万也只是普通生活水平?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人们对“爽”和“普通”的感受,这两者和绝对的收入数字相比,其实有更大的关联性在于你的预期、可支配性、以及消费场景的变化。

大学生活费一千五的“爽”:

1. 极低的预期和基本需求的满足:
衣食住行简单化: 在学校,吃基本是食堂,价格不高,种类也有限,但能填饱肚子,而且不用自己操心。住是宿舍,房租几乎为零。出行主要是靠腿、自行车或者公交,成本极低。衣服可能以实用、舒适为主,品牌和潮流不是重点。
“够用”就是爽: 你不需要为高昂的房租、水电费、物业费发愁。剩下的钱,哪怕不多,也能满足你吃饭、交通、偶尔买本书、看场电影、和朋友出去吃个便饭、买点零食饮料的“小确幸”。这种“够用”且有结余的心理感受,就很容易让你觉得“爽”。
社交成本低: 大学里的社交活动,更多是同学间的聚餐、看电影、一起逛街。这些活动的花费相对较低,同学们之间也不会因为谁花钱多花钱少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

2. 有限的选择和被动的消费:
选择范围窄: 在学校周边的消费场所,选择本身就不多,价格也相对克制。你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动辄几百上千的商品或服务。
父母的经济支持: 很多时候,这一千五是父母给的,或者自己兼职赚的。你可能并没有直接承担养家糊口的经济压力,所以消费时更多的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是为生活基本盘负责。

3. 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自由”的感受: 即使是花钱不多,但能自由支配这笔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对物质的占有,更是对个人选择权的体现。
时间充裕,精力旺盛: 大学时期,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活压力小,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娱乐、社交、发展兴趣。即使偶尔奢侈一把,花掉一两百元,也不会对你的整体生活状态产生太大影响。

社会上月入上万的“普通”:

1. “标准”的提高和“必需”的增加:
房租/房贷: 这是最现实的压力。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一个体面地段的单间或一居室,月租可能就要三四千,甚至五六千。如果你要买房,房贷更是天文数字。这一下就吞掉了你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生活开销:
伙食: 不可能天天食堂,可能需要自己做饭,或者在外面吃,一顿饭几十元很正常。周末和朋友聚餐,人均一两百也是常态。
交通: 买了车?油费、保养、保险、停车费。没买车?高峰期打车或者地铁月票。
通讯、网络、水电煤气、物业费、取暖费: 这些都是刚需,而且不会因为你收入高就便宜。
服装: 你进入职场,需要穿着得体,开始关注品牌、质感,购买几套像样的正装或商务休闲装,单价自然就上去了。
人情往来: 结婚、生子、生日、逢年过节,人情债是躲不过的,随份子、送礼物,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2. “责任”的增加和“可支配性”的降低:
养家糊口: 如果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可能还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费,或者孩子的教育费用。
未来的规划: 你需要为养老、医疗、购车、购房、子女教育等长期目标做储蓄和投资。这会让你在消费时更加谨慎。
“月入上万”的结构: 这里的“月入上万”是一个总收入的概念,而不是你实际能自由支配的钱。扣掉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公司团建、各种补贴,实际到手可能就七八千了。

3. “体验”的升级和“享受”的常态化:
新的消费场景: 你开始接触更多的消费品类,比如定期体检、健身房年卡、旅游、看演唱会、购买电子产品、升级手机电脑、尝试更高级的餐厅、享受SPA按摩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时期可能很少会去想或体验的。
“普通”的定义变化: 在你周围的人群中,月入上万可能就是大家普遍能达到的水平。如果你花钱大手大脚,很容易就超支;如果你花钱很节俭,别人可能会觉得你“小气”或者“没追求”。“普通”在这里被重新定义,是指在同等社会群体中,能维持体面、有一定生活品质、并有一定的储蓄能力的水平。
“爽”的点不同: 大学时期,买个新耳机、和朋友吃一顿烧烤就是爽。职场时期,可能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换一套更好的公寓、买一辆心仪的车、给父母添置点好东西,或者在事业上取得突破,这些带来的“爽”是更深层次的,也需要更高的经济基础支撑。

总结来说,你从大学到社会,这种感受差异的本质在于:

“钱”的价值变了: 大学时的一千五,是相对有限的资源,但足以满足你所有“主要”需求,并且有富余,所以感觉“爽”。
“需求”和“责任”升级了: 社会上月入上万,看似很多,但因为房租、生活成本、家庭责任、未来规划等“必需”开销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体面生活”标准的提高,让你感到“捉襟见肘”,所以只能算“普通”。
“爽”的定义也在变: 大学是基础需求的满足带来的快乐,社会是更高层次体验、安全感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而后者往往需要更高的成本。

所以,月入上万在社会上只是“普通”,并不是说你这笔钱没用,而是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大城市,维持一个相对体面、有一定生活品质、同时还能兼顾未来规划的生活,确实需要更高的收入。你的大学生活费“爽”,是因为它恰好能让你在那个特定人生阶段,轻松覆盖所有你当时认为重要的需求,并且有自由支配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的吃喝用住其实是有国家补贴的。1.5k每月都不够吃,别说住行和生病了。而且,你没把上大学前父母给你置办的东西算上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啊,第一反应都是走上社会之后的各种开销增加,人情往来增加,导致万元社畜不如千元学生党。

这只是第一层,下边还有一层值得想想。

咱说你在学校里,你说同学不攀比,错了。

一所大学动辄上万人,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什么样儿的人都有,你认为的不攀比,只是你没进攀比的内个圈子。

学校这种以学习为核心价值的地方,人是可以自由根据价值倾向集结的。

课余时间,喜欢打游戏的在一块玩;喜欢打球的在一块玩;喜欢搞对象的在一块玩;喜欢小镇做题大冒险的在一块玩。

则必然有喜欢拼奢拼富的一群人在一块玩,你不是他们这一挂的人而已。

反过来,假如你是游戏圈子里的,几个死宅打着游戏,突然冒出来一位,说你们这帮穷酸用的鼠标就没超过一百块钱的,我用雷蛇的鼠赛睿的键外星人的本才能玩得好,难怪你们总坑爷。

他就会被公投,然后清理门户了。

所以在学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然流动的,凭同类价值取向集结成群的松散社会结构。

哪怕每一个群组里贫富有差距,但这一定不是群组的核心议题,会被无限淡化。

你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群体是从天南海北集中到一个校园里的一大群动物,随着时间流逝,猴子集结成猴群生活在树上,狼集结成狼群生活在草原,羚羊集结成羚羊群生活在高原,这里边会有一群多金的金蟾群组生活在他们的物欲之海里,但和其它群组交集不多。

但走上社会就不一样了。

社会是被无形的手掌控的,松散而自然集结的小议会模式被打破,转化为阶级层次分明的社会组织,即公司结构。

在公司里,猴子,狼和羚羊都被强制的集结在一个组织里,目的是给集体创收,实现社会价值。

这时候,这些动物本身的兴趣型特质都会被无形的手抹杀掉,动物们被赋予了人的特质,即竞争,合作,以及……攀比。

公司里总会划分出不同收入等级的人群来,而划分的方式就是每个人的价码,价码对应着title高下。

这时候,每个人都会自知:

我过着普通的,甚至不咋地的生活,因为同一个屋檐下,总有比你收入高的人存在,而社会价值最重要的显性体现,就是收入。

公司老板都不能例外,没有一个公司老板认为洒家这辈子也算值了!因为他对标的人群是整个行业更厉害的老板们。

一旦一个老板出现对生活自满,他公司就到了走下坡路的时候了,因为自满的人乐于享受,栖身忘忧岛,三年不上朝,家业必败。

因此,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有吃有喝有圈子,圈子核心非利益主导,一个月1000块,也不会觉得自己穷。

而一个社畜在公司里,阶级分明层层卡死,一个月10000块,也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富。

这就是自由意志集结成的团体,和社会意志集结成的团体里,人们心理的感知差异。

同理,想想在中国入世之前,城市乡村泾渭分明,流动人口少的年代,为什么幸福感比较足?

原因和这个一样。

当时的人们一辈子未必能出自己家一亩三分地,最好吃的是早点,世界的尽头在县城,就这种感觉。

而同一个地域的人,收入差异不是很大,文化背景相同,生活的主导元素不是财富,而是生活本身,大家谁都不觉得自己穷,吃饱穿暖就完。

像极了你说自己的这个同学圈子。

而人口流动加剧以后,乡下人只身进城打工,城里的带资下乡开发,被无形的经济之手把人们原有的关系打破,再重组,于是你看看,人人都觉得自己卑微的还不如一只草履虫了就……

像极了你还没接触到的社会关系。

由是观之,现在的提倡的返乡建设,是非常正确的一个事,这未必能增加收入,但能多多少少增加点幸福感。

咱再进一步发散

世界各国的区域性纷争从来没消失过,为什么?

因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类型的人,这是概率学范畴。

只要一个国家有资本驱动,有野心家,有军火贩子,则战火在星球上永远不会熄灭。

那么,咱科幻一点,假如有天,地球上的人可以根据兴趣爱好价值观自行集结成国度,甚至不叫国度了,叫部落。

爱打游戏的全球死宅在一个部落。

爱打球的全球运动达人在一个部落。

爱养猫的全球猫奴在一个部落。

战争也许都会消弭掉。因为这时候的地球,就是一个放大版的你的大学了。

把热爱打仗的战争狂魔包机空降南太平洋孤岛上,自己玩去吧他们。

天下太平。

因此,人们以心智契合度集结,是和睦的,但不具备向前发展的动力的。

人以价值取向集结,每个人都是卑微的,但能推动整个时代移动,正向移动还是负向移动,另说。

你就别太多质疑收入和幸福感的关系啦,珍惜你目前不需要用收入证明幸福感的有限时光吧亲!

这段纯真年代一去,此生再难回头啦!

user avatar

社会才是江湖,大学里连应届生都不是,因而得以躲开江湖兵器谱排名的的你,根本还没有踏入。

这种站在台下做春梦,不用下场厮杀血拼和被评价的感觉,当然爽了。

user avatar

一个985大学生,每年获得的财政资金生均拨款七万六。一个二本大学生,每年获得的财政资金生均拨款四万二。相比之下你交的那一年五六千学费,两三千住宿费,就是个零头啊。这是前几年的数字,这两年应该更高一点。

嘿,你自己挣一年交八万块学费给大学,再试试?

看不变成美国的学债地狱才怪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