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俄乌战争假消息满天飞?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
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的“信息战”策略:
俄罗斯通过操控国内媒体(如RT电视台)、网络攻击(如2014年乌克兰政变期间的网络攻击)、虚假新闻(如“乌克兰军队在顿巴斯大规模屠杀平民”)等手段,试图削弱乌克兰的国际支持,同时塑造“俄罗斯保卫主权”的叙事。
案例: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媒体多次发布“乌克兰军队正在攻击俄罗斯边境”的假消息,以制造紧张氛围,甚至试图引发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同情。

西方的“信息战”策略: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支持乌克兰媒体、资助独立记者、发布“人道主义危机”报道,试图将乌克兰塑造为“受害者”,同时抹黑俄罗斯的战争合法性。
案例:美国媒体频繁报道“乌克兰平民在战区遭炮击”,但部分报道被指夸大伤亡规模,甚至存在“战地记者”被雇佣的争议。



2. 媒体偏见与立场导向
不同国家和媒体的意识形态立场导致信息呈现的偏差:
西方媒体的“同情叙事”:
美国和欧洲主流媒体(如BBC、CNN)倾向于报道乌克兰的“苦难”,强调战争对平民的伤害,以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但部分报道可能被指“过度渲染”或“选择性报道”。
问题:这种叙事可能被批评为“将乌克兰塑造成受害者”,忽视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和领土主权诉求。

俄罗斯媒体的“民族主义叙事”:
俄罗斯媒体(如RT)强调“俄罗斯保护顿巴斯”“乌克兰是分裂势力”等主张,试图将战争归因于“外部干涉”,并强化“俄罗斯捍卫国家利益”的立场。
问题:这种叙事可能被西方视为“虚假信息”,甚至被指“制造虚假战争”。

国际舆论的“碎片化”:
不同国家的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全面认知存在偏差。



3. 社交媒体的算法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设计加剧了假消息的传播:
流量优先于真相:
社交媒体(如Twitter、Facebook)的推荐机制倾向于推送引发情绪反应的内容(如愤怒、同情)。虚假信息(如“乌克兰军队正在大规模屠杀平民”)可能被算法优先推荐,导致其传播范围更广。
案例:2ity2022年,一些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乌克兰士兵在战区拍摄视频”的假消息被广泛转发,甚至被部分国家政府引用。

假消息的“病毒式”传播:
假消息通过“信息茧房”(用户只接触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和“群体极化”(群体内部观点趋同)进一步扩散。例如,俄罗斯支持者可能更倾向于相信“乌克兰是分裂势力”的信息,而西方支持者则更关注“乌克兰遭受侵略”的报道。



4. 技术手段的滥用:深度伪造与网络攻击
技术的发展为假消息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工具:
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
通过AI生成虚假视频或音频,伪造战争场景或领导人言论,进一步混淆视听。例如,2022年有报道称,俄罗斯可能利用AI技术伪造“乌克兰军队攻击俄罗斯边境”的视频。
影响:这种技术可能被用于制造“战争爆发”的假象,甚至引发国际社会的误判。

网络攻击与信息破坏:
俄罗斯被指通过黑客攻击破坏乌克兰的通信系统、政府网站和媒体平台,导致信息传播混乱。例如,2022年乌克兰的电力系统曾因网络攻击而短暂停电,部分媒体因此无法正常运作。



5. 国际政治的“信息战”利益驱动
美国的“战略宣传”:
美国通过支持乌克兰的媒体(如BBC、半岛电视台)和资助独立记者,试图将乌克兰塑造成“反侵略的正义一方”,同时削弱俄罗斯的国际形象。
问题:这种策略可能被批评为“利用战争制造舆论战”,甚至被指“通过媒体操控国际舆论”。

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宣传”:
俄罗斯通过国内媒体和网络平台强化“战争正义性”的叙事,试图将战争与“保护民族利益”挂钩,从而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



6. 信息战的“双重目标”:军事与心理战
军事目标:
假消息可能被用于干扰敌方军事行动。例如,俄罗斯可能散布“乌克兰军队正在集结”或“乌克兰军队在战区大量伤亡”的假消息,以误导乌克兰的军事部署。

心理战目标:
假消息可能通过制造“战争恐慌”或“平民苦难”来削弱敌方民众的抵抗意志。例如,俄罗斯媒体可能声称“乌克兰军队正在大规模屠杀平民”,以引发国际社会的道德谴责。



7. 国际社会的“信息战”参与
非国家行为体的干预:
一些国家或组织可能通过资助媒体、发布假消息等方式参与信息战。例如,美国可能通过“民主基金会”资助乌克兰媒体,而俄罗斯可能通过“俄罗斯国际传播基金会”(RIF)支持国内媒体。

国际组织的立场分化:
联合国、欧盟、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机构在信息传播上存在立场差异,导致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存在矛盾。



8. 假消息的“信息污染”与后果
公众认知的扭曲:
假消息可能导致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全面认知出现偏差,例如将乌克兰的“人道主义危机”与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混淆。

国际外交的混乱:
假消息可能被用于外交博弈,例如某些国家可能引用“乌克兰军队在战区大规模屠杀平民”的假消息,作为对俄罗斯的指责。

战争升级的催化剂:
假消息可能被误认为真实信息,导致误判甚至冲突升级。例如,某些国家可能因误信“乌克兰军队正在大规模攻击俄罗斯边境”而采取军事行动。



总结:假消息的根源
俄乌战争中的假消息传播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大国博弈: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信息领域的竞争。
2. 媒体偏见:不同国家的媒体基于意识形态选择性报道。
3. 算法放大:社交媒体的推荐机制加剧了假消息的传播。
4. 技术滥用:深度伪造、网络攻击等技术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
5. 国际政治利益:信息战成为国家间战略竞争的一部分。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泛滥,进一步加剧了战争的复杂性与国际社会的混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说一。

此次俄罗斯侵乌战争,是有史以来,墙内外对国际事件的信息分歧最大的一次,没有之一。

既不是观点不同,也不是对同一事实的分析角度、立场分歧,甚至不是一头大象你看鼻子我看腿的不同。

而是彻底的在认知两件事情。

对于战争的缘起、背景,谁发动了战争,战争的责任方,战争是如何进行的,战争的现状,有没有人道主义危机,谁在造成人道主义危机,以及世界各国对战争的态度——对任何一点的分歧,差异到了非黑即白的程度。

以前,无论是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甚至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对基本事实及战争性质的看法没有重大差异——阿富汗战争是得到中国认可的联合国授权,伊拉克战争非法,克里米亚问题不合法但背景复杂。

但这一次,甚至在 “正在炮击乌克兰城市居民区的,是俄军还是乌军自己” 这个问题上,墙内外都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答案。

墙内主流舆论对战争的描述是:

  • 乌克兰在北约挑动下(同时又被北约抛弃了)发动对俄罗斯的军事威胁和压迫,同时在乌东地区对俄语民众进行大规模纳粹活动。
  • 在被乌克兰和北约压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俄罗斯不得不发起极其克制、快速和强有力的军事行动,不为占领乌克兰,只为清除纳粹、要求乌克兰不再以加入北约的方式军事威胁俄罗斯。
  • 这一军事行动得到了乌克兰人民的欢迎。然而西方不仅不要求乌克兰与俄罗斯谈判,竟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军火,进一步鼓励乌克兰与俄罗斯作战。
  • 俄军打击高效有力,大量消灭乌军设施,同时没有侵犯平民。而乌军则绑架民众,以平民为肉盾,甚至在开战后大肆对乌克兰民众和城市居民区开火。俄军文明之师既要消灭纳粹,还要在乌军对平民的袭击下保护民众,因此造成了一些牺牲。
  • 西方对俄制裁是在进一步压迫俄罗斯,西方连俄罗斯的树和猫都制裁。西方制裁俄罗斯反而损害自身利益。欧洲离开俄罗斯能源活不了。

而墙外对战争的描述则是:

  • 战争由俄罗斯发起,是一场侵略战争(141个国家赞成,弃权国家发言也多认可这是战争,但对谴责内容留有异议)
  • 普京在发动战争时明确表达了出于反布尔什维克、民族主义、领土要求和恢复沙皇俄国荣光的意图(普京讲话及此前谈话和文章)
  • 对于俄罗斯宣称战争是因北约东扩而起,国际舆论存在不同看法,有认为纯属借口,有认为确有一定道理,但基本观点认为不构成战争理由(包括弃权票国家如越南)
  • 乌克兰不存在普遍纳粹行为,亚速营不是纳粹组织、但与纳粹化活动有关(无争议),许多舆论认为乌克兰民粹主义的纳粹化与俄罗斯的纳粹化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俄罗斯2014年侵占克里米亚和乌东分裂刺激了乌克兰的纳粹化。
  • 2014年至今,乌东地区不存在大规模屠杀和种族清洗,联合国认证冲突双方的军人和平民一共有1.3万人死亡
  • 乌克兰民众没有欢迎俄军,而是团结在泽连斯基政府领导下,乌克兰包括俄语区没有出现支持俄军的地方官员,泽连斯基以下各级官员均坚守岗位(参考中国驻乌大使“乌克兰人民很团结,团结就是力量”的谈话)
  • 俄军军事行动不顺利,损失惨重,各路战线没有获得显著成果(参考开源网站汇总及国际媒体报道)
  • 多国援助乌克兰武器,是基于“抵抗侵略战争”的定性,不存在“火上浇油”,同时也是在乌克兰人民都团结和支持的乌克兰政府反复要求下做出的 (全世界有能力军援乌克兰的国家,除了巴西、南非、朝鲜等,大部分都援了)
  • 西方既对乌克兰提供军火武器,同时也大量援助人道主义物资及生活用品(参考英国前首相卡梅伦驾卡车从英国到波乌边境运送人道主义物资)
  • 乌军确实把大量武器部署在城市中(无争议),有舆论认为这是由于俄军进攻城市造成的,也有舆论认为乌军应该尽量少进行这种部署,很少有舆论认为,在俄军进攻城市中心的情况下,乌军不应该在城市中部署军队(无争议)
  • 大量城市平民无法撤出,有舆论认为俄乌应该进一步谈判以便平民撤出,更多舆论认为没有道理因为俄军想进攻城市,平民就应该撤出。撤出平民本身就是在造成难民,“俄军要进攻城市所以乌克兰应该撤出平民” 的说法,本身就是俄军在拿对方平民作为人质。
  • 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并不是 “预谋已久的遏制俄罗斯计划的一部分”,而是因俄罗斯侵略乌克兰而起。如果俄罗斯停止入侵,至少大部分制裁会取消。
  • 俄罗斯经济和国家正在遭受制裁的打击。欧洲尽管也有损失,但显然主要的打击还是落在俄罗斯身上。德国和整个欧盟正在快速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尽管完全脱钩还需要时间。世界范围内能源并不短缺。俄欧能源脱钩很可能对俄罗斯打击更大,因为能源出口对俄罗斯来说意味着everything。中国不可能填补俄欧能源脱钩后的俄罗斯经济收入。
  • 西方及世界组织并没有制裁俄罗斯的树和猫,而是制裁俄罗斯的人,让他们不能参加以树和猫为主题的国际活动。其他制裁更多是因为大部分国家的人员不愿意与俄罗斯代表共同参加活动。

等等等等。

无意进一步分析这种信息差,毕竟我在墙内能说多少,以及所说会遭遇怎样的管制和反馈,本身就构成了信息差的一部分。

但我最后想说的是:

俄罗斯正在为我们活生生的上演,疯狂的大内宣、大外宣会对一个国家造成怎样的后果。当宣传不再只是口水和想象,而是进一步演化成决策和行为,那么必然的方向就是与现实相撞。俄罗斯对北约,对乌克兰,对自己,是精算还是想象,是决策层统揽全局的高瞻远瞩,还是决策层被糊弄信以为真的皇帝新衣,一切都将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一切后果也将由俄罗斯人民共同承担。

信息差可能永远无法消除,唯一能接受再教育的,就是面对事实真相。再巧舌如簧的辩论,再精美绝伦的宣教,再铺天盖地的认同,再山呼海誓的支持,都只会成为被现实碾压的可笑背景。

早有伟人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user avatar

因为你太把俄乌战争当回事了,总想给自己屁股找个座位。

学大旗党把这个当做是美国打压欧盟做的局。

或者学吃瓜群众看个热闹。

或者学军迷分析俄军拉跨的原因。

这些假消息就不会影响自己的吗YY了。

user avatar

本来不打算回答的,新华社造谣算是苦了那些转载的媒体了。我还是在别的回答里面随便抖了下机灵,没想到大晚上被人说不看原文就来造谣,好家伙肺泡一下就膨胀起来了。原答主火眼金睛找到的反向翻译 @大魔王的快乐 ,我完全是炒冷饭。

回答里面给了两个链接,一个是新华社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

一个是原新闻网站的内容

新华社内容:

另外高达89%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在俄方不撤军的情况下与俄方签订临时停火协议。

原网站内容:

At the same time, signing a temporary truce with Russia without withdrawing its troops from Ukraine is viewed as unacceptable by Ukrainians (89%).

善意翻译么我懂的,主要为了表现乌克兰人民希望和平不在意俄罗斯占领军。本来也没多大事,结果新华社的责任编辑发布前不仔细审核,造完谣被发现了连夜修改文章了,现在公众号改成了“不可接受了”。好家伙,我本来只是随口调侃,这下我成造谣的了,不对啊,那么多转载的可怎么办?

还好那些媒体的编辑估计下班了没能赶上这波连夜修改,导致简中互联网上还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希望新华社不要光顾着自己转进如风,请立即通知那些转载的媒体,停止造谣行为,被志愿军追上了朝英军打照明弹是吧?大晚上的看着手机屏幕里的:权威|深度|睿见,可以说是很写实了,权威指发布以后大量媒体转载,深度指责任编辑发布前看的很深把造谣内容放在最后面不容易发现,睿见指被人发现后连夜快速修改自己片叶不沾身。这一定是美帝的认知战。

所以说自媒体危险呢,抵制维他奶的成境外势力了,抵制NBA的成干扰整场节目播出了,现在转载新华社内容了没想到这么权威的媒体都会修改文章导致自己造谣。

央广军事官微,请立刻停止造谣行为,您的同事新华社已经转进如风了,请立即修改。

我会关注央广军事官微的编辑上班时间。


2022/03/21 23:30更新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官方帐号、闽南网、搜狐新华社官方、腾讯网、人民网人民科技官方帐号、广州日报、中国日报中文网封面新闻还未修改。

北京日报已经率先完成跟进,修改了原文内容。


2022/03/22 01:06更新

翻来覆去睡不着,看着那一直没改动的搜狐新闻,心中不免产生一丝疑问,搜狐新闻不会发了之后不能改吧?还是说新华社搜狐官方账号和微信公众号运营不联系?救一下啊,打个电话起来加班啊,停电了没网是吧。

其实想想挺尴尬的,原本一篇一大早发布的新闻稿,引用两国国防部的内容尽量客观。结尾引用一下乌克兰的民调数据,主要是想表达乌克兰人民想尽快和谈,纳粹政府穷凶极恶还想打,结果造谣被发现及时修改,变成了表现乌克兰人民团结一致不向侵略者低头了,建议直接删掉这一段,只保留双方国防部战报就可以了。


2022/03/22 11:51 更新

这其实本来就是一篇不应该存在的回答,我纯纯的乐子人睡前被人正义执行了,随口调侃成了恶意污蔑权威媒体造谣了,我可不想被带上手铐脸上打码,反正都是寻衅滋事干脆鱼死网破算了,这才让我爬下床连夜写完,如果说给权威媒体带来了任何不好影响, @凡卡负全责。

至于这次翻译问题是何原因,我不得而知。只知道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发布了51篇最新消息,其中引用乌克兰社会调查机构“评级”的次数为1次,从2月24日至3月19日原文发布前从不引用该网站内容,而被引用的文章原文多达12段,引用的为第9、10段,引用的原文是英文不存在多次转译。错误翻译为直接反向错译,且错译后的内容与原文开头:77%受访的乌克兰人觉得乌克兰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进、93%受访的乌克兰人觉得最终能赢得战争收复全部国土,严重不符。

77% of the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things in Ukraine are mov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93% of the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Ukraine will be able to repel Russia's attack. Confidence in victory prevails in all the regions of the country

专门去从未引用过的网站上摘抄特定信息,且特定信息不需要转译,结果犯了初中水平的失误给出了完全相反含义的翻译。原文至今只有37908浏览量,且于3月20日发布,有整整一天时间校对真实性,所有审核机制失效的情况下导致了这个结果。具体的记者、编辑、审核、监制、发布谁是内鬼请官方内部自行狼人杀,是哪个临时工不小心请注意自罚三杯。

另外权威媒体会不会发布不实信息,我不做评论,请大家自行找乐子。

看来古早的操作要继续施工了,那些个断章取义选择报道的媒体现在看来客观的可怕。


2022/03/24 16:29更新

文章已于2022-03-23修改

央广军事终于完成修正了,编辑部在2天内完成了修改,可喜可贺,也不枉我21日当天晚上就向网信办实名举报了。希望各位编辑和审核理解一下,主要是有忠诚的信徒说只要你们偷偷改了就算我造谣了,我只好出此下次固定证据。可惜搜狐新华社官方的内容还没变,不知道影响要持续多久了,只能说有些罕见平台实锤了,不见公关费不给改。

新华社有一个记者叫胡懋德。他发了一篇文章,说美军一年之内在上海犯了三千八百项兽行。起因是此前有一篇报道,说某月驻上海美军犯了多少项暴行,他把这个数字乘上十二,又将“暴行”上升为“兽行”。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是一家自由主义色彩浓厚的英文周报,对中共态度友好,连它都公开叫板,说请新华社把三千八百项兽行的清单列出来,我们全文发表。有一天我正在廖承志的窑洞,毛主席给他打来电话,我都听得到话筒中传出来的湖南腔:“你们是中央社吗?你们是《中央日报》吗?你们怎么造谣了?新华社不造谣,中央社才造谣。”
本文摘自:《百年潮》2015年1期,作者:李敦白,原题为:《回忆与周总理有关的几件往事》
user avatar

简简单单贴一点我对于俄乌战争的信息来源,我觉得经过两边fakenews的充分对冲能保持大脑清新。国内媒体基本是翻译俄媒的消息,非常没营养。另外认识战这个词好像也是翻译机器从国外翻译回来的,最早用来攻击俄媒,让人绷不住。

spriter,说英文的地球镜头A,翻译机器的最爱。

mlchel goya,法国陆军上校,会发锐评。

ISW,美国战争研究机构,会发战报和锐评。

老x登,会打嘴炮

llla ponomarenko,乌克兰记者,人在基辅,曾经在马里乌波尔居住。

一串俄语,俄罗斯战地记者

necro mancer,应该是乌克兰人,高强度发各种俄军人员损失和小道视频并且喜欢嘴臭。

Reuters,路透社

Michael kofman,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会发战局锐评

christo grozev,独立调查网站bellingcat创始人,时不时发点锐评。

乌克兰国防部

俄罗斯国防部(谁说俄罗斯媒体全被封了?)

otso olllkainen,英国皇家海军退役潜水员/医疗兵,会寻找视频/图片的发生地

中国驻联合国使团/联合国

Rob Lee,前马润。高强度播报战况视频/图片

一串英文,一个比较开明的美国佬。天天怒斥新辣脆但是反对战争。

CAT-UXO,未爆物识别/处理组织,识别各种弹药。

war nior,高强度播报俄乌战场上的各种武器装备

dmirti,提供各种一线视频英文翻译

Nick water,前陆军,bellingcat调查员。偶尔发锐评。

马克龙,法国总统。主要去看评论区。

Ukraine weapons tracker,高强度播报双方武器装备。

HE-Exper,前法军工兵,爆炸物处理人员。主要识别各种弹药型号。

除了这些,也会在微博上看看RT和各种博主。另外NEXTA、乌克兰官方媒体、亚速营账号这些虽然没有关注,也经常能看到。

user avatar

我之前说,简中互联网里,几乎很难筛选有效信息

这话不是说外网就没有假消息了,而是说至少你想去搜索,会找到真实有效的信息。

而简中互联网不一样,因为主流允许出现什么观点,什么立场,那么有关这个观点和立场的消息会不断喷涌,而破坏这个观点和立场的消息就基本上不能出现。

实际上,如果有了解内容安全工作或者正从事内容运营工作的朋友,一定会认同知乎已经是目前简中互联网所有公开内容平台里,话题尺度相对开放的了。这也是最近很多人觉得知乎怎么那么“反动”的原因。其实不是知乎平台的内容生态太“反动”,而是其他内容平台尺度太紧,很难出现多元的观点,以至于出现一个有悖你常规认知的观点或者消息的时候,你会觉得太“反动”。

当然,我提了以上这些想法以后,很快就被扣上了1450,4V的帽子。

user avatar

只要还得假信息满天飞一天,俄罗斯就还是在掌控局势。

乌克兰指挥系统近于崩溃,不可能有完整情况传出。

国外情报机构或许能获取一些信息,但是并不可能拿到全部信息,也不会全部公布出来。

俄罗斯死不开口,反正好的赖的一概不认。

所以才有了假消息满天飞。

user avatar

因为俄乌战争关注度高,你发现了假消息满天飞。

俄乌战争之前呢?

西方媒体照样天天胡说八道,国内媒体是不是也给普京加各种光环?

推特上英美媒体一致说俄罗斯的媒体是政治宣传工具(propoganda machine),我随便回复了一句你们这是一个政宣工具点名另一个(one propoganda machine calling out another),居然获得几十个点赞。

舆论战打了十几年,世界两极化,假消息满天飞才是正常现象吧?

想了解真相,先要屏蔽低质量的自媒体,从各方报道中找事实(而不是解读),关注一些能做理性分析的优质自媒体,但是也不能全信。最后,问问身处时间当中的人,比如问问现在人在俄罗斯的华人,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做到以上几点,要有能力区分低质量自媒体和优质自媒体,刷掉了至少90%的人;剩下10%也未必每次都能分清。最简单的标识是优质自媒体不站队(除非涉及中国自身),你不会看到明显支持某一方的言论,而是基于事实分析。

所以我每次看到言之凿凿的预言俄乌战争走向的人,不管是挺俄还是挺乌,都默默的说一句shabby啊大shabby。

user avatar

这叫战争迷雾

user avatar

何止俄乌战争!

user avatar






















除了本次俄乌之间的认知战外,国内小编如此长期谄媚普京以致于发展到现在公然篡改新闻养出了这么多的无脑普京粉也就不足为奇了。










光看这些霸气、帅气的新闻标题,我还以为看到了弯弯媒体呢。

user avatar

当年二战的时候,日本大本营天天发捷报,以至于很多日本人在天皇玉音放送后直接精神崩溃——我们都连着赢好几年赢麻了,怎么突然就投降?

无独有偶,解放战争时期,国军也是捷报频传,林彪刘伯承粟裕在报纸上不知被击毙了多少次。

谣言、假消息满天飞,本来就是战争时期的常态,不足为奇。唯一的区别在于,俄乌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场全程直播的战争。全民直播的大环境下,任何一个假消息都有可能被光速辟谣打脸,以至于传统经验反而变成了笑话。

就拿很多人整天鞭尸的“1小时22分速通”来说,如果这个招数放在20年前,很可能直接引起基辅的大恐慌。因为后方不知道前线的真实状况,一看到俄军多面出击,空降兵直奔基辅机场,很容易就以为局面已经崩盘了,没救了,只能投降了。

结果呢?实际上机场就来了一些轻装空降兵,前线的战线一点没动,主力全在,这些信息传达回来,速通谣言不攻自破,反而成了笑话。

以前大本营编战果,都是空口白牙,上边敢编,下边就敢信。现在全球大直播,击毙一个将军,直接把遗照和军官证发给全世界人看。

假消息不好使,而真消息更麻烦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战争期间假消息突然变多?


  因为社交媒体,俄乌战争正在变得前所未有地具体:刷屏的文字消息、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影像和战争直播,让「遥远的哭声」赤裸裸地萦绕在屏幕前的人耳边。

  截至今天,微博上#关注俄乌局势最新进展#、#俄乌局势#和#俄乌最新进展#分别有 68 亿、15 亿、13 亿的阅读量。

  微博热搜、微信朋友圈、新闻push、短视频平台、ins上的图片……在各种纷杂的消息中,也有不少假消息「浑水摸鱼」,被制造、渲染、大肆传播。第一轮真相大白之后还有第二轮真相、第三轮真相……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责任教授陈力丹认为,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

  而战争期间,这种现象似乎变得更加明显。我们通过社交网络,多方位地看见关于战争的信息,但假消息也突然变多,追究真相变得更难。

  什么样的信息,更有可能是假的?

  简单粗暴式消息

  带有色情、暴力、赌博、毒品、死亡等相关字眼,标题往往吸人眼球,但内文简略,前因后果一笔带过。

  比如:《乌克兰蛇岛军人拒降后集体阵亡》《全世界最大的色情网站宣布制裁俄罗斯》

  人设崩塌式消息

  人设和立场相反,越冲突,越刺激。立场要明确,态度要坚决,通常情况下,会带「坚决」「绝不」「禁止」等强烈肯定或否定性字眼。

  比如:

  2月26日,中文社交平台上出现一张截图,截图显示,俄罗斯官方电视台「今日俄罗斯」的女主播艾比·玛汀在播报节目时突然发声,指责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行为,并称「我在这里工作,不代表我不具备编辑独立性。俄罗斯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我不会坐在这儿,为军事侵略行为道歉或辩护。」

  然而,经过核查,这张图是「旧图新用」——这是一则发生于2014年的旧闻,背景是克里米亚危机,与最近的俄乌冲突没有直接关联。

  ↑ Youtube上显示,该视频的时间为2014年

  破釜沉舟式消息

  夸张、渲染、或者直接无中生,明显是非理性发言,但因为具备强烈的攻击性,有「大不了鱼死网破」之感,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震动。

  比如:

  2月底,一则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演讲的视频许多在微信群中流传,时长共1分15秒。字幕显示,普京发言为如果北约在黑海挑衅,将「使用核武器回击」。

  但澎湃明查的核实显示,这一视频片段截取自普京于当地时间 2 月 24 日凌晨发表的演讲。结合塔斯社放出的讲话全文可知,网传片段为普京呼吁乌克兰军人放下武器投降,并保证释放投降士兵,字幕翻译同讲话内容毫无关联。

  悲伤逆流成河式消息

  利用「惨」博取人们的同情,从而引起广泛的悲伤。女人、孩子、老人常常为主体。

  比如:

  在推特上,有一张儿童头破血流的图片,被称为「俄乌战争中最令人心碎的图片之一」。

  事实上,这张图片是一家名为 Barkod Ic Mimarlik 的广告公司的作品。原图素材来自一位名叫穆罕默德·巴德拉的摄影师,原作品摄于 2018 年 1 月 3 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一家医院。

  为什么战争期间,假消息会突然变多

  原因可以总结成 5 点。

  一方面,假消息特别多是因为信息战是现代战争的一部分。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为了各自利益都在努力抢夺「控制叙事」的主动权,就像美国乔治城大学国际研究与传播学教授胡安·曼弗雷迪所说:「宣传也是一种战略资产,就像外交和威慑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真相成了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鼓励人们上传更容易得到他人反馈的内容,因为更高的参与度意味着平台有机会卖出更多广告。在微博上最容易被广泛传播的是含有、或容易引起愤怒、憎恨情感的信息。 战争期间最容易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靶子,有一个值得愤怒的「坏人」、「坏国家」、「坏政府」。

  第三,道德和情绪色彩强烈的信息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传播——pew的一项调查显示,一条推文中每增加一个道德性或情绪性的词语,它被转发的概率就会提升20%。

  第四,惩罚作恶者的行为有助于显示自己的正义。点赞、转发等反馈会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成就感。 表明「我懂乌克兰」、「我反战」、「还反傻逼」。

  第五,社交媒体约束力低。 在网上发布假消息、表达义愤不会带来什么风险,成本极低。尤其是发布诋毁外国国家、以此表达「正义的愤怒」的消息。

  于是,各种带着偏见的、情绪的、先入为主的、断章取义的消息泛滥。

  人们需要马上知道消息,真相太慢了

  可以说,这次俄乌战争是在全球的围观之下进行的。

  除了官方媒体,参与新闻报道和信息制造的还有各种自媒体、微博大V、B站UP主、乌克兰留学生、乌克兰华裔……

  在现场的,开个手机就能现场直播,拍一下画面、说两句感受;不在场的,也很容易就可以一键转发、二次加工、三次整合。

  这一方面丰富了信息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使新闻生产变得低门槛。

  于是,「在一个没有编辑把关、充满倾向性报道的新闻界,谁的嗓门大,谁的声音甜美,谁就可以获胜,首先被牺牲的是真相。」

  而低门槛、无审核的信息生产,带来了以流量和利益为主导的注意力经济。

  在微博上,一条已经被证明是假消息的话题#乌克兰蛇岛军人集体阵亡#就有超过4.8亿的阅读量和2.7万的讨论量。

  然而,在后续俄罗斯红星电视台曝光的一段频中,一群乌克兰士兵站在一个房间中接受采访,有士兵表示,他是自愿放下武器投降的。2月27 日英国《卫报》再次报道,乌克兰国家边防局表示,此前据称集体阵亡的蛇岛士兵可能还活着。

  另一项来自营销分析公司Jumpshot 2016 年 9 到11 月的网站流量数据显示,假新闻网站从Facebook 平均获得了超过 70% 的流量,而纽约时报等媒体从 Facebook 仅能获得 30% 的流量;对于虚假新闻写手来说,每一千次浏览量能带来 13 到 14 美元的广告收益。

  据报道,在美国,就有城镇出现了「假新闻点击业」,在美国大选期间发布各种虚假信息,靠炮制新闻获取收益。

  比起真相,人们更需要情绪

  在真假交杂的互联网中,为什么假消息总被大肆传播?

  一项研究表明,在当前人们获取信息量远大于大脑可分析信息量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学会了一种过滤无用信息的能力,只有那些更加令人出乎意料的信息——往往是虚假信息,才更有可能被过滤到更高级的思维加工处理阶段,这些虚假消息的令人产生大量的情绪冲突,以产生奖赏效应以及愉悦感的多巴胺,从而快速地吸引他们的注意。

  在19世纪的德国,人们发明出「刻奇」(Kitsch)这个词来形容一种心理现象,含义如下:

  正如前文总结过,假消息往往是非理性,却具有更强的情绪性、煽动性,很容易唤起人们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情感。

  此外,战争带来的令人痛苦的坏消息往往远多于令人快乐的好消息,而「Kitsch」也更多产生于悲苦的对象——原本悲苦的心情,更需要别人的悲苦来养活,侧身于别人的悲苦当中,比分享别人的幸福,痛感要来得强烈。

  当你看到在战争中头破血流的儿童、被迫分别的情侣、无家可归的老人……很容易沉浸在自我感伤里,然后点赞、评论、转发。

  像毒品一般,你大脑中「与其他人类连结在一起」的感觉不断复制、膨胀,产生高于正常水平的快感。最后,参与其中的人都自发或被迫地陷入了一种共同的、无意识的伤感或崇高。

  而如果你身处其中,却没有和大家一起在洪流里为之感伤,别人就要怀疑你生而为人的情感:「是不是冷漠」「怎么会有人看到还无动于衷」「不转不是中国人」……

  另外,数据显示,人们更愿意接受与他们已有的想法相近的信息,来证明自己认识的合理性。他们也更愿意分享这样的信息,来与其他人产生共鸣,增加成就感。

  普通人应该相信什么

  一个事实是,无论是对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人们的信任度正在下跌。

  哈佛大学美国政治研究中心与哈里斯民调公司在 2017 年共同进行的民调显示,高达 65% 的美国选民认为美国主流媒体上「有很多假新闻」。爱德曼 2020 年的信任度调查显示,美国政府的信任度仅为39%,澳大利亚(44%)、日本(43%)、英国(36%)、法国(35%)也都同处「不信任」之列。

  一种新闻观指出,在社交媒体时代,原有的新闻核心理念——客观性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核实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美国媒体评论员Anne Applebaum指出,主流媒体发表的新闻都是经过事前事实核查的,不信任主流媒体的公众依然不会信任主流媒体生产的事实核查新闻。「事实核查新闻只适用于希望他们有效的人,而这个人群可能会缩小。」

  那么,在社交媒体普遍不受信任的当下,作为普通人到底应该如何分别新闻真相?

  如何理解真相?

  1.真相是带有偏见的。任何一条新闻、消息或者是我们的亲眼所见,都无可避免地是有选择、有故事、有语调的,因此天然就带有主观偏见。所以问题并不在于这些新闻消息是有偏见的,而在于,我们应该努力要求记者或新闻提供者,把信源可能存在的任何偏见都告诉我们,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存在偏见信息。

  2.「真相」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开始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随后哥白尼提日心说,在不同的时代,人们都认为这就是「宇宙的真相」。直到现在,没有科学家能准确说出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只能小心翼翼地说出最符合观察结果的理论。

  如何辨别真相?

  在《真相》一书中,科瓦奇与罗森斯蒂尔提出了判断新闻真相的六步原则,我们结合中文互联网的现状总结如下。

  3.留意文章/图片/视频的完整性。互联网上,造成虚假消息之一的常见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比如看图说话、截图截一半、恶意剪辑……

  4.评估信息来源,是一手信源,还是二次传播、二次创作。

  5.评估信息发布方,是否可能有立场倾向、娱乐倾向或者商业目的。

  6.分清楚什么是观点(他很高),什么是事实(他身高一米九)。

  7.不用泯灭情感,但要警惕情绪。知乎@动机在杭州提出一种判断方法:「表达情感的时候,一直有一双眼睛,小心翼翼地透过指缝瞄别人,以确定自己的情感是否正常,应该扩大还是缩小它。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情感不再只是自然流露,它成为了一参与社会、扩大传播、价值变现的工具。当情感的合法性来自外界,情感表达就变成了一个工具,一种矫揉造作的表演,一种讨好和谄媚。」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

这场俄乌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假消息最少,信息和情报最透明的一场战争。 无论俄乌双方,造假能力都仅仅限制在一些虐囚之类人道主义细枝末节。而对战场态势、战争进程、前线战况,交战双方在现代自媒体监视下缺乏大规模造假的手段。这一点是自古以来前历次战争前所未有的。

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战场信息不再是塔斯社之类新闻媒体发出的,而是一线的当事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这一点就让情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度。 只要你稍有战争常识,就能轻松的分辨出情报的真假,比如一个乌克兰老农,在一个犄角旮旯的村舍前开着拖拉机拉走一辆道尔防空飞弹车,这样的镜头就比俄罗斯官方发言人云里雾里胡说半天能够提炼出更多可靠的信息。

卫星照片、现场当事人的自拍、抖音战斗直播、无人机第一人称视频、监控录像。这些情报比cnn bbc 塔斯社等等传统媒体选择性报道真实可靠一万倍,前提是只要你愿意去分析,或者找到可靠的情报分析源(因特网上各行各业牛人非常多,任何的信息一旦进入因特网立即就会被解析透明),甚至于可能一些网民获得的情报会比久居深宫的普沙皇陛下从他的总参谋部获得的情报更加及时和可靠。

如果过去这一个多月,你一直在知乎上跟进这场战争的话,你就会看到非常多的人在二月末就已经预见到了目前四月初俄军在北线濒临崩溃的态势。 在开战的第一周,大量网民就已经明确判断了战争的走向: 北线俄军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后勤不济,拉开六十四里连营运输,在一击不中情况下,普京还是强制他的军队穿插,最终导致今天兵败基辅城下的惨剧。 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能如此快速明晰的判断出战争形式,这在之前历次战争中都是无法想象的。

当然,如果您选择的信息源是什么1小时22分通关封神、利沃夫幻影坦克偷袭之类的高人,那您只能反思自己为什么只会发青蛙图或者来电了。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应该是自己知识体系能得出结论的就信,别人说的内容天生五分怀疑。

至于俄乌战争假消息满天飞的事,因为战争信息本来就在迷雾中,真真假假确实很难说清,因为假消息葬送国运在历史上都能看到,更何况只是战线信息。

唯独俄乌战争这事,认知战在中国互联网上打的最盛,是真的有点蛋疼。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为啥会有人信战争的消息?

兵者,诡道也!

你要是被老赵忽悠瘸了,人老赵也省力气少揍你一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