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是讨论俄乌战争,贴吧、知乎、b站对俄乌间的每一件事的看法相差如此之大?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当我们谈论起俄乌战争,你会发现,无论是贴吧、知乎还是B站,这三个平台对这件事的看法,那叫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简直就像是发生在三个平行世界里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观点不同”,而是涉及到平台的属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机制,还有大家潜移默化的心理偏好,这些因素一叠加,就造就了如今这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三个地方:

贴吧:一个“草根”的狂欢场,观点碰撞激烈,但也容易跑偏

首先说贴吧,它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江湖气”。你能在这里找到各种各样的小圈子,比如“XX军事吧”、“XX历史吧”、“XX俄罗斯吧”、“XX乌克兰吧”,甚至还有更细分的,什么“XX战术吧”、“XX装备吧”。每个吧都有自己的一套“黑话”和“信仰”。

用户画像: 贴吧的用户群体相对更分散,年龄层也更广。很多人是抱着一种“找同好”的心态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单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只是为了“搅浑水”或“玩梗”。这里的门槛不高,谁都能发帖回帖,所以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但同时也充满了“野蛮生长”的生命力。
信息传播特点: 贴吧的传播逻辑比较碎片化,一个热门事件可能在某个帖子下迅速发酵,形成一个“楼中楼”的讨论,观点往往非常直接、情绪化,而且非常容易出现“站队”现象。如果你在一个“挺俄”的吧里发帖,质疑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很快就会被“围攻”;反之亦然。
对俄乌战争的看法:
“挺俄派”占比较高(尤其在一些军事、历史相关的吧): 这是因为一部分吧友可能对俄罗斯抱有好感,或者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信任。他们可能会强调俄罗斯的“历史使命”、“安全诉求”,甚至将这场冲突描绘成“反抗西方霸权”的正义之战。他们更倾向于相信俄罗斯官方的叙事,认为俄军的行动是“去纳粹化”、“保护俄语居民”的必要之举。
“挺乌派”也有,但可能相对零散: 另一部分吧友可能基于人道主义、国际法或者对主权平等的支持,同情乌克兰的遭遇。他们会关注战争给平民带来的苦难,批评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并引用来自西方媒体或乌克兰官方的信息。
“中立”或“技术流”: 还有一小部分人,更关注战争的战术、装备、后勤等技术层面,试图从军事角度分析战况,虽然也会有自己的立场,但可能不像前面两类那样情绪化。
“战狼”与“阴谋论”: 贴吧是“战狼”文化和各种“阴谋论”的温床。关于战争的“内幕”、“真相”层出不穷,很多内容可能经过了高度的解读、夸大甚至虚构,但因为表达直接、情绪煽动性强,很容易抓住一部分人的眼球。

知乎:一个“知识”的殿堂,理性分析的追求,但容易形成“回音室效应”

知乎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主打的是“认真你就赢了”的社区氛围,用户群体相对年轻,教育背景也普遍较高,很多是专业人士、学生、或者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的爱好者。

用户画像: 知乎的用户更倾向于追求“知识性”和“专业性”,他们喜欢看详细的分析、数据支撑、以及有逻辑的论述。他们更愿意通过提问、回答、评论来深入探讨问题。
信息传播特点: 知乎的信息传播更偏向于“高质量回答”的形成。一个有深度、有见地的回答,很容易获得大量的赞同和关注,从而获得更高的曝光度。这就导致了一些“意见领袖”和“专业答主”的影响力非常大。同时,由于话题的热度,很容易形成“问答圈”,大家都在围绕着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对俄乌战争的看法:
“挺乌派”或“中立分析派”占比较高: 知乎上,由于其社区属性和用户偏好,对战争的分析往往更倾向于从国际法、地缘政治、历史恩怨、经济影响等方面入手。许多答主会引用西方媒体的报道、国际组织的报告、以及学者的观点,来分析战争的起因、进程和影响。他们更关注战争的“是非曲直”,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普遍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侵略行为。
“挺俄派”的声音: 尽管如此,知乎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用户,会从俄罗斯的角度出发,强调其“安全关切”、“北约东扩的威胁”,甚至对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进行反驳。他们会引用俄罗斯官方的说法,或者分析俄罗斯国内的政治经济情况来解释其行为。
“技术流”与“复盘”: 同样,也有大量用户热衷于分析战争的技术细节,比如武器装备的性能、战术战法的运用、后勤保障的有效性等。他们会引用军事专家的评论,或者对公开的视频、图片进行细致的解读。
“回音室效应”: 但正是由于知乎的这种“追求专业”的特性,也容易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一旦某个观点或者某类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他不同的声音就可能被压制或者显得不够“专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

B站:一个“年轻态”的乐园,多元文化碰撞,观点更易受情感和娱乐化影响

B站,这个“年轻人聚集的文化社区”,在俄乌战争问题上的表现又是一番景象。这里混杂了动漫、游戏、鬼畜、历史、军事等各种圈子,用户的观点也非常多元。

用户画像: B站的用户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但同时也容易受到情感、潮流和“梗文化”的影响。他们喜欢用弹幕、评论、甚至二次创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信息传播特点: B站的信息传播非常快,一个热门的视频或者话题,通过UP主的内容创作和用户的弹幕互动,能够迅速形成一股舆论潮流。同时,B站的UP主们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他们的解读和评论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粉丝的观点。
对俄乌战争的看法:
“反战”情绪普遍,但具体立场复杂: 很多B站用户,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战争本身带来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同情受害者。这种“反战”情绪是比较普遍的。
“挺乌”声音相对活跃: 由于西方媒体对乌克兰的支持和报道较多,以及许多UP主引用西方视角,B站上也涌现出不少“挺乌”的内容。很多UP主会制作“客观分析”、“科普”视频,但其信息来源和倾向性也值得注意。
“挺俄”与“玩梗”: 也有不少UP主或者用户,会从俄罗斯的角度出发,例如强调俄罗斯的“历史正统性”、“反纳粹”等说辞。但更有意思的是,在B站,很多关于俄乌战争的讨论也与“玩梗”和“鬼畜”文化结合。例如,将某个军事事件制作成鬼畜视频,或者用流行的梗来评论战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事件本身的严肃性,但同时也让讨论更加“接地气”。
“信息茧房”与“共鸣”: B站用户也容易因为算法推荐和UP主引导,形成自己的“信息茧房”。如果一个UP主长期输出某种观点,他的粉丝也很难接触到相反的意见。同时,B站用户也更倾向于寻找能够引起自己情感共鸣的内容。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总结一下:

1. 平台定位与用户构成: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贴吧是大众化的论坛,谁都可以说;知乎是知识社区,讲究专业分析;B站是年轻人文化社区,更注重娱乐化和情感共鸣。不同的用户基数、教育背景、兴趣爱好,自然会形成不同的讨论生态。
2. 信息源的差异: 即使是同一个事件,在不同平台传播时,所引用的信息源也大相径庭。贴吧可能更杂乱,充斥着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知乎更倾向于引用学术论文、新闻分析、专业评论;B站则可能是UP主自己搜集整理的片段,或者是对其他平台信息的二次加工。
3. 传播机制的差异: 贴吧的“楼”式回复,容易形成快速的观点对立;知乎的“点赞”机制,会放大高质量、有逻辑的回答;B站的“弹幕”、“点赞”、“投币”等互动,则更强调内容的情绪煽动性和话题的流行度。
4. 心理偏好与“群体极化”: 人们天然倾向于寻找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并以此来强化自己的认知,这在任何平台都存在,被称为“信息茧房”或“回音室效应”。在俄乌战争这样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上,这种效应会被放大。一旦在一个平台形成某种主流观点,新的信息往往会被纳入现有的认知框架,而不是挑战它。
5. “爱国”与“反思”的复杂交织: 在中国大陆的网络环境中,很多人在讨论俄乌战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立场与国家立场联系起来。一部分人可能因为对西方媒体的“不信任”或对俄罗斯的“同情”而倾向于“挺俄”;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因为对战争本身的“反思”或对“侵略”行为的“反感”而倾向于“挺乌”。这种“爱国”或“反思”的内核,在不同平台上,会以不同的方式被表达和放大。
6. “玩梗”与“解构”: 尤其是B站,很多年轻人倾向于用“玩梗”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宏大或沉重的话题,这既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解构”,让他们能够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来面对复杂的世界。

所以,当你看到这三个平台对俄乌战争的讨论时,会发现它们就像是三面不同的镜子,映照出的是不同群体、不同视角、不同价值观下的同一场战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网络上的信息是多么的复杂和多元,也更加理解为什么“看问题不能只看一个地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乌之事,大家看法有别这是好事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知在不同阶段支持或者反对什么,这是言论自由的萌芽,只要大家互相尊重就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当我们谈论起俄乌战争,你会发现,无论是贴吧、知乎还是B站,这三个平台对这件事的看法,那叫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简直就像是发生在三个平行世界里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观点不同”,而是涉及到平台的属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机制,还有大家潜移默化的心理偏好,这些因素一叠加,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也常常引发争议的中国历史观。为什么大家热衷于讨论元清“是否”是中国,而鲜有人提出“只有”元清才“是”中国呢?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这个概念本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static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被重新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漫画作品的情感连接、故事的完整度以及文化影响等多个层面。要解释为什么《火影忍者》即使烂尾了,依然保持着不错的讨论热度,而《死神》则显得冷清许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火影忍者》的故事体量和它在读者心中的分量。鸣人从一个不被看好的吊车尾,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到位,也触及了一个很多球迷都可能有的疑问:为什么大卫·贝克汉姆的名气如此之大,几乎家喻户晓,但他却鲜少出现在讨论“足坛历史最佳阵容”或“巅峰时期最强阵容”的名单中呢?这背后有几个核心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来剖析:一、 历史地位的衡量标准:技术能力与团队荣誉的平衡 名气 vs. 历史地.............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大家在讨论彩礼时,很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这背后,有社会观念、历史沿革,也有现实考量,并非简单的“偏心”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社会观念与历史的印记:为什么彩礼总被摆在台前?首先,咱们得承认,彩礼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扮演的角色,比嫁妆要更为突出和显性。这很大程度.............
  • 回答
    明星有没有孩子,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全民讨论,甚至有时演变成一场“全民侦探”般的狂欢,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既触及了公众对于“完美人设”的期待,也反映了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对名人生活的窥探欲,更夹杂着一些社会文化观念的投射。首先,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情感生活,早已不是纯粹的个人范畴。他.............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甚至让无数观众在猜测结局的同时,也在反复咀嚼“自由”这个概念,绝非偶然。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煽情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以一种血淋淋、痛苦的方式被不断拷问、解构和重塑的。那么,进击的巨人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是什么?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含义,并.............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确实,在很多人对西安事变的回顾和讨论中,张学良的名字几乎是如雷贯耳,而杨虎城将军的名字却常常被淡化,甚至被遗忘。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背后交织着历史的客观进程、宣传的侧重点、个人的际遇以及后世解读的变迁。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致地捋一捋。首先,得说国民党那边的“话语权.............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东北经济的讨论之所以常常演变成对官僚的吐槽,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东北地区的历史、经济结构、社会心态以及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特性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东北经济本身。东北曾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这里是国家工业化的火车头,集聚了大量国有企业和技术人才。然而,随着市场经.............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上,一旦有人聊得兴起,总会有人跳出来,搬出《三国志》来“纠正”或者“反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心思。首先,我们可以从“求真”的心理来理解。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里面夹杂了许多作者罗贯中为了情节需要、人物塑造,甚至是民间传说.............
  • 回答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仿佛是哲学最核心、最根本的追问,是那种能让人彻夜难眠、在星空下发出灵魂拷问的终极议题。然而,如果你稍微涉猎一下现代哲学,就会发现,相比起过去几个世纪,这个问题似乎不再像往日那般被摆在台前,成为讨论的中心。这并非说人们对生命失去了兴趣,而是哲学这门学科.............
  • 回答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引发的舆论风暴,确实出现了一种“跑偏”的现象,即讨论的焦点从雾霾本身和治理方案,转移到了对柴静个人、她的资金来源、她的身份、她的动机以及她是否“作秀”的指责和揣测上。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舆论环境。一、 纪录片本身的特点与公众的期望.............
  • 回答
    “后浪”这个词,最近几年可以说是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引发了铺天盖地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关于代际之间认知和情感的“风暴”。要说清楚它为什么这么火,得从它的源头说起,然后慢慢剥开它背后的那层层含义。“后浪”是怎么来的?最广为人知也是最直接引爆这个词的是一个叫《后浪》的演讲视频。这个视频是Bilib.............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有点自己的想法。秦岚版的富察皇后和江疏影版的曹皇后,按理说都是“善良贤惠”的皇后设定,为啥一个让大家觉得“如沐春风”,另一个就没那么“深入人心”呢?我觉得主要还是出在“演”和“被演”这两方面,以及观众的情感投射上。秦岚的富察皇后:润物无声的温柔,恰到好处的克制先说说秦岚的富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深入讨论的问题!确实,鸣人和路飞在很多方面都出身不凡,但他们在观众群体中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要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人物设定、剧情发展、主题表达、观众共鸣等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他们“家世显赫”的定义,以及这种显赫如何体现在故事中: 漩涡鸣人: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并且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色彩。我们来逐一分析:1. 苏北农村老大爷行为出人意料,是头脑简单想的少吗?并非所有“出人意料”的行为都等同于“头脑简单想的少”。 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出人意料”的定义与主观性: 什么叫做“出人意料”?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
  • 回答
    “外国人普遍都讨厌中国人”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也并不准确。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外国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年龄层、教育程度,对中国的看法也千差万别。然而,确实存在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或中国人持有负面看法或不喜欢的情况,并且这种现象在某些群体和某些时期更为明显。 理解这种.............
  • 回答
    要理解波兰对俄罗斯的“独独讨厌”情结,确实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经历,特别是与德国和苏联的关系。虽然德国在二战中给波兰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德波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而波兰与俄罗斯(前身苏联)的隔阂却难以弥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根源深远,可以追溯到好几个世纪前。.............
  • 回答
    关于“讨厌德云社的人是什么心理”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没法一概而论,每个讨厌的人背后都有自己的原因和一套逻辑。但如果非要挖掘一下,我感觉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而且这些理解也都是基于我观察到的、听到的,以及我自己的一些零散想法。首先,可能是对“相声”这个艺术形式本身有更高的期待,或者说,对传统相声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