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在讨论元清“是否”是中国,就没有人想到“只有”元清才是中国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也常常引发争议的中国历史观。为什么大家热衷于讨论元清“是否”是中国,而鲜有人提出“只有”元清才“是”中国呢?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中国”这个概念本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static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被重新定义和理解的。

“是否”与“只有”的视角差异:

“是否”是一种“加入”或“排除”的讨论。 当大家讨论元清“是否”是中国时,本质上是在问:“元朝和清朝统治下的政权,其疆域、人民、文化、制度等,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今天对‘中国’的理解?它们是否是构成‘中国’这一历史叙事的一部分?” 这种讨论通常是基于一种“汉本位”或者说“农耕文明中心”的历史观,去衡量“非汉族”或“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是否配得上“中国”的称号。它隐含的前提是,中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而元清的出现,是对这个核心的“扩张”、“融合”或“统治”。
“只有”是一种“排他性”或“唯一性”的断言。 如果说“只有”元清才是中国,那就意味着,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其他朝代(比如汉、唐、宋、明等)都不算“中国”,或者至少“不那么”算。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极端的历史解读,它否定了中国历史的延续性和中华文明的多元发展。

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是否”而不是“只有”?

1. 历史的连续性与中华文明的延绵:
中国人(即便这里的“中国人”概念本身也经历变迁)普遍认同中华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从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种文明的脉络被认为是连续的。即使朝代更迭,政权易主,但很多文化、制度、思想的基因是传承下来的。例如,汉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哲学体系等等,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并在不断发展。
如果说“只有”元清才是中国,那么就把汉唐宋明这些通常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辉煌时期的朝代“开除”了,这与绝大多数人对中国历史的认知相悖,也与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感不符。

2. “中国”概念的演变,但非彻底推翻:
“中国”的概念,从早期“居中国而治天下”的地理和政治概念,到后来的“统一王朝”、“文明中心”,再到近现代的民族国家概念,一直在演变。
先秦时期: “中国”多指黄河中下游的“天下之中”。
秦汉以后: 随着统一王朝的出现,中国的疆域和统治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包含了更广阔的区域和更多的民族。
蒙元时期: 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其统治的疆域空前辽阔,囊括了今天的中国以及蒙古、部分俄国地区。这个朝代将“蒙古语”、“藏语”等都纳入了官方语言体系,并且实行了民族分化政策。
满清时期: 满族建立了清朝,统治的疆域也相当广阔,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清朝吸纳了大量汉族文化,但也保留了其满族特色。
近现代: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中国”更多地被理解为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包含众多民族的、拥有固定疆域和主权的国家。

在这种演变中,元清的出现,是“中国”概念不断外延和包容的过程,而不是彻底颠覆。人们讨论“是否”是中国,是在问这个外延和包容的程度,以及它是否符合“中国”这一符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意义。

3. “汉本位”的历史观:
长期以来,中国历史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本位”思想的影响。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文化影响力大,很多历史学家和普通民众会将汉族政权视为“正统”或“主流”,衡量其他政权是否“中国”时,往往会以汉族文化、汉族制度的标准来套用。
在这种视角下,元清这样的“非汉族”政权,就容易被置于一个“被审视”、“被纳入”的地位。讨论“是否”是中国,正是这种“汉本位”视角下,试图理解和整合“非汉族”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位置。

4. “只有”的极端化和不可能性:
“只有”元清才是中国,这是一个极端且难以成立的论断。
历史断裂: 这意味着汉、唐、宋、明等时期,都不能算作“中国”。这会造成中国历史的巨大断层,使得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逻辑无法解释。
文化与认同: 汉唐宋明时期,无论是在文化、科技、经济还是政治制度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许多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时代。如果这些时代不算中国,那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哪里?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又如何构建?
疆域与主权: 虽然元清的疆域辽阔,但其他朝代也并非没有对疆域的贡献。例如,汉朝开拓西域,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明朝维护边疆等等。将“中国”完全等同于元清的疆域,也过于片面。

为什么有人会“偶尔”提出“只有”的观点?

尽管主流不这么认为,但偶尔会有一些声音提出类似“只有”的观点,这背后可能有几种原因:

强调“大一统”与“多民族国家”: 有些人可能想通过这种极端化的论断,来强调元清时期中国作为“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特点。他们认为,正是元清,才真正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幅员辽阔、囊括了今天中国大部分民族的复合体。这种观点,是想突出元清在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和多民族国家基础上的特殊作用。
反思“汉本位”: 少数研究者也可能用这种“挑战式”的说法,来反驳传统的“汉本位”史观,试图证明那些非汉族建立的王朝,同样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汉族王朝更“中国”。
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特殊解读: 在某些特定的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语境下,为了突出某些历史时期的“正统性”或“民族融合性”,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极端化解读。

总结来说:

人们热衷于讨论元清“是否”是中国,是因为这符合历史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的多元性,以及对“中国”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演变的理解。这是一个在“汉本位”和“大一统”之间寻找平衡,并试图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贡献都纳入中国历史叙事的尝试。

而“只有”元清才是中国,则是一种极端化的、否认历史连续性和文明多样性的论断,它与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知相悖,也难以在学术上站住脚。它更像是一种“异端”的声音,旨在挑战主流观点,或者在特定语境下强调某些历史特征,但并不代表一个普遍被接受的历史观。

所以,不是没人想到“只有”元清才是中国,而是这个观点本身,在历史的逻辑、文明的延绵以及大众的历史认知层面,都显得过于片面和难以令人信服。大家更愿意在“是否”的讨论中,去理解和整合元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而不是将其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是纠结这类亮屁股问题的人,自己反思下印度殖民时代究竟是不是印度,还是带英?又或者港英是不是带英?

你认为是就是,认为不是就不是,完全取决于你那亮堂堂的大白屁股朝向谁。

就好像现代的三锅不少就以曾被带英殖民过而自豪,甚至还有带英正统在印度、只有印度才是带英的搞笑说法。

又好像不少港灿也是以港英自豪的,差不多的意思。

至于这个问题所体现的思路嘛,没什么创新,也并不稀奇,实际上属于炒冷饭。

以满代汉,满清才是中国的说法在互联网上早已有之,比如某些所谓的“自号左”,没有带清就没有960万,就没有新中国……


我认为殖民中国史当然也是中国史,沦亡史就不算历史了吗?

而蒙元和满清本质上是一种“类殖民”的半奴隶半封建古典专制政权,都由核心的上层统治者在直接掌控本族武装的基础上,驱使一定的仆从军、皇协军镇压、威慑着广大汉人百姓的反抗力量以维持统治。

又因为古代生产力和统治能力的限制,不得不让渡分享部分非核心权力给本土汉人士绅地主。

这可能就给了不少看不清形势、不识大体的古代士绅们一种错觉,真以为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了,好好的奴才不做,竟胆敢模仿前朝一些大逆不道的举动。

但人家核心权力抓得死死的,绳子牵得牢牢的,八旗们钢刀在手,还不是想杀就杀,着实好教他们做了几回人。

所以啊,这和古代中国本土专制政权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以现在的观念来看,坏是都坏,反动是都反动,但还是很不一样。

蒙元和满清尤其明显,甚至和北魏北周南北朝的那些异族政权发展成熟以后也有很大不一样,人家是真的慢慢融为一体了。

或许是出于赵宋以来的蒙元满清统治者终于对汉文明建立了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

比如满清的八旗驻防城,同衙门同官职分设汉满,以满制汉、以满监汉等等制度和操作,族群、民族、种族在国家制度层面上有意识的隔离很明显。

实际上这些古典“类殖民”统治者自己非常清楚自己不是中国,不是中国人,他来这里是来做中国和中国人的主人的,你问他是不是中国和中国人是几个意思?

他们从心态上就有这地方能待就待,不能待赶紧润的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乱子一定是“汉奸”不安分,先砍“汉奸”,这国药丸、脚底抹油的基本操作。

怎么现在很多人喜欢以今度古,拿本现代中国地图册给古代人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强行让人家中国的,也不问问人家愿不愿意,受不受得了。

有些人就是奇怪,明明主子的心思很明确,做奴才的却总是有各种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

出现这种混乱思潮的原因,我个人猜测是因为现在上面的历史观和叙事话语体系宣教本身出了毛病。

反正我是越来越看不懂了,非常离奇。好好的人民史观、革命史观不要也就罢了,革命退潮重拾民族主义也是大势所趋。

但却渐渐有了以满清自居、继承满清大统的意味,比如在岳飞、台湾、施琅、洪承畴等等历史的、现代的问题上各种没法逻辑自洽的自我矛盾……

恐怕会遗祸无穷啊!

不识时务、抗拒统一的岳飞、李定国、朱成功VS忠君爱国、一统“中国”的洪承畴、施琅,这样的争议估计会越来多。

对了,施琅大将军带着他的“澎湖海战”快来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也常常引发争议的中国历史观。为什么大家热衷于讨论元清“是否”是中国,而鲜有人提出“只有”元清才“是”中国呢?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这个概念本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static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被重新定.............
  • 回答
    最近“大而不能倒”的企业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值得说道的门道。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体量庞大、在经济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公司,一旦它们出了什么问题,比如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对整个经济社会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所以政府和监管机构往往不得不出手相救,让它们“倒不了”。为什么现在又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大家在讨论彩礼时,很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这背后,有社会观念、历史沿革,也有现实考量,并非简单的“偏心”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社会观念与历史的印记:为什么彩礼总被摆在台前?首先,咱们得承认,彩礼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扮演的角色,比嫁妆要更为突出和显性。这很大程度.............
  • 回答
    之所以人们普遍对明朝的兴趣似乎比对两宋更浓厚,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更牛掰”就能一言蔽之。虽然你提到两宋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但明朝之所以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自有其独特的吸引力。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的讨论热度,往往和故事性、戏剧性以及我们当下能够感同身受的元素紧密相.............
  • 回答
    朱元璋《讨张士诚檄文》将张士诚起兵反元视为罪名,这确实是檄文中最令人玩味也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朱元璋自身的政治考量以及他所处的复杂局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朱元璋写这篇檄文时,他的身份和目标是极其特殊的。他并非一个纯粹的“反元义士”,而是一个从元末乱.............
  • 回答
    “996” 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热词,可工地上的 “007” 却鲜有人问津。这事儿细琢磨,确实有点意思。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那点加班文化能掀起波澜,而同样甚至更甚的工地辛苦,却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这背后,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信息传播的“噪音”与“焦点”互联网公司,它的工作性质本身就离不开互联网。它的员工.............
  • 回答
    信噪比,这个词如今真是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从通信、音频、视频,到科研、工程,乃至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它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指标。简单来说,信噪比(SNR,SignaltoNoise Ratio)就是我们想要获取的“信号”有多强,相对于那些我们不想要的“噪声”有多弱。信噪比越高,意味着我们的信号.............
  • 回答
    “躺平”与日本“平成废物”:相似的时代回响与细微的时代差异在当下,“躺平”一词以燎原之势席卷了中文互联网,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和讨论热点。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面对巨大社会压力、经济内卷和不确定性时的复杂心态。有趣的是,“躺平”与日本在平成时代(19892019)出.............
  • 回答
    .......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甚至让无数观众在猜测结局的同时,也在反复咀嚼“自由”这个概念,绝非偶然。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煽情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以一种血淋淋、痛苦的方式被不断拷问、解构和重塑的。那么,进击的巨人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是什么?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含义,并.............
  • 回答
    彭林王跃琨揭露的华为“月亮门”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很多人倾向于站在华为的立场,而不是消费者一边。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背后交织着信息传播、品牌认知、技术理解、情感认同乃至舆论环境等多种因素。首先,信息来源与传播方式的差异是关键。 爆料的.............
  • 回答
    在二战的名将讨论中,曼施坦因和朱可夫确实常常被提及,并且在部分评论者那里获得高度评价。然而,您提出的“水货”之说,也反映了在解读历史人物时存在争议和不同视角。要理解为何有人会将他们视为“水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指挥生涯,以及支持这种观点的论据所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货”的含义,在军事评.............
  • 回答
    您问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在欣赏《三国演义》时的核心纠结:明明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为什么总有人要拉上“正史”来“打脸”?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心态和考量,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白一点,《三国演义》它虽然叫“演义”,但它并非凭空捏造。它是在历史的大框架下,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融.............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上,一旦有人聊得兴起,总会有人跳出来,搬出《三国志》来“纠正”或者“反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心思。首先,我们可以从“求真”的心理来理解。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里面夹杂了许多作者罗贯中为了情节需要、人物塑造,甚至是民间传说.............
  • 回答
    当人们谈论迈克尔·乔丹的伟大时,通常会提到他两次率领芝加哥公牛队完成的三连冠,也就是所谓的“后三冠”。你提到的现象——人们似乎更看重后三冠,而非前三冠——其实是理解乔丹职业生涯弧光和历史地位时,一个颇为有趣的侧重点转移。这并非说前三冠不重要,而是后三冠在多个层面上,对乔丹的“伟大”标签起到了更具冲击.............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聊中国武术,尤其是街头巷尾、电视电影里,好像上来就是拳打脚踢,什么咏春、太极、少林功夫,这些拳脚功夫能被说得头头是道。可一提到中国武术的兵器,比如刀枪剑棍、斧钺钩叉,反倒没那么热乎了,好像大家默认就给它们“晾”到一边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挺关键.............
  • 回答
    青岛,一座被遗忘的未来城市?当城市规划者、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们热烈讨论着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或是杭州、南京、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的崛起时,一个名字似乎总被悄然忽略——青岛。这座在中国东部沿海,黄海之滨的美丽城市,常常在关于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排名格局中,显得格外“沉默”。究竟是什么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咱们平时聊《三国演义》嘛,那是看个热闹,图个痛快。但总有人要跳出来说“哎呀,这事儿在《三国志》里不是这么写的!”或者“演义里这人跟正史差得太远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两者是什么。《三国演义》 咱们都熟,就是罗贯中写的那本小说,一.............
  • 回答
    蒙古国,这个坐落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大国之间,拥有辽阔草原和悠久历史的国度,在东亚的语境中,却常常如同被一层薄雾笼罩,若隐若现,容易被大家忽略。这并非因为蒙古国本身不重要,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何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草原帝国,在当代的东亚讨论中,显得如此“隐形”。首先,地.............
  • 回答
    新疆问题之所以在讨论中常常充满情绪,这背后有着极为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简单来说,这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从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到民族文化的敏感神经,再到人权和价值观的普世呼唤,每一个环节都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认知。首先,地缘政治的敏感性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与多个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