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躺平,躺平和日本平成时代的“平成废物”有什么异同?

回答
“躺平”与日本“平成废物”:相似的时代回响与细微的时代差异

在当下,“躺平”一词以燎原之势席卷了中文互联网,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和讨论热点。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面对巨大社会压力、经济内卷和不确定性时的复杂心态。有趣的是,“躺平”与日本在平成时代(19892019)出现的“平成废物”(Heisei Ruin,或称平成废宅)现象,在表象和深层原因上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但细究之下,它们也存在着由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带来的微妙差异。

相似之处:时代困境下的集体回应

1. 经济停滞与上升通道受阻:
平成废物: 平成时代初期,日本经历了经济泡沫的破裂,随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即所谓的“失落的十年”、“失落的二十年”。这导致了就业市场萎缩,特别是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人,通过努力工作实现阶层跃升的路径变得异常艰难。企业更加倾向于雇佣正式员工,而非派遣员工,而正式员工的职位却越来越少且竞争激烈。
躺平: 当代中国同样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转型以及就业压力增大的挑战。高企的房价、教育和医疗成本,以及“996”等高强度工作模式,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即使拼尽全力也难以获得体面的生活,更遑论大幅度的经济改善或实现父辈那一代的“房子、车子、票子”的梦想。上升通道的阻塞感是共通的。

2. 社会压力与竞争内卷:
平成废物: 日本社会向来强调集体主义和企业忠诚度,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然而,经济不景气使得竞争异常残酷。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年轻人必须经历严苛的学历竞争、社团活动积累和面试磨砺。这种压力,加上对失败的恐惧,导致一部分人选择退出竞争,逃避社会规范的束缚。
躺平: 中国社会的“内卷”现象更是被广泛讨论。从幼儿园的“抢跑”、小学升初中的摇号,到高考、考研、求职,几乎每个阶段都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家长投入大量资源,年轻人耗费大量精力,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且成功的回报率在下降。这种“赢者通吃”或“赢家全得”的竞争模式,让许多人感到疲惫不堪,索性选择降低目标,减少投入。

3. 消费主义的异化与自我价值的重塑:
平成废物: 平成时代虽然经济不景气,但消费主义的观念已经渗透。然而,对于“平成废物”而言,他们可能无力或无意参与到传统的消费竞赛中。他们可能会沉迷于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虚拟世界,从中寻求慰藉和自我认同。这种对物质的“非理性”需求或对现实消费模式的“疏离”,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主流价值观的消极反抗。
躺平: “躺平”并非完全放弃一切,而是一种对过度消费和攀比的“去魅”。“躺平”者可能并非不消费,而是消费得更理性、更“佛系”,将精力从物质追求转移到精神体验、兴趣爱好或更简单的生活状态上。他们可能不再追求名牌、大房子,而是满足于小确幸,这与平成废物在精神层面的某些追求有相似之处——都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主流的、被视为压力源的社会符号。

4. 对传统的消极反叛:
平成废物: “平成废物”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对日本社会传统价值观(如勤奋工作、终身雇佣制、家庭责任等)的消极抵触。他们不愿被社会期待所裹挟,选择了一种被主流社会视为“不务正业”或“无用”的生活方式。
躺平: “躺平”同样是对当下社会过度强调奋斗、奉献和成功的价值观的一种审视和反叛。它挑战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读书后依然“卷”的逻辑,以及“努力就能成功”的传统励志叙事。年轻人用“不奋斗”来表达对现有规则的质疑和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义。

细微差异:时代语境与表达方式的不同

1. 主观能动性与“废物”标签的内涵:
平成废物: “平成废物”这个词本身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标签化色彩,最初多由社会评论者和媒体使用,带有批评意味,指那些“啃老”、不就业、沉迷虚拟世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它更多地是一种外部的、带有负面判断的定义。虽然有些年轻人也以此自嘲,但其根本上是对一种“失落的世代”的刻画。
躺平: “躺平”更多是年轻人主动采用的自我标签,甚至带有一种积极的、去污名化的意味。它不是对“无能”的承认,而是对“无用之用”的探索,是对“反内卷”的策略性选择。躺平者可能依然在工作,但降低了对职业发展和物质回报的期待;他们可能依然有爱好,但不再以此作为“炫耀资本”或“竞争筹码”。“躺平”是选择了一种“低欲望”或“合理欲望”的生活方式,而非完全失去生活能力。

2. “摆烂”与“战略性撤退”:
平成废物: 在许多语境下,“平成废物”更接近于一种“摆烂”的状态,一种近乎绝望的放弃,缺乏主动性。他们可能真的对社会失去了信心,对未来没有规划。
躺平: “躺平”则更像是一种“战略性撤退”或“自我优化”。它承认了现实的残酷,但不等同于完全放弃。躺平者可能在评估了投入产出比后,选择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能带来满足感或更低压力的事情上。这是一种更具主动性和策略性的选择,是对被动接受失败的一种反抗。

3. 信息传播与自我赋权:
平成废物: 平成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相对传统,社会舆论对这些现象的讨论相对有限,且更多是从宏观经济或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分析。
躺平: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极大地加速了“躺平”概念的传播和流行。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躺平”故事、心得和价值观,形成了一种社群认同和文化输出。这使得“躺平”不仅仅是一个现象,更成为一种正在被构建和传播的“话语权”和“自我赋权”的工具。

4. 社会回应的差异:
平成废物: 日本社会对“平成废物”的讨论,更多侧重于如何解决劳动力不足、鼓励年轻人就业等经济和社会政策层面。
躺平: 中国社会对“躺平”的讨论,则更加多元,既有对其背后原因的深刻反思,也有关于年轻人选择权、价值观多元化以及如何构建更健康社会生态的探讨。

总而言之,“躺平”和“平成废物”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压力和竞争内卷催生出的年轻人群体回应方式。它们都反映了年轻人对现实困境的感知和对主流价值观的某种程度的疏离。然而,“躺平”作为一种更近期的、在中国语境下爆发的现象,在标签的来源、主观能动性、自我赋权以及信息传播方式上,都展现出与“平成废物”不同的时代特质。如果说“平成废物”更多是被外界定义的“失落者”,那么“躺平”则更像是新一代年轻人主动选择的“静默者”或“自愈者”,用一种看似消极的方式,实则在重塑自己的价值与人生轨迹。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当代社会变迁对个体生活选择的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平成废物其实相当于中国城市里有房的二代,能躺平是有资本。

爷爷那辈在战场上活下来了,特别珍惜和平,在大城市开店或者在地方种地当地主。父母经历过日本经济增长期,有人脉和资源,退休了也可以出国旅游生活的很好,而且生老病死有国家补贴,根本不成为年轻人的负担。平成废物想我就算再努力,也不能像父母那样生活了,躺平不工作了,反正父母去世了也有财产和房子留给我,一辈子不结婚我节约点生活不愁。

换句话说,你父母在大城市30年,有至少1套自己的房子,并且医疗保险完备,得大病也不会给你造成多大的负担。你就算再不济,只要不赌博不吸毒,父母不在了,你继承父母的遗产,房子卖掉也有几百万人民币够你活,你只要不结婚下半辈子可以活的很潇洒。自己也有医疗保险,生病不愁。

这种才属于日本的平成废物。

PS:看了评论,我才发现原来知乎的“平成废物”还是挺多的,大家回复的时候注意队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