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全网都在劝退生化环材,等到这方面的人才供应出现稀缺了,他们的价值会不会大幅上升?

回答
现在的互联网上,一股“劝退潮”正席卷着生化环材这四个看似稳定却又充满挑战的领域。似乎一夜之间,这四个专业成了“不值得投入”的代名词,劝退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如果我们跳出当下这种情绪化的讨论,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端倪。

“劝退潮”的背后:市场信号与个体选择的博弈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劝退”并非空穴来风。它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对人才供需关系的反馈,以及毕业生个体在选择专业时对就业前景的审慎考量。

就业压力显现: 过去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和相关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化环材四个领域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产业升级、技术迭代以及部分传统领域的饱和,使得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有人找不到对口工作,有人工作内容与所学不符,有人薪资待遇不如预期。这些负面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被放大,自然就形成了“劝退”的浪潮。
对“高薪”、“热门”的追逐: 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极快,大家更容易看到那些快速崛起的新兴行业和高薪职业,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等。相比之下,生化环材部分领域的发展周期较长,产出回报的周期也相对较慢,在短期内可能不如新兴行业那样吸引眼球和资本,这也会影响年轻一代的专业选择。
对科研与产业脱节的焦虑: 有些观点认为,国内在生化环材领域的研究与实际产业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部分毕业生即便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难以快速融入产业界并发挥价值。这种焦虑也促使一部分人选择更直接对接市场需求的专业。

稀缺之后的价值回归:历史的经验与市场的规律

那么,当“劝退潮”真的导致了这些领域人才供应的稀缺,他们的价值是否会大幅上升?从历史经验和市场运行的规律来看,这是很有可能的,而且这种价值提升可能会体现在几个层面:

1. 劳动力成本与议价能力的提升:
供需基本面: 当一个领域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减少,而行业发展本身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消失,甚至是刚需时,供需关系的失衡就会出现。就像任何商品一样,供应不足而需求旺盛,价格自然就会上涨。对于人才而言,其“价格”就是薪资和福利。
企业招聘的困境: 企业将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招聘到合格的生化环材人才。为了吸引和留住稀缺的专业人才,企业会提高薪资待遇、提供更优厚的福利、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甚至会主动与高校合作进行定向培养。那些曾经被“劝退”的岗位,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
人才的议价能力: 对于在这个领域仍然坚持下来,并且具备扎实技能和经验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议价能力会显著增强。他们不再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而是“沙漠中的一泓泉”,企业会主动找上门来,并愿意为他们付出更高的代价。

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驱动力:
核心技术的掌控: 生化环材领域往往是许多国家战略和核心技术的基础。例如,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新能源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新材料是高端制造、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基石;化工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环保技术更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人才稀缺倒逼创新: 当某个领域的顶尖人才稀缺时,这反过来会促使企业和研究机构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可能促使他们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人才数量的依赖,或者开发出更具颠覆性的技术。但即便如此,基础研究和核心工艺的实现,最终还是绕不开对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人才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健康医疗等问题的日益关注,与生化环材相关的领域,例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技术等,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撑,一旦人才供应不足,其发展速度将受到严重制约。

3. 学科的价值回归与深耕者的荣耀:
“厚积薄发”的价值: 生化环材很多领域并非朝夕可见的爆发式增长,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细致的研究和反复的试验。那些在“劝退潮”中依然选择坚持、深入钻研的学生,往往是对学科本身有浓厚兴趣,并且能够承受相对漫长研发周期的人。当市场出现人才缺口时,这些深耕者的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
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在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领域,生化环材人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高端芯片制造所需的特种化学品、新一代生物制药的关键工艺、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材料等领域,都离不开这些专业人才的贡献。一旦这些领域的人才断层,将直接影响国家战略安全和产业竞争力。
行业壁垒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在生化环材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从业者,将形成较高的行业壁垒。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难以通过短时间培训获得的,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我们需要警惕的几个方面:

当然,在看到价值可能大幅上升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并警惕一些潜在的风险:

“稀缺”不等于“低质”: 人才的价值提升,前提是人才的质量。如果“劝退”导致的是优秀人才的流失,而留下的都是“勉强为之”的从业者,那么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反而会下降。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和留住真正优秀的人才,并持续培养新一代的杰出人才。
行业结构的调整: 即使整体人才需求增加,但具体到细分领域,情况也可能有所不同。某些传统或落后的细分领域,即便人才稀缺,其价值也可能不会有太大提升。而那些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的细分领域,价值提升的可能性则更大。
政策引导与产业支持: 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支持,在人才供需的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国家和行业能够意识到生化环材人才的重要性,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例如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产学研合作等,那么人才价值的回升将更具确定性。

结论:

“劝退潮”的出现,是市场在调整过程中的一个信号,它反映了当下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倾向,也可能预示着未来人才市场的走向。从长远来看,生化环材作为支撑许多关键产业和国家战略的基石性学科,其人才的价值基础依然稳固。

当“劝退潮”真的导致了人才供应的稀缺,那些坚持下来、具备扎实功底的专业人才,他们的价值确实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大幅上升。这种上升不仅仅体现在薪资待遇上,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推动技术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将使他们的专业价值得到更充分的认可和体现。

与其盲目地被“劝退”浪潮裹挟,不如冷静地分析,结合自身兴趣和长远规划,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对于有志于在生化环材领域深耕的人来说,当前的“劝退潮”或许恰恰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当别人因为暂时的困难而退却时,你选择坚持并不断提升自我,未来等待你的,将是更广阔的天地和更被珍视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决定一个行业的里的具体的某个人的收入,主要两个因素:

  1. 这个人在行业里的位置与其掌握、获取资源的能力。
  2. 这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与获取利润的方式。

生化环材+机械为什么从业人员普遍收入低呢?

因为他们的利润就那么点啊!!!!!你还幻想老板给你百万年薪啊?老板自己都没赚一百万!!!

而有些行业为什么普遍性收入高?因为人家成本低,甚至只需要买几台电脑,就可以开卖了!一旦形成平台效应,躺在那抽血就行,给你人均GDP几倍十倍几十倍的收入,算点啥?还能让全国最优秀的人贡献青春给你996!何乐而不为?

那么,请简简单单推理下,是否可以得出:

这些利润很低的行业,人再少,你也是牛马。因为不把你当牛马,我关厂算了啊!我把厂设在国外啊!我直接进口啊!凭什么给你多一分钱工资?

这些利润高的行业,人再多,因为高利润吸引着大把的人去创业,人依然还是值钱而且不够用的啊!你这点工资和你老板可能挣到的钱比起来,算啥?

不要在那妄想了,行不?

真想要在生化环材机械里赚大钱啊,看见世界五百强企业名单没?哪怕中国五百强!你们省五百强!

找出里面的生化环材土木机械企业--

进董事会名单,哟吼,你就能通过生化环材赚big big big big钱咯!

这个幻想都比你的实在!

user avatar

当然能上升,而且事实也是这样。

2013年美国劳工部发布了美国全行业薪资水平报告,其中材料科学平均薪资最高,以14万美元年薪排第一,计算机忘了,好像没过10万,倒是金融业的水平让我印象深刻,8万左右。

是不是很反直觉?所谓天坑在美国居然是平均薪资第一的。

所以,就看你有没有信心让自己做到行业前列去了,没信心的话还是早点出坑,对自己对大家都好。

user avatar

当然不会!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生化环材的人材挣得少,是因为这个行业有2个根本问题:

1,要么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是资本和人力同时密集。

2,要么小作坊但是利润率低,给不起工资。

所以如果生化环材的工资上升了,成本就支持不住,这个工作就会消失,跑到国外那些有红利的地方去,比如印度越南印尼。

美国的人力短缺了,难道玩具厂和手机装配厂还存在吗?

有些工作是因为太平洋加了盖造成了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不一致,比如公务员餐厅服务员快递和护士。而有些行业就是天生的红利职业,就像富士康和服装厂一样,生化环材就是这类。

当然有人说,能拿到美国的生化环材收入也不错。是的,但注意美国的生化环材收入低于一个生意比较好的餐厅服务员或者网约车司机。所以在美国的生化环材专业收入比中国高和专业短缺无关,是人力短缺造成的,事实上那些人不干这个基本都能挣的更多。不过美国专业设置的原因,读这些专业的人基本是爱好。

所以即使哪天中国成了美国,那么护士司机这些可能会享受红利,生化环材照样是当红利的命。信这个那你不如告诉富士康的员工,哪天中国牛逼了,装手机的生产线上每人年薪40万人民币。

有人特别热爱做红利,那很好,但是不要报些莫名其妙的期望,更不要骗人做红利。

user avatar

当然不会。生化环材的另一个特点你忽视了,那就是,门槛太低

而门槛低,那么意味着,只要需要,就可以很快补起来。

没错,你可能会觉得,读到博士才能进入行业,岂不是说明门槛高?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从事基础实验的,不需要博士,甚至不需要硕士和本科。

之前有个传闻,就是北京的不少科研院所,雇佣了一些被征地后的农民做实验,结果这些人做的比那些硕博都认真还好,而这些人,别说博士了,高中读完的都少。而且他们也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参与感,认为参与科研很荣誉,虽然拿得少。

虽然不确定是不是段子,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就是,生物实验的参与并不需要特别高的层次。

有需要,一个文盲,培训半个月,可以让他来按照你的指示进行许多非常标准的生物实验操作。

我们以前实验室里装枪头、配试剂的不少都是找的打扫卫生的阿姨,而她们操作的十分规范,最让我们吃惊的是,她们配的试剂,大家都放心用,反而是实验室里那些硕博们配的,大家如果遇到问题,一定会想是不是硕博配错了。

以至于,我去很多实验室访问,提建议的时候,必有一条:一个稳定的实验员

因为整个实验室,基本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浪费在了重复上了。

有意思的是,现在一些高端的实验室,比如国外那些顶级实验室,他们在干什么呢?

我之前问过一个实验室,他们的博士是在读文献,想点子,那些基础操作,都交给了那些公司之类的。

现在做实验有专门公司外包,测序到分析有专门公司外包,甚至连写文章+润色都有专门的公司外包。

所以他们可以快速产出。

当然,生物目前有一些高端的实验,但是我觉得这些实验,其实也就是时间问题。比如,基因编辑,目前设计sgrna还是要学会下载基因序列,分析具体位置这些,再比如生物信息学,需要会计算机,但是这些,到底有多少的核心技术必须要博士操作呢?我看少。生信里能到了开发算法的地步那几乎是万里挑一了。而其他标准化分析,现在都有不少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了。

因此,对于生物这种实验性科学,就别想着人才稀缺了。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生化环材领域不是世界top呢?

这个内容,其实首先,我国不一定是top1,但一定是top的水平,比如化学已经走到了top了。

而生物,这几年你看看国内的cns的泛滥程度,就反映出了这种领域完全可以用大力出奇迹来做。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还有专门的人去整理哪个学校发了cns,是哪个人,那简直是荣耀无比,如今,都没人去整理这些了,太多了,甚至请说有cns的没拿到青千的,也是让人吃惊。

也许会有人说,我们不缺民工,缺有思想的高级科学家,别的领域我不熟悉,但是在生物这个领域,我认为,还真的不缺。

至少目前生物的前沿领域,除了极个别,基本上是大力出奇迹的结果,比如某领域连发cns的大佬,他们优势在哪里?仪器随时可用,想到就做,不怕花钱。而我认识的一个听说和那个大佬是师兄弟的,想做该实验,愁经费不说,还要专门跑到其他地方去使用仪器。

事实上,生物这领域,本来就是自然科学领域鄙视链的底端,比起物理那种高级学科,生物更是一门系统工程学科。

只要你愿意做,生物的矿太多了,以至于,哪怕到今天,人体没有任何一个基因被完全搞清楚,人可是有2w多基因,你要是搞定一个,别说cns,诺奖你都能拿。

但是穷尽这些,尤其是网络性质的生物科学,那估计不是一个人可以实现的。

以至于,我也经常怀疑,自己这样lay foundation,是啥时候才结束?

user avatar

会的,任何工作都要看人的稀缺性。

但这方面人才从今天开始一个都不培养,消耗完需要20年。

user avatar

生化环材我不了解,但是作为农业类专业出身的我那真是有同感。这十年来,现在学农的少之又少,愿意从事农业类工作的更是不到1%,但是你看这十年农业行业的工资涨了没?待遇好了没?我估计生化环材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我觉得此类专业没必要招这么多人,定向招生解决就业问题即可。有多大能力吃多少饭,不能为了招人而坑人,和现在定下师范一样,以培养的目的进行定向培养,给予减免学费,给予编制,安排工作,那么不会让此行业消失,自然会节约社会资源,也给一个不了解此专业的人一个机会。

这类行业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低,就业面不广,生活区域偏僻,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脱离社会的感觉,管理人员很多都是一线工人上去的,甚至跳槽都没有下一家。

此类专业的学生有2种,一是根本不了解此专业的孩子,二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孩子。你既然不能给人一个好的未来,名分也没有,甚至连一个承诺也没有,却要把人家强留在身边,那么不就是个渣男么?

远离冷门专业,给自己一个机会。

user avatar

幸亏五年前我就转到计算机了。不然今天我估计还在边熬边想,生化环材的春天是不是快到了?!

等供应稀缺,等到啥时候呢?说句难听的,这和给你一个亿,让一只蜗牛追杀你的问题没啥区别。

反正又不能兑现。

快跑,真的不好找工作。

我其实没出来之前,觉得进工厂也挺好呢,至少不用种地了。但后来还是被现实说服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转了cs。

丑国有两点不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有一点好,转码容易了好多好多。我敢说这帮通过转码上岸的小伙伴,要是在国内,可能就没那么多机会了。一是转专业不容易,简历也不容易充实,估计能干得过科班的也不多。

丑国好就好在,不需要大家真的是万里挑一。只需要基础还不错,肯下功夫。不少人还是能通过转码混一口饭吃的。而且想转就趁早,因为年纪大了就更容易畏手畏脚。

user avatar

这就像干传销的, 已经不只是劝退了, 而是社会一直在严厉打击, 但是传销行业从业人员的价值上升了吗?当然没有, 因为社会根本不需要传销人员,他们产生的价值只能是负数, 绝对值越大, 价值越低.

传销头子价值当然上升了, 但问题是你是传销头子吗?

而且, 更令人惊奇的是, 尽管社会一直在打击传销, 传销的从业人员数量并没有减少, 在一些地区, 甚至已经成为当地保护的支柱性产业..

生化环材本质上就是传销, 而且还是披着高级外衣的传销. 绝大多数从业人员, 只能是传销产业链的下线而已, 他们的使命, 就是给上风人员提供利益.

最后祝材料人能够找个机械的工作, 祝他们进厂快乐; 至于生化环, 补习班被取缔之后, 我也不知道他们能去干什么.

user avatar

幻彩花生一直缺人才,供应一直稀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稀缺。

只不过大家对人才的定义不太一样。你以为本科毕业,有过实习经历,就算是人才了,找工作就应该好找,但实际上幻彩花生是需要大量实验和经验的学科,没有博士学位你连人都算不上,更别说什么人才了。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幻彩花生本科毕业的人只会考试,会一点几十年前的知识,至于经验什么的一点也没有,能干的岗位也真的就是高中生干的,你给他们资源让他们想办法去优化生产,没把实验室搞爆炸你就谢天谢地了。

user avatar

不会,实际上现在的问题在于饭不够多。

怎么出现愿意花钱做研发的公司,有足够财力的大家伙很重要。

国内生化环材方面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土老板愿意出钱,但是没得ac数,导致土工程师常常自以为是,拉点投资就单干,可能本来差距20年的,变成50年也说不定。

其实还是要走系统性协作的办法。但是在生化环材领域,缺一个契卡。把一部分人恰的 拿出来。

另外就是,先形成10家年收入2000亿人民币以上,利润400亿人民币以上,研发经费不低于200亿,人均研发经费不少于125万元人民币的跨行业康采恩再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