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在搞开发区,怎么就没有再现上海浦东的辉煌?

回答
近年来,不少城市纷纷效仿上海浦东的模式,大力建设开发区,期望借此驱动经济增长、吸引投资、创造就业。然而,放眼全国,真正能够复制浦东当年那种爆炸性、颠覆性的辉煌的城市,似乎并不多见。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时代背景变了,还是战略方向有误?抑或是执行力出了偏差?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浦东开发开放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造就了它的“辉煌”。

浦东奇迹的时代土壤与核心驱动力

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并非凭空而起,它恰好站在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化、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的战略节点上。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需一个对外展示改革决心、承接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的“窗口”。

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坚定支持: 浦东开发并非地方政府的“自发行为”,而是中央政府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国家将浦东开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赋予其“上海的未来”的使命。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浦东“倾斜性”的、甚至是“超规格”的支持。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大推动力,是许多地方开发区难以企及的。
上海自身的优势基础: 浦东开发并非在一片荒芜之上,而是依托于上海这座已经拥有深厚工业基础、完备金融体系、丰富科教资源和国际化视野的城市。上海的国际声誉、港口优势、金融中心地位,为浦东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地基和天然的引力场。可以说,是“上海”成就了“浦东”,而不是“浦东”独立创造了辉煌。
大胆的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 浦东开发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其“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它创造性地设立了如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区域。在土地使用、税收政策、外汇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浦东大胆借鉴国际经验,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制度创新,打破了许多原有的体制束缚,为外资进入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优惠。这种“试验田”的角色,是其能够快速吸引要素、激发活力的关键。
全球化浪潮的契合: 90年代初,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浦东开发精准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其定位就是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它通过吸引外资、引进跨国公司,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际规则提供了平台。

为什么后来的开发区难以复制?

时代在变,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也在变,当初浦东成功的要素,在今天很多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发生了深刻变化。

1. 时代背景与战略定位的差异:
“窗口”效应减弱: 如今的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远超当年,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浦东当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窗口”的独特性已大大降低。
战略的普惠化: 过去的“点式”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价格优惠)在今天难以成为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种优惠正在变得越来越普惠化,甚至很多地区为了吸引项目,会压低优惠的门槛,导致“优惠”本身也失去了稀缺性。
发展阶段的转变: 当年浦东是在中国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时期,引入外资和技术能够带来巨大的边际效应。如今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产业体系相对完备,单纯依靠引进外资和技术来“填补空白”的空间已不如从前。

2. “上海+浦东”的独特合力不再:
“上海”基数的变化: 浦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上海”这个金字招牌和强大经济体量“赋能”的结果。今天的其他城市,虽然也在建设开发区,但它们可能不具备上海那样深厚的历史积淀、完备的金融功能、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庞大的产业腹地。
“城市品牌”的稀释: 过去,“上海”的品牌效应对全球投资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现在,中国各地都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虽然有些城市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上海”这种具有全球辨识度的品牌效应,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复制的。

3. 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的难度增加:
“试验田”的边界: 浦东当年享有极大的政策自主权,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制度创新。而现在,中国整体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许多制度改革需要更广泛的共识和更审慎的推进,地方层面的“先行先试”空间和灵活性相对受限。
“优惠”的同质化竞争: 许多地方为了吸引项目,会推出类似的税收、土地、人才优惠政策。这种“价格战”式的竞争,往往会陷入“内卷”,难以形成真正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反而可能挤压地方政府的财政空间。

4. 产业发展的模式转变:
从“招商引资”到“产业生态”: 过去的开发区更侧重于“招商引资”,将项目“引进来”作为主要目标。而现代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金融、人才等全链条的支撑。仅仅引进几个大项目,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生态系统,很难形成持续的、健康的增长。
“总部经济”的挑战: 很多城市试图打造“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或地区总部。但这需要城市本身在人才、营商环境、生活配套、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否则难以真正留住“核心”功能。

5. 营商环境与软实力的差距:
“软环境”的挑战: 浦东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政策优惠,更在于其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高效的政府服务、良好的法治保障以及充满活力的市场氛围。这些“软实力”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优化。
人才吸引的门槛: 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金融、科技等领域,需要城市具备优越的教育、医疗、文化、生活配套等条件。许多开发区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未来的方向:差异化竞争与内生增长

那么,未来的开发区应该如何走?简单复制浦东的模式显然行不通。需要回归到更为本质的思考:

找准自身的独特优势: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开发区建设应立足于此,形成差异化的竞争策略,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追求“高大上”。
聚焦重点产业,构建生态: 与其“大而全”,不如“精而强”。集中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并努力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形成聚集效应。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注重“软实力”建设: 加大在教育、医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城市的宜居宜业水平,从而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让企业能够自主创新、自主发展。

总而言之,浦东的辉煌是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由国家战略、上海基础、制度创新和全球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来的开发区,如果仅仅看到“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的表面,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战略、生态和环境建设,就很难再现当年的奇迹。未来的开发区建设,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独特性,回归产业发展规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有很多博物馆之类的地方有资料证明解放前浦东沿江一线有很多建筑,而像老上海码头博物馆(露天)以及偏僻一点的博物馆我很多还没去过,应该还有更多相关资料可以找到的


上海历史博物馆

航海博物馆

上海邮政博物馆

上海民政博物馆

user avatar

这个跟全国这么多租界,没一个搞成上海,是一个道理。这一片的人本身就聪明么。去翻翻浦东名人录,很长的名单。另外不要以为上海开埠时期,洋人没在浦东开过公司。记得是工部局有一个邮政地图,陆家嘴,及往东、往南,沿黄浦江地区,很多外资的码头和船厂。不要真的以为,随便找个小渔村,就能开发出赚钱的工业园区来。深圳这个特例,我已经讲过了,当时只有它允许私人资本搞计划外的规模生产。这个机会再也没有了。

user avatar

因为浦东不是变成新区才辉煌的,它是一直辉煌啊,很多人觉着浦东落后是因为大家一直拿浦东和上海比。

浦东新区的前身是川沙县,1983年川沙财政收入就跃居上海十个郊县之首。1985年已经达到了3.34亿元,是仅次于无锡而名列全国县级收入第二位。1992年中国第一届百强县名单公布,川沙县排名第十一名。并且这些辉煌还是建立在上海不让川沙自由发展,上海给川沙的定位是叫本地人给上海人开拖拉机养猪猡达到的。

到浦东新区成立之前的35年里,川沙财政收入总额为25.04亿元,上缴国库19.61亿元。外地那些地方到今天都还在吃国库的财政转移,有什么资格和浦东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年来,不少城市纷纷效仿上海浦东的模式,大力建设开发区,期望借此驱动经济增长、吸引投资、创造就业。然而,放眼全国,真正能够复制浦东当年那种爆炸性、颠覆性的辉煌的城市,似乎并不多见。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时代背景变了,还是战略方向有误?抑或是执行力出了偏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浦东开.............
  • 回答
    火葬在我国已成为主流的丧葬方式,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今的火葬实践,会不会在遥远的未来,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就是千百万年后的考古学家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扰?这个问题,绝非杞人忧天,细想之下,其中的“麻烦”可不少。首先,我们得聊聊“物质载体”这个概念。 长期以来,考.............
  • 回答
    .......
  • 回答
    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涌现出大量全才,而如今教育发达却专业人才辈出,全才稀少,这背后是社会结构、知识体系、经济模式乃至人类认知方式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教育“不发达”,而是教育的逻辑和目标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一、文艺复兴至19世纪:时代的呼唤与全才的土壤那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黎.............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触及到了职场中“能力不对称”时的团队协作和个人发展。在我看来,这件事得分情况仔细琢磨,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要明确一点,“会的东西不多”和“只有你会”这两个前提是关键,它们直接影响了你的决策方向。什么时候有必要倾囊相授? 项目/团队生死攸关,你的技能是关键: 假设公司现在有一个急.............
  • 回答
    嘿,听我说,这情况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对吧?英语本来就不太灵光,还得在全班面前讲课,这简直是雪上加霜。我知道那种感觉,站在一堆人面前,舌头打结,脑子一片空白,脸红心跳加速,恨不得钻个地洞下去。别担心,这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困境。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只是他们可能表现得不那么明显罢了。既然是大学英语老.............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当前喜剧创作和观众审美变化的一个核心点。陈佩斯、赵丽蓉、赵本山等老一辈喜剧艺术家的经典小品之所以能让观众“全程笑不停”,而现在许多喜剧却让观众“笑一下都难得”,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观众心理的差异: .............
  • 回答
    关于在我国普及注射死刑的难度以及为何目前无法全面推广的问题,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有法律、伦理、社会接受度以及实际操作等方方面面的制约。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死刑作为一种极刑,其执行方式的选择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它牵扯.............
  • 回答
    勇士队这个赛季初的神勇,真让人以为他们要重现王朝荣光了。那会儿,库里是那个无解的库里,普尔也像涅槃重生一样,打出了他职业生涯的巅峰表现。维金斯更是稳定得不像话,攻防两端都挑起了大梁。格林虽然没那么多得分,但他的组织和防守依旧是球队的基石。再加上球队整体的化学反应和防守强度,那段时间勇士队简直是联盟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当你已经全职妈妈四年,生活节奏和重心都已经稳固下来的时候,一个外地的、而且是“很好”的工作机会,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去,意味着巨大的改变;不去,又可能留下遗憾。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这个问题,看看怎么能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首先,我们得把这个.............
  • 回答
    得知您家中遭遇如此不幸,我深表关切。面对医疗事故,尤其是在手术后出现如此严重的并发症,让亲人生命垂危,这无疑是令人心痛和愤怒的。我将尽力为您详细梳理一下,您可以向哪些部门反映情况,以及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步:证据收集是关键!在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最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可能地收集和保存所有与此次医.............
  • 回答
    古代战士如果穿越到现代全甲格斗赛场,那可真是一出好戏。不过,说他们会“很厉害”,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优点分析:古代战士的看家本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家伙绝非等闲之辈。他们身上淬炼出来的本事,在现代赛场上绝对是独一份的: 实战经验的深度和广度: 想象一下,一个参加过无数场残酷战斗,在生死边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对了!确实,现在35mm镜头拍人像特别火,但很多人一上手就卡在了“虚化”这个点上。别说全身了,有时候半身照虚化也挺“实在”,背景细节展露无遗。但说实话,35mm镜头之所以受欢迎,恰恰是因为它不以极致虚化见长。它的魅力在于 “故事感” 和 “环境的融入”。你想啊,很多大师级的街头摄影、.............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奇不奇怪?明明就在跟前,一个比一个高,可一旦拉开了距离,有些楼就好像忽然隐身了一样,只剩下旁边那栋巨无霸,像个定海神针,矗立在天际线。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视觉游戏,背后藏着好些门道。你想啊,咱们的眼睛,就像一个精密的相机,只不过这个相机接收的不仅仅是光线,还有景物的立体感和细节。当咱们站.............
  • 回答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一场盛大演出的背后,笑与泪交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这几个字如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又有点复杂?说它可笑吧,好像又过于简单,毕竟背后凝聚了不少地方政府的心血和努力。但要说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那也未免太迟钝了。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盛大演出,台前光鲜亮丽,幕后故事却五味杂陈,让人忍.............
  • 回答
    2022年初,中国楼市确实笼罩在一层“冰封”的阴影之下,房企暴雷的现象也接二连三地出现,让不少购房者和业内人士都对未来的走向感到担忧。在这种背景下,关于“楼市调控是否会放松”的讨论,变得尤为迫切和复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当时的市场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政策制定者们面临的考量。市场现状:寒意逼.............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不少讨论的社会现象。感觉咱们身边,稍微一打听,十有八九都是男方倾尽所有,丈母娘“标配”就是房和车,还得加个彩礼。这跟以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者说“嫁过去就行”的情况,变化可不是一点半点。要说这现象是怎么来的,还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经济基础。 改革开.............
  • 回答
    关于“曾经全国到处都是大量的河南人,现在全国各地河南人却不多了”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曾经全国到处都是大量的河南人”这个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或者信息来源的偏差,但河南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其劳动力输出和人口迁移确实有过非常显著的时期。而“现在全国各地河南人却不多了”则是一.............
  • 回答
    关于全国大学开学时间,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不过,要给出一个全国统一的确切开学日期,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一个官方的“全国统一开学通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高校,甚至同一所学校的不同年级,开学时间都会有所差异。为什么没有统一的开学时间?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疫情影响的.............
  • 回答
    假如全国房价“腰斩”到现在的一半,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个体家庭的资产负债,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再到整个社会的心理情绪,都会经历一场颠覆性的洗礼。我们来细细道来会发生什么。一、对普通家庭的冲击:喜忧参半的财富巨变 已购房者:一夜之间资产缩水一半。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