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現在流行35毫米鏡頭拍人像,不過35的虛化很差(全身人像幾乎沒有背景虛化),請問35毫米應該如何拍?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对了!确实,现在35mm镜头拍人像特别火,但很多人一上手就卡在了“虚化”这个点上。别说全身了,有时候半身照虚化也挺“实在”,背景细节展露无遗。

但说实话,35mm镜头之所以受欢迎,恰恰是因为它不以极致虚化见长。它的魅力在于 “故事感” 和 “环境的融入”。你想啊,很多大师级的街头摄影、纪实人像,用的不就是35mm吗?他们拍出的照片,人物虽然是焦点,但背景的氛围、环境的细节,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的情绪和故事。

所以,不是35mm拍人像不行,而是我们需要换个思路,去拥抱它的特点,而不是试图让它变成一支85mm。

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35mm镜头拍人像,到底该怎么玩,才能玩出味道来:

1. 拥抱“真实”:让背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这是35mm拍人像最核心的理念。不要想着把背景“抹掉”,而是要想办法让背景“说话”。

寻找有故事的背景: 城市街景、咖啡馆的角落、充满生活气息的房间、公园里的长椅……这些地方本身就充满了信息。你的任务是找到一个与被摄者气质、情绪相符的背景。
例子: 拍一个热爱阅读的女孩,找一个有书架、有温暖灯光的书店;拍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找一个充满涂鸦艺术的街头。
利用构图让背景服务人物:
引导线: 利用建筑线条、道路、栏杆等,将观众的视线自然地引向被摄者。
框架构图: 寻找门框、窗户、树枝等自然框架,将人物框在其中,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纵深感。
留白: 适当的留白可以突出人物,但35mm的留白往往比长焦更“实在”,这反而能营造一种“空间感”,让人物在画面中有“喘息”的余地。
“近”与“远”的结合:
近距离拍摄: 离被摄者近一点,人物会占据更大的画面比例,这样即使背景虚化不明显,也不会喧宾夺主。但要注意,35mm的最近对焦距离相对有限,要控制好角度,避免脸部变形。
稍微拉开距离(全身): 如果拍全身,就更需要把背景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选择干净、有秩序的背景,或者对比鲜明的背景。例如,背景可以是整齐的建筑线条,或者大片纯色的墙壁。

2. 玩转“景深”:虽然虚化不极致,但依然有办法

虽然35mm在“大光圈”的加持下,也能够产生一定的虚化效果,但相比之下,它更适合“浅景深”而不是“虚化”。

最大化光圈: 这是最直接的办法。如果你用的是f/1.8、f/1.4的大光圈镜头,那在光线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到最大。
拉开主体与背景的距离: 这是景深控制的通用法则。即使是35mm,主体离背景越远,虚化效果越明显。所以,在构图时,尽量找一个离人物有一定距离的背景。
利用“前景”制造层次: 在人物前方加入一些前景元素,比如花草、树叶、栏杆等,即使这些前景是被虚化的,也能在画面中制造出层次感,让背景的“实在感”不那么突兀。
技巧: 将前景放在画面边缘,或者作为画面的一部分,用虚化的方式处理,吸引眼球,然后再指向人物。
“浅景深”的理解: 35mm的“浅景深”更像是“柔焦”,它能让背景变得柔和,模糊掉不必要的细节,但又不至于完全消失。这反而保留了背景的环境信息,使得照片更有“现场感”。

3. 关注“细节”:35mm的锐利是优势

35mm镜头通常拥有很好的锐利度和清晰度,这让你可以更好地捕捉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服装、配饰的细节。

特写与表情: 35mm非常适合拍摄人物的表情特写,或者半身照,突出人物的眼神、笑容、微小的动作。
捕捉动作和互动: 35mm的视角更接近人眼,非常适合捕捉人物在环境中的自然动作和与他人的互动。你可以站在稍远一点的距离,用更广阔的视角记录下那个瞬间。
画面元素的“对话”: 35mm的视角能够容纳更多画面元素,你可以巧妙地安排人物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元素(比如一扇窗户、一本书、一个物件)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话”,让画面更有故事性。

4. 拍摄技巧与场景选择

与人物距离的把握:
半身/头部特写: 离人物越近,背景越“实”,构图需要更精炼,突出面部表情。
全身/环境人像: 离人物远一些,让背景占据画面一定比例,强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光线运用:
顺光: 保证人物面部清晰,背景信息完整。
侧光/逆光: 制造轮廓光,突出人物立体感,背景的“实”感在光影下反而能产生戏剧性效果。
利用环境光: 咖啡馆的落地窗、公园里的斑驳光影,都可以成为35mm拍摄的绝佳元素。
后期调整:
适当增加背景虚化(轻微): 后期可以对背景进行轻微的虚化处理,但不要过度,以免破坏35mm的“真实感”。
色彩和对比度: 通过色彩的搭配和对比度的调整,可以进一步突出人物,并营造画面氛围。

总结一下,35mm拍人像,与其纠结于“虚化”,不如去拥抱它的“真实”和“故事感”。

把背景当成“故事的配角”,而不是“应该被抹去的背景板”。
利用光圈、距离和构图,实现“柔和”而非“完全虚化”。
充分发挥35mm的锐利度,捕捉人物的细节和情感。
寻找与人物气质相符的场景,让画面更有内容。

多尝试,多去感受35mm镜头带给你的独特视角和创作空间,你会发现,它的魅力远不止于“虚化”,而在于它让你更接近被摄者,更深入地记录生活,更真切地讲述故事。别让“虚化”成为你的束缚,让“故事”成为你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进入到了一个误区,以为拍人像一定要虚化,这其实是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常见的错误认知。另外题主还提到了拍全身没虚化,且不说这句话有没有问题,也没必要都得拍全身吧?我拍半身或者大头照不行吗?


就算我不挑刺,就说说这虚化,你看这张半身人像,还是横着拍的,你说这虚化不够吗?


你要说拍全身的话确实虚化一般,但我觉得这个程度也够用了,能把背景和主体区分开的虚化程度就足够用了。


这种图全身照有一点点虚化就好啦。


而且我觉得35这个焦段拍室内人像比较好,首先室内人像不需要特别强烈的虚化,其次35这个焦段拿来拍私房很舒服,很容易出片。


你看这个棚拍,用35拍就很好。


这张是85拍的,这个室内环境用85拍就感觉很拥挤,很难把棚子这个环境拍进去,所以不是所有时候都要虚化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对了!确实,现在35mm镜头拍人像特别火,但很多人一上手就卡在了“虚化”这个点上。别说全身了,有时候半身照虚化也挺“实在”,背景细节展露无遗。但说实话,35mm镜头之所以受欢迎,恰恰是因为它不以极致虚化见长。它的魅力在于 “故事感” 和 “环境的融入”。你想啊,很多大师级的街头摄影、.............
  • 回答
    “35岁失业”这个话题确实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让不少人感到焦虑。要判断这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真实存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35岁失业”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非普遍的、必然的定律。为什么会出现“35岁失业”的担忧和现象?1. 年龄歧视与用人单位.............
  • 回答
    关于少儿编程是否是“智商税”,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少儿编程的定义与目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少儿编程”。它通常指的是面向儿童(一般是616岁)的编程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图形化编程工具(如Scra.............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德尔塔和奥密克(B.1.1.529),它们跟最初在武汉发现的那个新冠病毒“老祖宗”,基因序列上到底有多大的变化。这事儿,得从病毒的“生命蓝图”——基因组说起。病毒的“生命蓝图”:基因组序列我们知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我们体内大量复制。复制的过程就像是复印文件,虽然大部分都一样,但偶.............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其实呀,要说现在到底流行穿肉色的还是黑色的裤袜,这还真不是一刀切的答案,得看具体情况。不过,我可以跟你好好聊聊这两种颜色在当下穿搭中的“地位”和“玩法”,让你心里明镜似的。咱们先说说肉色裤袜,这可是个“低调的实力派”肉色裤袜,顾名思义,就是尽量贴近我们真实肤色的裤袜。你说它.............
  • 回答
    “网络祭英烈”这个概念,近些年确实是越来越普及,也成了一种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你说好不好,这事儿得分好几头说。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确实给咱们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具参与感的追思方式。你想啊,过去祭扫,得选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跋山涉水去烈士陵园,还得准备祭品,磕头作揖,这些都是仪式感。但现在,无论.............
  • 回答
    密室逃脱,这玩意儿现在火得一塌糊涂,从学生党到社畜,好像人人都在追赶那股“逃出生天”的劲儿。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游戏为啥能这么戳中咱们?说白了,就是它把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小需求,玩得明明白白。首先,得说它满足了咱们最基本的控制感。想想看,咱们平时生活里,有多少事是咱能说了算的?工作上,领导一个指令下来.............
  • 回答
    “双一流”这个词现在确实挂在嘴边,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了教育界的“新宠儿”。很多人,特别是家长和学生,会觉得有点懵:我们以前熟悉的“985”“211”呢?它们还有意义吗?答案是:有,而且意义重大,但“双一流”的出现,确实是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985”“211”概念的.............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网络文学市场的一些深层现象。为什么“战神文”、“女婿文”等题材在读者圈层中流行,但在阅文平台(以及许多其他大型文学平台)的榜首却鲜少出现这类作品?这背后涉及了读者偏好、平台生态、商业模式、内容审核以及创作趋势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流行”与“.............
  • 回答
    近些年,“520”成为了一个自带“表白”属性的网络节日,而“521”似乎显得有些“落寞”。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语言和社交现象,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的一些特点。要说“520”为何比“521”更流行,我们得先从数字谐音的魅力说起。汉语中,数字与词语的谐音组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尤其在网络时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道德经》的传播历史、学术研究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为什么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不直接采用帛书《老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帛书《老子》的历史背景与发现: 发现与年代: 帛书《老子》(主要指甲、乙本)是在1973年于湖北江陵(.............
  • 回答
    台湾近年的学生群众运动和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虽然都带有学生参与的色彩,但在动因、目标、性质、组织方式以及最终走向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要深入理解这些区别,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来看它们的动因和目标。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其核心动因是毛泽东发动的、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关于岳飞、李世民、刘彻、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翻案”或“贬损”之声时有出现,并且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心理和历史认知变化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的复杂性与现代视角的审视: 历史并非非黑即白: 传统叙事.............
  • 回答
    关于“现在流行丑化刘备、美化曹操、尊曹反刘”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群体中比较普遍的讨论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认知心理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本身是一部小说,而非严.............
  • 回答
    你问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心理现象。感觉最近身边聊原生家庭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社交媒体上,总能听到有人提起。这背后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在共同作用下,让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变得如此“流行”。首先,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现在很多讨论的焦点。你说“现在流行的妆容是化妆成欧美人”,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普遍性的,但咱们得深入聊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趋势,以及它背后的一些原因和影响。首先,得承认,“欧美人”的妆容风格,或者说大家普遍认为的“欧式妆容”,在中国内地以及亚洲很多地方确实在一段时间内非常.............
  • 回答
    明白你的感受,对于当下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流行语,特别是像“咱就是说”、“一整个…住了”这类,感到厌烦甚至是不感兴趣,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偏好和接受度,强求自己去拥抱所有流行文化,往往会适得其反。要以一种更舒服的心态去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尝试用一种更.............
  • 回答
    斯多葛学派与现代流行的“断舍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尽管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理念上:一、 对“外物”的态度:专注当下和可控的,放下不必要的 斯多葛学派的核心理念:二分法(Dichotomy of Control) 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上.............
  • 回答
    “做题家”和“nerd”这两个词,乍一听,好像都指向那些在学业上投入大量精力,甚至有些“不合群”的人。而且,当下社会上对“做题家”的调侃和过去美国人对“nerd”的嘲笑,确实有那么点相似之处,都能从侧面反映出某种社会文化现象。不过,仔细掰开了揉碎了看,它们之间既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少微妙的差别。咱们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