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多葛学派和现在流行的“断舍离”有什么联系呢?

回答
斯多葛学派与现代流行的“断舍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尽管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理念上:

一、 对“外物”的态度:专注当下和可控的,放下不必要的

斯多葛学派的核心理念:二分法(Dichotomy of Control)
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事物: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的思想、判断、欲望、行为)和我们不能控制的(他人的行为、身体的健康、财富、名誉、外界事件等)。
他们的核心指导原则是,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上,并对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保持冷漠(apatheia),即不被它们的情绪所扰动。
这意味着要培养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安宁,不依赖于外在环境的改变。拥有的物品,特别是那些不必要的、会带来烦恼的物品,被视为“外物”,是可能干扰我们内心平静的因素。

“断舍离”的核心理念:舍弃“不需要的、不合适的、占地方的”
山下英子提出的“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整理术,其核心是通过审视并舍弃家中不再需要、不合适、占地方的物品,从而达到空间和心灵的解放。
“断舍离”强调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关注的是“我”与物品的关系,以及物品对“我”当下生活状态的影响。
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自由、更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联系点:
共同的“放下”: 无论是斯多葛学派强调的放下对“外物”的执念,还是“断舍离”倡导的舍弃不必要的物品,其根本都在于“放下”。放下的是那些不真正服务于我们幸福和安宁的物质束缚。
对内在状态的关注: 斯多葛学派认为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在的理性与德性,不受外在环境影响。“断舍离”则认为通过整理物品,可以清理内心的杂乱,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自由。两者都指向了内在的富足和安宁,而非外在的占有。
审视与选择: 斯多葛学派提倡用理性去判断什么是“善”的(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品质),什么是“恶”的(我们的不良判断和行为),以及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外物)。“断舍离”也要求我们用“适合我”“我需要”的标准去审视物品,并做出选择。这种审慎的判断和有意识的选择是两者共通的。

二、 追求简约和内在的富足

斯多葛学派的简约生活:
斯多葛学派并不排斥拥有物质,但他们不将物质视为幸福的来源,甚至鼓励一种相对简单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对物质的依赖。
例如,塞内加就曾倡导节制和朴素,认为过度的奢华只会带来更多的担忧和烦恼。他认为真正的富足是心灵的富足,是拥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
他们认为,一个人是否贫穷,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而是取决于他有多少欲望。欲望越多,越容易感到贫穷。

“断舍离”的简约生活:
“断舍离”的直接结果就是家中物品的减少,生活空间的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简约和秩序感。
它提倡的是一种“适量”的生活,只保留真正能为自己带来价值和幸福的物品。
通过减少物质上的冗余,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内在的成长和真正热爱的事物。

联系点:
对抗消费主义的冲动: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断舍离”是对过度消费和“拥有越多越好”观念的一种反思和挑战。而斯多葛学派的简约生活哲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物质的丰富并不必然带来幸福,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内在价值的优先: 两者都将焦点从外在的物质拥有转向内在的价值和状态。斯多葛学派强调德性、理性和内心的平静;“断舍离”则强调“我”与物品的关系,以及物品对“我”当下状态的支持。最终都是为了提升个体的内在体验和生活品质。
解放与自由: 斯多葛学派认为,摆脱对“外物”的依赖,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独立。而“断舍离”也旨在通过清理杂物,释放被物品占据的空间和注意力,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不再为物品所累。

三、 对“当下”的重视和对过程的体验

斯多葛学派的活在当下:
斯多葛学派非常强调“活在当下”的原则。他们认为过去已成定局,未来尚不可知,唯一我们能够掌控和体验的就是现在这一刻。
他们鼓励我们专注于此时此刻的思考和行动,并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

“断舍离”的过程体验:
“断舍离”不仅仅是最终“舍弃”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断”和“离”的过程本身。
在“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审视物品,回想与物品相关的回忆和感受,这是一个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
在“离”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与物品告别,体验到一种轻松和释然。这个过程也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积极调整。

联系点:
聚焦此刻的行动: 斯多葛学派通过专注当下,减少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焦虑;“断舍离”也鼓励我们审视当下拥有的物品,并决定当下是否需要它们。这种聚焦于“此刻我与物品的关系”,是两者共同的实践方式。
体验式学习: 斯多葛学派认为,通过实践哲学原则来体验其益处,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同样,“断舍离”强调的是亲身去实践、去感受,通过整理的过程来体会生活变化。

四、 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准备

斯多葛学派的预想厄运(Premeditatio Malorum):
斯多葛学派提倡的一种心理练习是“预想厄运”,即提前思考可能发生的坏事,例如失去财富、亲人离去、身体疾病等。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悲观,而是为了降低未来不确定性对我们情绪的冲击。当我们已经为最坏的情况做好了心理准备,一旦坏事发生,我们反而会感到相对平静,因为这并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期。
这也可以引申到对物质的看法,即我们拥有的东西并非永恒,要做好失去它们的心理准备。

“断舍离”的理性消费和减少依赖:
通过“断舍离”,人们会更加审慎地购买物品,减少非必要的囤积,从而降低因拥有过多物品而带来的管理和维护成本。
当物品减少后,人们对物质的依赖性也随之降低,也就更能坦然面对可能的损失或变化。例如,当一个家不再堆满各种昂贵的、非必需的物品时,即使搬家或遭遇变故,其心理和物质负担都会大大减轻。

联系点:
降低对外部依赖的脆弱性: 斯多葛学派通过心理预演来增强应对外界变化的韧性。“断舍离”则通过减少物质上的束缚,来降低个体在面对外界不确定性时的脆弱性。两者都指向了增强内在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准备”而非“恐惧”: 斯多葛的“预想厄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而非消极的恐惧。“断舍离”也不是为了彻底变成苦行僧,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物质对自己的作用,从而更有意识地生活。

总结

虽然“断舍离”是一个更侧重于物质整理的现代生活方式,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精神与斯多葛学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鼓励人们:

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将精力专注于内在。
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物质的依赖。
通过审视和选择,保持心灵的清晰和自由。
培养一种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心理韧性。

可以说,“断舍离”是斯多葛学派关于“处理外物”和“追求内在平静”理念在现代物质社会的具体实践和一种通俗化的体现。它帮助现代人在纷繁的物质世界中,找到通往内心安宁和生活自由的一条实践路径,而这条路径在两千多年前的斯多葛哲学中就已经被清晰地指引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屁的联系。

我都不想说一句:“这是斯多葛学派在知乎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因为那断舍离跟斯多葛学派连飞子都挂不上。

题主你要知道,日本这个国家盛产神棍啊,不能说这本书在日本是畅销书就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啊。日本国民生存压力巨大,没事就跳轨割脉什么的,这些神棍在日本很有市场的,各种奇葩宗教异类学说在日本层出不穷。

那么可能有人要说了:帕秋莉你就是个神棍啊,你说人家山下英子是神棍你有什么证据吗?

那么接下来咱们来做一次普通程度的扒皮。

我之所以厌恶民科民哲以及各类神棍,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将一些理论和概念仅就字面意思胡乱理解,生搬硬套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下。然而实则他们借来论证自己理论的证据根本就是牵强附会,论证过程自然也就是狗屁不通的无效论证。

知乎上的各位看官也记住了,凡是拿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不进行概念阐明,不引用一手资料或者二手文献进行解释,由此证明的命题,全是错误的。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全·是·错·误·的!

接着说书

《断舍离》这本书的作者自己都说了,是启发自佛教和瑜伽,瑜伽这玄乎其玄的东西暂且不说,单说佛教。断舍离三个字来自于佛教典籍玄奘翻译版《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中的第二段,我就不贴原文了,原因后面会说。

在菩萨品第四中提到了三十一种道场。这道场是什么我说不清,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修行的场所,也可以将其认知为一种修行的方式,或者说手段目的也可以。这三十一种道场在玄奘版中翻译如下:

寂灭、不增、不行、永断舍离离系、寂静、广大、不诤、安住、不二、建立、平等、无为、遍知、无间、无杂、无处、无住、唯名无浪、无舌、善寂、明显、无取、无异、无喻、微妙、遍行、至顶、无染。

加粗的三个(永断、舍离、离系)便是山下英子一书书名的由来。(加下划线的便是我们常说的六般若蜜,纯属顺带科普,与本文内容无关)。于是山下英子就想当然地把断解释为

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把舍解释为

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把离解释为

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如此厚颜无耻的胡说八道我还真是前所未见。然而,她的这种学说还真的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别说一般百姓,就算是庙里有些修为的和尚都有可能被这种说法蒙骗过去,因为从字面上这样理解永断舍离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又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稳得一比。日本那边的经书主要是鉴真东渡的时候带去的,所以基本上都是玄奘大师翻译的,而日本佛家也都只看玄奘翻译本,只拜玄奘大师,下图就是我前几天在日本各个小庙做人文调查时拍的照片,鉴真来后的庙不供谁都不能不供玄奘。(一排小字写的跟热血漫画一样...)

但是啊但是,这样的谎言到了我大图书馆的面前便变得不堪一击。因为,很不幸的,玄奘大师并不是第一个翻译维摩诘经的人;更不幸的是,我还读过之前两种翻译版的;最不幸的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经书并不像大家想得那么可靠,玄奘为了经书中的词汇整饬优美和倾向梵文,许多词汇都无法让人理解出其真正含义,由此而饱受学术界诟病。(尊敬归尊敬,不好的地方该说也得说)

在三国时期,支谦大师曾经翻译过《维摩诘经》,对于三十一道场他是这么翻译的:

无生之心、淳淑之心、圣贤之心、道意之心施之心持戒之心、忍辱之心、精进之心、禅思之心、智慧之心、慈心、悲心、喜心、护心、神通之心、灭心、四思之心、多闻之心、不生之心、道品法心、众劳之静、众生之心、诸法之心、伏诸魔心、二界之场、师子座场、力无畏场、三达之智、一意觉场。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南北朝时期的鸠摩罗什大师也翻译过《维摩诘经》的三十一道场:

直心、发行、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神通、解脱、方便、四摄、多闻、伏心、三十七品、谛、缘起、烦恼、众生、一切法、降魔、三界、师子吼三明、一念知一切法

这两个版本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是学术界几百个教授一致通过了一件事,即支译本和什译本都是意译本。也就是说,所谓的永断其本意为菩提心,为道意之心,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之心。而舍离乃是发心,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的布施之心。至于离系便是离系诱惑的持戒之心。可以发现,断舍离书中对这三个道场的解释可以说跟佛教一点不搭边,完全是按照玄奘本望文生义自己臆测出来的。

所以别说跟斯多葛学派了,连跟作者自己声称的佛学都搭不上边。

《断舍离》一书完全就是一个民哲臆想的产物。

以上

——————————————————————————————————

个人认为《维摩诘经》最好的还是什译本,但是还是有一点点缺陷.

细心的同学可以数一下,那三十一道场实际上是三十个,由于鸠摩罗什本人有强迫症,所以翻译的时候特意凑成了个整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