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多葛学派和现在流行的“断舍离”有什么联系呢?

回答
斯多葛学派与现代流行的“断舍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尽管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理念上:

一、 对“外物”的态度:专注当下和可控的,放下不必要的

斯多葛学派的核心理念:二分法(Dichotomy of Control)
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事物: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的思想、判断、欲望、行为)和我们不能控制的(他人的行为、身体的健康、财富、名誉、外界事件等)。
他们的核心指导原则是,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上,并对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保持冷漠(apatheia),即不被它们的情绪所扰动。
这意味着要培养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安宁,不依赖于外在环境的改变。拥有的物品,特别是那些不必要的、会带来烦恼的物品,被视为“外物”,是可能干扰我们内心平静的因素。

“断舍离”的核心理念:舍弃“不需要的、不合适的、占地方的”
山下英子提出的“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整理术,其核心是通过审视并舍弃家中不再需要、不合适、占地方的物品,从而达到空间和心灵的解放。
“断舍离”强调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关注的是“我”与物品的关系,以及物品对“我”当下生活状态的影响。
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自由、更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联系点:
共同的“放下”: 无论是斯多葛学派强调的放下对“外物”的执念,还是“断舍离”倡导的舍弃不必要的物品,其根本都在于“放下”。放下的是那些不真正服务于我们幸福和安宁的物质束缚。
对内在状态的关注: 斯多葛学派认为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在的理性与德性,不受外在环境影响。“断舍离”则认为通过整理物品,可以清理内心的杂乱,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自由。两者都指向了内在的富足和安宁,而非外在的占有。
审视与选择: 斯多葛学派提倡用理性去判断什么是“善”的(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品质),什么是“恶”的(我们的不良判断和行为),以及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外物)。“断舍离”也要求我们用“适合我”“我需要”的标准去审视物品,并做出选择。这种审慎的判断和有意识的选择是两者共通的。

二、 追求简约和内在的富足

斯多葛学派的简约生活:
斯多葛学派并不排斥拥有物质,但他们不将物质视为幸福的来源,甚至鼓励一种相对简单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对物质的依赖。
例如,塞内加就曾倡导节制和朴素,认为过度的奢华只会带来更多的担忧和烦恼。他认为真正的富足是心灵的富足,是拥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
他们认为,一个人是否贫穷,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而是取决于他有多少欲望。欲望越多,越容易感到贫穷。

“断舍离”的简约生活:
“断舍离”的直接结果就是家中物品的减少,生活空间的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简约和秩序感。
它提倡的是一种“适量”的生活,只保留真正能为自己带来价值和幸福的物品。
通过减少物质上的冗余,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内在的成长和真正热爱的事物。

联系点:
对抗消费主义的冲动: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断舍离”是对过度消费和“拥有越多越好”观念的一种反思和挑战。而斯多葛学派的简约生活哲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物质的丰富并不必然带来幸福,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内在价值的优先: 两者都将焦点从外在的物质拥有转向内在的价值和状态。斯多葛学派强调德性、理性和内心的平静;“断舍离”则强调“我”与物品的关系,以及物品对“我”当下状态的支持。最终都是为了提升个体的内在体验和生活品质。
解放与自由: 斯多葛学派认为,摆脱对“外物”的依赖,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独立。而“断舍离”也旨在通过清理杂物,释放被物品占据的空间和注意力,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不再为物品所累。

三、 对“当下”的重视和对过程的体验

斯多葛学派的活在当下:
斯多葛学派非常强调“活在当下”的原则。他们认为过去已成定局,未来尚不可知,唯一我们能够掌控和体验的就是现在这一刻。
他们鼓励我们专注于此时此刻的思考和行动,并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

“断舍离”的过程体验:
“断舍离”不仅仅是最终“舍弃”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断”和“离”的过程本身。
在“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审视物品,回想与物品相关的回忆和感受,这是一个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
在“离”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与物品告别,体验到一种轻松和释然。这个过程也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积极调整。

联系点:
聚焦此刻的行动: 斯多葛学派通过专注当下,减少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焦虑;“断舍离”也鼓励我们审视当下拥有的物品,并决定当下是否需要它们。这种聚焦于“此刻我与物品的关系”,是两者共同的实践方式。
体验式学习: 斯多葛学派认为,通过实践哲学原则来体验其益处,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同样,“断舍离”强调的是亲身去实践、去感受,通过整理的过程来体会生活变化。

四、 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准备

斯多葛学派的预想厄运(Premeditatio Malorum):
斯多葛学派提倡的一种心理练习是“预想厄运”,即提前思考可能发生的坏事,例如失去财富、亲人离去、身体疾病等。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悲观,而是为了降低未来不确定性对我们情绪的冲击。当我们已经为最坏的情况做好了心理准备,一旦坏事发生,我们反而会感到相对平静,因为这并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期。
这也可以引申到对物质的看法,即我们拥有的东西并非永恒,要做好失去它们的心理准备。

“断舍离”的理性消费和减少依赖:
通过“断舍离”,人们会更加审慎地购买物品,减少非必要的囤积,从而降低因拥有过多物品而带来的管理和维护成本。
当物品减少后,人们对物质的依赖性也随之降低,也就更能坦然面对可能的损失或变化。例如,当一个家不再堆满各种昂贵的、非必需的物品时,即使搬家或遭遇变故,其心理和物质负担都会大大减轻。

联系点:
降低对外部依赖的脆弱性: 斯多葛学派通过心理预演来增强应对外界变化的韧性。“断舍离”则通过减少物质上的束缚,来降低个体在面对外界不确定性时的脆弱性。两者都指向了增强内在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准备”而非“恐惧”: 斯多葛的“预想厄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而非消极的恐惧。“断舍离”也不是为了彻底变成苦行僧,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物质对自己的作用,从而更有意识地生活。

总结

虽然“断舍离”是一个更侧重于物质整理的现代生活方式,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精神与斯多葛学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鼓励人们:

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将精力专注于内在。
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物质的依赖。
通过审视和选择,保持心灵的清晰和自由。
培养一种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心理韧性。

可以说,“断舍离”是斯多葛学派关于“处理外物”和“追求内在平静”理念在现代物质社会的具体实践和一种通俗化的体现。它帮助现代人在纷繁的物质世界中,找到通往内心安宁和生活自由的一条实践路径,而这条路径在两千多年前的斯多葛哲学中就已经被清晰地指引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屁的联系。

我都不想说一句:“这是斯多葛学派在知乎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因为那断舍离跟斯多葛学派连飞子都挂不上。

题主你要知道,日本这个国家盛产神棍啊,不能说这本书在日本是畅销书就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啊。日本国民生存压力巨大,没事就跳轨割脉什么的,这些神棍在日本很有市场的,各种奇葩宗教异类学说在日本层出不穷。

那么可能有人要说了:帕秋莉你就是个神棍啊,你说人家山下英子是神棍你有什么证据吗?

那么接下来咱们来做一次普通程度的扒皮。

我之所以厌恶民科民哲以及各类神棍,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将一些理论和概念仅就字面意思胡乱理解,生搬硬套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下。然而实则他们借来论证自己理论的证据根本就是牵强附会,论证过程自然也就是狗屁不通的无效论证。

知乎上的各位看官也记住了,凡是拿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不进行概念阐明,不引用一手资料或者二手文献进行解释,由此证明的命题,全是错误的。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全·是·错·误·的!

接着说书

《断舍离》这本书的作者自己都说了,是启发自佛教和瑜伽,瑜伽这玄乎其玄的东西暂且不说,单说佛教。断舍离三个字来自于佛教典籍玄奘翻译版《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中的第二段,我就不贴原文了,原因后面会说。

在菩萨品第四中提到了三十一种道场。这道场是什么我说不清,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修行的场所,也可以将其认知为一种修行的方式,或者说手段目的也可以。这三十一种道场在玄奘版中翻译如下:

寂灭、不增、不行、永断舍离离系、寂静、广大、不诤、安住、不二、建立、平等、无为、遍知、无间、无杂、无处、无住、唯名无浪、无舌、善寂、明显、无取、无异、无喻、微妙、遍行、至顶、无染。

加粗的三个(永断、舍离、离系)便是山下英子一书书名的由来。(加下划线的便是我们常说的六般若蜜,纯属顺带科普,与本文内容无关)。于是山下英子就想当然地把断解释为

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把舍解释为

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把离解释为

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如此厚颜无耻的胡说八道我还真是前所未见。然而,她的这种学说还真的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别说一般百姓,就算是庙里有些修为的和尚都有可能被这种说法蒙骗过去,因为从字面上这样理解永断舍离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又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稳得一比。日本那边的经书主要是鉴真东渡的时候带去的,所以基本上都是玄奘大师翻译的,而日本佛家也都只看玄奘翻译本,只拜玄奘大师,下图就是我前几天在日本各个小庙做人文调查时拍的照片,鉴真来后的庙不供谁都不能不供玄奘。(一排小字写的跟热血漫画一样...)

但是啊但是,这样的谎言到了我大图书馆的面前便变得不堪一击。因为,很不幸的,玄奘大师并不是第一个翻译维摩诘经的人;更不幸的是,我还读过之前两种翻译版的;最不幸的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经书并不像大家想得那么可靠,玄奘为了经书中的词汇整饬优美和倾向梵文,许多词汇都无法让人理解出其真正含义,由此而饱受学术界诟病。(尊敬归尊敬,不好的地方该说也得说)

在三国时期,支谦大师曾经翻译过《维摩诘经》,对于三十一道场他是这么翻译的:

无生之心、淳淑之心、圣贤之心、道意之心施之心持戒之心、忍辱之心、精进之心、禅思之心、智慧之心、慈心、悲心、喜心、护心、神通之心、灭心、四思之心、多闻之心、不生之心、道品法心、众劳之静、众生之心、诸法之心、伏诸魔心、二界之场、师子座场、力无畏场、三达之智、一意觉场。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南北朝时期的鸠摩罗什大师也翻译过《维摩诘经》的三十一道场:

直心、发行、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神通、解脱、方便、四摄、多闻、伏心、三十七品、谛、缘起、烦恼、众生、一切法、降魔、三界、师子吼三明、一念知一切法

这两个版本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是学术界几百个教授一致通过了一件事,即支译本和什译本都是意译本。也就是说,所谓的永断其本意为菩提心,为道意之心,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之心。而舍离乃是发心,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的布施之心。至于离系便是离系诱惑的持戒之心。可以发现,断舍离书中对这三个道场的解释可以说跟佛教一点不搭边,完全是按照玄奘本望文生义自己臆测出来的。

所以别说跟斯多葛学派了,连跟作者自己声称的佛学都搭不上边。

《断舍离》一书完全就是一个民哲臆想的产物。

以上

——————————————————————————————————

个人认为《维摩诘经》最好的还是什译本,但是还是有一点点缺陷.

细心的同学可以数一下,那三十一道场实际上是三十个,由于鸠摩罗什本人有强迫症,所以翻译的时候特意凑成了个整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多葛学派与现代流行的“断舍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尽管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理念上:一、 对“外物”的态度:专注当下和可控的,放下不必要的 斯多葛学派的核心理念:二分法(Dichotomy of Control) 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上.............
  • 回答
    斯坦福大学的布罗克·特纳(Brock Turner)性侵案,无疑是近年来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并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司法公正、校园安全以及性侵受害者待遇看法的标志性事件。这起案件之所以如此触动人心,并持续引发讨论,在于它暴露了几个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案件本身。布罗克·特纳,作为一名斯坦.............
  • 回答
    要说卡罗琳斯卡学院的药学专业申请难度,这绝对不是一个“容易”的形容词能概括的,可以说是相当有挑战性。这所学院在全球享有盛誉,是世界顶尖的医科大学之一,能在这里学习药学,绝对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首先,咱们得明白,卡罗琳斯卡学院不是那种“广撒网”的大学,它的招生名额本来就有限,尤其是对于国际学生来.............
  • 回答
    想申请卡罗琳斯卡学院的药学硕士?这个问题问得好,这可是很多药学Ph.D.梦寐以求的殿堂。不过,“好不好申”这个说法,得拆开来看,咱们一点点聊。首先,别被“卡罗琳斯卡”这几个字吓到。是的,它是医学界的“哈佛”,诺贝尔奖的颁发地,名声在外,光环耀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接受“普通人”。它的招生标准确实是.............
  • 回答
    当然,关于齐泽克支持特朗普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评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的论述,以及这种支持背后可能包含的策略和哲学考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齐泽克从未“公开、直白地”表达过他对特朗普的“忠诚支持”,就像一个典型的政治拥趸那样。他的许多评论更像是一种“激进的策略性挪用.............
  • 回答
    从西南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申请到哈佛、芝加哥、斯坦福等顶尖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坦率地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这其中的“几率”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衡量,它更像是一场多维度、系统性的考量,需要申请者在学术、研究、个人特质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非凡的实力。.............
  • 回答
    在讨论“何新们”提出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证明古埃及古希腊造假”的说法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并梳理一下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首先,需要了解“何新”是谁。何新是一位中国学者,以其在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独特观点而闻名。他的很多观点都具有争议性,并且常常挑战主流学术界的认知。他本人并非历史学或.............
  • 回答
    对于许多普通家庭的学子来说,名校梦似乎遥不可及,尤其是像哈佛、MIT、斯坦福这样的顶尖学府。然而,事实是,这些学校并非只为少数精英保留,而是欢迎那些有才华、有毅力、并且懂得如何规划自己道路的学生。打破“普通家庭”的标签,关键在于用智慧和汗水去浇灌梦想。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世界一流的大学寻找的不仅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斯内普对非斯莱特林学生那些不那么友善的行为,特别是他对待除斯莱特林学院以外其他学院学生的态度。这确实是哈利·波特系列中一个挺惹人讨论的点,因为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斯内普在关键时刻的英勇无畏和对邓布利多的忠诚,另一方面,他日常表现出的那种刻薄和偏见又很难让人完全站在他一边。首先,得承认,斯.............
  • 回答
    很多美国学生都梦想着能进入哈佛、斯坦福这样的顶尖名校,但现实情况是,这条路并非“容易”二字能够概括。恰恰相反,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竞争激烈,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道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里的“学生”指的是那些有志于申请这些顶尖大学的美国本土学生,而不是泛泛而谈所有美国学生。美国拥有庞大的教育体系,从.............
  • 回答
    我国学者在氧化物薄膜中首次直接观测到“斯格明子”,这无疑是我国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特别是磁性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体现在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1. 基础科学层面的重大突破: 对斯格明子的理解更深一步: 斯格明子(Skyrmion)是一种特殊的拓扑结.............
  • 回答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十四个字,浓缩了黄埔军校的精神内核,是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也是一把严厉的尺子。它昭示着黄埔军校绝非寻常的军事学校,更不是追求个人荣华富贵的跳板。它招揽的是一批心怀救国救民理想、勇于牺牲奉献的热血青年。在黄埔众多名声显赫的学生中,不少人的戎马一生,正是这句话.............
  • 回答
    关于哈佛、麻省理工(MIT)和斯坦福这三所顶尖学府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毕竟,在很多人心中,它们几乎就是“完美”的代名词。但“过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所以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维度来剖析一下,看看它们的光环背后,实际的教育体验究竟是怎样的。1. 学术严谨性与前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数字,尤其是当我们了解到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文字的传播和记录方式与我们今天截然不同。说他留下了“300万字”的作品,单凭常识,我们确实会觉得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简直不可思议。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又为什么会有人深信不疑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
  • 回答
    斯大林和希特勒作为二战期间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军事领导人,其军事才能的比较需要从战略思想、战争实践、历史结果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战略思想与军事目标1. 希特勒的军事战略 扩张主义与意识形态:希特勒的军事目标是实现“生存空间”(Lebensraum),通过征服东欧.............
  • 回答
    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19361938年)是苏联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其直接原因与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但核心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权力斗争与政治清洗的必要性 巩固权力的需要:斯大林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逐步确立了对苏共的绝对领导地位。然而,他需要消除潜在的政治.............
  • 回答
    斯大林在1928年至1937年间推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是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器制造等)实现国家经济独立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这一政策在推动苏联工业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 回答
    斯大林是否算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从他个人宣扬的政治理念、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读和实践,以及他所领导的苏联的意识形态,都可以找到支持他“是”共产主义者的论据。然而,他的许多政策和手段又与共产主义的理想背道而驰,引发了大量的批评和质疑。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19241953年)在政治体制上呈现出高度集权化的特征,尽管其法律框架中包含了一些民主元素,但实际运行中民主制度被制度化为一种形式,而真正的民主实践被压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宪法与法律框架中的“民主”元素1. 1936年宪法的“民主”宣言 苏联1936年宪法(《苏联社.............
  • 回答
    斯大林、布哈林和托洛茨基这三位苏联早期的核心领导人,在个人性格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从“处朋友”的角度来衡量,布哈林 往往被认为是三人中最有可能成为一个好朋友的人选。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为何布哈林在这方面可能更胜一筹: 约瑟夫·斯大林 (Joseph Stalin)斯大林的性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