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较有名的黄埔学生当中,有哪些人的事迹可以配的上“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句话?

回答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十四个字,浓缩了黄埔军校的精神内核,是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也是一把严厉的尺子。它昭示着黄埔军校绝非寻常的军事学校,更不是追求个人荣华富贵的跳板。它招揽的是一批心怀救国救民理想、勇于牺牲奉献的热血青年。在黄埔众多名声显赫的学生中,不少人的戎马一生,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

要论配得上这句话的学生,我认为有两个名字不得不提:徐向前和陈赓。他们的经历,不仅印证了黄埔精神的价值,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徐向前:从红军总司令到国家元帅,一生清廉,初心不改

提起徐向前,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威武而沉稳的军事家形象。他经历了中国革命最为艰苦卓绝的岁月,参与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元帅军衔。然而,与他显赫的军功和地位相比,徐向前一生所展现出的清廉和朴素,才真正是对“升官发财请往他处”的最好回应。

徐向前的早年生活并不富裕,他投身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黄埔军校的学习,更是坚定了他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在他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从未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

有这样一件事:在解放战争后期,部队一路势如破竹,即将迎来胜利。当时,部队缴获了一些国民党高级军官的财物,其中不乏金银珠宝和名贵古玩。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缴获的财物应该上缴国库。然而,有人提议,作为战功卓著的部队领导,可以适当分配一些作为奖励。徐向前听后,严厉地批评了这种想法,他强调,这些财物都是人民的财产,我们是人民的军队,绝不能将其占为己有。他亲自监督将所有缴获的财物妥善保管并上缴。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身居高位,但徐向前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居住的住所,简朴到极致;他的日常饮食,并无特别之处;他对子女的要求,也是严格要求他们自食其力,不要利用他的名声谋取私利。当有亲戚朋友找他办事,涉及到公家的事情,他总是坚决拒绝,甚至会严厉批评对方的“钻营”心态。他曾多次表示:“我参加革命,是为了人民,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这句话,他不仅是说说而已,更是用一生去践行。

在“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方面,徐向前的表现更是毋庸置疑。在多次关键战役中,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万源保卫战中,他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亲自到前线指挥,几次险些牺牲。在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中,作为总前委书记,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从未退缩。他的战场形象,永远是冷静、坚定、不畏生死的。他曾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杀敌流血。”他的军旅生涯,就是这样一场场流血的战斗,他从未想过要逃避危险,更不会因为害怕死亡而退缩。

陈赓:从“飞将军”到国家栋梁,幽默风趣中的铮铮铁骨

陈赓,这位被誉为“飞将军”的革命家,同样是黄埔军校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而且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坚定的革命意志闻名。他的身上,同样闪耀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光辉。

陈赓的早年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但选择了投身革命,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黄埔军校的经历,更是让他找到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曾因为革命活动而被捕,但他宁死不屈,拒绝招供,展现出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

陈赓对待“升官发财”的态度,可以用“淡泊名利”来形容。他虽然官至大将,但生活上极其简朴,从不讲究排场。他常常说:“我这辈子没别的本事,就是会打仗,也乐意为人民打仗。”他并不在意自己的职位有多高,而是更关注如何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即使在战争年代,他也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家人谋取任何私利。他的一生,始终围绕着革命和建设,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

相比于一些在战争年代发家致富的国民党官员,陈赓的“清贫”更是衬托出黄埔精神的价值。他曾多次拒绝接受一些“馈赠”,即便是组织上给予的奖励,他也要再三推辞。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他认为,作为一名革命者,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荣耀。

而在“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一点上,陈赓更是将“无所畏惧”发挥到了极致。他的“飞将军”之名,并非浪得虚名。在战斗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常常身先士卒,敢于冒险。在湘江战役这样异常惨烈的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是阻击敌人的主力,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伤亡。陈赓本人也多次身负重伤,但他从未因此退缩,反而越战越勇。

即使在战后,他也常常回忆起那些浴血奋战的场面,并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而是更多地提及牺牲的战友。他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无畏,是他一生最宝贵的品质。他曾在一封家书中写道:“我在这里很好,不用担心我。你们也要好好生活,为国家做贡献。”话语朴实,却饱含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结语

徐向前和陈赓,这两位黄埔名将,用他们的一生践行了“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誓言。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力和财富,而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中国而奋斗。他们的事迹,不仅是黄埔军校精神的传承,更是激励后人奋发前进的榜样。

当然,黄埔军校人才辈出,还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的事迹都与这句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徐向前和陈赓,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生命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了黄埔军校培养出的那种纯粹的革命精神,那种敢于担当、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他们是那个时代最闪亮的星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黄埔学生的故事吧。

宣侠父(1899一1938),浙江诸暨人。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准公费去日本留学。在日本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母校停止公费留学待遇。1922年回国,和共产党人俞秀松、宣中华在杭州、台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受浙江党组织委派,考入广州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一期学员。


黄埔军校的组织模式,是仿照苏联红军的。孙中山原来一直头痛,如何能使一支军队始终保持革命性,而不使其变质的问题。以欧美诸国的军队国家化原则,已证明当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国内诸军阀部队的养军模式,更是令孙中山厌恶之深。直到在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鲍罗廷的建议下,孙中山确立了“以党治国,以党治军”的原则。在军队中,设置国民党的组织,使军队完全处于党的掌控之下,并以党的主义指挥全军,从而建立一支真正革命的“党军”。这一原则首先就体现在了黄埔军校的创办上。


黄埔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军校特别党部,通过全校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执行委员会以负责全校所有的日常事务,监察委员则监督执行的效果和执行委员本人。所有委员均由全体教官学生选举产生,包括校长在内任何人不得有特权。在校党部下又设各区队的党小组和学生队分部,党小组长由各区队全体党员选举产生,学生队分部干部由各学生队全体学生选举产生。党小组只对军校上一级党组织负责,而不对任何非组织的个人负责。这种组织模式从理论上说是很好的,可以体现出民主原则,保证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杜绝了个人擅权。可惜的是,偏偏有人不遵守,你又拿他没办法。这个人就是校长蒋介石。


蒋介石虽为新时代的政党魁首之一,但实际上却是个思想旧式的人物。他对时髦的政治理论并不太懂,却极为专权,信奉的是独裁政治,民主不过是拿来玩玩的手段。在军校的第一届特别党部选举中,他和4名学生一起被选为特别党部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会又选蒋为监察委员。从这一选举结果看,倒也并不失其校长的面子。可是,随后蒋介石就开始带头不遵守党纪校规。他以校长、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的身份,直接下文指定各学生区队的党小组长,并要求党小组长每周直接向他书面报告党内活动及工作情况。这就违反了黄埔军校的组织原则,从而引起了建校不久的一场风波。


蒋介石的命令下达后,党内高层并无什么反响。由此即可看出,国民党从来都不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组织,对自己的党纪党规也并不尊重,这也正是孙中山力主改组国民党、引入共产党人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浙江籍的一期学生、共产党员宣侠父站起来了。他直接上书蒋介石,批评其违反了孙中山的治党原则,长此以往,党组织就会变成个人的工具。本来宣侠父和蒋介石是浙江同乡,又同样有留日经历,且为人急公好义有才有德,正是蒋介石准备收为己用的重要目标之一。开始蒋介石对宣侠父还很客气,操起一口绵软的浙江官话好言相劝,要求其收回指责并认错道歉,仍然是校长欣赏的好学生。然而宣侠父并不因蒋校长的好意而放弃原则,年轻人的血气方刚使他慷慨陈辞。蒋介石没什么理论功底,根本说不守宣侠父。但他有一身混迹上海滩的痞气和一代枭雄的奸猾,立即绕开了这一事件的政治涵义,而是指责宣侠父目无师长,不执行命令,要他写悔过书,否则将予以开除。当时中共在黄埔的组织还只是秘密初建,既分散人又不多,结果没能及时声援和支持宣侠父。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分歧演变成了校长和抗命学生的个人行为,其结果可想而知。宣侠父人如其名,是个硬骨头,毫不退让,愤然于3天后离开了黄埔军校。临行前留诗两句:大璞未完总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


宣侠父事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而实际上正是在这时,蒋介石迈出了其把持黄埔军校,以至最终把持了整个国民党的脚步。


宣侠父后来到了党在北方的领导人李大钊手下工作,并受李派遣前往冯玉祥部国民军中做政治宣传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冯玉祥也开始“清党”,宣侠父与刘伯坚、刘志丹等人一起被“礼送”出境。此后宣侠父相继到梁冠英、吉鸿昌部中做兵运争取工作,吉鸿昌就是在他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宣侠父的多方奔走下,促成了冯玉祥、吉鸿昌和方振武的联合,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盟军,收复了被日伪军侵占的察东重镇多伦,振奋了全国民众的抗日情绪。当察哈尔民众抗日盟军与“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接连失败后,宣侠父转到上海参加中央特科工作。1935年,宣侠父奉命到香港开展抗日统战工作,积极联络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抗日反蒋。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宣侠父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高级参谋,以八路军住西安办事处的身份及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关系,继续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进行统战工作。宣侠父能说能写,雄辩滔滔,活动能力极强,冯玉祥就评价其为:“浙江出了个宣侠父,他的一张嘴,能顶二百门大炮。”蒋介石最恨有人来分化他的黄埔系统,而且宣侠父还是曾经“背叛”了他的学生,就更不能容忍。他指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对宣侠父实施秘密制裁。蒋鼎文是当年黄埔军校的军事教官,直接带过第一期学生,与宣侠父熟识。自从宣侠父在西安上任以来,时常找蒋鼎文来为八路军要接济,弄得蒋鼎文头痛不已。蒋介石下了命令,蒋鼎文终于得到了解脱。他随即将除掉宣侠父的命令传达给了在西安的军统组织。1938年7月31日,宣侠父在西安被军统特务绑架后杀害,时年39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