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军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时的战术水平,是否较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有所退步?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一下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国军的准备情况以及具体的战术运用。简单地说,八一三淞沪会战并非是国军战术水平的退步,而是国军在面对更严峻的敌人和更复杂的战场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坚持、牺牲和初步的战术改进,尽管最终的结局仍旧是惨烈的。

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初步的抵抗与战略的局限

首先回顾一下一二八淞沪抗战。那是一场由日军在上海挑起的局部冲突。当时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仓促应战,但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背景与准备: 国军当时的准备可以说是非常不足的。十九路军的兵力集中在上海周边,但装备和训练水平与日军有明显差距。第五军虽然有部分德式装备,但整体实力也有限。战争的爆发十分突然,给国军的部署和战术安排留下了很少的时间。
战术特点: 在一二八会战中,国军主要依靠步兵在既设阵地上的顽强防御,利用上海市区和周边复杂地形进行阻击。他们采取了近距离肉搏、依托民房坚守等战术。虽然打出了国威,但面对日军海陆空协同进攻和优势火力,这种战术显得孤立无援,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击。日军在火力、空袭和登陆作战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国军的防御最终难以维持。
战术水平的评价: 在一二八时期,国军的战术水平可以用“英勇但缺乏系统性”来形容。他们展现了不怕死的精神,但在组织协同、火力配合、战场情报以及应对现代化战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战略层面,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军并未全力投入,更多的是依靠十九路军的抵抗,也使得战役的规模和影响受到了限制。

八一三淞沪会战(1937年):全面抗战的序幕与国军的“浴血”

八一三淞沪会战则不同,它是全面抗战的爆发点,也是中日两国主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高强度的会战。

背景与准备: 与一二八相比,八一三时的国军有了更充足的准备,也吸取了一定的教训。
战略决心: 国民政府决定在此一搏,将全国的精锐部队调往上海,企图在此重创日军,迫使国际社会介入,并改变日本速胜的战略。这种战略决心本身就意味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兵力。
兵力与装备: 国军投入了数十万兵力,包括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如教导总队、第十八军、第十九路军(虽然番号和组成略有变化,但其精神仍在)、第九集团军等。虽然装备仍与日军有差距,但相比一二八时期,有了显著的提升,例如部分部队装备了德式步枪、轻重机枪,甚至有少量坦克和飞机。
战场工事: 国军在上海市区及周边修建了大量坚固的工事,包括碉堡、战壕、暗堡等,意图利用复杂地形进行长期消耗战。
战术特点与国军的表现:
阵地防御与反击: 八一三会战初期,国军在上海市区和苏州河沿岸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依靠强大的工事和步炮协同进行阻击。特别是在市区巷战中,国军士兵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战斗意志,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陆空协同的初步尝试: 国军的空军虽然数量不多,但进行了有效的骚扰和攻击,例如在会战初期就对日军舰艇进行了攻击。陆军也尝试与空军配合,进行火力支援。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火力上的劣势。
炮兵运用: 尽管日军炮火优势明显,但国军的炮兵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和反击,尤其是在某些关键的防御点上。
战术调整: 随着战况的发展,国军也在不断调整战术。例如,为了打破日军的登陆企图,国军将部队向沿海地区部署,并对日军的登陆部队进行了反击。当战线被拉长,日军增援部队陆续抵达后,国军又被迫采取了更为机动的防御和局部反击。
“虎头蛇尾”与“消耗战”: 尽管国军的抵抗非常顽强,并且在初期给日军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但由于日军海军、空军以及装甲部队的强大优势,加上国军在战略物资、通信和指挥协调方面的不足,最终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国军的战术努力虽然可歌可泣,但在整体战略和技术层面上,仍难以与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日军抗衡,最终不得不撤离上海,将战场推向了南京方向。

对比结论:并非退步,而是复杂化和深化的抗争

那么,国军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时的战术水平是否较一二八退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恰恰相反。

战场规模和强度: 八一三会战的规模和强度远超一二八。国军投入的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涉及数十万士兵,这是对国军整体战术水平的全面检验。
战术复杂性和主动性: 在八一三会战中,国军的战术运用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不再仅仅是单一的阵地防御,而是包含了城市防御、滩头阻击、阵地反击、工事构筑、炮兵协同,甚至初步的陆空配合尝试。这表明国军的指挥层在战术层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准备。
组织与协同: 尽管仍有不足,但与一二八相比,八一三会战中国军的部队组织和协同能力有所增强。例如,各集团军之间的协调虽然困难,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实现统一指挥下的作战行动。
牺牲精神的升华: 国军在八一三会战中展现出的牺牲精神,是他们战术意志的体现。无数士兵在火力劣势下,用血肉之躯构筑防线,宁死不屈。这种顽强的战斗意志,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战术执行力。

为什么会产生“退步”的误解?

之所以会有人产生国军战术水平退步的误解,可能源于以下几点:

1. 结局的惨烈: 八一三会战最终国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这使得人们更关注结果而非过程中的战术表现。但战争的胜负并非仅仅由战术水平决定,战略、技术、后勤等诸多因素同样重要。
2. 日军的进步: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其陆海空协同作战能力、装备水平和战术运用都在不断进步和成熟。国军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凶悍和训练有素的敌人,即使国军的战术水平有所提升,也可能在绝对优势的敌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3. 期望值的差异: 一二八抗战更多的是一次意外的抵抗,人们的期望值相对较低,对士兵的英勇表现充满赞扬。而八一三是全面抗战的开端,国军投入了巨大的期望和资源,因此对结果的失望感也更强,可能会反过来影响对战术水平的评价。

总结来说,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在近代史上一次极为艰苦卓绝的会战,它展现了中国军队在面对现代化强敌时的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在战术运用上所做的努力和进步。国军的战术水平并未退步,而是在更为严峻的条件下,进行了一场更为复杂、更为血腥、也更为宝贵的抗争。这场会战虽然以战略撤退告终,但它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多人的回答,确实有点难比较。唯一的共同点是张治中将军的军队两次都参与了其中。可以分析出就是一二八抗战指挥并没有八一三混乱。一二八时候蒋光头还在下野,孙科政府和何应钦的内政官在台上,当然实际光头也在背后掌权,但是光头是明显指挥不动19路军的,那是陈铭枢的私产部队,何况光头下野就是宁粤对峙的结果,他怎么可能指挥得动粤军。19路军指挥三人组一直是长期合作的蒋光鼐蔡廷锴和安徽人戴戟,在宪兵队没到之前不后退违令和日军交战,大概十来天后迎来了张治中的第五军支援,第五军明显是编入十九路军之中的,事实上蒋光头经常这样做,把各种奇怪的部队编入十九路军中,中原大战就把陈诚和胡宗南的一部分塞进去作战,让蒋光鼐总指挥,十九路军的十九军是粤军精华,编入去的其他部队则不算,等打完仗,蒋光头又分拆开来,不给蒋光鼐等人做大粤军。在这种合作环境下,第五军打出 了漂亮的庙行大捷。但是到了淞沪会战,简直是各种兵团的大杂烩,张发奎冯玉祥中央军甚至拆散了的东北军各种地方军队都有,蒋光头还在电话里面微操,加上前线指挥官的太多,张治中将军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损兵折将的他据说还对蒋光头咆哮起来:究竟想怎么打?淞沪会战后期撤退,更加凸显了指挥的混乱,大家拼了命的跑,导致后期伤亡远大于前期,都不懂为兄弟部队掩护一下交替后撤。各种长腿将军就是老蒋军队的特色。这种混乱的指挥肯定比不上一二八的十九路军,而且那时候的十九路军还在巅峰期,高兴圩 能和林彭老总交手的存在。当然大家肯定说小兵团肯定容易比大兵团好指挥,这也确实道理,所以不好对比。但单独总结八一三的话,可以窥见蒋光头的部队真不会打大兵团协同作战。地方的想看嫡系笑话,嫡系又想地方当炮灰,精锐嫡系又会猪凸想抢头功,不然为什么后来影视作品那么多: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一下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国军的准备情况以及具体的战术运用。简单地说,八一三淞沪会战并非是国军战术水平的退步,而是国军在面对更严峻的敌人和更复杂的战场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坚持、牺牲和初步的战术改进,尽管最终的结局仍旧是惨烈的。一二八淞沪抗战(19.............
  • 回答
    丰县八孩母亲事件如果在国外,比如美国,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应,会走向怎样的调查和处理路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毕竟,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社会文化、媒体运作和公民权利保障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是,在美国,这样的事件一旦曝光,几乎必然会立刻触动多个层面的力量。媒体的介入和公众舆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你遇到的这位朋友,信息量有点大,让人摸不着头脑。咱们掰扯掰扯,看看怎么去判断,然后你再决定是信还是举报。咱们先来逐条分析一下他说的这些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值得怀疑:1. 会八国语言: 可能性: 并非完全不可能,有些人确实在语言天赋和努力方面超乎常人。比如,.............
  • 回答
    八丈岛是日本伊豆群岛中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岛屿,对于居住在那里的居民和前来游览的游客来说,当地的警察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理解八丈岛警察局在日本警察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其机构设置,我们需要先了解日本警察的整体架构。日本警察的整体架构:府县警察制日本的警察体系是以“府县警察制”为基础的。这意味着每个“府”.............
  • 回答
    你室友的看法,确实代表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对历史现象的一种直观感受,但如果要深入分析,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清朝的“NB”之处以及其背后更复杂的现实。以下是一些可以和你室友聊聊的点,尽量说得详细些,也避免听起来像AI生成:首先,咱们得先理解他说的“NB”到底在哪儿。 “敢和八个国家同时开战”:这里说.............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是很多中国人在谈论近代史时绕不开的一个结,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八年抗战,国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涌现出许多英勇作战的将士和部队,可以说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坚韧。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支队伍,在内战爆发后,仅仅三年时间就节节败退,最终退守台湾呢?这其中牵涉到太.............
  • 回答
    关于“塞图拉哨所八个国军士兵坚守四年”的说法,经过查证,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更准确的描述是:在塞图拉哨所,国民党军队的第八十八师曾经进行过一场著名的防御战,尽管并非八名士兵坚守四年,但他们的英勇事迹确实非常感人。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清楚,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塞图拉哨所”和国民党军队的这场战役:“塞图.............
  • 回答
    八年抗战,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在战争的初期,尤其是在1937年和1938年,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但总体上是节节败退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日本军队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没有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将中国彻底压垮,反而使得战.............
  • 回答
    电影《八佰》中出现国军枪杀日本战俘的情节,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议较大的细节。要理解这一情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电影表现手法、以及它可能传达的意图。历史背景回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电影《八佰》并非一部百分之百还原历史事件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具有艺术加工的剧情片。虽然它以“八百壮士.............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军事较量。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失利,是国共两党军事实力对比、战略指挥失误、以及士兵士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果国民党军队能够更好地执行杜聿明所设想的计划,特别是黄百韬兵团与杜聿明集团能够有效地协同作战,是否有机会逆转淮海战场的颓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战略态势并非“势如破竹”,相反,他们最初确实取得了一些优势,但很快就陷入了被动。至于林彪“远避苏联”,这与史实不符。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初期优势与策略: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按照盟军(主要是苏联)的安排,准备接收东北。国民党政府迅速调集了包括“精锐”嫡系部队在.............
  • 回答
    关于“国军在抗日战争中折损精锐,导致输掉了解放战争”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军事与政治因素等多维度进行分析。这一观点虽然部分成立,但存在简化历史复杂性的倾向,需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辨析。 一、抗日战争对国军的影响1. 兵力与资源消耗 国军在抗日战争(19371945)中投入了约80%.............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
  • 回答
    在讨论国军女兵在阅兵式上挎包的问题时,需要一些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像购物一样”这个比喻,可能更多是一种观感上的误解,而非对实际情况的准确描绘。 阅兵式是一种高度规范、象征意义极强的场合,任何不合时宜的装备或行为都会被严格审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关于国军为何不在南京城内与侵华日军进行巷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当时的战略考量、军事实力对比、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对平民伤亡的担忧等多个层面。并非一蹴而就就能简单回答,需要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巷战”并非军事上的首选。 巷战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作战方式,其特点是能最大化地消耗.............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国军的实力对比,确实存在着一些方面的显著差距,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走向。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训练与士气: 日军: 日本军队在战前经过了多年的军事现代化改革,尤其是在明治维新后,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方法。他们的士兵训练极.............
  • 回答
    辽西会战,一个充满了悲壮与艰难的词汇,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国共双方殊死搏斗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遇了重创,而就在这片绝望的阴影下,戴朴将军率领的第十三军暂编第一师却能从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功抵达山海关,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指挥官的个人素质,也有.............
  • 回答
    豫湘桂战役期间桂林机场确实有美军驻扎,而且国军在表面上似乎拥有一定的空中优势,但最终在桂林及周边地区的战役中失败,原因复杂且多方面,绝非仅仅是空中优势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整体劣势:尽管桂林机场有美军飞行员和飞机(主要为战斗机和运输机),但国军在整个豫湘桂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