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八佰》是大陆拍摄的商业电影,所以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可能有模仿《狂怒》等西方电影的原因。比如《狂怒》中美军坦克车长为了让新兵练胆,强迫他打死一名俘虏。在攻占城镇后,命令步兵对党卫军军官进行了处决。
在西方电影中,此举一方面展示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可显示主角英雄气概。
但是,目前并没有此战国军屠杀日军俘虏的确切证据,而且真正效忠 蒋公的国军士兵大概率不会如此。
1928年,国民党“清共”之后进行二次北伐。日军约3000人侵入济南,在经纬五路无故杀死北伐军第1军23团营长阮济民等多人,解除了北伐军一部约7000人的武装。蒋介石命令军队“约束士兵,不许开枪还击”。
日军闯入山东交涉署,将交涉员蔡公时割掉耳、鼻,剜眼,然后同十余名外交人员一起杀害。蒋介石率部队绕过济南“继续北伐”,于是日军彻底占领济南,又进行了针对中国平民的屠杀,先后杀死中国军民一万七千余人。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蒋介石在广播讲话《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即涉及世界人士书》中宣称:
“我中国同胞们必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我们一贯声言,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今天敌军已被我们打倒了,我们当然要严密责成他忠实执行所有的投降条款,但是我们并不要报复,更不可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污辱,我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纳粹军阀所愚弄所驱迫而表示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从前的暴行,以奴辱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终止,决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
日本国内得知这则宣告后十分感激,认为:蒋主席发表宽待在华日人,以德报怨之主张,此乃现代史上最仁慈最文明之公告……
日本首相岸信介有一个面见蒋介石的回忆,蒋介石亲口作了说明。
岸信介说:
“(见面中)我首先代表日本国民,感谢蒋总统在战争结束时‘以德报怨’的博大胸怀,使当时在大陆的200万日本军民得以安全回国,并谈了我受到的感动。听了我的话,蒋总统说道:
‘我年轻时留学日本,后来又亡命日本。当时受到了头山满先生(黑龙会头子)和犬养毅先生的熏陶,所谓‘以德报怨’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这些先辈们把这种精神传授给我的。所以,如果要感谢我,我倒希望你能去这些先辈的陵墓参拜一下。’”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朝日新闻》所刊社论称蒋介石为“英雄”,对蒋介石生平给予了高度评价:“战争结束初期,由于蒋氏以德报怨的政策,诸多日本人得以生还故国,这乃是日本国民无法忘却的大事。”
日本不但成立了蒋介石遗德彰显会,还为蒋介石建立了神社专门供奉。
《产经新闻》、《读卖新闻》等杂志所刊社论亦高度赞扬了蒋介石“在对日处理问题上的以德报怨与大度宽容”。蔵居良造于《月刊自由民主》发表了《悲剧英雄蒋介石》,在分析了蒋介石一生功过的同时,大力赞扬了二战结束后蒋的对日策略。高木桂蔵在《祖国与青年》发表了《悼念蒋介石先生》,文中直言道:“蒋先生有大恩于日本,吾等绝不可忘却这一点。”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中记录道:
“日本东京《读卖新闻》发表社评,盛赞蒋公人格及领导力量之伟大,并对中国人民于战事终止后不向在华日人实行报复一事表示感谢......该社评认为......蒋主席发表宽待在华日人、以德报怨之主张,此乃现代史上最仁慈、最文明之文告......在华日人于战事结束后,竟能自中国平安遣返,实为蒋主席对其人民之伟大政治力量及英明领导之所致也。”
1946年3月21日,蒋介石接见了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亦指示了“对日本所持‘以德报怨’政策之要点”。
1949年11月,由日本旧军人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即“白团”)抵达重庆,协助蒋介石挽救局势;1950年,“白团”赶赴台北,并于圆山军事基地为蒋政权训练了百余名军官。日本学者小笠原在《拯救了蒋介石的日本军官团》一文中指出:“这批军官的行动,既有现实的政治考量,但亦不乏战争结束之初受蒋恩惠的情感左右。”
因为,《八佰》中国军枪杀日本俘虏很可能只是大陆编剧的个人愿望,在现实中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日兵之死不肯缴械,一来因日本之武士道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但最主要的,是过去华北军队对日军俘虏政策之不正确,采用野蛮的活埋、火烧、剖肚等办法。故我们今后须加紧对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语的政策宣传与优待俘虏。
——国民革命军的一位湖北籍师长对忻口会战期间战斗的经验总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