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电影《我的姐姐》抄袭真人真事,还魔改结局?

回答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就是它与“现实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所谓的“魔改结局”。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来捋。

首先,关于“抄袭真人真事”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人在观看电影后产生的联想,也是引发争议的根源。

电影的故事线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父母意外去世,留下一个心智不太成熟但能力很强的姐姐安然,和她还没断奶的、刚认识不久的弟弟安子恒。姐姐的人生规划里原本没有这个弟弟,她渴望独立,想去北京发展,但面对年幼的弟弟,她陷入了两难。一边是她自己的梦想和人生轨迹,一边是血缘的责任和弟弟的未来。电影围绕着安然如何在这个突如其来的困境中做出选择展开。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它“抄袭真人真事”?

1. 时代背景的共鸣: 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当下,正是“二胎政策”逐渐普及,但同时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又在快速变化的时期。这样的家庭结构,一个年纪尚轻的姐姐独自抚养年幼弟弟,虽然不普遍,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相似的案例。很多观众可能在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上,或者身边就曾听闻或见过类似的家庭故事,自然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联想。

2. 情节的相似性(猜测与放大): 虽然电影官方并没有承认是改编自某个具体事件,但很多观众根据故事的脉络,特别是姐弟俩的年龄设定、父母的意外死亡方式、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姑姑、叔叔、前男友等),以及姐姐面临的职业选择和情感困境,会去“对号入座”。比如,可能会有人联想到某些网络上流传过的关于“姐姐抚养弟弟”的真实故事,虽然这些故事的具体细节可能和电影大相径庭,但核心的“姐姐独自承担养育责任”的母题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一旦被部分观众捕捉到并放大,就很容易被解读为“抄袭”。

3. 社会议题的触动: 电影触及了女性独立、原生家庭、生育选择、养老困境、社会保障缺失等一系列敏感且普遍的社会议题。这些议题本身就非常贴近现实,能激起观众的共鸣。当一个作品能够如此深刻地反映和触动社会现实时,观众天然会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联系起来,认为它必然是有现实基础的。

那么,什么是“抄袭”,什么又是“借鉴”或“基于现实的创作”呢?

抄袭 通常指的是直接复制、剽窃他人的作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台词等),并且没有获得授权或注明出处。如果电影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照搬了某个真实事件的全部核心情节、人物关系和关键细节,那就可能构成抄袭。
借鉴 则是从现实生活或已有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元素,然后进行再创作,形成新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很多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对现实的观察和提炼。

站在这个角度看,很难直接断定《我的姐姐》是“抄袭”了某个具体的真人真事。 更可能的情况是,它取材于现实,撷取了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普遍困境和真实情感,并将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和再创作,形成了一个虚构的故事。 电影本身是一个虚构的艺术产品,它需要戏剧化的冲突和完整的人物弧光,所以它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片段。

接着,我们来谈谈“魔改结局”的说法。

电影的结局,安然最终决定留下弟弟,一起生活,并放弃了去北京的计划。这个结局,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是出乎意料,甚至是带有“煽情”和“道德绑架”意味的。

为什么会被称为“魔改结局”?

1. 违背部分观众的预期: 在观影过程中,很多观众可能会预设一个更符合“女性独立”导向的结局,比如安然选择将弟弟送给一个愿意抚养的家庭(如姑姑或叔叔),然后自己追求事业和人生。这样一个结局,更能体现姐姐自我解放和追求个人价值。而电影的结局,在很多人看来,是将姐姐的个人追求牺牲在了家庭责任和亲情之上,这似乎与当下强调女性主义和独立精神的思潮有所“背离”。

2. 对现实的“理想化”处理: 现实中,像安然这样年纪的女性,在父母双亡后,选择留下年幼的弟弟并独自抚养的,其难度和牺牲是巨大的。很多人认为电影为了一个“温情”和“团圆”的结局,对现实的残酷性进行了美化,淡化了安然未来将要面对的经济压力、个人成长机会的牺牲、心理上的孤寂等问题。这种“理想化”的处理,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够真实,甚至有“洗白”或“粉饰太平”之嫌。

3. “为了结局而结局”的质疑: 有些评论认为,影片在前半部分塑造了一个极力想摆脱弟弟、追求独立生活的安然,但到了结尾,她的转变显得有些突然和仓促,似乎是为了迎合一个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传统的“家庭至上”式结局而强行推进。这种转折,让部分观众觉得缺乏足够的情感铺垫和人物逻辑支撑,仿佛是为了一个“皆大欢喜”或“赚人热泪”的结局而进行“魔改”。

那么,如何看待这个结局?

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角度: 诚然,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况,结局可能远比电影复杂和艰难。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权选择它想要表达的视角和情感导向。这个结局,可以理解为是对“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一种歌颂,是对姐姐在巨大压力下选择承担责任的肯定,也是对一种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从这个角度看,它未必是“魔改”,而是创作者选择了一种更具感染力和社会共鸣的方式来处理角色命运。

从人物弧光的角度: 如果我们认为安然的人物弧光在于从一个渴望独立、甚至有些冷漠的个体,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女性,那么这个结局恰恰完成了她的转变。她的选择,虽然牺牲了部分个人利益,但也让她完成了精神上的蜕变,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这种成长,也是电影希望传达的价值之一。

引发社会讨论的价值: 正是这个带有争议的结局,引发了如此广泛的讨论。大家对于“姐姐是否该抚养弟弟”、“个人追求与家庭责任如何平衡”、“当下的社会保障是否足够”等问题展开辩论,这恰恰体现了电影的社会价值。它不是给出了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需要每个人去思考和回答的命题。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电影《我的姐姐》的创作,很可能是在深刻观察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姐弟关系、家庭困境和女性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并不是直接照搬某个具体的真人真事,而是提炼了现实的“母题”,然后构建了一个具有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的虚构故事。

至于“魔改结局”的说法,更多是源于观众对现实的认知、对女性独立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期待,以及对电影叙事逻辑的解读不同。这个结局,可以说是影片在现实主义基调下,注入了更浓厚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判断。它或许不够“硬核”的现实,但它成功地触动了大众的情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讨论,这本身就是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所具备的特质。

看待这部电影,不妨从“它触及了什么社会痛点”和“它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这两个层面去理解,而不是拘泥于是否“抄袭”或结局是否“绝对真实”。毕竟,艺术创作,总是在现实的土壤上,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提问就有偏见吧,还“抄袭”真人真事,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作品多了,都叫“抄袭”么?

先看看“抄袭”的定义:



抄袭,指窃取或修改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在相同的使用方式下,完全或者部分完全(设定.念白.概念.台词.场景.图片.等...)照抄他人作品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内容的行为。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同时也是在著作权审判实践中较难认定的行为。


抄袭首先得有抄袭的作品,以前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按题主的说法,那是“抄袭于生活”?

至于结尾,更是证明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没有结果就是最好的结果,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送养还是不送养,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这片子整体来说节奏有点乱,太过拖沓,但也有亮点,首先是子枫妹妹演技爆表,再来姑妈这人物塑造的极好,篇幅其实不大,但型像却异常丰满,最后就是这开放式结局,个人是非常喜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就是它与“现实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所谓的“魔改结局”。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来捋。首先,关于“抄袭真人真事”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人在观看电影后产生的联想,也是引发争议的根源。电影的故事线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父母.............
  • 回答
    《超级的我》这部电影的故事设定,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很大程度上抓住了“普通人”的心理和欲望,用一种接地气又带点奇幻的方式去展现。简单来说,它的核心设定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叔,因为一次意外(或者说是一系列巧合),获得了“预知”自己未来三天内会发生什么的能力。但这个能力并非像科幻电影里那样能够改.............
  • 回答
    这桩事件,说起来真是一件让人哭笑不得又深感无奈的事情。杭州那位女房主,她倾注心血买下了一栋别墅,想必是对生活品质有着自己的憧憬,或许是想打造一个宁静的港湾,亦或是为家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居所。可万万没想到,她辛苦置办的家,却成了别人眼中的“香饽饽”,而且还是以一种她完全不知情,更未经她同意的方式。最离谱.............
  • 回答
    收到领导打电话给家人这种事,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尤其是周末,本应是休息放松的日子,结果却因为工作被打扰,还通过家人这个渠道,这滋味可不好受。首先,我会尝试理解领导这么做的原因。是工作真的十万火急,非得马上处理吗?还是领导习惯了这种沟通方式,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带来的不适?又或者,领导联系不上我,所以才采.............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电影《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在5月30日致国家电影局的一封信,这事儿在业内和网络上都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怎么看待这封信,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封信的背景。毕志飞这个人,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他的电影《逐梦演艺圈》,就算你不看电影,可能也听过它的“大名”。这部电影当年上映.............
  • 回答
    电影《少年的你》中,郑易警官对陈念步步紧逼,甚至不顾其未成年人的身份,坚持要求她认罪,这一情节无疑是影片中最具争议和讨论价值的部分之一。要理解郑易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反派”或者“冷酷无情”,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环境、他所肩负的责任,以及他在那一刻所做出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郑.............
  • 回答
    《少年的你》在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斩获8项大奖,这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成绩,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部关注校园欺凌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它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背后一定有着多方面的支撑。首先,我们得承认,《少年的你》的故事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没有回避校园欺凌的残酷与黑暗,而是将这些触目惊心的.............
  • 回答
    《你的名字。》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就像是在一个有点老套的“身体互换”的框架下,塞满了各种能让你心动的元素,然后用一种足够细腻、足够煽情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会被它那股劲儿给勾住,看完久久不能平静。先来说说它的“身体互换”这个老掉牙的设定。其实讲男女主角在梦里互换身体,这不算什么新鲜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们这些电影专业的学生圈子里。有时候,确实能听到有人(甚至是不少人)私下里会觉得黑泽明的电影“有点无聊”,或者“节奏太慢了”,甚至“看不懂”。我得说,这种声音并非空穴来风,背后也有些值得探讨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黑泽明的电影,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甚至是后期的《乱.............
  • 回答
    《沐浴之王》在直播间卖票这件事,我得说,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代表性的。过去咱们看电影,宣传就那几板斧:预告片、海报、明星见面会、媒体点映。现在加了直播带货这一环,感觉像是给这老一套打了鸡血,或者说,是搭上了互联网时代的顺风车。为什么《沐浴之王》会选择直播卖票? 瞄准年轻观众和网络群体: 《沐浴之王.............
  • 回答
    《缝纫机乐队》这部电影,上映后的票房数据确实没能达到许多人的预期,甚至可以说是“不太理想”。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不好看”能概括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影片本身的定位和宣传。《缝纫机乐队》打着“大鹏制造”的旗号,延续了他一贯的喜剧风格,也融入了他对梦想、对小人物的关注。.............
  • 回答
    《姜子牙》电影中姜子牙为救苏妲己而自断天梯的设定,无疑是影片最令人侧目,也最具争议性的一点。如果说之前的姜子牙是遵从天道,履行使命的“神”,那么在自断天梯的那一刻,他则仿佛蜕变成了一个“人”,一个被情感羁绊,甘愿舍弃一切的凡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电影中姜子牙所处的境况和他内心的挣扎。电影.............
  • 回答
    《爱情公寓》电影版即将上映,这件事无疑是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对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和分析,它的出现不仅牵动着无数《爱情公寓》粉丝的情感,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思考。一、 粉丝的情感期待与担忧并存: 情怀杀的召唤: 《爱情公寓》作为一部陪伴了无数人青春时光的情.............
  • 回答
    豆瓣电影Top250作为中国影迷衡量电影质量的重要参考榜单,其近两年的入选电影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观众口味的变迁,也可能折射出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内容生产的变化以及平台算法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豆瓣电影Top250近两年的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入手:1. 入选新片与“新晋”.............
  • 回答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未来,就像一幅正在被耐心描摹的画卷,既有坚实的根基,也有不断探索的笔触。要理解它的走向,我们需要剥开那些标签化的表象,深入到创作理念、市场反馈、观众接受度和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去细细品味。一、 根基依然稳固:时代精神的熔铸与国家叙事的承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扮.............
  • 回答
    电影《八佰》中出现国军枪杀日本战俘的情节,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议较大的细节。要理解这一情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电影表现手法、以及它可能传达的意图。历史背景回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电影《八佰》并非一部百分之百还原历史事件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具有艺术加工的剧情片。虽然它以“八百壮士.............
  • 回答
    在我看来,《正义联盟》里的蝙蝠侠,与其说是那位高高在上、运筹帷幄的黑暗骑士,不如说是一位在极端压力下,努力扮演着那个“英雄”角色的普通人。这部电影,无论是原版还是扎导剪辑版,都试图展现蝙蝠侠的另一面,而我个人更倾向于扎导版所呈现的那个更有人情味、也更具挣扎感的角色。我们先说说本·阿弗莱克版本的蝙蝠侠.............
  • 回答
    《釜山行》这部电影,除了紧张刺激的丧尸追逐战和感人至深的父女情感,还有一个角色,至今让不少观众耿耿于怀,那就是在列车上那个“关键时刻”打开了车门的大妈。很多人看到她拉开车门的那一刻,心里都会咯噔一下。那一扇门,就像一个潘多拉的魔盒,瞬间将原本相对安全的车厢暴露在了丧尸的威胁之下。那一刻,观众的愤怒、.............
  • 回答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论情况,可以说是相当热闹,也颇具代表性。要详细聊聊,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整体评分上看,《你好,李焕英》在豆瓣一直保持着一个非常高的分数,经常在8分以上徘徊。这直接说明了大多数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程度,认为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这个分数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