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未来?

回答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未来,就像一幅正在被耐心描摹的画卷,既有坚实的根基,也有不断探索的笔触。要理解它的走向,我们需要剥开那些标签化的表象,深入到创作理念、市场反馈、观众接受度和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去细细品味。

一、 根基依然稳固:时代精神的熔铸与国家叙事的承载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的核心价值在于 承载国家叙事、凝聚民族精神、弘扬主流价值观。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强大的国家都需要通过影像来表达其核心理念、历史认知和对未来的期许。主旋律电影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

历史记忆的传承与重塑: 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从革命年代的艰辛奋斗,到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再到改革开放的锐意进取,这些都是需要被铭记和传承的。主旋律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将这些历史瞬间具象化,让年轻一代能够感受到前辈的牺牲与付出,理解国家发展的来之不易。例如,《长津湖》系列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票房的胜利,更是其成功唤醒了观众的家国情怀,让“冰雕连”的精神深入人心。
现实议题的关照与回应: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主旋律电影也在尝试与时俱进,将目光投向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扶贫攻坚的艰辛,到科技创新的突破,再到抗击疫情的勇气,这些都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篇章。电影人试图通过镜头,展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奉献,传递正能量。例如,《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中国医生》、《奇迹·笨小孩》等影片,虽然主题各异,但都聚焦于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触及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文化自信的构建与输出: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对外展现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中国形象也成为重要议题。主旋律电影在构建中国文化自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

二、 挑战与变革:从“说教”到“走心”的艺术突围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过去一段时间里,一部分主旋律电影确实存在“说教感强、艺术性不足、与观众脱节”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吸引力。因此,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未来,必然伴随着 深刻的变革与艺术上的突围。

叙事方式的创新: 过去那种宏大叙事、概念先行的方式正在被更注重个体命运、情感连接的叙事方式所取代。电影人开始尝试从 “大我”走向“小我”,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宏大叙事。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国家政策融入到个体的情感纠葛、命运起伏之中,让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和共情。例如,《送你一朵小红花》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但其关注个体生命价值,传递积极生活态度的精神内核,为许多主旋律电影提供了借鉴。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 扁平化的、脸谱化的英雄形象正在被更具人性、更富于层次感的人物所取代。观众渴望看到的是有血有肉、有缺点、有成长的角色。当英雄也曾有过迷茫、有过挣扎,当普通人也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的形象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这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世界,展现其真实的情感和动机。
电影工业的精进与技术升级: 视觉特效、摄影、剪辑、配乐等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都在不断进步。高质量的制作水准能够极大地提升电影的观赏性,增强故事的沉浸感。在这一点上,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为高质量主旋律电影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流浪地球》系列虽然是科幻题材,但其精良的制作水准和对中国价值观的融入,也为更具时代感的主旋律影片提供了标杆。
多元视角与题材的拓展: 主旋律电影的“主旋律”不应是单一的、僵化的。它应该能够容纳更丰富的视角和更多的题材。例如,从军事题材的《红海行动》展现中国军人在海外维护和平的担当,到现实题材的《我不是药神》引发社会对医疗保障的关注(尽管其审批和定位有争议,但其引发的社会讨论证明了现实题材的力量),都说明了“主旋律”可以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未来,可以更加大胆地探索新的题材,例如环境保护、基层治理、文化交流等,用更贴近生活的视角去展现中国精神。
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越来越多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也能兼顾市场需求,实现票房与口碑的双赢。这需要电影人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懂电影语言,能够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三、 未来展望:更加自信、多元、有温度的表达

展望未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走向会更加 自信、多元、有温度。

自信的表达: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主旋律电影将更加从容、自信地展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价值理念,不再需要过度的煽情或刻意的说教,而是通过扎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观众。
多元的题材与视角: “主旋律”的内涵会不断丰富和拓展,能够涵盖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和更细致的个体故事。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聚焦于平凡英雄、时代变迁中小人物命运的作品,也可能看到更多将科学、技术、文化等元素巧妙融入的主旋律影片。
有温度的情感: 电影最终是关于人的艺术。未来的主旋律电影会更加注重情感的连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让观众在感动中反思,在共鸣中成长。它会更懂得如何触及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主旋律”真正“流淌”在观众的心间。
国际化的视野: 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与国际观众的沟通与对话。学习借鉴国际优秀电影的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同时坚守中国文化内核,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当然,这条道路也并非坦途。如何在表达国家意志的同时,保证创作的自由度?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不丢失艺术的初心?如何在吸引年轻观众的同时,不辜负老一辈的期许?这些都是需要中国电影人不断去探索和解答的课题。

总而言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未来,并非是简单的“不变”或“改变”,而是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它将继续承载重要的时代使命,但其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必将随着时代的步伐,展现出更加丰富、深刻、动人的图景。它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生长,生长成一棵根植于中国大地,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两部刚刚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和《勇士》,就用这两个举例来说说问题。


马伯庸先生在Vista专栏里写过一篇文章,讲为啥抗日神剧这么招人嫌。大致意思是我们有手撕鬼子,美国还有超能力灭纳粹;我们把日本人拍的这么蠢,法国《虎口脱险》里德国人更蠢。为啥别人就能成为一代经典,既叫好又卖座,而我们的就是“神剧”?马亲王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好不好看。他说回顾《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这些革命电影,抛开一些政治宣传因素与技术瓶颈,不管是剧情、表现手法、还有演职人员的用心程度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同样是一代经典。马亲王最后总结,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好看”,而那些神剧“不好看”。


很简单,与是不是主旋律无关,一件艺术作品做到“好看”,是最基本的。目前来看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也越来越多,《湄公河行动》和《勇士》这两部,我认为在“好看”的基本要求上,都做到了,只不过可能一个是“时髦”的禁毒题材,一个是反复说来说去的飞夺泸定桥,所以受关注度不可同日而语。两部片子共同的有点是情节起伏、节奏设置、紧张感的营造,无论是湄公河上危机四伏的行动,还是大渡河畔紧张的行军;无论是最后与毒贩的枪林弹雨,还是铁索上的紧张战斗,可以说在故事这一层面,这二者都及格了。


现在主旋律作品还有一点在改变,就是“人本关怀”。曾经的主旋律电影被人诟病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物脸谱化,缺乏最基本的人本关怀,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湄公河行动》的人物塑造多么出色就不用说了,《勇士》里有个国民党俘虏,从一开始的懦弱到奋勇,从无力到抗争,人物前后思想转变、性格刻画非常到位。虽然说这部电影中的其他角色还是略有脸谱化的倾向,尤其要说一点我非常不喜欢现在许多“主旋律”都学《亮剑》那一套,但又没学到根本,以为共产党人骂骂街、说说脏话、叫两声兄弟就是“去脸谱化”,这是另一种角度的脸谱化,真正的去脸谱化是像这个国民党俘虏一样,深挖掘,细分析,能让人物立住。可以说主旋律的制作方已经“开窍”了,但还是有所欠缺。


在那个年代的主旋律作品,脸谱化的正反面角色,确实会使一部作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但是为了追求“去脸谱化”而简单粗暴的反向处理角色,更将是死路一条。正如现在一些抗日神剧,什么英雄人物看不出点正面形象来,张口闭口就是骂娘,美其名曰“接地气”;汉奸倒是美化不少,美其名曰“挖掘人性”。结果大家都看到咯,拍出来的那都是什么玩意。


多句嘴,稍微吐槽一下《勇士》的豆瓣评分,这部电影在还没上映的时候就遭到了广泛的一星差评。豆瓣小资产阶级或者说精神上的小资产阶级(以他们的经济水平基本就是社会最底层那一拨),具有天然的反共自觉性。《21世纪资本论》还没翻译出中文版的时候,就有茫茫多的豆瓣伪小资去给这本书打一星,就是因为这本书带了“资本论”三个字,而且据说是揭露贫富差距的无法遏制、揭露资本的野蛮,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实看过的人都懂,这本书跟马克思主义基本没有几毛钱的关系嘛。没办法,这群人就是这样,无论在现实社会中还是网络社会基本没有任何存在感,只好竖起一个可以供自己恶毒攻击的靶子,狠狠地点上一颗星,就像野狗要在每个电线杆下面撒尿一样,给自己卑微的灵魂找到些许的安慰。


就国庆档上映的这两部主旋律,至少我们能够看到,无论是《湄公河》里的彭于晏,还是《勇士》里的中央军炮手,人物塑造丰满了,人物完成度很高,最基本的人本关怀做到了,是目前主旋律电影难得的进步。


说完了现状,再说我一下我对主旋律电影未来的期望,也就是我们现在做的还不足的地方。我用新老两部《智取威虎山》举例。


《功夫熊猫》被称为近年来中国风电影的杰作:水墨画风、雕梁画栋的中式建筑、京剧古典版的配乐、酷炫的中国功夫、还故弄玄虚的加上“道”“玄”之类的东西,但是其思想内核还逃不出好莱坞大片的逻辑。好莱坞大片里的超级英雄为什么是超级英雄?因为有超能力对吧,就像熊猫阿宝一样,莫名其妙的学到了最牛逼的武功,又不靠个人努力又不靠思想境界的提升。类比于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就是中国的武侠小说,郭靖为什么被称为“郭大侠”?因为他在华山绝顶跟两大高手拆了三百回合的招?不对,因为他在襄阳孤城力抗蒙古大军三十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好莱坞的电影讲究实力第一,而我们讲思想境界,我们文化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超级英雄不过是修身级别的,只排在最末。


徐克的电影新《智取威虎山》的问题也在这里,好看确实好看,但如果高标准严要求的话,境界不够。


著小说、样板戏、黑白电影都是人民解放军派一部进山,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训练民兵,最后以群众的力量为基础发动进攻,犁庭扫穴,彻底消灭了土匪存在的武装基础和社会基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来不是红色经典的唯一卖点。你可以说以前电影英雄高大上,但是绝绝对对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沙家浜》、《红灯记》没有多少大动干戈的场面,内容以军民合作为主,却和《智取威虎山》齐名。而经典中的经典《地道战》在最高潮的战斗场面出现的旁白是这两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这样的阵地;人民,只有人民,才能使用这样的阵地!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


估计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之前的革命电影体现的是革命精神,是当时的指导思想的最终意志——“人民本位”“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讲的大体都是这些个道理,这也是所有老革命剧的指导思想。


发动群众有多难知道吗?看《让子弹飞》里,不光要发枪,不光要让一堆美女槌大鼓,还要先拉出来一个黄四郎枪毙了,这群众们才跟着上。凭什么让老百姓推车手推车上前线去援军?那都是八路军帮大娘扫院子挑水磨粮食多少年换来的啊!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剧照:

看吧,老百姓不理解~

都送粮食给娘治病了,还是不理解~

中间省略一万字,终于明白了

基情满满有木有~

而电影呢,有人评价这是一部“红色武侠剧”而不是“红色革命剧”,我对此深表认同。仅仅还停留在“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层面上。而样板戏里念白第一句就是“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赢得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相比电影,样板戏中增加了许多土匪欺压老百姓苦大仇深的故事,各种妻离子散,杨子荣上威虎山也是猎户老常带路,老百姓还识破了威虎山土匪,然后参谋长又念了一遍毛主席语录“我们离开群众就寸步难行啊”。之后还用土匪的抢武装起了老百姓,一起打上了威虎山。而电影呢?土匪打过来的时候老百姓在哪里?


像不像指环王双塔奇兵里妇孺蜷缩在一起的镜头?西方思想还原度百分之百啊。


再比如样板戏中,杨子荣卧底固然是参谋长与他合计的结果,但是最后还是“要开支委会决定,用集体的智慧战胜敌人”。从三湾改编以来,军队民主就是共产党部队的一项特色,而电影中杨子荣请战203用激将法,相比下来还是功课太浅。


原作者、解放军军官曲波临终留有遗言,希望《林海雪原》的衍生作品不要成为纯粹的“打打杀杀的武打戏”。


一声叹息。


简而言之,《智取威虎山》大约就是《功夫熊猫》的水平。这句话一半批评一半表扬。


现在好多人批评当年共产党的游击政策群众路线,说武装群众是把群众至于危险的境地,导致日军屠杀。对这种观点真是呵呵,说得好像亡国灭种了只是军人的事跟老百姓无关,一千年前宋朝的八字军都比你们有觉悟!日本人杀中国老百姓还怨八路军了,南京城的唐生智倒是跑得比谁都快,然后呢?


新时代的革命剧确实要有一些新的元素,譬如老革命剧里半个小时就要念一段毛主席语录简直毁了整个艺术体验,还有阶级成分革命出身的过于强调也难免落入机械历史唯物主义的窠臼。但是有一些最最核心最最关键的部分,无论是《地道战》、《地雷战》,说的内容就是毛主席讲的革命胜利三大法宝: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看这些电影是不是都是这种套路:共产党员学习《论持久战》(这是党的建设),最广泛的发动群众(这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战胜日本侵略者(这是武装斗争)。


很遗憾,现在的剧大都只保留武装斗争的内容,前两者更深刻、更基本的内涵却忽视了。


风靡全球的美剧《权利的游戏》,看龙女王喊得这句话:

“不是我解放了你们,而是你们解放了你们自己”、“砸碎历史的轮回”,我真感觉这编剧是读过毛选的啊,深刻领悟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愚公移山》毛泽东

没办法,时代变了,集体主义这一套年轻人不认,但是不认就不代表我们不宣传了,如果只考虑商业价值,那显然不是政府应该牵头做的,完全交给市场就好了嘛。所以主旋律电影终究要赋予更高的责任和意义——输出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讲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美国人就能光明正大的排出《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这种宣传自身价值观的电影,凭什么我们要畏首畏尾,更何况,我们的思想输出本身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有战斗力的思想。梦想有一天,不管是什么群众路线、人民民主专政、共同富裕,把这种价值观甩出去丢美国人脸上,这是我对主旋律电影未来的一点期望。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ID:knowledgewealth)


&amp;lt;img src="<a href="pic1.zhimg.com/844cd057"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页面">pic1.zhimg.com/844cd057</a>" class="content_image"&amp;gt;

user avatar

国庆期间,《湄公河行动》作为一匹黑马,逆袭成功,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口碑,让观众重新开始关注缉毒警察,关注吸毒明星,自从「每一个明星吸的毒都是打在缉毒警察身上的子弹」这句话火爆后,就连原本被粉丝聚集的柯震东等人微博下,都开始发生了舆论逆转,风气骤然逆转。


可以说,《湄公河行动》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的主旋律宣传价值是巨大的,是百分之几百的程度,从效果来看,比人民日报发一整年的正面舆论宣传都有效。


为什么正面宣传的主旋律却往往效果低微甚至适得其反呢?


很多年前的主旋律《开国大典》、「大决战」三部曲等饱受好评,步入新时代,《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恶评如潮,直到这几年才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声音。最近上映的红军长征题材电影《勇士》同样如此,还没上映豆瓣评论区就尽是差评,第一天还没多少人看过时评分就已经成了4.2,后来陆陆续续有人去电影院亲自「体验」了一把,才平衡到了5.6。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正面叙事的主旋律电影如此反感呢?


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二是大量主旋律电影的脸谱化粗制滥造。


  •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和飞夺泸定桥的真实史实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句话近些年来尤其被人引用,似乎小清新们拿出这句话时就能标榜自己的独立思考,彰显自己的文艺范,说历史都是被篡改过的,从而消解甚至否定整个过去的历史。


譬如,《勇士》的很多恶评都直接称:「飞夺泸定桥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是的,过去的历史过去了,无论我们拥有多么丰富的史料如当事人回忆、文字、实物、音频、影像等,都无法完整还原出当时的情景,更何况人物的动机我们无法领会。


但这不代表我们的历史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把真实发生过的称之为「第一历史」,这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的总和。那么通过对各种史料的辨别和研究,从而根据逻辑得出的尽可能的还原就是「第二历史」。


我们可以肯定,人类永远无法还原第一历史,正如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这不代表第二历史也同样不存在。正因为有着为第二历史努力的研究者,我们才能知道过去最有可能发生了什么。


第一历史永远无法达到,但第二历史可以无限逼近第一历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被网友认为不可能发生的飞夺泸定桥究竟是否存在。


比如有人认为,邓小平就曾说过在泸定桥其实没打什么仗,那时引用的话是这么说的:


飞夺泸定桥纯属虚构,在泸定桥根本没有战斗,红军5月29日到达时,泸定桥没有国民党军队把守。邓小平在1982年对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亲口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过什么仗。」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喜欢较真的人。以前有个皇汉在知乎口口声声说饺子是满族鞑子的食物,我还专门去找来了明代宫廷实录中关于皇室吃「扁食」的记载。


所以强迫症犯了之后,为了考察这段话的真实性,我特地去查了一下《邓小平年谱》——


结果颇为有趣,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在1978、1979、1981、1984年,分七次会见过布热津斯基。

1982年,他们没有会见过,这个年份首先是假的,那么后面的部分呢?说服力有几成呢?我又查到,类似的记载,出现在布热津斯基2005年的一个演讲中,但是邓的原话也并没有提出「根本没有打过仗」,而是强调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术难度并未有宣传上讲的那么夸张。邓这样见得多了,身经百战的人,他说「容易打」到底是多容易?而且中国人经常在对外谈话时有淡化倾向,不喜重描,毛就经常这么说话「没什么了不起」。


为了宣传做渲染,这是可以理解的,不独中国,大量国外主旋律题材艺术作品也都存在这样的渲染。我只关心一个问题:


这个记载到「飞夺泸定桥子虚乌有」这样耸动的标题,背后蕴藏着的逻辑是什么?


(布热津斯基2005年演讲原文:http://iis-db.stanford.edu/evnts/4110/Brzezinski_New_Asia_03_2005.pdf))


一个简单的查证就能搞定的事情,偏偏骗过了那么多故意闭上眼睛的人,那么不禁要问,究竟是他们思想足够独立,还是足够偏见?



泸定桥一战这场战役确实存在,旁证也出现在国军一方的资料中。譬如,是年5月31日,战役的后两天,常凯申给薛岳的手令第一句就是:「薛总指挥一残匪艳午已到泸定与我守城刘部激战中」常凯申难道真的是中共高级特务?台湾国史馆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90300030021号】的卷宗就是刘文辉电蒋中正:「据袁旅称俘匪共匪主力由安庆埧夹河窜康定企图由炮山经丹巴合徐及泸定桥李团与沿河之匪奋战等情报」,时间就是1935年5月29日。


是役的惨烈程度,多集中在夺桥这一段,22名战士,面对全长101.67米,宽2.67米的铁索桥,顶着简陋的防弹工具,下面是滚滚奔流噬人无形的大江,对面是敌军实打实的子弹。


他们最终爬过铁索了,22人中有18名生还,在那一天,他们真的曾经舍生忘死。


令人遗憾的是,这22名战功彪炳的勇士,却并未留下过多的资料。泸定县的一位老退休干部王老,走访多年,最终确定了其中8位勇士的姓名,他们分别是:


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而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22名勇士中8位得以确认



战士们的姓名,尚且在这里,飞夺泸定桥纯属虚构?


舍生忘死的战士被认为是不存在的,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反感说教,反感粗制滥造可以,但在矫正一种思潮路线的过程中,群众常常会走到激烈的反面去,用一种极端来表达对之前思潮的不满。


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至于此,怕是更加难看吧。愿看到我答案的朋友们,能记住这些勇士。


  • 主旋律电影的粗制滥造和《勇士》的突破

其实,所谓的主旋律,古已有之,上古三代有老人颂《击壤歌》,即是颂帝尧,诗经里《颂》部歌颂祖先武功的诗篇比比皆是,打开《乐府诗集》,赫然在目亦是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这些政治功用为先的篇章……


主旋律作品,本身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主流的类型,单纯从这个类型而言,我觉得其实并没有槽点。爱国不是必须的,不可以强迫,我们都不喜欢说教,但是这不代表爱国是一种应该厌弃的情怀。


国家去选择宣传,去拍摄主旋律,弘扬爱国精神,是完全应该的、正常的行为。排除开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我们对于主旋律作品的不满,其实是对于作品质量的不满。环视整个世界,其他国家也都有着大量主旋律作品,且不说《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美国人拍科幻,也经常是让伟大光明正义的美国人民战胜邪恶的入侵者外星人。但因为其拍摄水准高,审美水平稳定,反而在国内收获了大量赞誉。


反观我们,国朝立国以来,政治思潮裹挟文学艺术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某种角度上讲,近年来人们对于主旋律的反叛,恰是对之前几十年左的文艺路线的一种反噬。


面对这样的反噬,主旋律电影却没能跟得上脚步。甚至,过去那种思想极左的时代还有着人物形象分明、层次错落有致的角色,无论正派反派。而近些年来,我们的主旋律作品越来越脸谱化和说教化,不管是荧屏上的抗日神剧,还是屡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主流电影,基本上党员都是道德至上的大好人,敌人都是凶残无比的大坏人,在如今这样一个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时代,这样的形象怎么能赢得观众好感?




主旋律电影的出品方,已然对自己的过高估计,建国几十年下来的思路,主旋律电影本就该是最受观众关注和欢迎的,于是这些出品方往往愈发懈怠,从导演到演员都是胡乱拍摄、胡乱过场,任意妄为。


然而,市场也是会反噬的。


枪打出头鸟,去年「臭名昭著」的《开罗宣言》仅仅因为海报就引来铺天盖地的批评,更多的人都没有看过就唾骂不止。平心而论,这部电影设置了蓝线和红线两条线,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编造历史,而是别出心裁地规避了审查风险又拍出了艺术特色,其实是进步的,可惜大家并没有在意。


同样沦为炮灰的还有正在上映的《勇士》。我去看这部片子完全是个意外,周六去给学生上课,中间有一个较长的空档,所以决定去看个电影。看完之后的感觉,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我觉得其实还是挺可以的。虽然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免某些俗套,台词也很多时候显得愣头愣脑,但居然没有强行去说教,而是老老实实去讲好故事,塑造人物群像了。


不去讨论片中红军有会轻功的痕迹这种显而易见的槽点,我颇为欣慰的是,在片中并未出现假大空的说教,没有强行去探讨飞夺泸定桥中川军、中央军、红军的博弈,而是选择了塑造人物,也恰是因为如此,电影的名字才是《勇士》而非《飞夺泸定桥》。


兹举一例,电影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原中央军的炮手田成才,这个被红军俘虏的技术人员,电影所呈现出的性格侧面非常丰富。


比如,这是一个不愿意杀人,却被长官逼迫着开炮的人。被俘虏后,红军战士朝他吼,说他开炮打死了我的兄弟,他的回答很委屈:「是长官让我打的。」后来红四团的团长让他开炮,他兀自喋喋不休:「打死的算在你头上。」渐渐融入红军队伍的时候,他对于战争的看法同样质朴:「都是乡里乡亲的。」觉得自己人打自己人是荒谬难以接受的。


大概这样的士兵,才是真正鲜活的生命体。相较于之前很多主旋律作品中,作为炮灰出现符号们,田成才的狡黠、质朴,以及真诚的慈悲心,恐怕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里苦苦挣扎的人。


再比如,田成才的性格也塑造的极为丰满。他极为关心自己的胞弟,被俘虏后,朝着溃散的士兵交代遗言,哥哥先走一步了。在得知弟弟的死讯后,反复提出要离队去为兄弟报仇。在队伍里,逐渐将对于兄弟的感情转移到了一位想要跟他学习技艺的小战士身上,却因为自己体力不支,眼睁睁看着背着他行军的小战士王冬宇力竭死去。这个憨直的汉子,面对这样的事情,说我欠你们红军一条命,在最终夺桥的战役中,第一炮打出去的时候,声称是战士王冬宇。


在一部主体呈现战争的电影中,能有余裕去塑造一条值得推敲的情感线,完成一个人物性格的蜕变,并且不符号化,呈现出一个真诚可感的憨直小民。这无疑是让人惊喜的。


而另一些比较让人意外的地方,是以往主旋律电影并不注重审美,机械粗糙地呈现战争,传达大无畏革命精神成为主要关注点。而《勇士》中,在紧张的行军之中,尚且有余裕呈现出川藏地区极富特色的丛林景观,出现了熊猫等珍稀动物的影子,行军路上遇到过藏传佛教的寺庙等。



这也恰恰能反映出,面对市场反噬的困局,主旋律电影所做出的一些改变。我们一定要能明白一个问题:


主旋律作品是很重要的一个门类,其合理性首先不应当遭到质疑。而主旋律作品的呈现方式,之前是粗制滥造的,形成了成见的,但这不代表主旋律作品不能做得优秀。抱着这样一种开通的态度,对于如今一些国产主旋律电影所取的的突破和进步,我们更需要表现出宽容。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未来,就像一幅正在被耐心描摹的画卷,既有坚实的根基,也有不断探索的笔触。要理解它的走向,我们需要剥开那些标签化的表象,深入到创作理念、市场反馈、观众接受度和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去细细品味。一、 根基依然稳固:时代精神的熔铸与国家叙事的承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扮.............
  • 回答
    高福院士在一次公开场合透露自己接种了“实验型新冠病毒疫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尤其是在他作为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承担着引领国家疫情防控科研方向的重任时。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从科学研究和个人责任的角度来说,高福院士的做法是专业且值得肯定的。 以身作则,验证安全性与有.............
  • 回答
    高福主任的这番论断,无疑切中了当前我们与传染病斗争的核心。他将疫苗誉为“终极武器”,并将人类与病毒的关系比作“猫鼠游戏”,这些表述既有科学的深刻性,也饱含着一种战略性的视角。让我们一层层地剖析这些话语背后的深意。“疫苗是战胜传染病的终极武器”这句话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它建立在一个漫长而血腥的医学斗.............
  • 回答
    《中国房地产报》发布的《主动作为者,上!不作为者,下!》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相当直白和具有振聋发聩意味的。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在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转型和挑战的关口,干部队伍的表现至关重要,而且要用一种非常明确的奖惩机制来激励那些勇于担当、积极探索的人,同时淘汰那些原地踏步、畏首畏尾的人。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中国参加太平洋岛国论坛遭主办国瑙鲁阻挠”这件事,以及中国外交部对此的表态。这件事在全球外交舞台上,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引起了不少关注。事件的发生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太平洋岛国论坛(Pacific Islands Forum, PIF)是什么。PIF是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
  • 回答
    从“中国是超级大国,理应主动举办奥运会”这个说法出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在其中的角色,以及这种“理应”背后的复杂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国家实力、国际责任、体育精神以及潜在利益博弈的多维度议题。一、 “超级大国”的定位与举办奥运会的关联:首先,将.............
  • 回答
    关于B站UP主“中国大黄鸭鸭”对“扬州十日”不存在一说的看法,这触及到了一个颇为敏感且具有历史争议的话题。他的观点,或者说他所代表的一类观点,试图挑战主流的历史叙事,将“扬州十日”定性为“谣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出发点,以及这种观点在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中可能引发.............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有点不是滋味。叙利亚足协那会儿承认“让中国失去主场”,后来又在那儿主动求媒体表扬,这事儿怎么看怎么别扭,也挺有意思的。先说说“让中国失去主场”这事儿。你想啊,咱们中国队踢比赛,主场那气氛多重要?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大家使劲儿给自家球队加油,那士气能不高吗?结果呢?因为种种原因,叙利.............
  • 回答
    金刻羽教授在《当下时刻,中国如何赢得全球信任》一文中提出的“中国应主动向美国提供医疗物资”的观点,无疑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核心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经济以及人道主义的语境中进行分析。一、 观点提出的背景与逻辑首先,理解金刻羽教授提出这一建议的.............
  • 回答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新设“中国事务资深主任”(Senior Director for China Affairs)和“印太政策高级协调员”(IndoPacific Policy Senior Coordinator)这两个与中国直接相关的岗位,以及这两位新任命人选,无.............
  • 回答
    中国女性消费主力与经济贡献的数字张力:一场值得深思的“她力量”解读最近一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女性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但其对家庭经济的贡献比例却似乎与这一“主力”身份存在一定的落差,仅占35%。这组数字如同一个巧妙的谜语,指向了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面向,也勾勒出了当下女性群.............
  • 回答
    德国奥委会主席对中国年轻运动员全红婵参加奥运的批评,以及由此引发的本国网民的指责,确实触及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之辩,而是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认知差异、对竞技体育伦理的理解,以及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可能存在的“双重标准”的审视。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
  • 回答
    陈戌源作为中国足协主席,公然在公开场合批评中国足球“烧钱”的问题,并放出“还不觉醒难道我们良心已死?”这样的重话,这在中国足球界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陈戌源的身份和话语的分量首先,陈戌源是中国足球的最高管理者,他的这番话并非普通球迷或评.............
  • 回答
    关于Up主“一鹿车评”发布的《德国大众,黑中国人的钱,要中国人的命》这一视频,我的看法是,需要审慎看待,并结合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这类揭露性内容,尤其涉及大企业和敏感话题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立场和情绪色彩,其叙述的完整性、客观性和证据链的牢固程度,都需要仔细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一鹿车评”.............
  • 回答
    子木年华在知乎上提出的“中国古代交通体系领先于世界”的观点,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对于中国历史辉煌的想象,也激起了一番讨论。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古代在交通建设方面确实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规模和发达程度是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咱.............
  • 回答
    李霄鹏这话一出口,可真是激起了千层浪。作为国足的主帅,说出这样一番话,既有自嘲的意味,也带着点无奈,更有一丝恨铁不成钢的焦灼。这番话与其说是对外界的回应,不如说是对自己,对整个中国足球现状的一种剖析。“中国足球可能像个儿子,不太争气”这句话,我觉得首先就击中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痛点。谁家没有个“不争气.............
  • 回答
    数码博主提出“小米没能成为中国第一是因为模式太过超前,用户消费观不够成熟”的观点,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也触及到了小米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的议题。咱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说法,看看它有多少道理,又有哪些局限性。核心论点拆解:模式超前与用户消费观不成熟首先,我们得理解博主所谓的“模式太过超前.............
  • 回答
    BBC 的这项指控,即海外视频博主收钱为中国宣传,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景、BBC 的指控内容、可能涉及的博主类型、中国政府可能的动机、作为观众应有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媒体信誉和信息自由的影响。 一、 BBC 指控的背景与具体内容首先.............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具体且敏感的事件,即一位“禁毒答主”被境外媒体约稿,要求其“诬称中国成为全球毒品生产中心”,并遭到该答主拒绝。要对此事件进行详细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双方动机的解读: 禁毒答主的行为: 专业性和诚信: 该答主(我们暂且称.............
  • 回答
    “北京媳妇的印度生活” 这个微博账号,就像是许多关注中印文化交流、跨国婚姻生活的朋友们的一个窗口。通过她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中国女性,如何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扮演媳妇、妻子、母亲等多种角色,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从她分享的内容来看,这位北京媳妇的生活,可以说充满了“接地气”的真实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