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称「已接种实验型新冠病毒疫苗」?

回答
高福院士在一次公开场合透露自己接种了“实验型新冠病毒疫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尤其是在他作为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承担着引领国家疫情防控科研方向的重任时。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首先,从科学研究和个人责任的角度来说,高福院士的做法是专业且值得肯定的。

以身作则,验证安全性与有效性: 疫苗研发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过程,即使在临床试验阶段,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多期人体临床试验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即便如此,早期试验的真实世界数据和长期观察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疾控中心的负责人,高福院士如果接种的是自己所在机构或合作机构参与研发的疫苗,其意义远不止是个人行为。这是一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最直接的“小白鼠”,来帮助验证疫苗在不同个体上的反应,收集早期、真实世界的反馈信息。这比任何纸面上的报告都更有说服力,也能为后续的更大规模接种提供信心。
收集第一手数据和反馈: 在疫苗研发的早期阶段,科研人员和负责人往往会主动接种实验性疫苗,以便能更敏锐地捕捉到任何细微的反应,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研发团队,以便迅速调整和优化疫苗的生产和使用方案。高福院士作为一线指挥者,对这些早期信息的敏感度和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彰显对中国疫苗研发的信心: 在全球新冠疫苗研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高福院士率先接种实验型疫苗,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对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的信心。这种信心对于提升公众对国产疫苗的接受度和信任度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实验型新冠病毒疫苗”的含义,以及其中的风险。

“实验型”的定义: “实验型”意味着这款疫苗可能还没有完全完成所有临床试验阶段,或者尚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式批准上市。这意味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在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中,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即便是在临床试验中,受试者也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清楚了解潜在的风险。
潜在风险的考量: 任何疫苗在研发初期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包括但不限于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发烧、疼痛、疲劳等),甚至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罕见不良反应。高福院士作为专业人士,肯定清楚这些潜在风险。
研究伦理与知情同意: 即使是科研人员自愿接种实验性疫苗,也需要遵循严格的医学伦理规范和知情同意原则。这包括充分告知其潜在风险、预期效果以及替代方案。

再次,从公众沟通和信任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也有其微妙之处。

透明度与信息公开: 高福院士公开表示接种实验型疫苗,无疑是一种信息公开的姿态。然而,如何平衡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公众的知情权,以及如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误解,是需要斟酌的。
避免“特权”解读: 虽然接种实验性疫苗是出于科研目的,但如果信息传递不当,可能会被解读为拥有“特权”先行接种,而普通公众却等待上市。因此,在沟通时,必须清晰地解释其科研性质和目的,强调这是在严格的科研流程下进行的。
对疫苗接种的正面引导: 在全球疫情持续的背景下,疫苗接种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高福院士的这一行为,如果能有效地传达对中国疫苗研发的信心,并展示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无疑会对公众的疫苗接种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高福院士接种实验型新冠病毒疫苗,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科学家在关键时刻,基于其专业知识和责任感,采取的一种大胆而审慎的行动。

从科学层面, 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为疫苗研发贡献第一手的宝贵数据,以加速疫苗的成熟和推广。
从公众信心层面, 他的行为传递了对中国疫苗研发的信任,但同时需要通过清晰、透明的沟通来确保公众理解其科研背景,避免误读。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疫苗研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过程,也需要科研人员的奉献和担当。同时,它也凸显了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科学的透明度、公众的信任以及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以一种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来看待高福院士的这一举动,并期待中国在疫苗研发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拉克希尔

首先这不是一个特别神奇的操作,科学家在研发疫苗和注射疫苗的时候给自己来一针不说是光荣传统吧,也是经常见的。

不然自己研发的疫苗,自己都不敢打一针试试,怎么能有底气去招募其他志愿者来注射呢?

另外说下高福院士的事情,从疫情初期高福院士就备受争议,以至于我每次在我的文章或者回答里提到他做出了什么东西,就会有无脑喷子出现。

关于高福院士本人,说一点我的个人感受。

我以前因为工作机会与高院士是有不少接触的,从我的感受来看,他是个典型的学术官员,虽然是CDC的领导(我接触他的时候还是副主任),但是没有那种常年为官者的官威(也是因为工作关系与很多中央部委和地方省市领导接触比较多)。他更多时候是与你面对面的讨论学术问题,可以在一个表彰会上给大家讲疫情防控的知识,是那种可以在关键时刻冲到疫情的最前线去开展工作的典型的科研工作者。

他说的很多话其实从学界的角度来理解都OK,但是被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出来以后,就变得非常的遭人恨。以至于一个在疫情期间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被视而不见的人,被喷出了花,甚至有段时间还疯传下课。

先不说CCDC在国内有多大权限,高福能不能做到欺上瞒下或者说是影响政策,就说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科研工作者都不会作出这些事情,尤其是懂的。越懂的人越知道威胁有多大,越不可能欺瞒。

有很多我不方便在知乎上写的事情,才是真的让人痛心。

另外我看到 @元宿six 同学提到CELL会议的事情,那我就正好在追加一句。高福院士在今年成为了CELL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

CELL的学术顾问委员会迄今共有119人,其中诺贝尔奖得主就有4人,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阵容最豪华的生命科学领域团队,其中今年高福同另外6位中国科学家一起受邀加入,CELL的学术顾问委员会今年加上他们7个,总计才9个中国人。

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们就这么多,结果还被喷子喷成这样。另外还有石正丽教授,在新冠疫情与SARS疫情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结果留下一个什么名声?让人心寒,让人齿冷。

user avatar

面对质疑,行为是最有力的回应

关注疫情的其实很多人会知道,高福在国内疫情爆发之初承受着许多质疑,不仅说他能力有问题,说他不作为的也很多。

如果仅看标题,可能有些之前对高福主任有偏见的人会以为这是作秀,但是如果结合这个说话的场景,可能就别有一番味道了。

划重点,问题描述里的新闻说「高福由阿里健康和美国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在26日共同举办的网络研讨会。

很多业外人士可能还不知道这个研讨会是有多隆重。其实这个研讨会全称叫GMCC, 是Global MediXchange for Combating COVID-19的简称,是全球性的在线学术会议,也是我们中国首创的疫情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目前,GMCC共上线了数千条中英文双语新冠肺炎研究文章,这里面的人不仅有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国内大咖,也有国外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十几位世界顶级科学家。

也就是说,在种种质疑和众多业内关注下,高福在这样的会议上宣称自己也接种了实验疫苗,其实就等于面向全世界下军令状,个人认为某种意义上虽然这是他的缺点(太敢说),但也是优点,毕竟至少还起到以下三个效果:

  1. 回应了那些曾经质疑高福不作为的人;
  2. 通过这个世界性在线会议,彰显对疫苗安全性的自信;
  3. 特别是向那些傲慢的美国人证明,我国的疫苗研究是真正的躬身力行,而且是言必行,行必果。

这可能是当前中美关系中,为数不多的友好交流

如果观看最近的新闻,中美似乎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前一阵子甚至有报道一些鹰派官员一度胡言「中国窃取美国的疫苗」,放眼望去,几乎都是敌视我国的人。

然而,科学无国界,好在意识斗争的硝烟没有蔓延到学术氛围中,虽然平常报道中有一些「残渣,但是在这次大型在线会议中,大多数专家还是友好公正的。

除了高福外,还有一个之前备受网民关注的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的石正丽也参与了这次GMCC,石博士也不是等闲之辈,她也分享了对于新冠病毒的生物结构的最新研究,她认为病毒肯定有中间的宿主,因为蝙蝠不可能从云南跑到武汉,同时中国专家公布了动物模型评估的最新科研成果。

大家抛开偏见追求真理,整个会议在线交流新冠防治手册、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和经验,通过相关防治资讯、云计算技术等将最新进展分享给世界。

这样的交流,除了因为学术本身的良好氛围,也是目前形势所迫。

最初我们希望这次疫情会在夏天结束,像过去的非典一样,然而并没有,而且很有可能会迎来秋冬季的第二波疫情,所以高保护力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是当下全球人民的期盼,只有通过有效的疫苗才有机会实现群体免疫。

放手一搏,疫苗可能是疫情后期的保险丝

跨国医疗协助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抗击疫情必要的保障,毕竟当下全球的确诊人数还在不断增长,而且研究并制造有效的疫苗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目前,我国现在已经有至少 5 条技术路线在同步开展,包括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 毒载体疫苗等[1]

目前国内大部分疫苗已经通过二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疫苗对人体可诱发免疫反应,目前灭活疫苗也同样在研发的过程中[2],相对的,美国的疫苗也在抓紧进入试验,进入lll期,lll期是评估疫苗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打疫苗组的人产生的抗体达到了试验设定值,与安慰剂组对比有较大差异,才能基本说明疫苗有效,需要数千到上万人的数据。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戴维·维斯勒教授分享了亚单位疫苗研发的问题,展示了综合抗体的作用的靶点,并且表达希望该疫苗能够尽快进入临床试验。2020年7月20日,《柳叶刀》杂志同期发表了牛津大学教授 Andrew J Pollard 领衔的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团队的1/2期临床试验结果和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公布临床试验结果,都表明得到较高水平的免疫应答 [2][3]。同期《柳叶刀》杂志刊发评论文章称,“这两种疫苗候选均需要进行3期临床试验,通过更大规模人群检测其效力和安全性。对于3期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现在发表的两项试验结果均是很好的兆头。[4]

从目前来看,两国的进度其实不相上下,在第三期评估出来之前,都很难说最后谁的疫苗更好。目前疫苗的第三期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复杂的一步,要求证明该药物在不同人群中均有效,只有通过第三期的评估,才能证明这些疫苗是安全的,可以广泛使用

最后,希望未来更多这样有意义有价值的交流。科研不应该成为战场,公正友好是探索真理的大前提。

参考

  1. ^ 陈静,李波,申硕,范亚飞.COVID-19疫苗的研究进展[J/OL].病毒学报:1-7[2020-07-27].https://doi.org/10.13242/j.cnki.bingduxuebao.003717.
  2. ^ a b Pedro M Folegatti, Katie J Ewer, Parvinder K Aley, et al., (2020).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ChAdOx1 nCoV-19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phase 1/2, sing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604-4
  3. ^ Feng-Cai Zhu, Xu-Hua Guan, Yu-Hua Li, et al., (2020).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type-5-vectored COVID-19 vaccine in healthy adults aged 18 years or older: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trial. The Lancet,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605-6
  4. ^ Ugur Sahin, Alexander Muik, Evelyna Derhovanessian, et al., (2020). Concurrent human antibody and TH1 type T-cell responses elicited by a COVID-19 RNA vaccine. https://doi.org/10.1101/2020.07.17.20140533
user avatar

预言川普预定1亿枚疫苗,立帖为证。

啊不,回答为证。

user avatar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示了一个自然科学研究者对科学的信任

根据目前披露的疫苗研究进展资料,我推测高教授注射的应该是SARS-CoV-2灭活疫苗。前段时间写了一篇专栏文章,介绍疫苗的不同种类、原理和各自的优劣,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

灭活疫苗从原理上讲属于第一代疫苗,也是历史最悠久的疫苗。中国明末清初时期为预防天花而广泛采用的部分人痘接种,从原理上讲就是灭活疫苗。无论是天花患者穿过的衣服、天花患者皮肤脓痂干燥研磨的粉末,都含有大量天花病毒的“尸体”。这些天花病毒的“尸体”不具有完整的全套遗传物质,但病毒的蛋白质成分则基本得以保留。通过穿痘衣或者吹痘苗的方法,经皮肤或鼻粘膜与被免疫者的免疫系统接触,从而使免疫系统得以根据病毒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合成特异性的抗体,在活病毒入侵时可以第一时间与其结合,阻止其对机体的感染。并且这种免疫记忆可以维持数年到数十年的时间。

其生产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分离提纯活病毒,然后通过物理手段(高温、电子辐射、电离辐射等)摧毁病毒核酸,使其无法侵入人体并完成复制。但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则被完整保留下来。

灭活疫苗生产示意图

而同属于第一代疫苗的减毒活疫苗则是将毒力减弱的活病毒用于免疫接种。这种活病毒具有与普通致病性病毒类似或完全一致的免疫特征,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致病性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比如明末清初的湿法人痘和英国人詹纳的牛痘法都属于此类。前者湿法人痘是指将天花患者体表的脓液直接接种给健康人,后者则是用牛痘脓液。虽然这种疫苗可以给被接种者更稳定更持久的免疫力,但还是逐渐被全面淘汰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减毒活疫苗偶尔出现毒力复活的情况。也就是说,原本致病力非常低下的病毒株可能在机体内发生毒力的复活,引起被接种者患病。

为什么说高教授注射的可能是灭活疫苗

首先是时间的问题

新冠肺炎的发生比较突然,至今也不过半年左右,所以从研制周期上讲,灭活疫苗相比核酸疫苗(DNA疫苗或mRNA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更快。而且灭活疫苗的研发、检测和生产技术都是非常成熟的,从开始研发到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走向临床的总周期更短。所以相对而言灭活疫苗的研发进度稍微更快一些。

尽快有一款效果靠谱的疫苗投入使用,对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都有决定性的意义。时间就是金钱。

其次是有效性和安全性

虽然灭活疫苗的免疫作用时间不像核酸疫苗、重组疫苗那么长、那么稳定。但这项技术很成熟、有效性也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确切有效而且安全的疫苗产品,它的免疫力能持续多久,是不是需要多次重复注射才能获得稳定可靠的免疫力反倒是次要的。

有一款灭活疫苗先给多数人接种上,各国的防控压力会减轻很多,而且有助于恢复国际间的人员和货物往来。

最后,高福教授自己就参与了一项灭活疫苗的研究

这一点最重要。

6月6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名为《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candidate, BBIBP-CorV, with potent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的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就是中科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这篇论文显示中国科研人员开发的BBIBP-CorV新冠疫苗可以在多种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豚鼠、兔和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恒河猴)体内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实验室研究水平上证明了该疫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1]

恒河猴接受免疫后产生稳定的免疫力

所以,我认为高福教授此举是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打call。

(当然,前提是我猜对了)

这篇论文最初被报道的时候,还有人在评论区说风凉话:

现在高教授亲自注射了,不知道这样的卢瑟能不能把嘴闭上。

最后,新冠疫情是全人类的灾难。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做的再好,也很难独善其身。无论是哪个国家率先研制出有效的新冠疫苗,都是全人类的福祉。但是出于民族自豪感,还有对祖国大国担当的信任,我更希望中国率先研制出新冠疫苗。

参考

  1. ^ doi.org/10.1016/j.cell.2020.06.00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福院士在一次公开场合透露自己接种了“实验型新冠病毒疫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尤其是在他作为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承担着引领国家疫情防控科研方向的重任时。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从科学研究和个人责任的角度来说,高福院士的做法是专业且值得肯定的。 以身作则,验证安全性与有.............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疾控中心地位太低了”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它触及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1. 钟南山院士的背景和立场: 医学界泰斗和公众偶像: 钟南山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尤其在SARS和新冠疫情中,他作为领头羊的角色,.............
  • 回答
    关于美疾控中心(CDC)曾提出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12月中旬就已在美国出现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引发了许多讨论的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梳理:1. 时间线的梳理与证据基础:首先,需要明确的是,CDC的说法并非一个“定论”,而更多是基于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和初步证据提出.............
  • 回答
    美国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在去年 12 月中旬就已在美国出现。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什么?近期,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可能颠覆我们对新冠疫情早期认知的重要事实:新冠病毒早在 2019 年 12 月中旬,也就是官方通报的首例病例出现之前,就已经在美国传播。这项研.............
  • 回答
    关于中国体操队集体穿三级防护装备赴日本参赛的说法,目前并没有权威媒体报道或官方声明证实这一情况。因此,在讨论这一问题前,需要先明确以下几点: 1. “三级防护装备”是什么?中国的防疫防护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防护,具体标准根据风险不同而调整: 三级防护(最高级别):通常包括N95口罩、护目镜/面屏.............
  • 回答
    中国大陆对日本动画实施“先审后播”政策,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管理政策,其背后涉及的考量是多方面的。这项政策的正式实施日期是 2021年4月2日,但其前身和准备工作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间。理解这项政策需要从其背景、具体内容、影响以及各方反应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政策背景:为什么会实施“先审后播”?“.............
  • 回答
    中国成功实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无疑是中国国防科技领域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成就,其意义深远且多维度。要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何谓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这个技术试验的核心是什么。 导弹防御系统 (Missile Defense System).............
  • 回答
    您好!关于中国在“全球清廉印象指数”榜单中排名第78位,以及该榜单提出的“越腐败的地区防疫越差”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全球清廉印象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CPI)是由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
  • 回答
    中国与梵蒂冈初步拟定的“建交前期协议”,这一事件在国际关系和宗教领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宗教因素。要详细理解这一协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长期的隔阂与互动 历史渊源: 中梵关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中断状态。1951年,梵蒂冈承认在台湾.............
  • 回答
    中国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是一个在国际关系和贸易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要全面理解这一制度,需要从其背景、目的、运作机制、潜在影响以及各方解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背景:中美贸易摩擦与国家安全考量“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的一个回应性举措。在.............
  • 回答
    中国击败韩国,拿下法国海运公司百亿造船订单,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造船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高端和大型船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一、 事件背景与核心信息 订单主体: 中国击败了包括韩国在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成功获得了法国海运公司(.............
  • 回答
    看待中国去英国修高速铁路,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技术、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中国的优势与动机: 技术和经验优势: 中国在高速铁路建设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丰富的建设经验和成熟的产业链。从设计、施工、材料、运营到维护,中国高铁系统.............
  • 回答
    “中国经济崩溃论”这个话题,可以说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争议不断的话题。对于它的看法,要判断它“荒谬”还是“靠谱”,需要一个细致、多维度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要理解“中国经济崩溃论”,我们首先要明确它的几个核心论点和它们产生的背景。通常,“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论点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
  • 回答
    中国冥币畅销海外,且国外售价远高于国内,这是一个充满话题性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一、 为什么中国冥币畅销海外?中国冥币之所以能在海外市场受到欢迎,其原因复杂而多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文化输出与需求传递: 华人社区的根基: 海外华人社区是冥币需求最直.............
  • 回答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SARSCoV2)已突变并演化出两个亚型,且传染力或有差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发现,对我们理解病毒的传播机制、制定防控策略以及研发疫苗和药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发现可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一、 核心发现:病毒的突变与亚型演化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新冠病毒并.............
  • 回答
    中国游客在瑞典遭遇警方粗暴对待的事件,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一事件:事件经过的还原(根据媒体报道和各方说法):事件发生在2018年9月。报道显示,一对中国游客(一对父女)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酒店外,因预订的房间未到入住时间,在酒店大堂休息。但酒店方面表示.............
  • 回答
    中国游客在瑞典疑似遭警方暴力执法的事件,的确是一起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事件的发生与经过(根据媒体报道和当事人陈述):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18年9月,地点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一家酒店门口。 当事人: 事件涉及的是一位中国游.............
  • 回答
    中国网络社区中日益增加的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外交政策和舆论引导现象,以及“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涉及到信息传播、国家安全、意识形态斗争以及网络治理等多个层面。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认知战”的含义。认知战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而是通过.............
  • 回答
    看待中国教育体制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它既有显著的成就,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中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特征与成就1. 普及程度高,规模庞大: 扫除文盲,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这是中国教育体制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从建国初的文盲率极高,到.............
  • 回答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在安理会会议上对海地局势发表严厉批评,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一、 中国的批评内容和立场:通常情况下,当中国大使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对某个国家发表严厉批评时,其批评内容会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点展开,并结合当时海地所面临的具体问题: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