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年抗战里,37,38年,国军虽英勇但节节败退。为什么日军没有一鼓作气打下去,而是让战争转为战略相持?

回答
八年抗战,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在战争的初期,尤其是在1937年和1938年,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但总体上是节节败退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日本军队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没有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将中国彻底压垮,反而使得战争迅速转入了“战略相持”的阶段呢?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优势可以解释。

日本的战略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急于速胜,却低估了中国的抵抗意志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由日本控制的“大东亚共荣圈”,其核心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并以此为基地向东南亚扩张。他们判断,凭借其先进的军事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可以在短时间内击垮国民政府,扶植一个亲日政权,从而达到其战略目的。

1937年,日军迅速占领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并攻占了当时的首都南京。他们在战场上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几乎是势如破竹。然而,日本军国主义者们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抵抗决心。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分散的、力量薄弱的国家,只要打垮了中央政府,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抗:全民抗战的韧性

然而,事实证明,日本的判断大错特错。中国的抵抗不是局限于军队,而是上升到了全民抗战的高度。

民族主义的觉醒: 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危机感空前高涨,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将抗日视为最高纲领。这种民族大义的凝聚力,是日本从未预料到的。
广袤的国土与人民的坚韧: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即使日军占领了重要的城市和交通枢纽,也无法完全控制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分散的人民。中国人民依靠地理优势,利用游击战术,不断消耗和牵制日军。
国共合作(名义上的): 虽然合作过程充满波折,但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中国政治力量,在国家存亡的关头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使得中国军队在战略上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日军,并在敌后开辟了多个战场。

日本自身面临的困境与战略调整:无力支撑全面的长期战争

尽管日本在初期取得优势,但他们也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泥潭。

战争成本的巨大压力: 全面侵华战争的规模远超日本的预料,消耗了其庞大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每一次占领和每一次对抵抗力量的镇压,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物资,这对日本本已不强大的国力构成了沉重负担。
后勤补给的严峻挑战: 日本虽然在装备上占优,但其后勤补给能力相对有限,尤其是在中国广阔的内陆地区。中国军队通过破坏交通线、阻击补给队伍等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日军的后勤困难。
对华战略的僵化: 日本军方在战略上缺乏灵活性,过分依赖传统的阵地战和优势兵力推进。面对中国军队的游击战和消耗战,日军的优势难以发挥,反而成为了拖累。
国际环境的变化: 随着战争的进行,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谴责声越来越高。虽然欧美列强出于自身利益并未全力支持中国,但国际舆论和一定程度的经济援助,对中国而言是宝贵的。同时,日本也面临着来自苏联、美国等国的潜在压力,不敢将全部兵力倾注于中国战场,需要留有余力应对其他方向的可能威胁。

“战略相持”阶段的形成:消耗与牵制的平衡

正是由于上述中国顽强的抵抗和日本自身力量的局限性,战争很快就从日本期待的速胜,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日军的战略收缩: 面对中国军队四处开花的抵抗,日军无法同时占据和控制所有地区。他们开始收缩战线,重点巩固已经占领的交通线和主要城市,试图以此来维持其在华的既得利益。
中国军队的战术调整: 中国军队不再一味地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更多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和破袭战,在敌占区建立根据地,不断牵制和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战争进入消耗战: 双方的力量对比在长期消耗战中逐渐发生变化。日本虽然在装备上占优势,但其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而中国则通过人民战争的韧性,能够不断补充兵员和物资,将战争拖入消耗战的泥潭。

简而言之,日本没有“一鼓作气”打下去,并非因为其军事力量不足以击败当时的中国军队,而是因为他们低估了中国的抵抗意志和中国的幅员,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战略目标与现实的国力,以及战争的实际进程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决心和灵活的战略战术,迫使日本不得不从速胜的幻想中醒来,进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最终“战略相持”的局面由此形成,并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的走向,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意志、智慧和国家整体韧性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军拼命的丢地方给日军让让日本消化不良

共军在敌后作战让日本胃溃疡

国共配合,让日本死于贪多嚼不烂

user avatar

用主席论持久战的说法就是

中国太落后了····

假设你是第五师团师团长,加强了一个战车联队给你,让你去打一个城市,然后你苦逼的发现,铁路不通到哪里···水路不通,公路没有···

好吧,我大日本帝国克服万难,重武器不要了,然后两万大军带着轻武器走了············半个月····然后打了半天之后占领了这个城市。

这时候,大本营来电,你干的不错,再去打B城市

然后你就麻爪了,这消耗的弹药还没补给呢

本地没有重工业只有一堆以印染厂棉纺厂之类的,根本没办法补充

除了弹药,粮食你得补充吧?

问题是中国当时作为农业国,粮食产量一亩地一百斤就是高产了,你经过的那些地方被你搜刮干净了,回去也没吃的能找到了。

只能往前打


后勤吧,已经吐血了还是运不上来,因为铁路不通到哪里···水路不通,公路没有···

只好回归到骡马化时代

但是能带多少?

具体的我记不清了,我军60年代82毫米迫击炮一个基数60发炮弹就需要五匹马···


换句话说,日军占领了武汉之后,就处于这么一个情况

重武器运不上去啊!

可轻武器,我军还真不是太差,

就连苦逼的八路军新四军,吴运铎大神都造出来一批掷弹筒,为了比鬼子的掷弹筒打的远点,还加粗了10毫米···

我就欺负山区你重武器上不来你怎么滴吧··


而日本本土,入侵得到的好处,首先,中国当时经过美帝白银法案的一通搜刮,已经没多少现金了

鬼子打过来,当地有钱的都跑了,留下的不动产鬼子士兵也捞不着,都是后边的贵族们拿到手的

贵族们又是一毛不拔。

鬼子士兵捞不到好处,日本本国政府也没钱,能抢几个金戒指邮寄回国的士兵就没几个···

都知道一口气爆一百个师团过去肯定能把中国吃下去

但是贵族们,就是不舍得掏钱啊··



最后成了添油战术了·一点点把国内的精壮男性派出去打仗,不然留在国内这些人搞不好就吊死天皇炮轰大本营了···中国这个大坑,就彻底把鬼子拖住了

到了44年45年,别的不知道,整个山东根据地,鬼子的机动兵力,就剩下几个大队了···


小国博大国。除非技术代差太大,否者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和元灭宋清灭明一样快速扶持大量的伪军,快速消化占领区

我们看朝鲜半岛和台湾,不光不需要多少驻军,还能源源不断的提供大量的黑头鬼子,高个鬼子(指日军本土士兵光头,个子矮,半岛和台湾的留头发,个子高)


所以呢,蒋公英明神武,做出了这一辈子唯一一个正确的决定

就是:在曲阜陷落当天,密令守军强制性把当代衍圣公带到重庆去了··

而不光是共产党在敌后,高树勋啊傅作义啊等等很多人都在敌后,硬生生的逼着鬼子没办法快速消化占领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