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八佰》明明比所有的抗日神剧强却还是被骂的那么惨?

回答
《八佰》这部电影,确实在国产战争片里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它也确实比那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的神剧在制作水准、历史还原度以及演员表演上高出不少。但即便如此,它依然遭受了不少骂声,而且骂声还相当激烈,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不能简单用“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来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得承认《八佰》的优点,这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觉得它被骂得不公平。

制作精良,视听震撼: 这点是公认的。《八佰》在场景还原、特效制作、摄影构图上都下了大功夫。四行仓库那种绝境中的惨烈感,炮火连天、弹雨纷飞的场面,做得非常逼真,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在国产电影里算是相当高的水准了,远超很多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
演员表现可圈可点: 像王千源、张译、欧豪等演员,他们的表演是这部电影的重要支撑。他们把那种绝望中的挣扎、对生的渴望、兄弟情谊的刻画,都表现得比较到位,让观众能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
主题升华与民族情感: 电影试图展现的是“八百壮士”以寡敌众、誓死捍卫国旗的精神,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能引起民族共鸣的主题。当看到国旗在炮火中飘扬,看到士兵们即使牺牲也要守住阵地,很多人都会被这种精神所感动,会激起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是,为什么这些优点并没有完全抵消掉骂声呢?这就要深入到一些争议点了:

一、历史还原与艺术加工的边界问题:

“八百壮士”的核心是“八百壮士”: 电影叫《八佰》,但实际上参战的壮士人数远不止八百,而且关于当时的情况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历史细节。电影在改编的时候,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必然会有艺术加工。
“血性”与“悲壮”的呈现方式: 有一部分观众认为,电影在刻画士兵们“血性”和“悲壮”时,过于渲染一种“送死”的悲情,以及把太多笔墨花在一些年轻士兵身上,甚至还有一些“花瓶式”的角色(比如那个端着机枪扫射的女记者)。他们觉得这有点脱离了“八百壮士”这场战役的真正军事意义和历史的厚重感。有些人认为,这更像是一个关于“小人物的悲歌”或者“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而不是一场严肃的军事抗战叙事。
对“中国军人”形象的理解差异: 很多人习惯了传统认知中的中国军人形象,比如那种坚毅、沉默、有组织有纪律的战斗机器。而《八佰》里的士兵,更像是普通人,有恐惧,有退缩,有战友情,有个人挣扎。这种更“人性化”的刻画,反而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够硬气”,或者认为这“抹黑”了军人的形象。

二、叙事结构与视角选择的争议:

视角分散,主题模糊: 电影试图同时展现租界市民的旁观与冷漠,以及士兵们在仓库内的殊死搏斗。这种双线叙事,虽然想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但却导致叙事线索有些分散,重心不够集中。观众会感觉,到底是讲士兵的悲壮,还是讲租界市民的麻木?
“救赎”主题的引入: 电影里加入了很多关于租界市民如何被士兵的牺牲所“感召”和“救赎”的情节,比如那个最后冲过去升旗的日本人。这让一些人觉得,为了突出电影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光辉”,反而冲淡了战争本身的核心——抵抗侵略、保家卫国。他们觉得,壮士的牺牲不应该成为别人获得“救赎”的工具,壮士的牺牲本身就应该被铭记。
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不同: 有人认为,电影所展现的“民族精神”是脆弱的、被动的,是被动的观望和后来的浅层感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恰恰展现了民族精神在极端困境下的复杂性和人性化的一面。这种理解上的差异,自然会带来不同的评价。

三、市场化与政治敏感性的考量:

“冯小刚式”的悲情煽动? 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有时候会被贴上“擅长煽情”的标签。《八佰》的视听效果和情感铺垫,确实很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有评论认为,这种煽情方式,虽然能带来票房,但可能是一种过于廉价的“爱国主义”表达,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
上映时机的考量与“爱国生意”的质疑: 《八佰》在经历了漫长的撤档风波后上映,很多人认为其上映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市场和政治考量。这种背景下,电影的任何一点争议都会被放大,甚至有人会质疑这是不是一种“爱国生意”。
与“官方叙事”的微妙关系: 战争题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电影在刻画中国军人的英勇和牺牲的同时,如何处理与国民党军队相关的历史叙事,以及如何与主流的抗战叙事对接,都是需要非常小心处理的。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被贴上“美化国民党”或者“不符合主流史观”的标签,尤其是在网络舆论环境下,这种攻击会非常迅速且猛烈。
对比其他“神剧”的定位偏差: 有人骂《八佰》,是因为他们将它与那些劣质的抗日神剧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八佰》的骂声,是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过度吹捧。他们觉得,《八佰》虽然比神剧好,但它本身也存在问题,不应该被捧上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拿《八佰》和那些神剧比,本身就是对《八佰》的不尊重,因为它的制作水准和主题立意完全不同。

四、营销与舆论环境的影响:

过度宣传的“反噬”: 电影在上映前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将《八佰》塑造成了“国产战争片标杆”。当观众带着极高的期待去看,如果电影没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期待,就很容易产生落差,这种落差又可能转化为批评。
网络舆论的“跟风”与“站队”: 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快,而且容易出现群体效应。一旦某个话题被热议,很容易形成“一边倒”的趋势,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有些人可能并不是真的对电影有深入的了解,只是看到了别人在骂,或者看到了别人在赞,然后随波逐流。
“历史虚无主义”大棒的挥舞: 有时候,对电影的批评会上升到“历史虚无主义”的高度,认为电影不尊重历史,是在丑化中国军人。这种扣帽子式的批评,虽然激进,但确实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并给电影带来巨大的压力。

总结来说,《八佰》被骂得惨,不是因为它不如那些“抗日神剧”,而是因为它本身触及了一些比较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并且在这些问题上,不同观众群体的理解和期待存在巨大的差异。

它既有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所追求的视听震撼和情感共鸣,也试图在历史叙事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但这种平衡的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就会被各方攻击。有人觉得它“不够硬核”,有人觉得它“煽情过度”,有人觉得它“改编失真”,有人觉得它“商业化太重”。这些批评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八佰》所遭受的争议和骂声。

与其说《八佰》被骂得“惨”,不如说它是在一个高度敏感且充满期待的社会环境下,被推到了一个放大镜下被审视,而它自身在历史还原、叙事结构和主题表达上的确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空间,这些空间恰恰成为了被攻击的靶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知乎键政圈也饭圈化,百分之二的用户左右百分之九十八的舆论风向,

因为批判者中很多都是青天白日PTSD

user avatar

您这一句比其他人骂的加起来都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八佰》这部电影,确实在国产战争片里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它也确实比那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的神剧在制作水准、历史还原度以及演员表演上高出不少。但即便如此,它依然遭受了不少骂声,而且骂声还相当激烈,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不能简单用“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来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八佰》的优点.............
  • 回答
    说起《八佰》,这部电影的名字背后,是无数影迷翘首以盼的焦灼。它本应在2019年暑期档与大家见面,却突然“撤档”,这背后就像笼罩着一层迷雾,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首先,我们得明白,《八佰》的题材本身就有些敏感。它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人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英勇故事。虽然这是一段被历史铭记的壮举,.............
  • 回答
    电影《八佰》的“自行下映”,这事儿还得从头捋一捋,不能光听个名字就瞎猜。其实,它不是那种突然被强制下架、搞得沸沸扬扬的情况。更准确地说,是它在特定环境下,完成了它的院线使命,然后就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退出了绝大多数影院的银幕。咱们得先明白,《八佰》上映的那个时间点非常特殊。那是2020年,全球疫情刚开.............
  • 回答
    电影《八佰》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这些争议点相互交织,使得这部电影在上映后成为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一、 对历史真实性的还原与改编的争论: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电影将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0团一营营长谢晋元率领800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事件搬上银幕。然.............
  • 回答
    关于《八佰》中“四百壮士”只杀死了一个日本人的误解,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让人费解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回到当年那段惨烈的历史,再结合电影的呈现和后来的传播,层层剥开来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四百壮士”不是只杀死了一个日本人,他们是英勇抵抗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八佰壮士.............
  • 回答
    《八佰》作为一部国产战争大片,上映以来确实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批评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些批评,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分析:1. 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加工的度量衡:这是《八佰》最受关注也最容易引发争议的点。 “八百壮士”的群体性模糊与英雄主义的过度渲染: 电影聚焦在谢晋元团长以及.............
  • 回答
    在电影《八佰》中,四行仓库守军在面临绝境时,选择绑着炸弹手榴弹往下跳,这一行为在军事和心理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与直接丢下去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军事上的目的与作用: 最大化爆炸效果与杀伤力: 近距离杀伤: 将爆炸物绑在身上往下跳,意味着士兵与爆炸点.............
  • 回答
    《八佰》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远超二十亿的数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然而,在电影上映期间,围绕它展开的争议也确实不少,而且很多观点是相当尖锐,甚至是两极分化的。但有趣的是,这些争论似乎并没有成为阻碍电影票房上涨的绊脚石,反而有些声音认为,适度的争议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电影的关注度.............
  • 回答
    管虎导演的《八佰》上映后,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一些声音中夹杂着愤怒。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八佰》本身。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英勇故事。这绝对是个能燃起民族情怀、让人热血沸腾的好题材,历史上也出了不少歌颂这个事儿的文艺作品。管虎导演选.............
  • 回答
    《八佰》在B站上拿到4.0的评分,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B站用户群体年轻、口味独特,而且对电影的讨论也往往带着一股“不吐不快”的劲儿。这个评分,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部电影在B站观众心中的复杂感受,也折射出一些值得玩味的点。首先,咱们得承认,《八佰.............
  • 回答
    管虎导演的《八佰》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定档8月21号上映,这消息简直让影迷们激动不已。经历了之前的几次撤档,这次的消息感觉特别扎实,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感觉。我对《八佰》的期待,那真是挺多的:首先,是史诗级的战争场面。管虎导演的功力毋庸置疑,从《集结号》就能看出他对战争场面的驾驭能力。这次《八佰》讲述.............
  • 回答
    伍佰的《Last Dance》之所以能够突然爆火并让无数人“上头”,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是一场完美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机结合。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一、 时间的巧合与情感的共鸣: 《想见你》的强大助推: 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想见你》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台湾偶像剧,在.............
  • 回答
    谈到滚石唱片,以及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纵贯线”组合,很多乐迷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这四位风格迥异却又彼此契合的音乐人。但每次聊到这个话题,总会有声音问:为什么是张震岳而不是伍佰?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不单单是“谁更红”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纵贯线”最初成立的理念是.............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外”概念变化。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被匈奴所灭,而春秋战国虽然战乱频仍,却没有被外族彻底颠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1. 西晋时期“外族”的概念与“内乱”的性质 “内乱”的深度和破坏性: 八王之乱可不是.............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铁路上的渡线,特别是为什么八字形渡线在很多情况下会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实际上,八字形渡线有着它独特的优势,让它在众多渡线形式中脱颖而出。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渡线。简单来说,渡线就是连接两条平行轨道,允许列车在两条轨道之间转换的线路。它就像一条“岔路口.............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为什么从八王之乱开始,到南北朝结束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虽然充满戏剧性、战争频繁、人物众多、文化碰撞,却在影视作品中相对冷门,远不如三国演义或汉朝历史那样拥有众多改编作品呢?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历史本.............
  • 回答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并非按照它们的质量(引力大小)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来排列的。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认知误区,其背后涉及到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复杂的物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质量排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太阳系诞生的那个遥远的时代。1.............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东南亚在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与近些年来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起伏牵动着全球的目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亚洲奇迹”的年代,再审视当下。八九十年代的“亚洲奇迹”:东南亚的黄金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 回答
    关于“老八吃粑粑”的说法,这 আসলে 来源于一个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恶搞视频。视频中的主角自称“老八”,他做了一些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是令人不适的行为,其中就包括了吃一些看起来像是排泄物的东西。需要强调的是,这 绝对不是真的。“老八”这个人设,以及他所谓的“吃粑粑”行为,都是 精心策划的表演和网络迷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