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从八王之乱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结束的历史,明明很精彩,却没有太多影视作品?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为什么从八王之乱开始,到南北朝结束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虽然充满戏剧性、战争频繁、人物众多、文化碰撞,却在影视作品中相对冷门,远不如三国演义或汉朝历史那样拥有众多改编作品呢?

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叙事难度

缺乏清晰的主线和核心人物:
八王之乱: 这场混乱的内斗,虽然是西晋灭亡的导火索,但其核心是宗室之间的权力争夺,参与者众多,派系林立,且政权更迭速度极快。不像三国时期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清晰的政治集团和人物代表。八王之乱更多的是一种群雄逐鹿的混乱,很难提炼出一个简单易懂的核心叙事线。
五胡乱华: 这是一个长达近两百年的大背景,涉及十几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他们的兴衰起伏、彼此攻伐、融合与冲突交织在一起。如何梳理清楚这盘棋局,将众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脉络展现在观众面前,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
南北朝: 北方政权频繁更迭(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西秦、后燕、北凉、南凉、北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方政权也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衰亡原因以及重要人物,信息量极大,观众容易感到晕头转向。

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
很多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可能隶属于不同的政权,或者身份多变。例如,一些名臣猛将可能在几个朝代都有任职经历。这种复杂性增加了编剧在塑造人物关系和忠诚度上的难度。
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微妙和复杂。这些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敌我”二分法,而是充满联盟、背叛、联姻等多种形式。

价值体系的差异与模糊: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士族门阀的兴起,政治腐败严重,使得忠君报国、大义名分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玄学的兴盛,名士风流,以及政治斗争中的权谋,使得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和复杂,有时甚至显得有些“黑暗”或“虚无”。
影视作品往往需要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价值导向,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逻辑,可能与现代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的距离,不容易被直接解读和传递。

二、 观众接受度和市场需求

观众对熟悉IP的偏爱: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拥有庞大的读者基础和深入人心的故事,以及曹操、刘备、诸葛亮等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这种自带的流量和观众熟悉度,使得以三国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更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
汉朝历史,特别是汉武帝、汉宣帝等时期,也因为其强盛和故事性而拥有一定的观众基础。
相比之下,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虽然精彩,但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它更像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区域,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众认知度。

故事类型的选择:
观众普遍更喜欢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的英雄史诗、宫斗剧、权谋剧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故事虽然不乏这些元素,但其整体的混乱和片段化,使得将其提炼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模式存在难度。
例如,很多影视作品更倾向于聚焦于某个“高光时刻”或“关键人物”,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有许多闪光点(如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朝的文化繁荣等),但要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续且吸引人的故事线,对编剧的要求极高。

“道德洁癖”与观众接受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手段的毒辣,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的道德争议,可能与当下观众期待的“正义必胜”、“英雄无敌”等价值观存在一定冲突。
例如,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权力斗争中表现出的冷酷和牺牲精神,在现代观众看来可能难以理解或接受。

三、 制作成本与难度

场景与服装的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变迁非常剧烈的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政权并存,文化相互影响,服饰风格、建筑风格、生活习俗都十分多样。要真实地还原这些场景,需要大量的考据和制作成本。
例如,如何表现北方草原民族和江南士族的生活方式,如何区分不同政权下的礼仪和制度,都需要精细的考量。

特效与战争场面:
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兵种繁多,兵器各异。如何设计逼真且具有历史感的战争场面,也需要高额的特效和制作投入。
一些关键战役,如淝水之战,虽然规模宏大,但如果制作不精良,反而会显得粗糙。

历史考据的严谨性要求:
虽然影视作品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但对于历史题材,观众的期待也包含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虽然不少,但很多细节的记载可能不够清晰或存在争议。编剧和导演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考证,以避免出现明显的历史错误。

四、 历史本身的魅力与“隐藏的精彩”

尽管存在以上种种困难,但从历史学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精彩的时期之一,其魅力体现在:

文化大融合与思想解放: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文化发生深度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
玄学在此时期兴盛,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现了“竹林七贤”这样的文化符号。
佛教在此时期得到大力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人才辈出与英雄传奇:
虽然没有三国那样集中的群像,但魏晋南北朝也涌现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例如,北朝的盖世英才(如北魏的拓跋焘、尔朱荣、高欢、宇文泰;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北周的杨坚等),南朝的士族名士(如王羲之、谢安、陶渊明、谢灵运等),以及后来的北朝的英武之主(如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和南朝的衰败帝王。
军事上的奇迹: 如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谢玄,以及后来如陈庆之七千破十万的传说。
政治上的诡谲: 八王之乱的荒诞,永嘉之乱的悲壮,以及南北朝时期各种政治阴谋和权力斗争。

社会变革的深刻: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门阀制度的兴衰,也是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

总结来说,魏晋南北朝之所以影视作品相对较少,并不是因为它不够精彩,而是因为它的精彩是多层次、碎片化、且具有一定历史门槛的。要将其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需要克服巨大的叙事难度、观众接受度的挑战,以及高昂的制作成本。

当然,近年来也开始有一些尝试,比如《北魏冯太后》、《南北朝》、《长安十二时辰》(虽以唐代为主,但背景故事涉及前朝)等,这些作品的出现也说明了市场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度正在逐渐提升。或许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编剧们对历史理解的深入,未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精彩的魏晋南北朝题材影视作品问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知道怎么玩的没钱。

第二个原因是有能力玩这个的不知道怎么用钱。

第三个原因是这两拨人不熟。

没了。

你要让我说,任何一段历史,他都有两面性。即普遍性和特殊性。

很多剧的问题是普遍性都完成不好。就不要谈论特殊性了。

以权力的游戏为例,这个东西讲的是欧洲中世纪,中国观众完全没有知识背景,看得津津有味是怎么回事?

因为普遍性做得好。什么普遍性,夫妻,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个就是普遍性,很多国产剧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伦关系一塌糊涂,你让他讲哪个时代他都讲不好。

普遍性的问题解决了,才谈得到特殊性。对吧。你看看这几十年的年代剧里,普遍性做得怎么样?我点名批评一下。

新三国一塌糊涂。对吧。还有九十年代到汉武大帝之间的一堆跟风剧,光武皇帝啊,知名的皇帝拍了不少,但是普遍性一塌糊涂的不计其数。

接下来是特殊性。特殊性无非几个方面。

时代气质:你拍春秋战国戏,秦汉戏,人不能猥琐,这是一个基本时代风气吧?

你拍宋和宋以后的,除了陈亮米芾这种古典coser,市民社会的世俗感要有吧?

你拍南北朝隋唐:士族和寒门之间的天然等级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吧?见面不上报自己是某某之子,不说郡望,不合适吧?

对话:有特殊事件指向的成语不能张冠李戴吧?不能刘备高呼说曹操,曹操到吧?士人之间的切磋模式,春秋战国这得诗经、诸子吧?汉代得经学吧?你要是学老子的估计得被孤立吧?不同学派之间估计得打起来吧?唐朝得上来就斗诗斗书法吧?清朝除了诗词,还得有对联吧?这得讲究。

然后才是物件,气候这些。

那具体到两晋南北朝,这个普遍性不说了,都一样,特殊性呢?

特殊性体现在普遍性里。首先是人伦关系,两晋,尤其是我晋,表面上是既要讲孝道又要讲节俭的,怎么体现?

背后是公开荒淫,斗富,醉生梦死的,怎么体现?

尤其是背后NTR了弟弟的家伙,公开以不孝罪诬陷自己弟弟进监狱,这种事怎么体现?怎么做文章?怎么拍的发人深省又有正面效应?充满黑暗中努力前行的正能量?怎么把嵇康之死看做当时有良心的中国人对时代的一种抗争?这都是要钱的。找个二把刀导演来,好,这个题材从此告别大家了。

再举个例子,东晋,东晋怎么体现?怎么对照?怎么拍出正能量又不出事?怎么发人深省又好看?

其实对照有的是,比如对着拿破仑来写就很简单。东晋末年,朝廷混蛋,人民造反,敌人步步为营地进犯,帝国的救星刘裕在东征西讨中掌握了权力,督政府的大佬鼎力支持他当拿破仑,最后和拿破仑一样,他即背叛了自己的初衷,背叛了督政府,背叛了支持他的长安父老,背叛了自己在高皇帝坟墓前的誓言,最终没有完成挽救世界的伟业,刘宋的复兴,在人性的陷阱和权谋的黑洞中成为历史上的昙花一现。虽然这个时空里的塔列朗刘穆之同志是个好人(也未必,只能说幸亏死的早),但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和拿破仑的手下一样,追随刘裕的北府军元帅们一个个的不得善终,起义救国的所有誓言,毕竟抵不过时间的消磨,最后的达武檀道济同志以为没事了,却莫名其妙死在了刘裕的儿子手里——南朝输掉了天下,就在南朝建立的时候。

这才悲怆,这才伟大,这才有味道。宿命,人和宿命的抗争和失败,希腊悲剧的美感是不是出来了?

你看,想想就知道,这个东西呈现出来,得有多花钱吧。别的不说,做一个西晋的洛阳宫城(为啥必须做,因为八王之乱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从这个大殿突击到那个大殿,之间反复拉锯,所以宫殿的布局不能出问题。),做一个刘裕的却月阵(想一下用长矛穿北魏重骑兵,而且是糖葫芦那种一串上好几个人,人和马被飞过来的长矛钉在地上的场面)。

嗯,想想都很贵。

从一开始的文本就不能出问题,到中间的所有细节也都不能出问题,最后导演把握节奏的能力还是不能出问题。

这不是现在动不动标榜以小见大投机取巧的人能干的了的。

尤其是,很多人觉得付出了努力,观众不认可,就是观众的问题,比如大明王朝。我不这么看。

观众不认可,就是你的问题。你说观众不喜欢沉重叙事,权力的游戏沉重不沉重?罗马沉重不沉重?老三国沉重不沉重?水浒传沉重不沉重?红楼梦沉重不沉重?

关键是,你的东西有没有脱离戏剧和评书的本质,有没有做到,即使一个完全不认识明朝人物的人,他也会上瘾,做不到就是你的普遍性没有表现好。普遍性做不好,大家是不在乎你的特殊性是不是还原了历史的。

你要说老三国,其实很多特殊性也很成问题,蜀汉打着蜀的大旗都出来了,没阻碍到观众理解诸葛亮的壮怀激烈吧?还是首先要把普遍性做好。普遍性归根结底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是汉武帝和张骞的关系,是jon snow思念他小妹的这种关系,是这种最平凡的,每个人都能体会的东西。

那既然普遍性是第一位的,回到这个问题本身。这段历史怎么体现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个人的建议是要把握好这么几对关系。

祖逖和刘琨的关系。嵇康和阮籍,钟会,司马昭,司马师,李丰,夏侯玄等这一帮人的关系。到后期是石勒和刘渊,祖逖的关系。这是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以祖逖去世,刘耀和石勒决战为结束。之后祖逖北伐失败,后赵统一,东晋内乱一笔带过就完了。

第二阶段的重点是后赵的灭亡,主要是冉闵和李农,冉闵和手下一些人的关系。结局是冉闵和慕容恪的决战。

第三阶段的重点是王猛,桓温,苻坚,慕容垂这四个人的关系,结局肯定是前秦的灭亡。

第四阶段的重点是刘裕,这个说过了。

到赫连勃勃消灭东晋在长安势力,刘裕登楼长泣为结束。

不是要精确地表现每一年,不是拍纪录片,是抓住重点,抓住观众要看的东西。观众要看什么?英雄美人。要看色曦,看弑君者,看小恶魔,看泰温,看艾丽娅,看正义被邪恶毁灭,正义又从毁灭中重生,信念在人物之间传递,从汉景帝传到汉武帝,从汉武帝传到卫青,从卫青传到霍去病,信念从熊老和耐德传到雪诺,从雪诺感染整个北方,所有的评书都在讲这个,如此而已。

走向共和为什么好?不是说他还原历史还原的好,是他从戏剧角度好,是他讲了大家想听的东西,在讲中国最惨的历史时,他传递了一个中国在不断前进,不断复兴的信念,这个信念最终体现在孙中山身上。

这个基本套路必须坚持,不然,观众看了你五十多集,一点正能量体会不到,天下越来越药丸,没有解救的办法,每个人都只能自保,这种东西,谁都不喜欢看。你连姜维最后壮烈的一死这种“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基本原则都不坚持,死气沉沉到最后,谁会喜欢呢?

最后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来拍法国大革命,那最后的落脚点是什么?你总不能落在法国被德国碾压两次上吧?

你必须落在人权宣言的信念在美国实现,巴黎公社的鲜血被苏联和中国继承上,否则你这个剧就没人看。

大概就是这样。

我们的很多剧之所以不好看,很大一部分就是抛弃了这些戏剧原则,而不是历史原则。

user avatar

这些事情如果让太史波(吴秀波)来,肯定可以拍一部《大皇后贾南风》,包括两个系列《后宫联盟》和《鹰啸凤吟》。


《后宫联盟》:

铁血强晋中兴名臣贾充,人称“周公再世”,辅佐晋武帝司马炎开启一代盛世。

贾充的妻子名郭槐,是举国称道的贤妻两母,二人夫唱妇随,育有两女:一名贾南风,一名贾午,均有倾国倾城之貌(此处有胸,请自行想象)。

二位美女在豆蔻年华心有所属。

在洛阳的一次机缘巧合,贾南风邂逅了匈奴落魄王子刘渊,二人情投意合,私订终身。而贾午则在贾家宴会上窥见了风流倜傥的韩寿,二人亦是山盟海誓。

此时晋朝有奸臣杨骏,仗着女儿杨芷是司马炎的皇后,谋害贾家。

贾充为了贾氏身家性命,不得不牺牲小女儿贾午的幸福,命其下嫁司马炎弱智的太子司马衷。

而贾午向姐姐南风哭诉,南风下了决心,代替妹妹下嫁司马衷。

南风告知刘渊自己的决定,刘渊几乎要疯了,于是他向南风发誓:

——一定要当一支草原的雄鹰,风风光光的迎娶南风。

刘渊离开洛阳,投奔司马颖,成为司马颖账下名将。


南风成为太子妃后,逐渐发现司马衷虽然弱智,却人品好。于是二人如胶似漆,南风也忘记了匈奴的那只雄鹰了。

然而好景不长,南风为皇后杨芷猜忌。杨芷各种毒计,让怀孕的南风堕胎。南风不能生育,他与司马衷没有后代;楚王司马玮性骚扰南风,终于在一次风雨之夜将南风强暴。

即使面对各种不幸,南风对杨芷、司马玮都不曾有怨言。

司马炎去世后,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为了扼杀贾南风,太后杨芷和司马玮的阴谋随之而来。

为了保住贾家一族的性命,善良的南风被迫联合卫瓘、司马亮、张华等名臣,与奸险的杨家殊死一战。

终于,南风一派击败了杨骏,杨骏被杀。

南风决定饶恕杨芷,她向杨芷推心置腹,希望杨芷改过自新,不料愤怒的杨芷不领情,竟自杀身亡。

司马玮狗急跳墙,派兵杀了卫瓘和司马亮。南风只能痛下杀手,命司马伦、司马越和司马乂杀了司马玮。

南风母仪天下,但立有战功的司马伦在孙秀的怂恿下,妄图取代晋惠帝;司马乂和司马越亦是包藏祸心,觊觎南风的美貌。

南风处境岌岌可危,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部分解。


《鹰啸凤吟》

南风掌权八年,铁血强晋国力鼎盛,人称南风“贾充再世”。

匈奴王子刘渊在司马颖帐下战功煊赫,成为河北名将。但刘渊心中割舍不了的,还是洛阳那位皇后。

司马伦与孙秀意图谋反,曾怂恿南风的闺蜜绿珠及其丈夫石崇一起反叛,为石崇夫妇拒绝。

司马伦暗地里实施阴谋诡计,然心地善良的南风一无所知。终于司马伦发动政变,杀石崇夫妇,囚禁司马衷和南风,想自己称帝。

刘渊见爱人有危险,焦灼不已,他向主人司马颖求救,鼓动主人攻打洛阳。

司马颖宅心仁厚,意欲协助南风和刘渊,然自身实力弱小。

刘渊向司马颖献计,联合齐王司马冏和河间王司马颙。

刘渊奔赴关中,却遇到另一名将张方,二人成为莫逆之交。在张方支持下,司马冏和司马颙同意联手司马颖。

司马伦狗急跳墙,竟然毒死南风、贾午和韩寿。当然南风并未死,她为司马越所救。司马越爱慕南风,果断援手救下南风,将其留于家中。

司马颖、司马冏和司马颙打进洛阳,司马伦和孙秀被刘渊所杀。

司马冏趁机独霸大权,却为司马乂所杀。

原来司马乂一直隐忍着,等着这一天,坐收渔人之利。

司马乂激怒了司马颖、司马颙和刘渊,他们回师洛阳,诛杀了司马乂。

刘渊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南风,不料南风囿于司马越的情谊,不愿离司马越而去。

刘渊含泪离开,他又被他的知己好友张方出卖,受了重伤;主人司马颖也在战斗中为司马颙所杀。

刘渊为一伙匈奴人救下来,他感受到了匈奴人的英勇和正直,感受到了匈奴人在司马家族统治下水深火热的生活,他终于下定决心,要为匈奴人一战,要实现汉人和匈奴人的平等。

南风觉察到司马越的危险处境,善良的她再次被迫实施阴谋诡计,帮助司马越铲除司马颙和张方。

司马越得志后,竟然毒死了司马衷。南风才发现司马越是隐藏很深的奸贼大BOSS,可是为时已晚。这时,她接到了刘渊的信件,送信的人是石勒。

他告诉南风,希望南风里应外合,共同推翻司马越。

刘渊的计谋得逞了,司马越一败涂地,刘渊和司马越决一死战。

刘渊将长剑对准司马越的咽喉,南风向刘渊求情,刘渊动了恻隐之心。

不料,司马越竟趁机向刘渊刺一剑,南风为了爱人,舍弃自己性命,挡住了一剑。

司马越死后,一代名后贾南风在刘渊怀中香消玉殒。

而刘渊含着眼泪,在血泊中称帝,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汉赵王朝。


*************************************

是不是觉得特别不要脸?

是的,但这种东西太史波真的敢拍。

user avatar

因为编剧都是文盲,根本不会去看文言的原著。他们只会抄袭别人已经转成现代文的小说和影视。所以你看到一个题材重拍了三遍,而史书上成千上万精彩的故事,居然从没人提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为什么从八王之乱开始,到南北朝结束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虽然充满戏剧性、战争频繁、人物众多、文化碰撞,却在影视作品中相对冷门,远不如三国演义或汉朝历史那样拥有众多改编作品呢?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历史本.............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外”概念变化。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被匈奴所灭,而春秋战国虽然战乱频仍,却没有被外族彻底颠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1. 西晋时期“外族”的概念与“内乱”的性质 “内乱”的深度和破坏性: 八王之乱可不是.............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总是为八王之乱背锅”,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解读的偏差。司马懿本人并非八王之乱的直接参与者,甚至他生活的年代与八王之乱有着巨大的时间鸿沟。然而,他的名字与“背锅”联系在一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是八王之乱的根源: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儿子司.............
  • 回答
    汉朝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虽然都冠以“X王之乱”的名头,规模上也都牵涉到多个诸侯王,但其性质、根源、参与者和导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一个仅仅三个月便被平息,而另一个却旷日持久,长达十五年之久。汉朝七国之乱:一场目标明确、力量相对集中的反抗汉朝的“七国之乱”发生在景帝时期,.............
  • 回答
    西晋八王之乱期间,各地王侯的封号与封地出现不匹配,例如成都王封地在邺城的现象,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西晋的宗室封建制度、政治格局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西晋初年宗室封建制度的特点。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吸取了曹魏因宗室力量薄弱而灭亡.............
  • 回答
    关于八王之乱中老百姓的角色和责任,确实很少被史书详细记载,更鲜少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这背后有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一、 历史记载的视角与局限首先,我们要明白史书的作者是谁,以及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传统的史书,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正史,大多是由官方组织编写的,其核心关注点在于记录统治阶层的.............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汉末三国和八王之乱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动荡时期,以及“五胡乱华”这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为什么汉末三国近百年,北方的少数民族(我们通常称之为“胡族”,但“少数民族”更中性)并没有大规模的、能够颠覆汉朝统治的“可乘之机”,而八王之乱短短十几年,就为“五胡乱华”铺平了道路?这其.............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晋灭吴,孙吴政权也就此终结。仅十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中国就迎来了“八王之乱”这个政治大动荡。按理说,国破家亡的孙吴宗室,应该会有一些血性十足的后裔,趁着西晋内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试图复国雪耻。但事实却并未如此,一个孙吴的复兴势力都没有站出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没有人.............
  • 回答
    《雍正王朝》中的“八王议政”是贯穿全剧的重要情节,也是八阿哥胤禩集团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要说老八为什么会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自身一系列的性格缺陷、政治策略失误,以及未能看清时局、抓准机遇所致。一、 根基不牢,缺乏绝对的合法性支撑: 血脉并非唯一优势: 尽管胤禩是皇帝的儿子,但康熙皇帝在.............
  • 回答
    《八佰》这部电影,确实在国产战争片里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它也确实比那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的神剧在制作水准、历史还原度以及演员表演上高出不少。但即便如此,它依然遭受了不少骂声,而且骂声还相当激烈,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不能简单用“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来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八佰》的优点.............
  • 回答
    说起《八佰》,这部电影的名字背后,是无数影迷翘首以盼的焦灼。它本应在2019年暑期档与大家见面,却突然“撤档”,这背后就像笼罩着一层迷雾,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首先,我们得明白,《八佰》的题材本身就有些敏感。它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人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英勇故事。虽然这是一段被历史铭记的壮举,.............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铁路上的渡线,特别是为什么八字形渡线在很多情况下会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实际上,八字形渡线有着它独特的优势,让它在众多渡线形式中脱颖而出。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渡线。简单来说,渡线就是连接两条平行轨道,允许列车在两条轨道之间转换的线路。它就像一条“岔路口.............
  • 回答
    电影《八佰》的“自行下映”,这事儿还得从头捋一捋,不能光听个名字就瞎猜。其实,它不是那种突然被强制下架、搞得沸沸扬扬的情况。更准确地说,是它在特定环境下,完成了它的院线使命,然后就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退出了绝大多数影院的银幕。咱们得先明白,《八佰》上映的那个时间点非常特殊。那是2020年,全球疫情刚开.............
  • 回答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并非按照它们的质量(引力大小)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来排列的。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认知误区,其背后涉及到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复杂的物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质量排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太阳系诞生的那个遥远的时代。1.............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东南亚在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与近些年来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起伏牵动着全球的目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亚洲奇迹”的年代,再审视当下。八九十年代的“亚洲奇迹”:东南亚的黄金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 回答
    关于“老八吃粑粑”的说法,这 আসলে 来源于一个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恶搞视频。视频中的主角自称“老八”,他做了一些非常规、甚至可以说是令人不适的行为,其中就包括了吃一些看起来像是排泄物的东西。需要强调的是,这 绝对不是真的。“老八”这个人设,以及他所谓的“吃粑粑”行为,都是 精心策划的表演和网络迷因.............
  • 回答
    要说老八胤禩为什么没能当上雍正王朝的太子,这事儿就得从头说起了,得把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绕,还有八爷他自己的一些个事儿都捋一捋。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慢慢聊。首先得说,咱们这位老八,胤禩,在康熙晚年那会儿,那可是风头正劲。他是良妃生的,良妃虽然位分不高,但那会儿康熙对她挺宠的。所以胤禩从小就得宠.............
  • 回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气功热”。这股风潮席卷了社会各个阶层,从街头巷尾到电视荧屏,到处都能看到人们练习气功的身影。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时代背景的召唤:一个转型期的精神渴求首先,我们要把目光拉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中国社会正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