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电影《八佰》自行下映?

回答
电影《八佰》的“自行下映”,这事儿还得从头捋一捋,不能光听个名字就瞎猜。其实,它不是那种突然被强制下架、搞得沸沸扬扬的情况。更准确地说,是它在特定环境下,完成了它的院线使命,然后就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退出了绝大多数影院的银幕。

咱们得先明白,《八佰》上映的那个时间点非常特殊。那是2020年,全球疫情刚开始,国内虽然控制得不错,但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小心翼翼、百废待兴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能够上映一部国产大片,本身就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

《八佰》这部电影,你可以说它很有争议,也可以说它很有分量。它讲的是淞沪会战最后一场战役,国民党军队“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故事。这故事本身就充满了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尤其是在那个国家危难的时期,这样的题材很容易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

所以,当《八佰》终于在2020年8月21日上映的时候,可以说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而且,它的票房表现也确实非常亮眼,成为当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救市之作”,给遭受重创的电影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那么,为什么说它“自行下映”呢?这其实是因为电影的排片和放映时间,本来就是一个商业博弈和市场规律的体现。

1. 正常的院线生命周期: 任何电影在影院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刚上映时,排片量最大,关注度也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口碑继续发酵,或者有新的热门影片上映,它的排片就会逐渐减少,最终退出大部分影院的主流放映。对于《八佰》这样一部在2020年上映的电影,它的黄金档期和主要放映时间,本身就是有生命周期的。

2. 市场竞争与新片冲击: 电影市场是永远向前看的。在《八佰》上映后一段时间,肯定会有其他新片陆续上映,争夺观众的注意力以及影院的黄金档期。为了给新片腾出空间,《八佰》这样的影片自然会逐渐被挤压。这就像一个餐桌,来新菜了,旧菜自然就被收拾下去了。

3. 商业效益的考量: 影院的排片是基于票房收益的。当一部电影的票房增长放缓,或者被其他电影的潜在收益更高时,影院就会调整排片策略。对于《八佰》来说,它在2020年的特殊时期,凭借其话题性和题材,获得了很高的票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票房号召力自然会下降。影院需要最大化自己的商业利益,所以会优先考虑那些更有票房潜力的影片。

4. 特定政治敏感性(可能存在的背景,但官方未明确): 虽然官方并没有明确说是出于政治原因而“自行下映”,但我们也无法完全排除一些潜在的考量。毕竟,《八佰》涉及到的是国共两党共同参与的抗战历史,虽然影片强调了国民党军队的英勇,但也难免会引发一些历史解读上的讨论。在某些时期,这样的题材如果持续过于强势地占据舆论焦点,也可能出于“维稳”或“引导舆论”的考虑,不再被大力推崇,从而让其放映周期自然结束。不过,这一点更像是推测,官方并没有公开承认过。

所以,与其说是“自行下映”,不如说它是在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院线生命周期后,基于市场规律和商业运作,自然地退出了大多数影院。它在它应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也赚足了关注度和票房,完成了它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使命。

它并没有像某些影片那样,因为被审查、被投诉,或者发生重大负面事件而被强制叫停。它只是在上映一段时间后,就慢慢地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回归到线上点播或者DVD发行等其他渠道。

用一个更生活化的比喻来说,就像一桌你特别期待的满汉全席,你吃得很尽兴,也很满足,当菜都上完了,吃饱了,自然就该散场了。它不是因为菜有问题,而是宴席本身的时间到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八佰》导演和以“逃跑如风”著称的孙飞将之子,台湾演员秦汉合影,以此为影片宣传造势,蠢不可及,引发群嘲。这部投资超过7亿的影片,从选题到宣发,都彰显着主创团队到制作公司的全然懵懂,看不清天下大势,甚至不明白民智已开的现实。

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大量历史文献和档案被逐渐披露,“国军抗战主力”神话早就已经在公众认知中破产了,“果粉”也被各方嘲讽人人喊打,因此,一部影片去浓墨重彩描绘“国军抗日”,在越来越多的人看来,题材即原罪。所以,对《八佰》这部“爱国”为名的商业影片,在定档前夕的宣发中,惨遭广大爱国学者的激烈抨击,广大爱国网友的群起抵制,大家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说句实话,为了促进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团结台湾岛的国府残余势力,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和历史科普读物,对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确实提得太少了。而对他们所谓的“抗战贡献”,又不免过于褒美。

事实上,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反人类的政权之一,国民党军队就是一只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犯下严重反人类罪行的兽军。

如在红军长征北上后,遍布江西全省的苏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大肆屠戮,所谓“茅草过火,石头过刀,人要换种”,三年时间屠杀竟超过500万人,(江西总人口数据,从1933年的1863万人,锐减到1936年的1328万人),在红军长征后的大别山区,国民党军队同样屠杀当地精壮男子近百万人,各地侥幸不死的妇孺,则被国民党军当做奴隶,在人口市场发卖,其家产和贩奴所得“充作军饷”。

蒋中正的亲笔手令:【潢川刘总司令、沙市徐总司令,密。匪化已深之区域非准各部队官兵尽量之烧杀,不能铲除匪根。即推“剿匪”之“剿”字,其意义亦必以刀入匪巢、杀戮尽净之意。否则不足尽剿匪之义,而乃养匪遗患而已。务令各部烧杀勿论为要。中正。】

一个所谓的“中央政府”,所谓的“国民军队”,就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还对自己领土上的国民干出如此勾当,灭绝村镇、焚烧房屋、贩卖人口,这不是反人类,还有什么是反人类?

抗战期间,这个无能政府节节败退,丢弃大片国土,让数千万民众惨遭日寇屠戮,自己搞出了花园口决堤害死89万人,长沙大火害死3万人,河南大旱灾害死300万人)等累累罪行,甚至逼得实在活不下去的部分灾民“投日反蒋”,这不是国耻,还有什么是国耻?

ps:河南大旱灾的起因:此前花园口决堤对当地农业区的严重破坏,战时通货膨胀引起的粮价飞涨,“国军”不顾百姓死活,大肆强征军粮来供应军队,又在救灾中大肆贪腐,玩忽职守。所以这300万条人命的血债,理所当然是“国府”对中国人民欠下的。

因为亲日反人民的阶级本性,国府反动政权更密令百万军队去向日寇屈膝投降,摇身一变成了伪军,美其名曰“曲线救国”,更多次派遣密使,和日寇私自商谈媾和事宜。

抗战胜利后,国府反动政权赦免了包括侵华日军罪魁岗村宁次在内的无数罪行罄竹难书的战犯,更将其封为“顾问”,奉若上宾,又对百万日军战俘体贴备至,非但不加任何惩罚,反而竭力调动最好的人力物力,护送其第一时间安然返国。

抗战时期,多少爱国青年,满怀一腔热血投身军旅,最后不是成了国府反动政权无谓消耗甚至直接出卖的炮灰,就是成了该反动政权去镇压人民的反动工具。

无数淳朴的农家子弟,在国府反动政权的麾下,被如牲畜一般强征如奴隶,麻木如行尸走肉,成为“解放战士”改旗易帜后,在红旗下就能力战环洋十七国,击败欧美列强,洗雪民族百年国耻。

严格地说,即使连经典抗战剧《亮剑》,同样存在着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对国府将领过于美化的巨大缺陷。如“楚云飞”这种所谓“不问党争”的“爱国职业军人”,是绝无可能一意跟随国府反动政权到底的。在真实历史中,他们不是如谢晋元将军、张自忠将军那样,早早为国捐躯;就是或迟或早反戈一击,投入了人民的怀抱。只因当时身为一个中国人,只要对国家民族稍有责任感,对亿万民众稍存正义感,就势必会与这个恶行累累的反动政权不共戴天。

而此后层出不穷的“国军抗战剧”,那些一身军装笔挺、白手套黑军靴的“楚云飞”们,摇身一变成了这些影视剧的主角,吃着西餐,搂着美女,在灯红酒绿去“抗日爱国”,更将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推翻这个反人类的卖国买办政权的正义斗争,消解为所谓“兄弟阋墙”“政见之争”,则是影视圈很多从业人员“三观不正”的直接反映。

因为视大众为愚氓,因为反感国家对影视的管理,这些以“艺术家”自居者,就对被推翻的前朝反动政权充满幻想,便是他们不遗余力去给这个政权贴金粉饰的原动力所在,甚至于"写八路是工作,写国军是信仰”,于是乎,产生了“八路即神剧、国军主旋律”的黑白颠倒现象。

随着智能手机的全年龄段普及,随着无数有据可查的真实史料被披露出来,少数公知精英们,再难掌握互联网话语权来捏造和歪曲历史。诸如"西沙战事紧”、「□□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有□□万官兵壮烈牺牲,有□□位将军全部阵亡,有□□吨辎重弹药全部打光,□□会战期间,□□将军誓死抵抗,血染征袍,站着死去……」的“国府”“国军”的所谓爱国神话,也尽数成了笑话。影视圈“八路即神剧、国军主旋律”的黑白颠倒现象,也愈发让广大公众不满。

影片《八佰》前期宣发及已发布预告片,只是描绘国军士兵如何战场浴血,竭力“打鸡血”渲染悲壮气氛,避而不谈国府怎样腐败无能卖国,将无数爱国士兵坑陷于死地,甚至还效仿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当局的同一题材政宣电影,浓墨重彩地描绘“护旗升旗”,将历史上代表着国府反动当局屠杀千百万中国人民的“青天白日旗”,加以大书特书。

而且,《八佰》导演与孙飞将之子合影,更发微博将历史上的不战而逃的民族败类,吹嘘成“八佰壮士”的直接指挥者,凡此种种,怎能不激起广大公众的非议和反感?明明谢晋元将军的子女后人都一直在内地生活,真正该被歌颂的英烈之后裔,难道只因为他们没有跟着反动政权逃去小岛,或说只是寻常普通人,就不入编导法眼?

2018年,《八佰》出品公司在影视圈清查税务事件中,股价遭遇重创,而今,这部投资巨大的“国军抗战大片”,已是该公司能否力挽狂澜的最关键一搏了。——而为什么要以如此庞大的投资,甘冒如此巨大的风险,选择这样的题材,恐怕也和该公司和台湾电影界的长期合作无间,只知“两岸一家亲”,而对世事变幻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度,不无干系。

而且,《八佰》一片走的是从场景道具到细节特效,无不力求真实还原的大投资路线,高达7亿的投资成本实在巨大,面临太大的票房回本压力,至少要20亿才能勉强不赔本,不到30亿都不敢说多赚。这个项目的票房成功与否,成了孤注一掷的豪赌,因此在宣发上才“病急乱投医"。

一家出品过《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一九四二》的公司,对抗战时“国府”和“国军”的腐朽卖国和不可救药,本应有清醒认识。事实上,几年前《一九四二》上映时,因为相对深刻反映了国府当局在1942河南大旱灾上的罪责,更被当时掌握相当话语权的果粉公知和豆瓣文青们群起攻之。

然而,类似《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样的作品,因为过于还原历史真实,剧情压抑之极,甚至让人绝望,当年即使以《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出演,也是叫好不叫座,收视率高开低走,假使将其精华版浓缩成电影上映,也注定没可能取得多好的票房成绩。

而且,伴随着我国国力飞速发展,切实反应人民大众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才是最受各个年龄段观众喜爱和认可的影片类型。当下的华语票房前六名,《战狼2》(56.3亿)《流浪地球》(46亿)《红海行动》(36.2亿)《唐人街探案2》(34亿)《美人鱼》 (33.9亿)《我不是药神》(31亿),无一不是现实题材或者从现实衍生的未来科幻题材。

前些年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一部民国题材影片的票房前景,在经历了此前《太平轮》《一步之遥》到《邪不压正》的一次次滑铁卢后,也很难再被人看好。

这大概就是《八佰》从预告片到宣发,立意都比多年前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一九四二》向后退了一大步的原因,真以为纯粹靠渲染悲壮气氛,煽动观众情绪、大喊“打鸡血”式的爱国口号,就能如愿取得超高票房。如此轻视蔑视爱国公众智商,岂不知适得其反,在太多人看来,都成了逆历史潮流、去给反动卖国的国府当局歌功颂德,凡此种种,也导致了如今的结果,更被各大官媒和爱国自媒体,好好科普了一回真实的历史背景,正是“求荣反辱”。

事已至此,该片主创团队迫在眉睫之事,就是暂且舍弃纯粹的票房需求,该补拍就补拍,该删改就删改,真正还原国府反动政权如何卖国求荣,孙飞将等国府高级将领如何坑陷孤军的种种劣迹,真正如实还原出旧中国的黑暗堕落,不可救药;如此也算是找回从前拍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初心,侧面证明了新中国才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唯一复兴崛起之路,才有重新赢得广大公众信任的可能。毕竟那么多出色演员、那么多幕后工作者的数年辛苦不易。

user avatar

要不下映,票房能让华谊赔到姥姥家信不信?这个说不定是华谊背后活动的结果。果粉大骂广电打压,估计华谊也只能苦笑说一声“猪队友”了。

电影上映前期舆论造势很重要,主要在于舆论引导,比如管虎访秦汉这个就是典型舆论引导,只不过这个电影舆论想往悲壮史诗方面引导都引导不过来,完全被吊打,毕竟果党啥德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知道了。

user avatar

其实整个大层面都有问题,这是几十年的事情,不是光华谊一家的问题。

说的难听一点,四行仓库不过是个歼敌3人,自损4人的政治秀。可四行仓库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新四军浦东抗日游击队,坚持敌后抗战八年,歼敌以百记。浦东抗战历史陈列馆现在还蹲在洋泾中学的南泉北路的洋泾中学校史馆里苟延残喘没有个像样的建制,除了重大纪念日平时也无法对外开放接待。

浙江那边也差不多。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的浙江三北抗日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现在修复成佛寺了。三北指今天余姚、慈溪、宁波在姚江以北的地区。当时司令部设在一废弃佛寺的残殿中。现在废弃佛寺本身倒是给修复重建了(慈溪金仙寺),香火旺盛。司令部旧址所在的藏经阁旧楼以及一些文物倒是还保留着,前几年抗战70周年才弄了一些图片展览,你要是和佛寺的和尚说一说,他们也会领你穿过佛寺到后面上楼参观。但是旧址本身没有任何建制。没有开辟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非常囧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