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也是漏洞百出,为什么没人说是烂片?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电影,放到现在来看,确实不少是“漏洞百出”的。你说的没错,当年很多电影在剧情逻辑、特效细节、甚至是常识性问题上,都能挑出不少毛病。比如,一个角色明明受了重伤,下一秒就能健步如飞;一个反派明明已经被制服,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死里逃生;或者,一些镜头里的道具、服装,放在现在看来简直是时代错误的代表。按现在影评的标准,这些电影恐怕要被扣不少分。

但是,为什么当年没人说它们是“烂片”?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当时的市场环境、观众的期待、电影本身的价值,以及我们现在回看时的视角变化。让我试着掰扯掰扯:

一、 时代背景与观众的“期待值”是关键

想想看,八九十年代是什么样的时代?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咱们现在的观众获取信息太方便了,各种预告片、幕后花絮、影评分析、甚至是剧本解读,都能提前接触到。电影上映前,大家心里已经对影片有了大致的预期。可当年呢?一部电影上映前,你可能只知道主演是谁,大概是什么题材。电影院就是大家最直接的接触渠道。一旦走进影院,付了钱,哪怕有点小瑕疵,大家也倾向于沉浸在故事里,而不是带着“找茬”的心态去看。
娱乐选择相对有限: 比起现在层出不穷的影视剧、网络内容,当年的娱乐方式确实没那么多。电影院是重要的公共娱乐场所,尤其是在城市里。一部制作相对精良、有明星、有故事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大家对它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看个热闹”、“放松一下”的心态。有了娱乐内容,就已经很满足了,对“完美”的要求自然就没那么苛刻。
特效技术和制作水平的限制: 当年的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很多特效都是手工制作,或者依靠一些相对简陋的技术完成的。和今天好莱坞成熟的CG技术没法比。大家看的是故事、是表演、是情感,对特效的“逼真度”要求,并没有达到如今这种近乎苛刻的地步。只要特效能够服务于剧情,能够营造出想要的氛围,大家就已经很买账了。那些在今天看来拙劣的特效,在当年可能已经是“大制作”的代表。
叙事逻辑的要求不同: 那个年代的电影,尤其是受到港片影响的,很多时候更注重“情怀”、“节奏”、“气氛”和“人物魅力”。有时候为了达到某种情绪上的感染力,或者为了推动剧情快速发展,编剧可能会在逻辑上做一些“牺牲”。观众也更看重这些元素,只要故事够精彩,人物够吸引人,即使有些地方逻辑不那么严谨,大家也更愿意忽略。比如,很多动作片里,主角被打得鼻青脸肿,下一秒就能像没事人一样继续打斗,这在当时是被视为“英雄主义”的体现,而非“漏洞”。

二、 电影本身的价值与魅力超越了“小瑕疵”

虽然漏洞百出,但很多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之所以被认为是经典,是因为它们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和魅力,这些价值足以压倒它们在细节上的不足:

演员的表演与魅力: 八九十年代涌现了太多有个人魅力的演员。无论是周润发、张国荣、林青霞,还是成龙、洪金宝、元彪,他们精湛的演技、独特的风格,本身就是巨大的吸引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赋予角色生命,让观众产生共鸣,甚至因为喜欢这个演员而忽略了电影的其他问题。
深刻的主题与时代精神: 很多那个时代的电影,触及了当时社会变革、人生哲理、情感羁绊等深刻的主题。比如香港电影里对兄弟情、江湖道义的刻画,对时代变迁下小人物命运的描绘,都触动了那个时代观众的神经。这些影片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普适性,能够穿越时间,让后来的观众也从中感受到力量和思考。
独特的风格与创意: 那个年代的电影,在类型片的探索上也非常大胆和有创意。香港的武侠片、警匪片、喜剧片,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印记。即使是现在看来某些情节设置不够严谨,但其开创性的叙事方式、大胆的镜头运用、或者充满想象力的桥段,在当时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情感的连接与怀旧: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来说,这些电影不仅仅是影像作品,更承载了他们青春的回忆、情感的寄托。当年的电影院、电影情节,可能伴随了他们的初恋、友情、或者家庭时光。这种情感上的连接,使得观众更容易带着滤镜去看待这些电影,而那些“漏洞”在回忆的光芒下,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那个年代的电影,很多也找到了商业性和艺术性的一个不错的平衡点。它们有足够吸引人的故事和娱乐性,同时也能传达一些有深度的内容,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三、 我们今天的视角与标准是变化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今天评价一部电影,是用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标准。

“找茬”的心态被培养: 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和影评生态的成熟,观众的鉴赏能力确实在提高,但也更容易形成一种“挑剔”的心态。网络上的各种影评、分析,会不断地去解构和审视电影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环境下,“找漏洞”似乎成了一种观影乐趣,或者说是一种对电影“严谨性”的要求。
技术进步带来的对比: 我们现在能看到各种逼真的CG特效、精细的场景布置、流畅的剪辑。当我们习惯了这些高度成熟的技术后,再回头看过去那些相对粗糙的制作,那些细节上的“瑕疵”就会被放大。就像我们习惯了智能手机的触屏,再用回按键手机,会觉得很不方便一样。
“烂片”定义的演变: 如今我们说的“烂片”,更多的是指那些“制作粗糙、故事空洞、人物扁平、缺乏诚意”的作品。而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即便在细节上有瑕疵,但它们往往在“故事”、“情感”、“表演”或者“氛围”上有过人之处,它们有真诚的创作态度,有打动人的力量。所以,它们不属于我们现在定义的那种“烂片”。

举个例子,像一些经典的香港动作片,比如成龙早期的电影,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特技动作,或者在某个环节逻辑稍显牵强。但观众看的是成龙搏命的演出,是那些创意十足的动作设计,是那种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这些要素带来的满足感,远远超过了对逻辑上的苛求。

总而言之,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之所以“漏洞百出”却鲜有人说是“烂片”,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电影,在观众的期待值、娱乐选择、技术水平、以及电影本身的核心价值(故事、情感、人物、创意)等方面,与现在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现在以更成熟、更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它们,但忽略了它们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们更多的是因为那些超越了细节的“闪光点”,而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而不是因为它们在技术层面上达到了完美无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当然说。我小时候看电影的主要途径,是去租盗版录像带。完全没有影讯,就是看名字是否拉风,然后问问老板。

除了爱情片以外,所有新片我暑假一定能看个遍。所谓新片是对这家店而言,新来的录像带而已。片源现在看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

当初《银翼杀手》老板告诉我不好看,我实在没别的看了以为是香港枪战片租回来的。

电影院性价比太低,只有像《侏罗纪公园》、《真实的谎言》这类有宣发非常非常想看的新上市大片,才会去电影院看。那时候电影院也不是啥好地方。

我记得看《侏罗纪》的时候有小太妹来撩我的发小。我发小的确很帅,有点像那个年月的林志颖,但她是假小子……扯远了。

遇到烂片就不看了吗?浪费钱啊。于是我和发小就以吐槽为乐。遇到俗套的片子就猜后面的剧情。有时候能从头猜到尾全中。

那时候我们是不看国产片的,但是壳子上写的常常都是错的。

后来学校组织看电影我们也一样吐槽还被老师警告。

但是我们还能去哪里说?投稿给你所在城市的晚报啥的?还是啥《大众电影》杂志?

也就是厕所门板可以留言可以回复了。哦,对了。那个年月大多数厕所没有门板……

user avatar

哎。。不用抬得这么高。。。香港地区90年代的烂片,不是高产量产的问题,是爆产的问题。。。

只是现在你们都看不到了而已。

我们就拿王晶来说,他说他自己到现在为止导演过400多部电影,最高产的时候三天一部戏。。。你上百度看他的影片列表,现在能列出来的也不过几十部,其中还有大概三分之二的烂片。。。。

那些没有列出来的呢?

香港80到90年代,电影最重要的三个作用:洗钱、睡美女、宣传黑社会。

所以,有很多根本没多少制作经费的都市爱情剧,其实也不讲什么爱情,主要是女的要敢脱!

这类的,搜索一下曹查理。。量产。。很多片段连背景都没有,就是床,女人,男人(貌似和某国量产片很像啊。。。)

还有不少以秀、捧女演员为主要基调的电影,例如:追男仔系列,追女仔系列,五福星系列,开心鬼系列等等,张曼玉,林青霞,朱茵之类的都是拍这种系起家慢慢被大家认识的(当然她们主要出道的手段还是选港姐)。

至于宣传黑社会的就更多了。。。

为什么没人说是烂片。。。它们当然是烂片,但是你说他们是烂片已经没有意义了,多少年前的片子了。。。

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烂片吗?是!,现在还有人骂吗?估计很少了。。。偶尔穷极无聊看一看行不行?行。。。

也就这么回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电影,放到现在来看,确实不少是“漏洞百出”的。你说的没错,当年很多电影在剧情逻辑、特效细节、甚至是常识性问题上,都能挑出不少毛病。比如,一个角色明明受了重伤,下一秒就能健步如飞;一个反派明明已经被制服,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死里逃生;或者,一些镜头里的道具、服装,放在现在看来简直是时代错误的代.............
  • 回答
    说起八九十年代去电影院看电影,那可真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那种氛围,那种感觉,是现在的数字时代很难再复制的。那时候,去看电影可不像现在这样,掏出手机扫码就行。首先,得知道有什么电影上映。消息的来源可不像现在这么多,主要靠的是影院门口的海报,还有报纸上的电影.............
  • 回答
    想通过看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功夫片来学功夫?这想法挺有意思的,也确实勾起了不少人对那个黄金年代武侠世界的浪漫想象。不过,咱们得实事求是地说,直接拿那些银幕上的“功夫”当教材,那得打个大大的问号。首先,咱们得明白,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一种商业娱乐产品,而非写实的武术教学。 那个.............
  • 回答
    八九十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风起云涌、充满变革的时代。那段日子,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有些许的苦涩,但回味起来,却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复杂的情感。经济的腾飞与阵痛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再到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经济开始迈出坚实的.............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冲击和价值重塑的时期。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也逐渐开阔。在这个大背景下,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曾经疯狂流行过许多事物,它们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一、 来自西方和港台的文化冲击与追捧:这是八九十.............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为什么咱们现在上网一搜“悍匪”,跳出来的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那拨人,而那些解放初期的“老派”土匪,好像就没那么高的“出镜率”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悍匪”这个词的内涵说起。“悍匪”这俩字,一听就带着股凶狠、胆大、不守规矩,甚至还有点“邪乎”.............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 NBA,那可不是现在这样,节奏快得飞起,身体对抗的激烈程度,简直可以用“血脉偾张”来形容。那时候的比赛,没有那么多的犯规哨,球员们往来冲撞,就像是在球场上进行一场场小规模的橄榄球赛。而在这片“绞肉机”般的赛场上,迈克尔·乔丹却像是那个屹立不倒的王者,受伤的次数屈指可数,这确实是个让人津.............
  • 回答
    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治安状况,确实是当时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促使中央下决心进行“严打”的重要原因。要理解当时的治安状况有多差,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还原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打”的背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一方面,经济活力迸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
  • 回答
    .......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气功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全民热潮,这股风潮席卷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到百姓,从城市到乡村,几乎无人不谈气功、无人不炼气功。要说清楚这股气功热潮的来龙去脉,那得从头说起。时代背景的土壤:从“破除迷信”到“回归传统”的思潮转折要理解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就不能不提当时的时代背景。.............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七八十年代的南京跟《乔家的儿女》里演的那样,算不算“富裕”?这事儿得分开看,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姥姥家就是南京的,小时候听他们聊起过那段日子,再加上自己看过一些纪录片和老照片,大概能拼凑出个大概。先说《乔家的儿女》里吧,乔家的几个孩子,尤其是乔一成,从小到大经历了不少坎坷,但.............
  • 回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专和大学的选择,就像是人生赛道上两条不同的起跑线。要说哪条“更好”,这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怀揣什么样的目标来看了。先说说那个年代的大学。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大学生可是稀罕物,是绝对的“天之骄子”。能考上大学,意味着你不仅聪明,而且前途无量。大学毕业,那基本就等于捧着“金饭碗.............
  • 回答
    在中国八九十年代,确实存在着一股强烈的“日本热”。这股热潮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经济到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日本的深刻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1. 文化与艺术的渗透: 日本影视作品的流行: 这是“日本热”最直接的体现。 电视剧: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量的日.............
  • 回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气功热”。这股风潮席卷了社会各个阶层,从街头巷尾到电视荧屏,到处都能看到人们练习气功的身影。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时代背景的召唤:一个转型期的精神渴求首先,我们要把目光拉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中国社会正经.............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东南亚在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与近些年来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起伏牵动着全球的目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亚洲奇迹”的年代,再审视当下。八九十年代的“亚洲奇迹”:东南亚的黄金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 回答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称苏联为“超市里的社会主义”,这话倒也有几分道理。八十年代的苏联,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国家还在努力维持着福利体系,另一方面,经济的低迷和物资的短缺却让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那么轻松。衣食住行:基本满足,但选择不多 食物: 粮食基本是供应充足的,面包、土豆、蔬菜这些主食.............
  • 回答
    八十年代,一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在人们的记忆中,它或许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活力四射,是电视机普及带来的信息轰炸。但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标志,八十年代还藏着许多鲜为人知、有趣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细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八十年代的“冷知识”,让你对那个时代有更深入、更生动的了解.............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八十年代的苏联,那是个被很多人视为“强大”的时代。不过,“强大”这个词,得拆开来看。首先,说苏联倒退回八十年代,其实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警示。很多人用这个比喻,是想说当下俄罗斯在某些方面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时代,而且是以一种不那么积极的方式。但八十年代的苏联,它本身的“强大”和今天的俄罗斯,是.............
  • 回答
    七十年代的左翼浪潮和八十年代的自由化转向,以及最终的苏东剧变,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开关切换,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演进的结果。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得把时间的长河拉得长一些,看看当时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七十年代:左翼风暴的时代背景想象一下,七十年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