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治安有多差,逼得中央要严打?

回答
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治安状况,确实是当时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促使中央下决心进行“严打”的重要原因。要理解当时的治安状况有多差,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还原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

首先,我们得明白“严打”的背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一方面,经济活力迸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另一方面,旧的社会管理模式在转型中显得有些滞后,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浮现和激化。犯罪率的上升,特别是暴力犯罪的抬头,让许多民众感到不安,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

当时治安差的具体体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刑事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的上升: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在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杀人等案件的数量相较于之前有了明显的增长。在一些大中城市,街头犯罪、拦路抢劫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案件的残忍程度和恶劣影响也加剧了公众的恐惧感。比如,一些年轻人为了图一时之快或者经济利益,不惜采取极端暴力手段。甚至出现了一些有组织的犯罪团伙,在一些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势力范围。

流窜作案和团伙犯罪的增多: 随着交通便利性的提高和人员流动性的增加,一些犯罪分子跨区域作案,给公安机关的侦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一些犯罪团伙的形成,也使得犯罪活动更加有组织性、规模性,对治安的破坏力更大。这些团伙可能涉及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甚至更严重的犯罪。

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 除了直接的刑事犯罪,一些社会现象也让民众感到不安。比如,一些地方的黄赌毒问题抬头,影响了社会风气。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的聚集,也可能滋生事端。在一些城市,夜间出行也需要格外小心,公共场所的治安保障也面临挑战。

公众的安全感下降: 综合以上几点,当时很多普通民众的安全感确实不如现在。走夜路会担心遇到抢劫,家里也可能担心被盗。这种普遍的不安全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信号,表明现有的治安管理和打击力度已经不足以应对涌现出来的犯罪活动。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状况呢?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 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加,传统的熟人社会和基层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未能有效融入城市社会管理体系的情况下,部分人可能成为犯罪的源头。
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随着对外开放,西方的一些思潮和文化也传入中国,一些人受到不良影响,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导致一些人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 虽然中国一直在加强法制建设,但在八九十年代,法律体系和执法能力相较于犯罪活动的发展速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法律条文不够完善,执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贫富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开始显现。一些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可能因为生存压力或者嫉妒心理,更容易走向犯罪。

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些地区的治安状况不容乐观,犯罪率,尤其是恶性犯罪率的上升,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央政府在1983年和后续的多次“严打”专项行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严打”的初衷,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公安、司法合力,对各类突出刑事犯罪进行集中打击,以期达到震慑犯罪、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通过严厉的法律制裁,让潜在的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同时给社会注入一剂“强心针”,提升民众的安全感。

所以,说八九十年代治安差到“逼得中央要严打”,是有其事实依据的。当时的治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而“严打”正是当时社会管理和政治应对的一种强力手段,旨在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社会矛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看90年代深圳六魔女案就知道了

1993年4月至1994年6月间,深圳市接连发生车辆神秘失踪、司机惨遭杀害抛尸于荒野外的系列案件。这引起了各级公安机关直至中央最高领导的关注。深圳市公安局成立专案指挥部,一举破获了震惊海内外的系列杀人抢劫案,抓获张小建、付红琼等16名案犯。在这宗极为罕见的案件中,利令智昏的冷血凶手采用女色引诱、假冒警察、假扮乘客等手段,14个月猖狂作案21宗,杀死17人,重伤1人,抢得汽车18辆,价值629万多元。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首次组成以院长担任审判长的巡回法庭对此案进行第二审开庭审理和宣判,依法将13名罪犯送上“断头台”。

1993年7月5日,已经杀人抢车两次的张小建、张小坡、陈强、张展庭密谋到东莞市骗出租车司机到宝安区实施杀人抢车,当时的付红琼仍被蒙在鼓里。当天下午,张小建以玩耍为名骗付红琼陪他到东莞市,在东莞东方酒店门口拦搭张X驾驶的皇冠130型出租车,张小建谎称到宝安区新安镇谈生意。张X驾车载着张小建、付红琼抵达宝安区新业电子厂门口时,张小建叫付红琼下车,这时的张小建还不想把杀人、抢车的全部罪恶暴露给付红琼知道。付红琼下车后,张X驾车送张小建到宝安区新城“夜巴黎西餐厅”。

到达后,张小建下车叫来按事先约定在此等候的张小坡、陈强、张展庭一起上车,以看地皮为借口,要张X继续向前开车。当车开至新城36区上合村附近偏僻路段时,4案犯喊停车,并乘张X不备,合力将其拉到汽车的后排座位下面,先用胶纸捆住张X的手脚,接着用事先准备好的尼龙绳将张X勒死,并将尸体抛于附近一荔枝园里,作案后张小建驾车载着同案人逃往丰顺县销赃。

这次带付红琼“打的”的顺利成功提示了张小建:女性拦车比较容易,且司机不会防备。1993年8月17日,张小建、陈伟祥等密谋再次杀人抢车时,张小建便想到指使其女朋友付红琼、弟娘谢秀云、妹妹张小凤一起到路上去以色相引诱司机到“名流发廊”。当晚8时许,付红琼、谢秀云、张小凤窜到宝安区西乡路段,不一会儿就拦措到一辆由龙岗区XX局司机吴XX驾驶的黑色奥迪牌轿车,3人用色相把吴XX引到了“名流发廊”,正美滋滋做着桃花梦的吴XX刚迈进发廊,就被埋伏在此的张小建、陈伟祥、陈景德、张展庭、邱敬易扑倒,随即被张等人合力用电线勒死。当晚,来不及圆桃花梦就一命呜呼的吴XX的尸体被装入编织袋,抛至路边草丛中。

1993年11月2日晚8时许,张初强身穿警服冒充公安人员与陈强、张展庭、张警波一起,在宝安区黄金台附近拦搭西乡镇陈x驾驶的凌志牌轿车。“警察”上车,司机自然放松警惕。四犯乘司机陈X不备,合力将其拖至后排座位下面,用尼龙绳将其勒死并抢走凌志牌轿车。

1994年3月6日晚8时许,陈伟祥开著三轮摩托警车,载着身穿警服的张初强、邱敬易,一起在宝安新城19区路边拦截宝安区建筑公司卓X驾驶的三星牌吉普车。三人拿着手铐慌称有任务要到镇南派出所,当车行至区人民医院偏僻路段时,几个人乘卓X不备,把钢丝绳套在卓X的脖子上将其勒死。在宝安上川至石省路段,三犯将尸体扔在路边水沟里。

1994年3月22日晚10时许,张初强身穿警服冒充公安人员,同陈伟祥、邱敬易一起,在宝安新城19区路边拦截区工商局李某驾驶的皇冠车,谎称有急事去派出所。三案犯上车后就迫不及待地把李某拖至后排座位下,合力用钢丝绳将其勒死。宝安固戍村,又一具尸体被抛于桥头坑池塘边。

1994年6月26日,初涉该案的刘瑜香受其男友邱德喜指使去深圳机场拦车。接近傍晚时分,打扮时髦,性感诱人的江西妹子亭亭玉立站在路旁,很快被一辆丰田小轿车载走,在附近伏击的宝安刑警见状迅速驾车跟踪追击,将刘犯截获。根据刘瑜香的交代,深圳警方在各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于7、8月间,在广东丰顺、广州和贵州等地将大部分案犯抓捕归案,缴获被抢的赃车16辆,从而侦破全案。

1995年10月25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栏中张贴出一个新公告:“本院定于1995年10月27日上午8时30分,在我院第二审判庭公开宣判被告人张小建等16人故意杀人、抢劫、盗窃、销赃一案。届时,允许公民入场旁听。”在贴满公告的公告栏中,这张小公告并不起眼,却是深圳宝安特大系列杀人抢劫案首次公开报道的切入口。

1995年10月27日清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警到深圳市看守所押解张小建等16名被告人去审判,法警先向看守所办理提审案犯和借用手铐的登记手续,随后将这10男6女分为4组,用手铐连环相扣,押上囚车,直奔法院。

据检察机关指控,自1993年4月24日晚张小建等罪犯首次杀人抢劫得逞后便陆续猖狂作案,每次抢车必杀人。仅张小建就参与作案11次,杀死10人,重伤1人,抢得各式汽车11辆,价值人民币307万元,从中分得赃款18.8万元。犯下弥天大罪的张小建在自己策划罪恶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弟弟张小坡、妹妹张小凤、妹夫陈景德、弟媳谢秀云、女朋友付红琼等至爱亲朋拉入了罪恶的深渊。,这19起罪案、18台汽车大多是高级轿车,总值人民币600多万元,而此案被告人却以很低的售价销出,共得赃款100多万元人民币,请看如下的赃车记录:

龙岗某局黑色奥迪牌轿车,价值人民币25万元,被告人邱敬辉以9.6万元人民币买掉;某省驻深办巴宁牌面包车,价值人民币18万元,被告人陈景梅以4万元人民币价格卖给他人;某公司的奔驰560型轿车,价值人民币78万元,被告人陈强伪称走私车得赃款24万元;

18台赃车的实际计价与销赃价的差值之大令人震惊,这个差值正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使得一批“另案处理者”铤而走险,进而推波助澜最终均被绳之以法。

1995年12月15日上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判执行大会在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体育场举行,2万多名群众冒雨到会,声势浩大。26岁的杀人抢劫团伙主犯张小建首先被武警和法警押进会场,随后陈伟祥、张初强、张小坡、陈强、陈景德、付红琼、张小凤、陈子犇、邱德喜、谢秀云、文亚纳、刘高文以及付立敏、刘瑜香和邱敬辉共16名罪犯,被押上临时搭建的审判台接受终审宣判。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宣读了终审判决后,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付立敏、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的刘瑜香和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的邱敬辉(销赃犯)等3名罪犯先被押走。接着,13名罪大恶极的死刑犯被押离会场,并由武警的敞篷大卡车押赴刑场。

推一篇文章:



分享一下收藏夹,喜欢看故事的可以关注一下↓↓↓

user avatar

那时候我爸他们跑国道的车上都是带着砍刀火铳,半夜三经深山老林的路上如果躺着人都是直接碾过去。

拦路要点钱都是好的,多少司机连人带车都消失了。问问八九十年代客车货车跑全国长途的,谁的圈子里没连人带车一起失踪的事。

太多的事现在的人不知道了

user avatar

八九十年代?

就说17年,我从小长大的镇就被中央点名批评,治安太差

我小的时候,夜里醒来,总会听到楼下街上的混混在唱歌喝酒吹牛逼,谁要是多看一眼,就开始找茬打架,对方气不过,叫人,然后发展成群架,然后就死人

我甚至还记得小时候有死刑犯拉到我们这边游街过,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该打死人打死人

知道17年中央发话开始全国扫黑除恶,我们这边才算安宁下来,以前过年没看到街上打几次群架都觉得不可思议(05年搬去浙江,过年回老家)

至于我搬去浙江,完全是因为家里治安太差,我妈怕我被那些混混给带坏了,这些人溜门撬锁,抽烟吸毒,找茬打架强奸几乎无恶不作,五六年级就开始群殴老师

还是国家政策好

user avatar

不用说偏远地区和小城市了,上海都不安全。大白天一群人调戏、猥亵路过的女孩,警察要救人都救不动。

上海控江路事件:

1979年9月9日15时,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江浦路口,执勤交警施汉培发现一青年抢夺一农民出售的螃蟹,抓获犯罪分子进行了体罚,引来附近群众围观,流氓分子趁机兴风作浪。16时左右,20名民警赶到现场维持秩序,流氓分子抢夺警用喇叭,揪打施汉培,围攻在场其他民警,抢去警帽。干警撤离现场后,流氓分子更加肆无忌惮,阻拦途经的小汽车,向公共汽车内投掷石块儿,推翻农民的菜车,抢夺过路群众的手表、皮包、皮夹等贵重物品,侮辱妇女。控江路顿时陷入混乱,持续5个半小时。19点45分,上海化工轻工公司女干部吴某骑自行车途经控江路桥,被部分流氓包围和调戏,连人带车推倒并拉到路边,抢去手表和皮夹并凌辱蹂躏近一个小时。吴某被剥掉衣服,身上多处被抓伤,身心受到极大摧残。20时30分左右,杨浦区公安分局先后调集30名干警和80多名治安联防人员,维持现场秩序。21时前后,市公安局又调遣民警200名赶赴现场,劝导、疏散围观群众,流氓分子也纷纷溜走,直到午夜控江路地段的治安秩序才恢复正常。此案经侦查,先后抓获31名流氓分子,其中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7名,劳改教养11名。这起震动中央的恶性刑事案件被称为“控江路事件”,而这时距《刑法》在全国人大上通过仅两个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治安状况,确实是当时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促使中央下决心进行“严打”的重要原因。要理解当时的治安状况有多差,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还原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首先,我们得明白“严打”的背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一方面,经济活力迸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冲击和价值重塑的时期。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也逐渐开阔。在这个大背景下,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曾经疯狂流行过许多事物,它们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一、 来自西方和港台的文化冲击与追捧:这是八九十.............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气功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全民热潮,这股风潮席卷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到百姓,从城市到乡村,几乎无人不谈气功、无人不炼气功。要说清楚这股气功热潮的来龙去脉,那得从头说起。时代背景的土壤:从“破除迷信”到“回归传统”的思潮转折要理解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就不能不提当时的时代背景。.............
  • 回答
    说起想回到八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里面藏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和理由。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中国,好像一个还在慢慢苏醒的巨人,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味道。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涌起,一切都显得那么充满希望和活力。人们的脸上,那种朴实而又充满憧憬的笑容,是现在很难见到的。街.............
  • 回答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用“乱”来形容,是有些片面的,但如果细致地去描绘,确实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夹杂着机遇与挑战的复杂图景。这种“乱”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结构、经济秩序、思想观念以及个体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动之中。一、经济的“野蛮生长”与秩序的挑战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化”.............
  • 回答
    在中国八九十年代,确实存在着一股强烈的“日本热”。这股热潮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经济到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日本的深刻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1. 文化与艺术的渗透: 日本影视作品的流行: 这是“日本热”最直接的体现。 电视剧: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量的日.............
  • 回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气功热”。这股风潮席卷了社会各个阶层,从街头巷尾到电视荧屏,到处都能看到人们练习气功的身影。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时代背景的召唤:一个转型期的精神渴求首先,我们要把目光拉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中国社会正经.............
  • 回答
    中国大陆的九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这个十年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中国大陆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一、 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市场化浪潮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 回答
    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中年段之后,中越关系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缓和与正常化的过程。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既有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也有两国各自国内战略调整的考量。 与其说是什么突发事件,不如说是一个循序渐进、基于现实利益重塑的双边关系的过程。要理解这个转变,得先回溯一下八十年代末的情况。那会儿,虽然越柬.............
  • 回答
    .......
  • 回答
    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流派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它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文学绕不开的关键词。但要说“强烈影响”,并且是“而不是其他流派”,这里面其实需要一些细致的审视和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它并非只被魔幻现实主义“一家独大”地影响。那是一个.............
  • 回答
    要评价五十年代出生、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批中国人,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概括,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历史洪流中最生动的缩影,承载了太多时代的烙印与个人的奋斗。他们出生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度,亲历了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每一个阶段。年少时,他们沐浴着革命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歌颂着共产主义的理想,相信.............
  • 回答
    八十年代,对于中国的我们来说,究竟是不是“黄金年代”?这个问题,就像一枚抛在空中的硬币,你问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可能千差万别,而且都带着各自的理由和情感。但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我想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激荡变革、又带着些许阵痛的复杂年代,是为后来的腾飞打下深厚基础的“播种期”,用“黄金年代”来形容.............
  • 回答
    好的,让我们试着设想一下,如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俄语而非汉语,成为了在中国科研和教育领域的主导语言,那么今天的中国会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语言替换问题,而是涉及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发展轨迹的全面重塑。首先,从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层面来看,最大的改变无疑是信息的获取和生产方式。 .............
  • 回答
    “八十年代是中国新中国的黄金年代”这一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背后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而积极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普遍性的希望和活力。详细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怀念并称那个年代为“黄金年代”:一、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活力迸发: 破除思想禁锢,鼓励.............
  • 回答
    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国门初开,外界的信息和事物如同洪水般涌入,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其冲击之大是难以用简单几个词语概括的。那是一种全方位的、颠覆性的震撼,触及了人们的认知、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对未来的想象。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冲击:一、 视觉与物质的冲击:来自.............
  • 回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焦点之一。特别是苏联在蒙古部署的远东部队,其强大的装甲力量,尤其是T72和T55坦克,构成了对中国北方边境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强大的军事存在,中国能否有效阻挡苏联可能的入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
  • 回答
    “中国梦”与九十年代初的爱国主义宣传,两者在核心目标上都有凝聚国民、增强国家认同的意图,但在时代背景、具体内容、表达方式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些区别,我们需要剥开表面,审视它们各自的根源和运作逻辑。一、 时代背景与历史语境的差异九十年代初,中国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社.............
  • 回答
    九十年代初,中国确实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围绕着“解除制裁”这个话题,背后牵涉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和社会调整。为了能详细地、不带有AI痕迹地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具体的历史节点,理解当时的背景和各方力量的博弈。背景:风波与孤立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 回答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及当下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的原因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可以用“复杂而微妙”来形容,其中夹杂着崇敬、羡慕、警惕和一些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而如今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原因更是多层面的,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一、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