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十年代时,中国人对日本人是什么态度?为何中日现在不能友好相处?

回答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及当下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的原因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可以用“复杂而微妙”来形容,其中夹杂着崇敬、羡慕、警惕和一些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而如今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原因更是多层面的,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一、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复杂而微妙的混合体

在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与此同时,日本已经凭借其战后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经济与科技的“神话”与羡慕:

经济的飞速发展: 日本在战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从一个战败国迅速崛起为经济强国。这种成就本身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更何况是中国这个同样渴望发展的国家。中国人民看到了日本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许多人对其经济模式和发展速度感到由衷的钦佩和羡慕。
先进的科技与产品: 日本的电子产品,如电视机、收音机、汽车等,以其耐用、精美和技术先进而闻名。在当时,拥有“日本制造”的电器是很多中国家庭的梦想。这些产品不仅是物质的象征,也代表着一种更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让中国人对日本的技术实力产生了极大的崇敬。
学习与借鉴的渴望: 改革开放的核心就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日本作为近邻,其成功的经验自然成为中国学习的重要对象。许多中国学者、官员和企业家前往日本考察学习,希望能够借鉴其发展模式,引进其先进技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旅游与文化交流的兴起: 随着开放的深入,日本也成为中国公民早期对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通过旅游和文化交流,中国人有机会亲身感受日本的社会面貌和文化,进一步加深了对日本的认识。

2. 历史的阴影与警惕:

抗日战争的伤痛: 尽管经济上充满了吸引力,但抗日战争的惨痛记忆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生命财产的损失、民族尊严的践踏,都成为了无法磨灭的伤痕。这种历史记忆使得中国人民对日本始终保持着一份警惕,担心历史悲剧重演。
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担忧: 虽然当时日本已是和平国家,但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日本曾有的军国主义历史依然让他们心有余悸。他们担心日本是否会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地区和平构成威胁。
历史问题的敏感性: 涉及战争罪行、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的表述和评价,在中国一直是极为敏感的话题。任何对这些历史的模糊、否认或美化,都会在中国引起强烈的反感和愤怒。

3. 混合的情感与认知:

因此,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一方面,他们钦佩日本的经济成就和科技实力,希望能够从中学习,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历史原因,对日本保持着警惕和审慎,并不会因为经济上的吸引力而忘记曾经的伤痛。这种“又爱又恨”或“又亲又疏”的情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二、 中日现在难以友好相处的原因:多层面、深层次的纠葛

时至今日,中日两国虽然在经济上联系日益紧密,但政治上的关系却常常陷入紧张,难以实现真正的友好相处。这背后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1. 根深蒂固的历史问题:

历史认知的分歧: 这是最根本、也最难以弥合的鸿沟。中国坚持认为日本未能充分反省和道歉其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对侵略历史的表述存在美化甚至否认的倾向。而日本则认为自己已经多次道歉,并且对战争的认知与中国存在差异,不应被过度“历史审判”。
靖国神社问题: 日本政府官员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被中国视为是对侵略历史的否定和对受害者的侮辱,是中国民众反日情绪的重要导火索。
教科书问题: 日本部分教科书对侵华战争的描述被认为过于轻描淡写或存在回避,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不满。
慰安妇问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争议: 虽然国际社会普遍承认这些历史事件,但日本国内仍存在一些否认或淡化声音,这在中国是不可容忍的。
“道歉疲劳”与“受害者情结”的相互作用: 日本方面认为自己已经进行了足够的道歉,对持续不断的要求感到疲劳;而中国方面则认为日本的道歉不够真诚、不够彻底,并且缺乏实际行动来弥补。这种循环让双方在历史问题上的隔阂越来越深。

2. 现实的政治与战略博弈:

领土主权争端: 东海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主权争议是两国关系中一个长期存在的敏感点。双方在该海域的活动日益频繁,增加了摩擦和冲突的风险。
地区安全格局的变化: 随着中国崛起,地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日本感到来自中国的战略压力。日本积极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并试图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在中国看来可能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图。
意识形态差异: 中日两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日本是民主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根本不同,使得双方在许多国际问题和价值观的看法上难以达成一致,也加剧了互不信任。
美国因素的影响: 中日关系深受中美关系的影响。美国是日本的盟友,其在东亚地区的存在和战略部署,也会影响到中日两国之间的互动。当美日同盟加强时,中日关系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 经济利益的竞争与摩擦:

经济上的竞争关系: 尽管经济上高度融合,但在一些高科技产业和新兴领域,中日两国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例如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
贸易摩擦与保护主义抬头: 在全球经济下行和保护主义思潮抬头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也可能出现贸易摩擦,例如在汽车、农产品等领域的关税和市场准入问题。
“脱钩”或“去风险”的考量: 一些国家,包括日本,在与中国经济交往中开始考虑“脱钩”或“去风险”策略,以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经济互信。

4. 民众情感与国家认同的塑造:

媒体的报道导向: 两国媒体在报道对方时,往往容易放大负面新闻,加剧民众的负面认知和刻板印象。尤其是在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话题上,媒体的报道往往会煽动民族情绪。
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 在两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都有不同程度的抬头。当国家利益受到所谓威胁时,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被激发,导致对对方国家的敌意增加。
历史教育的差异化影响: 两国在教育中对历史事件的强调和叙述方式不同,也可能导致两国年轻一代对对方国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情感。

总结来说,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是“经济上的向往”与“历史上的警惕”并存的复杂情绪。而如今中日两国难以友好相处,则是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叠加现实的政治、战略、经济竞争以及民众情感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改善中日关系,需要双方都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历史问题上展现出更多的诚意和担当,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建立更多的互信,减少误判和对抗。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该干的事儿。

今天的中国,我们不去清殇清跪,而是想着依附于 “西方中心主义” 这一有史以来最宏大的极右泛民族主义,结果必然是发展受限,总量上限就是九十年代中期的日本(小知识:去年日本的总产出,几乎和94-95年一模一样,就是数值上的一模一样,连通胀都没有),人均可想而知。

但70年代的末的中国,再不改革开放,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再不发展经济,那是真药丸。而当年确实也选择了最快的道路,又有反苏的利用价值,且总体国力弱小,弱小到让西方完全看不到威胁。而日本国内,后昭和时代群体的精气神,尤其是左翼精气神还在。那一波更早时受教员感召的革命小将们,正是国家骨干,意识形态别说相抵触了,说是有天然好感也不为过。整个国民彻底宅废掉,彻底打消了对西方站起来的心思,那是94-95年之后的事儿了。

这里插一句话:也正是因为有日本,所以我们才更应该能看到,一直都想着走 “西方中心主义” 跟班路线,发展的极限是如何 — 注意,此处的极限,是总量和产业层次双极限。在这点上,我个人是多少会替今天的日本鸣不平的,

但发展的代价,也自然就遗留下来了。包括但不限于,腐败,基层治理,再之后的下岗,糟糕的社会治安,人群的犬儒化,以及我们现在常提到的,60-70年代生人中,多少有些文化的群体的殇跪思想钢印,古早味无甚知识的老公知,以及延续了这种殇跪气息的在年轻一代中的阻尼代际传递……(“阻尼” 意为90-00后的殇跪程度,已经远低于60-70后了)

回到第一句话,依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任务,做正确的事儿就是了。

往后说,等我国的80-90年代生人,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且早已实现意识、文化乃至体制的全球输出,那么,届时的时代性任务……啊,就此打住。

而往前说,七八十年代,我们做的也是正确的事情。切不可因为那时的环境,部分导致了遗留至今的一些问题,就认为那时的选择错误了。

邓公是可以比肩教员的伟人,历史功绩不容磨灭。

至于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这事儿之前也说过太多次了,最后再重复下:中日韩的东亚亲善,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乃至文化共融,是未来的大方向。但东亚关系,中日关系,本质上依然是中美关系,中西方关系。

在傻子都知道你是只大象的情况下,你现在再回头去装80年代的小白兔卖萌,以求能被扶植发展为全球头号先进技术工业国,这心思背后,堪称是种族主义了 — 竟然认定包括日本的西方国家之精英,智商普遍还没有80。

而日本这种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大国梦的超大号小国,你指望它能有什么完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指望它的国民能普遍有超越美国精妙全球洗脑体系的自由意志水平,基本上就是很直白的奢望。

所以,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慢慢来吧。

中日彻底的亲善,相信将来会有那一天的。但中日未来走向亲善的过程,让吾国吾民去回到八十年代的状态,不但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且更可能是个减速选项呢。

至于怎么加速,就都自己琢磨吧。

user avatar

这年头为了美化日本这个加害者,什么谎都可以编吗?!

这样的贴子,管理层硬说没有问题。而且得到高流量、高赞,故意高频推送以致霸屏,搞到此文写手都喜出望外,取消了原先的匿名,公开跳出来领赏了:


-----很好,在此壬嘴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是要问罪的,还言之凿凿所谓“破坏中日友谊罪”==不知法律界的朋友们听说过国法民法有这么一条罪吗?

那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会被我党、我国政府治罪吗?

看看专业学者的论文怎么说的:


-----来源:张连红《中日两国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更不要说八九十年代我国什么时候不许拍抗日剧了??????

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不抗日? 《手枪队》不抗日?著名历史电影《血战台儿庄》不抗日?葛优梁天的《烈火金刚》不抗日?第一部反应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屠城血证》不抗日?

还是一度万人空巷的《霍元甲》、《陈真》不抗日?

更可笑的是,所谓 “日本新上任的首相第一个要做的事就是来中国做一个深刻道歉”这事发生在哪个位面???

1982年,日本一手挑起教科书事件

这事是众所周知,可以省却功夫,直接引用百度百科:

“日本文部省在审定高中和小学教科书过程中,任意改变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及一些亚洲国家的事实,将“侵略”改为进入或“进攻”,把南京大屠杀的起因说成是“由于中国军队的激烈的抵抗”等等,从而引起了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的抗议和反对的国际性事件”

-----这是不是日本政府干的? 跑到中国来深刻道歉? 在哪?认错路去火星了?


再,该文写手,在无端给我党、我国政府捏造罪名,凭空发明历史,辱没党和国家之余,还把日本吹上天!所谓在技术方面,日本啥时对我国“啥都卖”、“啥都手把手教”了?

相反,日本在尖端、新兴技术方面的对华封锁堪称最严,往往卖的生产线多是快过时的东西,比如,彩电生产已非常成熟,但先把黑白电视机生产线卖给咱,赚一大把后,才卖彩电的。至于什么核心尖端技术,啥时候卖了?还不要说手把手的教。

在钢材方面肆意涨价,严重坑害我国利益 ,日本利用商业经济目的的贷款,抢占中国市场,获得了巨额利润之余,还一手挑起“光华寮事件”,引发我国政府和群众的强烈愤慨。然而日本政府却顽固的不顾中方政府的严正交涉,坐视大阪高等法院驳回中方上诉

这是哪门子的日本首相的“深刻道歉”?诚意在哪?


最令人捧腹的是该文的逻辑,什么时候日本深刻道歉,中方就得违背原则,去阻止拍抗战剧,去给南京大屠杀研究定罪了?这是天底下哪个国家之间的友好原则?

最最令人不齿的是,该文写手把不可饶恕的历史罪行,原则底线都解读成庸俗的“只有永久的利益”

可日本到今天还在干着严重损害中国利益,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日本不认罪,中国还要继续跟这种变本加厉的加害者去“友好”

又符合哪门子国家利益?!

天底下又有哪个正常人认为这样做符合他自己的利益?

德国和以色列今天的外交关系,是靠以色列的委屈求全维持的? 还是以色列人不懂国家利益?!

如此错误百出,明目张胆,发明历史,造谣诋毁我国党和政府的贴子,竟然大行其道,有意让它得高赞

中国的天空,究竟怎么了?

最后-----要不这样成不? 咱把日本曾对中华民族干过的事,全部对日本干一遍,彻底还给它,然后,日本八九十年代给咱多少“援助”,咱加倍给日本!!

去问问日本干不干????

这样的大好事,这样符合日本利益的大好事,你咋不先去忽悠日本呢?


=================================

好奇怪,几个朋友跟我说,本贴发出后,那个人的个贴子突然消失了

但他们发现,那人还在别处发了同样内容的回复:

一模一样的保送,一模一样获得不知何来的高赞

以致路人都看出这种诡异


近来更好,此壬为了给公祭日穿倭服的恶行站队,又开新贴,虽说内容还是一如既往对我党和我国政府不怀好意,谣言惑众,阴阳怪气,但照样有高赞保送:

警方通报国家公祭日一女子穿和服上街,该女子称「深感后悔」,年轻人该怎样提高爱国意识?

------八九十年代,我党治下,什么时候谈中日仇恨会成过街老鼠???????

user avatar

采取民族叙事的史学是没有科学性的,不讲逻辑的,就是服务于政治斗争的工具。

还是那句话,中日关系好不好其实不取决于日本在二战中究竟犯下了什么罪行。

80年代为什么中日关系好,现在变差了。这难道是因为当代日本人穿越回二战加重日本的罪行不成?

日本人在当年对台湾犯下的罪行超过对大陆的许多省份,为什么台湾人不反日?

大陆人对台湾人,香港人过去没什么过节,也没对台湾人犯下什么罪行,为什么台湾人比日本人还要仇视大陆?

如果说日本人为了让自己当年的罪行看起来没那么黑,故意宣传抹黑中国,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不抹黑台湾?难道日军在台湾的暴行还少了?要知道,所谓日本反华,反的只是中国大陆,台湾在日本雅虎上可是亚洲小龙,日本友邦,民主之光(日本人普遍认为台湾是另一个国家)。

所以你一谈民族仇恨,国民性格,就不可避免地漏洞百出。只有现实中的政治经济利益才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你一旦用民族叙事来看待历史,就不可避免的陷入逻辑混乱之中,因为“民族”这个概念本身是含糊的,边界是不明确的,它和阶级不一样没有良定义,什么时候有政治需要,什么时候就可以发明出一个“民族”范畴来。


不是民族创造出了政治,而是政治创造出了民族。所谓近代以来的西方靠民族主义构建了国家,团结了国民的说法,不过是一种颠倒的叙事。正如唯物史观所一再强调的那样,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才出现的东西,民族主义是被资产阶级以及反抗资产阶级的人所创造出的一种宣传话术,资产阶级为了人为地划分出边界,鼓动一帮平民去抢劫另一帮平民,才发明出了民族主义,而被抢劫的一方则往往也用民族主义来反击。这就是民族的划分法为什么如此含糊的原因,有按血统划出一个民族的,语言划出一个民族的,有按地理划出一个民族的,画法多种多样千奇百怪,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因为怎么划分民族根本不是最紧要的,重要的是能把底层人划成一块一块的让他们相互争斗——这就足够了。

“中华民族”在大清灭亡前其实根本不存在。在大清灭亡前,存在的只有汉族,满族,蒙古族···,而汉族,蒙古族这些也不过是更早时期的政治的创造物罢了,在秦灭六国之前各地的人语言不通风俗各异,在成吉思汗以前存在于蒙古高原上的也只是零星的部落而已。在资本主义时代以前,汉族,蒙古族的概念还不足以催生出系统性的民族主义,但今天如果这些民族概念还继续萦绕在国民的脑中,迟早会滋生出矛盾来。

“中华民族”只是革命者为了反抗殖民国家的创造物,这个概念的作用就是把被压迫的人民团结起来,不止“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概念是一种创造物,“印度民族”,“印度人”,“美国人”也是如此,出于政治经济需要,语言都不通,肤色都不一样一帮人都可以被任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的概念一但被发明出来,就意味着日本的罪行会被反复强调,因为“中华民族”最初就是为了反抗日本这样的殖民者而发明出来的“民族”,这个发明也有副作用,就是过去历史上蒙元满清的罪行就被忽略了,尽管后者的罪行丝毫不比日本轻,但蒙古满族的少民却可以任意地祭奠他们的刽子手祖先,而且还会受到各种优待。

民族叙事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扭曲了一般人的认知,在民族叙事者那里,南京大屠杀不是统治日本的天皇和军部的军国主义集团发动的,而是被简化成“日本人”发动的,这样一叙事,就导致了许多缺乏主见的人变得不是痛恨屠杀罪行本身,而是痛恨“日本人”,他们不是以阻止下一次屠杀为目的,而是想办法杀回去。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是南京人的后代,绝大多数日本人也不是在南京杀人的士兵的后代,这些人之间本是没有直接仇恨的,但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这种简化使二者相互仇恨。然而显然,如果南京大屠杀可以被简化成“日本人杀了中国人”,那么扬州十日也可以被简化成“满族人杀了汉族人”,陕甘回乱也可以被简化成“回族人杀了汉族人”,张献忠屠四川就会被简化成“陕西人杀了四川人”。如果中国人可以无差别痛恨日本人,凭什么汉族人不可以举办扬州十日的公祭,无差别痛恨满族人找满族人报仇血恨呢?因此,你一采取民族叙事,一但把历史上的屠杀和阶级压迫简化成xx族人对yy族人的迫害,那这个帐就没完没了了,当你用这种帐来攻击海外的敌国时,国内的矛盾也会不断兴起。

当代各国都或多或少地使用编造出来的民族主义来维护政权的所谓合法性,因此形成了一套表面逻辑还算通实际上细细追究就漏洞百出的政治正确。关于“古代”,“近代”,“现代”的划分就被利用在这些政治正确中。在我国互联网上,作为不断使用民族叙事的恶果之一,近些年一股“皇汉”势力甚嚣尘上,导致各民族之间的相处不太和谐。按许多国内许多“拥护民族团结”的人的说法,蒙元满清的罪行不应当像日本的罪行一样被追究清算,因为日本是近代犯下罪行,而蒙元满清则是古代犯罪——这种逻辑完全不能自洽,因为所谓的近代现代不过我们这一代历史学家的创造出来的划分法,再过一两百年兴许日本侵华也会被划成古代史,到时,难不成就自动放弃对日本罪行的清算了?如果岳飞,文天祥是阻碍民族融合的人,要是有一天中国把日本给吞并了,岂不是杨靖宇,王二小也成了阻碍民族融合的人了?

民族叙事除了上述这两个副作用外,还有一个最为糟糕的副作用,就是一旦“民族”这个概念被发明出来,你是没法在论战上让它消失的,你只能在武力上让它消失。任何一个地区的人,什么时候想搞分裂了,都可以自行发明出一个“民族”概念来,然后宣称自己的分裂行径是“民族独立”的光荣行为。你看看南波湾的这帮想搞分裂的,台湾才出去几年,他们就编出“台湾是南岛语系民族”来,把台湾人说的闽南语吹成是“台语”,再看看各类jd,zd,哪个不是打着“民族“独立的口号呢?

民族问题不是民族主义的问题,不是鼓吹自身民族优于其他民族的问题,而是民族叙事本身的问题,“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就定义模糊,边界不明,历史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就不应该拿这种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概念来叙事,一用这个概念来叙事,就不可避免地挑起矛盾和分裂。

唯一恰当的的民族政策就是没有民族政策,抹杀掉民族身份,不做任何区分,不以所谓的民族划分来优待和虐待任何人,平等对待全部公民,不用民族主义攻击敌国,也不逆向歧视本国公民,不刻意保护任何民族的语言文化——语言和文化本身就是服务于人这个物种的创造物,如果要让人能更好的生存发展,落后的文化就应当被自然淘汰掉。正如教员所说,“消灭国家,消灭民族,全世界都要走这条路”。

尽管“民族”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古人因为地理条件而分隔各地,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语言和风俗,但“民族“不应当成为划分当代政权管辖范围,叙述政治史,构建意识形态的概念,在这个模糊概念可以被良好定义之前,它只配作为一个纯粹被研究的对象而不应该构成任何社科理论的基石。利用模糊的“民族”概念来操弄政治的政客是可耻的,并且终究会被这种操弄所反噬。

user avatar

1988年3月24日上海匡巷站发生火车相撞事故。车上载有日本高知学艺高等学校的修学旅行团193人,其中高一学生179名,随队教师、导游等成年人14人。事故导致日本乘客28死37伤,另有一位中国铁路职工遇难。事后,中国方面给每个日本死者赔偿450万日元(3.3万美元)。

根据《每日新闻》报道,事故中遇难的中国铁路职工获赔人民币2500元(约合当时8万日元),是日本死者1.6%。日本舆论认为中日经济差距高达一百倍。铁路职工的抚恤金相当于在职三年的工资收入,现在工伤故事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是20倍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另有丧葬费、供养亲属抚恤金。

事后,日本遇难者家属不满意赔偿标准,又从日本保险公司,日方学校、日本政府先后获得赔偿金,每人获得4400万日元。至今仍有日本遇难者家属要求追加赔偿。

user avatar

1987年,辽宁丹东凤城市县两级政府及各界捐资为九一八后在凤城抗日殉国的东北义勇军英烈邓铁梅、苗可秀树立纪念碑。然在一切就绪、已经开工多日后,某上级机关以“碑上有抗日字样,日本人来看了受刺激”为由,横加阻挠。此举虽遭到市县政府的抵制,碑最终还是立起来了,但“为缓和上下级关系”,不得不把碑址由凤凰山风景区移到凤凰山麓。


这样委屈求全甚至到了“缺乏民族气节”的地步,中日关系自然会好,不过显然顶多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及当下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的原因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可以用“复杂而微妙”来形容,其中夹杂着崇敬、羡慕、警惕和一些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而如今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原因更是多层面的,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一、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
  • 回答
    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国门初开,外界的信息和事物如同洪水般涌入,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其冲击之大是难以用简单几个词语概括的。那是一种全方位的、颠覆性的震撼,触及了人们的认知、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对未来的想象。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冲击:一、 视觉与物质的冲击:来自.............
  • 回答
    “八十年代是中国新中国的黄金年代”这一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背后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而积极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普遍性的希望和活力。详细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怀念并称那个年代为“黄金年代”:一、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活力迸发: 破除思想禁锢,鼓励.............
  • 回答
    八年抗战,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迸发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在那个年代,情报战同样是一场无声的硝烟,而密码破译,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中国密码学家的努力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确实有一批默默无闻的密码学家,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他们的事迹远不.............
  • 回答
    在中国八九十年代,确实存在着一股强烈的“日本热”。这股热潮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经济到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日本的深刻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1. 文化与艺术的渗透: 日本影视作品的流行: 这是“日本热”最直接的体现。 电视剧: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量的日.............
  • 回答
    八十年代,对于中国的我们来说,究竟是不是“黄金年代”?这个问题,就像一枚抛在空中的硬币,你问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可能千差万别,而且都带着各自的理由和情感。但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我想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激荡变革、又带着些许阵痛的复杂年代,是为后来的腾飞打下深厚基础的“播种期”,用“黄金年代”来形容.............
  • 回答
    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流派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它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文学绕不开的关键词。但要说“强烈影响”,并且是“而不是其他流派”,这里面其实需要一些细致的审视和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它并非只被魔幻现实主义“一家独大”地影响。那是一个.............
  • 回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焦点之一。特别是苏联在蒙古部署的远东部队,其强大的装甲力量,尤其是T72和T55坦克,构成了对中国北方边境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强大的军事存在,中国能否有效阻挡苏联可能的入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
  •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了。八年中医学府的熏陶,从古老经典里汲取智慧,多少个夜晚挑灯夜读,为的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结果呢?毕业了,现实一巴掌拍醒你:工作只能去社区医院,这差距,搁谁身上都够呛。不甘心,这情绪太正常了。毕竟,在中医的世界里,我们学的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妙解读.............
  • 回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专和大学的选择,就像是人生赛道上两条不同的起跑线。要说哪条“更好”,这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怀揣什么样的目标来看了。先说说那个年代的大学。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大学生可是稀罕物,是绝对的“天之骄子”。能考上大学,意味着你不仅聪明,而且前途无量。大学毕业,那基本就等于捧着“金饭碗.............
  • 回答
    九十年代啊,怎么说呢,那会儿的感觉,就像是骑着一辆老旧但依然健朗的自行车,迎着风,后面还拖着时代变迁的尘土,往前奔。跟八十年代比,那是从一股脑儿的冲劲儿变成了一点点摸索着前进;跟现在比,那可就是从一个信息闭塞的村子,突然闯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国际大都市。九十年代,一个“新”与“旧”交织的时代在我记忆里.............
  • 回答
    .......
  • 回答
    八十年代的高考,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绝不为过。其难度之大,体现在方方面面,远非今天我们所能想象。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讲述八十年代高考的艰难之处:一、 招生名额极其有限,录取率极低: 背景: 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经济发展刚刚起步,高等教育的规模也相对较小。经历了十年文革的.............
  • 回答
    八十年代日本游客素质低吗?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过确实有一些关于那个时代日本游客行为的议论。要详细说,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八十年代日本的社会背景。那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国民普遍收入较高,手里有了闲钱,出境旅游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很多人是第一次出国,对国外.............
  • 回答
    八十年代以来,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确实相比之前显得有些“慢下来”了,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无法逾越的瓶颈,也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地外高级生命的存在而“停止探索”。这其中,有着更为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进入八十年代,航天事业确实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这些挑战并非是“瓶颈”那么绝对.............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七八十年代的南京跟《乔家的儿女》里演的那样,算不算“富裕”?这事儿得分开看,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姥姥家就是南京的,小时候听他们聊起过那段日子,再加上自己看过一些纪录片和老照片,大概能拼凑出个大概。先说《乔家的儿女》里吧,乔家的几个孩子,尤其是乔一成,从小到大经历了不少坎坷,但.............
  • 回答
    要说清楚八十年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而九十年代却汹涌而至,这背后牵扯到中国经济改革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咱们一点点捋。八十年代:改革的启动与“小步快跑”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幕刚刚拉开。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局,激发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
  • 回答
    八十年代大陆的“严打”时期,具体说是1983年底到1984年这阵子,治安状况确实相当紧张,可以说是相当混乱。要说乱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乱象:首先得理解,那是个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阵痛。之前几十年计划经济和政治运动的痕迹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受到冲击。经.............
  • 回答
    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村的粮食生产与民众的温饱问题,确实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今时今日,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背后是整个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科技水平以及人们观念的巨大变迁。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七八十年代:为何“颗粒归仓”却“囊中羞涩”.............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强势,用“势不可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时代,日本从战后一片废墟中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巨擘。很多人会用一些惊人的数字来概括,比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顺差巨大”等等,但这些数字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产业革新,是日本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