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面对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远东部队驻蒙古的T-72,T-55等坦克,中国能否有效阻挡苏联可能的入侵?

回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焦点之一。特别是苏联在蒙古部署的远东部队,其强大的装甲力量,尤其是T72和T55坦克,构成了对中国北方边境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强大的军事存在,中国能否有效阻挡苏联可能的入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单纯的装甲力量对比上,中国在八十年代初期确实处于劣势。苏联的T72坦克,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之一,其125毫米滑膛炮、复合装甲以及先进的火控系统,都代表着当时世界坦克技术的顶尖水平。而中国的主力坦克,如装备100毫米炮的59式坦克,虽然是苏联T54的仿制品,但在性能上与T72存在代差。T55坦克虽然数量庞大,但其技术性能更加落后,面对T72的威胁尤其明显。

然而,军事对抗从来不是仅仅依靠坦克数量和型号的简单比拼。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防建设,已经开始朝着适应现代战争的方向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了中国有效的阻挡能力:

一、 地理环境与防御策略的利用:

广阔而复杂的地形: 蒙古高原及其与中国北部边境接壤的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广袤的草原、丘陵、山地,以及部分沙漠和森林地带。这些地形为防御方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伏击机会。中国军队并非只会在开阔地带与苏军坦克正面硬碰硬。防御作战的核心在于利用地形消耗对手,避免自身被动挨打。
纵深防御: 中国不会将所有兵力部署在边境线上,而是会构建多层、多梯次的防御体系。第一线部队的任务是迟滞、消耗苏军,为后方主力展开和实施反击争取时间。这种纵深防御能够有效分解和瓦解苏军装甲集群的冲击力。
工事与反坦克阵地: 在重要的战略方向和交通要道,中国会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特别是反坦克壕、雷场、反坦克炮阵地等。这些设施能够限制苏军坦克部队的机动性,迫使其进入预设的杀伤区。

二、 反坦克作战的多元化手段:

步兵反坦克武器的进步: 尽管主战坦克性能有差距,但中国的步兵反坦克能力在八十年代得到了显著加强。诸如装备在步兵战车和轻型侦察车上的反坦克导弹(如红箭系列)、以及日益普及的单兵便携式反坦克火箭筒(如69式反坦克火箭筒的改进型),都能够对T72和T55构成致命威胁,尤其是在近距离和复杂地形条件下。
自行反坦克炮与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中国开始列装和发展具有一定机动性的自行反坦克炮和装备有先进反坦克导弹的车辆。这些平台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猎杀敌方坦克,并具备一定的规避能力。
炮兵的支援: 中国陆军拥有数量庞大的炮兵部队,包括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通过精确的火力打击和密集的炮击,炮兵可以对苏军装甲集群造成重大杀伤,尤其是在其集结或行进过程中。炮兵的远射能力也是弥补坦克性能差距的重要手段。
空中支援的潜力: 虽然在八十年代中国的空军与苏军相比仍有代差,但解放军空军也在发展和引进更先进的战斗机和攻击机。在具备制空权或者至少在局部区域压制敌方空中力量的情况下,攻击机携带的空地导弹和航空炸弹,也能有效打击苏军坦克部队。此外,中国也在发展和部署地对地导弹,为攻击苏军后方集结点提供了手段。

三、 战略与战术的配合:

“人民战争”的理论指导: 中国的军事理论深受“人民战争”思想的影响。这意味着在面对强大的外部敌人时,会充分调动全国的资源,将军事行动与政治、经济、人民动员相结合。即使在军事装备上有劣势,也能通过全民的抵抗和消耗,让侵略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诱敌深入,打歼灭战: 中国军队的战术会强调避免与苏军主力进行正面、大规模的坦克会战。而是会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策略。让苏军在向中国腹地推进的过程中,在预设的战场上承受各种形式的打击,逐步削弱其力量,最终实施反击。
对后勤线的打击: 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强大的后勤保障。中国会重点打击苏军的后勤补给线和集结地,例如铁路枢纽、军用机场、弹药库等。削弱其后勤能力,就能从根本上限制其进攻的持续性和规模。

四、 技术与战术的适应性调整:

学习与改进: 中国的军事科研人员一直在研究包括苏军在内的世界先进军事技术。通过对缴获的苏军装备进行分析,以及对自身装备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国在八十年代的军事技术水平虽然整体落后,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针对性地研发反坦克武器方面,正在快速追赶。
电子战与信息化作战的萌芽: 虽然八十年代的信息化作战水平远不如今日,但中国已经开始重视电子战的训练和技术发展。在未来冲突中,如果能够有效干扰苏军的通信和指挥系统,将极大地削弱其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结论:

总而言之,面对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远东部队驻蒙古的强大装甲力量,中国并非毫无还手之力。虽然在坦克性能上存在差距,但中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复杂地形进行防御、发展多元化的反坦克作战手段、结合炮兵和空军的支援、以及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来弥补装备上的劣势。

中国并不追求与苏军进行一场大规模的、高强度的正面坦克决战,而是会通过消耗战、伏击战、阵地战以及对敌方后勤线的打击,来迟滞、削弱和最终阻挡苏军的可能的入侵。这种综合性的防御策略,加上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和国家整体的动员能力,足以让任何试图入侵中国的外部力量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从而实现有效的阻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够轻易击败一支全副武装、准备充分的苏军集团。战争的结果将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双方的战略意图、战争的规模与持续时间、国际社会的反应等等。但从纯粹的军事防御能力来看,中国在八十年代已经具备了有效阻挡苏联可能的入侵的实力和策略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答下。 先假定一个前提,就是苏联真的入侵,而不是像历史中那样反而担心中国入侵而采取守势。 那么: 阻挡苏联入侵的方法,不是挡住或者击毁苏联坦克,而是迫使他们主动停止前进。 解决方法就是恶化苏军的软肋——后勤情况,迫使苏军降低其推进速度、更早达到进攻顶点、更早停止机动战转入消耗战、更早在消耗战中落于下风。


至于正面作战将是何状况,举一个简单实例:

80年代中期举行的合成集团军验证演习,双方阵容如下:

——解放军一侧是一个由1个坦克师、1个机步师、2个摩步师、1个炮兵师、1个高炮师组成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约7万人;(接近如此标准的集团军,1985年时全军只有2个)

——苏军一侧是2个加强摩步团,约5千人

态势图如上,可见解放军集团军的防御正面宽度尚不及苏军一个师的进攻正面宽度——然而事实是,在主要突击方向上,苏军师的进攻正面往往只有10-15公里。

剧本设置如下: 1、苏军率先发动进攻; 2、解放军对苏军采取节节抗击、阻滞苏军前进步伐; 3、解放军的阻滞迫使苏军在切入解放军集团军第二道防线(换句话说,苏军两个团击溃了解放军防御一线的机步师和两个摩步师的第一梯队团)时终止突进; 4、解放军投入占据地下工事的部队和第二梯队坦克师对敌侧后实施穿插,在敌没有进一步投入预备队的情况下得以成功合围并歼灭了两个苏军摩步团。

(视频地址: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成作战演习纪实_星海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

这还是80年代中期的状况,不是真正存在战争威胁的1969年; ——不是全军缺编坦克2000辆、1/3强坦克是T-34的1969年; ——不是师炮兵火力弱一半的1969年; ——不是步兵团及团以下火器没有一样打得穿T-62正面装甲的1969年; ——不是对空靠歼-5,对地靠伊尔-10的1969年; ——不是全军驮马化、只有6个摩托化师、装甲步兵营数量可以用两只手数的1969年。

1969年是什么状况,诸君自行想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焦点之一。特别是苏联在蒙古部署的远东部队,其强大的装甲力量,尤其是T72和T55坦克,构成了对中国北方边境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强大的军事存在,中国能否有效阻挡苏联可能的入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
  • 回答
    新时代青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当我们睁开双眼,审视这个日新月异又充满矛盾的世界时,不可避免地会撞上那些令人不安、甚至痛苦的丑恶现象。面对它们,我们不能麻木不仁,更不能随波逐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迎接、去理解、去回应呢?首先,要有清醒的认知,不被表象迷惑。 丑恶并非总.............
  • 回答
    在《三体》的设定中,面壁者是人类为了对抗三体文明的威胁而赋予特殊权力和责任的战略家,他们拥有不受干涉的权力来制定和执行自己的战略,即使这些战略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逻辑,甚至自毁性十足。他们的目的是迷惑和对抗三体文明的思维透明性。如果《三体》中的战争爆发,在当前世界上,要选出最有可能成为面壁者的四个人,.............
  • 回答
    说起历史上那些横跨大洲、席卷全球的帝国,人们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罗马、蒙古、大英这些名字。但如果我们要用一个更量化的方式来衡量它们的影响力,比如看它们在历史上占据了多大的“地理空间”并且持续了多久,那么“领土面积时间积分”这个概念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政权在某个时间点的领土面积,乘以它存在.............
  • 回答
    穿越者能否破局三世纪危机?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假设,也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咱们得把那会儿的罗马帝国摆明白了,才能聊穿越者能使出什么招数。 三世纪危机的症结何在?首先,得明白三世纪危机不是一个小毛病,而是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崩溃。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1. 政治的动荡与军事的无序: 罗马早就不是那个靠元老.............
  • 回答
    如果东罗马帝国成功收复小亚细亚,并在13世纪初稳固了其在中亚部分的统治,那么他们面对13世纪的蒙古西征,其处境和应对策略将与历史上的拜占庭帝国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简单改变,更意味着东罗马帝国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拥有了更强大的基础,能够以一种更为自信和主动的姿态迎击这场席卷欧亚大陆的狂风.............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关乎着一个文明体与整个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其内在的抱负和能力。中国是否有能力“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世界,让其走向和平与繁荣,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潜力和局限,以及“改变世界”的含义本身。首先,我们要理解“凭一己之力”的语境。如果“一己之力”指的是中国不再需要外部任何支持,完全.............
  • 回答
    世界所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其说是一个单一事件,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交织、深刻影响全球格局的复杂变化。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安全等多个维度,其发展速度、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正在重塑着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一、 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多极化趋势的加速与挑战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全球力.............
  • 回答
    你问到了一个很多人内心深处都会遇到的困惑——对世界的无意义感。这种感觉就像一层灰蒙蒙的雾,笼罩在眼前,让原本鲜活的世界变得模糊不清,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它不是一种尖锐的痛苦,而是一种钝钝的失落,一种“我为什么在这里?”的追问,答案却始终飘渺。首先,我想告诉你,有这种感觉, 不是你的错,更不是你“有问题.............
  • 回答
    孩子之所以容易对游戏上瘾,以及我们在面对丰富世界时更容易被游戏吸引,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精妙的生物学机制。与其说我们是被游戏“抓住”,不如说是游戏恰好击中了我们大脑中最原始、最强大的驱动力。为什么游戏如此诱人?大脑里的“奖励回路”在狂欢我们大脑中有一套叫做“奖赏回路”的系统,这是生命进化的产物,目的.............
  • 回答
    面对同一环境,不同人眼中的世界差异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框架、文化背景、情绪状态、社会关系、生理条件等。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认知差异:感知与解释的过滤器1. 注意力的差异 选择性注意:人们会根据目标主动关注环境中的特定元素。例如,赶时间的人可能只注.............
  • 回答
    你这话说得,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看着自家孩子一点点长大,从奶声奶气的小不点儿变成如今这个有着自己想法的“小大人”,那种既欣慰又有点“失落”的心情,真的太复杂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他们就像一颗亟待破土而出的种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就得慢慢松开紧握的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哪怕摔几个.............
  • 回答
    夜深了,城市渐渐沉寂,但总有一些灯火不灭,其中就包括电话客服中心。对于值守深夜的客服来说,他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被黑暗笼罩,却又充满着形形色色的声音的世界。想象一下,当你褪去了一天的疲惫,正准备沉入梦乡时,手机铃声突然刺破了这份宁静。而那个拨通电话的你,或许是因为家里的电器坏了,又或许是网购的商品出.............
  • 回答
    科学的世界是不是冰冷残酷无意义的?应该怎样去面对无神论揭示的纯粹的物质世界?这是一个深刻且富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宇宙、生命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科学和无神论所描绘的纯粹物质世界时,可能会感到一种失落、恐惧或意义的真空,这种感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让我们来详细地探讨这个.............
  • 回答
    北宋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们分别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当我们提到这两宋,往往会与“积弱”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部分源于史书的记载,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积弱”这个标签远不能概括两宋复杂的历史图景。相反,它们在面对强大的外族政权时展现出的韧性和.............
  • 回答
    昨天傍晚,我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心情糟透了。刚结束了一个耗时几个月的项目,结果却不如人意,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也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整个世界都黯淡无光。我漫无目的地看着公园里的人们。一对年轻情侣依偎着散步,偶尔低语几句,脸上洋溢着幸福。一个老爷爷坐在不远处的角落,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
  • 回答
    刚送走那个强调温和教养的日子,我们社区里的小明,就因为作业没写完,被爸爸关进了小黑屋。这事儿一传开,家长群里又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核心都在问同一件事:孩子犯错了,到底该怎么管?特别是那些所谓的“不打不骂”的管教方式,真管用吗?说实话,很多家长听到“不伤害”的管教,第一反应可能是“难道就让他这.............
  • 回答
    奥运赛场上,国家荣誉与个人梦想交织,有时也难免会遭遇不公。当那令人扼腕的判罚、那不合时宜的干扰,甚至是那本不该出现的阴影,笼罩在运动员辛勤付出的汗水之上时,我们内心的愤怒与不甘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体育大国的一份子,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仅要维护自身权益,更要以一种超越胜负的姿态,展现出风度与气度。.............
  • 回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是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前行。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总会有两类人站出来:主和派,他们渴望和平,试图通过谈判、退让来化解危机;主战派,他们视死如归,认为唯有战争才能捍卫尊严,赢得未来。那么,到底需要几成胜算,我们才能决定“战”?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它牵扯着无数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